池鱼王多少钱一斤(500斤鳇鱼现身黑龙江)

2023-01-20 14:56:1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8

说起“水中大熊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概率是长江里的白鱀豚。 但事实上,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同样也生活着一种“水中大熊猫”,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达氏鳇

黑龙江是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界河,江中鱼类资源丰富,以大马哈鱼、乌苏里拟鲿、大银鱼等冷水种为代表。 据统计,黑龙江的鱼类多达105种,“三花、五罗、十八子”是其中广为流传的经济鱼种,但最名贵的还是要数达氏鳇。

黑龙江发现500斤野生达氏鳇

黑龙江是我国的“达氏鳇之乡”,也是拯救该物种的最后“阵地”。 1980年以来,达氏鳇的自然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目前的种群几乎只栖息在黑龙江的干流。

近年来,野生的巨型达氏鳇不断被渔民发现,体重多在300~500斤之间,大的甚至超过了1000斤。 就在5月13日,黑龙江同江段新发滩地的渔民又误捕了一条巨型鳇鱼,体长约2.8米,重量达到了500多斤,这一规格非常罕见。

这条达氏鳇体型呈圆筒状,躯干肥胖,吻部呈三角形,是名副其实的“江中巨物”。 根据达氏鳇的生长规律来看,幼鱼需5~6年仅能长到10斤,12~13年才能长到80斤左右。 而要达到500斤的级别,鱼龄至少在30龄左右。 所以,这条达氏鳇确实很珍稀。

要强调的是,野生的达氏鳇属于国家保护动物,还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极度濒危”物种。 当地渔民对鳇鱼的珍稀程度也是了然于心,所以在发现误捕后,立马就上报给了当地的渔政部门。

经过检查,这条野生鳇鱼的体表并没有受伤的痕迹体征健康,活力较好,最终被重新放回了江中。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这条鳇鱼如此珍贵,那渔民为何不直接把鳇鱼放生呢?为何还要将其暂留一段时间,等渔政人员赶来后才放生呢?

事实上,渔民的做法并非多此一举,背后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方便确认达氏鲟的健康状况,提高救护的成功率。 我们知道,达氏鳇体表光滑,皮肤柔软,体侧缺少坚硬的鳞片保护,很容易因渔网刮擦而产生伤口,极易引发感染。 对于受伤严重的鳇鱼,还需要立即启动紧急救护,将其转移到人工饲养池内消毒护理,经过营养强化后再放流到野外,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放生的成活率。

第二,有利于了解野生种群的分布状况。 成年的野生达氏鳇数量稀少,500斤以上的就更加罕见了。 通过记录发现的地点、鳇鱼的规格,有助于丰富调查资料,还可为今后的栖息地保护、放流方案的优化指明方向。

因此,当误捕事件发生后,渔民首先要做的就是通知当地渔政站,由专业人员负责处理,以免盲目放生导致死亡率升高。

达氏鳇的危机

达氏鳇不仅是黑龙江的名贵经济鱼类,还是特有的土著鱼类,更是江中独一无二的“鱼王”。

据资料记载,达氏鳇的寿命可达50龄以上,最大体长达5.6米,体重超过2000斤,比“长江鱼王”中华鲟还要重(最大可达1200斤)。 在过去,达氏鳇曾是渔民眼中的“软黄金”,其皮、骨、肉、肝均可食用,尤其是达氏鳇的鱼卵,更是被誉为“黑色珍珠”,价值不菲。

在2018年,黑龙江抚远县的3位渔民误捕了一条野生达氏鳇,体重达到了1028斤,体长3.59米,这是当地40年来首次捕到的“千金鳇鱼”。 当地水产局惊闻此消息,最终果断以22万元的高价收购,这条罕见的巨型鳇鱼才得以幸存。

早在上个世纪,黑龙江渔民就已经把达氏鳇渔业推向了高潮,很多渔民视其为“致富途径”。 据资料记载,黑龙江的鲟鳇鱼产量在1987年达到巅峰,当年渔获量累计为452吨,此后便开始一路走低。 2005年前后,全国达氏鳇的天然产量降至10吨以下,种群衰退十分严重。

