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四氟乙烯多少钱一吨(基础化工行业研究及中期策略)

2023-01-20 06:52:0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9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邓胜、卢昊)

下游及新材料篇:关注碳纤维、生物柴油、尼龙 66 产业链、合成生物学、轮胎、有机硅及贵金属催化剂投资机会

碳纤维:新能源需求高增,国产替代进行时

总量:下游需求有所回暖,中国市场领跑全球。 2020 年受疫情的影响,航空市场遭受重创,全球碳纤维需 求增速有所放缓。 2021 年尽管商用航空市场依然低迷,但新能源、体育器材需求强劲,拉动市场加速回暖,中 国市场实现 27.7%的高增速,持续领跑全球。

结构:风光氢增速亮眼,航空航天仍为全球最大细分市场。 受益于碳中和的加速推动,风光氢迎来快速增 长。 2021 年我国碳纤维需求中风电、碳碳复材、压力容器、体育休闲的增速分别达到 13%、133%、50%、20%, 我国仍是全球主要的风电碳梁、单晶硅炉、体育休闲领域的生产代工国家。 全球范围内,从数量上看风电叶片 是第一大碳纤维应用,但从市场金额来看,由于航空航天碳纤维的高单价,航空航天仍是全球碳纤维最大的细 分市场。


风电需求:平价时代来临,叶片大型化+海风兴起促进碳纤维需求腾飞。 根据彭博新能源数据,21 年全球 新增装机 99GW,中国新增装机 47GW。 长期来看,陆风实现上网平价、海风的度电成本不断降低保证了风电的 长期稳定需求,而叶片大型化以及海风装机增长的趋势加大了对大丝束碳纤维材料的需求。 尤其是俄乌冲突以 来欧洲加速能源转型,大尺寸叶片应用的不断开拓,有望带来风电产业持续超预期。 十四五期间,中国新增风 电装机量预计将从 48GW 提升至 90GW,CAGR 为 17.3%;中国累计风电装机量将从“十三五”末的 282GW 以 16.8%的复合增速提升至 610GW。

光伏+储氢需求:光伏需求超预期,燃料电池行业快速成长。 2022 年随着俄乌冲突导致欧洲陷入一定程度 的能源危机,欧盟 5 月公布 RepowerEU 方案细则,计划将在未来 5 年额外投资 2100 亿欧元于可再生能源,宣布 光伏发电倍增计划;5 月 25 日,中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会议召开,提出再开工一批大型风光基地等能源项目, 通过新基建托底全国经济稳增长,国内外需求高增下,光伏需求大超此前预期,景气度有望维持。 由于我国几 乎拥有全球所有的单晶硅片产能,故碳碳复材主要市场就在中国;氢能方面,我国各地相继发布燃料电池汽车 推广政策,支持燃料电池保有量快速攀升。 供给端国产 IV 型 70Mpa 储氢瓶在未来几年即将迎来技术突破,催生 燃料电池乘用车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压力容器需求将快速增长。


在行业盈利提升的环境下,碳纤维新老玩家争相扩产,分领域来看,T700 拥有更高的门槛,民用级以中复 神鹰为首,目前国内成垄断格局,不太容易受新进者的冲击,且需求快速增长,故有更好的发展格局;T300 方 面,生产制造仍有较高门槛,行业新进者面对技术、产业化、原丝供应等诸多问题,在行业扩产的浪潮下,国 内最大的原丝供应商吉林碳谷以及具备生产成本优势的大丝束厂家吉林化纤更占优势。

原料端:丙烯腈在建产能众多,价格受到压制。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目前国内丙烯腈在建和规划产能已达 到 138 万吨/年,且投产时间较为集中,大多将在 2022 年-2023 年集中投产,到 23 年底预计全国丙烯腈产能将 达到近 480 万吨,市场供应增量充足。 截至 22 年 5 月 27 日,丙烯腈市场均价为 1.13 万元/吨,同比 21 年全年 均价 1.45 万降低约 3200 元/吨,随着新产能后续投放,尽管 22 年以来油价维持高位,预计丙烯腈价格不会出 现较大涨幅,增厚行业盈利水平。

价格:库存处于低位,碳纤维价格持续坚挺。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目前国内碳纤维库存处于历史低位,截 至 2022.05.27,国内 T300(24K)报价 16 万元/吨,T700(12K)报价 26 万元/吨,持续处于高景气状态,随着 需求的旺盛增长,T700 的价格高景气度有望持续到明年下半年。


中简科技:新产能投放见效,超级订单在手成长动能强劲

新订单支撑,预计新产能快速打满。 公司千吨线在 2021 年完成等同性验证工作并进行试生产,进一步提高 了公司产能及稳定批量供货能力。 2021 年公司生产碳纤维产 146 吨,同比增长 27.9%。 同时,公司与客户 A 签 订了碳纤维、碳纤维织物《产品订货合同》,合同总金额 21.7 亿元,占公司 2020 年营业收入的 556.94%,合同履行期限为 2022-2023 年。 公司在 2021 年披露的 6.36 亿合同 2021 年仅执行 3.56 亿元,尚有 2.8 亿元有待执 行,因此 2023 年之前公司在手订单 24.5 亿元。 订单需求远超现有产能。 预计公司新投千吨产能在年内快速打 满。

瞄准军用航空航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公司碳纤维主要用于军用,随着十四五期间装备升级,下游需求 持续高增长。 公司按“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的研制思路,不断加大研发力度,21 年研 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 45.0%。 目前,公司正在研制 T1100/9H/8E/ZM40H/M60J 等多种高强高模航空航天用碳纤 维,公司协同产业链合作伙伴打造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平台,通过航空航天领域及中高端民用市场的推 