达氏鳇陷入危机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其中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首先,达氏鳇繁殖周期长,资源再生速度慢。 研究表明,一条雄鱼至少要12年才能发育成熟,雌鱼则需要16~17年,而一般的中小型鱼类只需要3~4年即可发育成熟。

另一方面,黑龙江的年均气温仅3℃左右,11月江面就开始封冻,次年4~5月才解冻,冰封期长达5~6个月,较低的水温也抑制了达氏鳇的生长、发育速度。 因此,达氏鳇繁殖的时间成本很高,繁殖群体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其次,达氏鳇对产卵地、栖息地较为挑剔。 根据石镇广等学者报道,达氏鳇的繁殖力为25万~400万粒,平均在100万粒左右,怀卵量并不算低。 但其产出的卵子属于沉性、粘性卵,需要附着在石块上才能孵化,因此亲鱼对河底环境要求很高。

在每年5~7月(繁殖期),达氏鳇亲鱼会表现出一定的洄游特性,向干流中水流湍急的深水区迁徙,只有河床遍布卵石、河砂的地段才可能被选作产卵场。 但受非法采砂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河底的砂石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不利于繁殖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受精卵的孵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致危因素,就是捕捞力度的增强。 从80年代开始,沿江渔船马力不断升级,每公里的渔船达到2~5艘,形成了紧密相连的“鳇鱼捕捞线”。 短短20年内,达氏鳇的数量开始明显下降,分布区由“干支流”缩小到了“干流”。

过度捕捞的有力“证据”就是巨型鳇鱼的减少。 据统计,2001年时,全江捕捞的400斤以上的达氏鳇有7条,2003年减少到5条,2004年减少到3条。 这些巨型达氏鳇恰恰是渔民的重点捕捞对象,其结果就是导致繁殖群体快速减少。 同时,自然的繁殖速度又难以弥补捕捞的“损失”,长此以往,就导致了江中大型鳇鱼的匮乏。

我国已保护25年,中俄护渔是关键?

为了保护濒危的达氏鳇,同时为将来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我国的老一辈鱼类专家肩负重任,于90年代接手了“达氏鲟人工繁殖”的科技攻关任务。

1997年,黑龙江特产鱼类研究所展开繁育研究,经过2年艰苦攻关,初步掌握了亲鱼的繁殖特性。 在1999年,我国专家成功繁殖出第一批达氏鳇人工鱼苗,共孵化出49万尾幼鱼,这标志着达氏鳇的保护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从更大的背景来看,达氏鳇的人工繁育也折射出了我国渔业结构的巨变。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内陆渔业陷入尴尬局面,就连资源家底最雄厚的长江渔业,也在90年代开始显露端倪:干流渔获量减少至10万吨左右,比50年代减少了8成,渔业资源已达到“入不敷出”的境地。

达氏鳇所经历的命运转折,其实就是当时内陆渔业的缩影。 随着自然资源的快速衰退,我国开始主动转变方式,由传统捕捞转向人工养殖,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达氏鳇的人工繁殖技术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

经过25年的反复优化,我国的鳇鱼繁殖产能不断提高,增殖放流已成为恢复野生资源的主要手段。

2020年8月,黑龙江爱辉区放流了32万尾达氏鳇幼鱼,体长10公分左右,规模创下了当地放流之最。

2021年7月,我国边境城市黑河市也在爱辉江段举行了放流活动,29万尾鲟鳇鱼幼苗被放归到中俄界河内。

放流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工作更为重要:评估放流效果,改善放流方案。 以黑河市的放流活动为例,放流的鳇鱼中有10%左右进行了荧光标记,之后再通过野外的抽样检测,就能判断放流的实际效果。 结果显示,放流也确实发挥了效果在采捕的鳇鱼中的确发现了不少被标记的个体。 只要能继续坚持,资源恢复也是迟早的问题。

最后要说明的是,黑龙江毕竟是中俄的界河,要切实保护这一资源,就离不开中俄两国的协同努力。 根据中俄在1994年签订的《中俄两江议定书》,两国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已展开了长期合作,包括达氏鳇、大马哈鱼等土著鱼的放流。

随着两国的共同努力,黑龙江的渔业资源终将得到恢复,这也是当代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

下一篇:1998年1元硬币值多少钱(部分比人民币值钱的货币)
上一篇:把头发染黑要多少钱(白发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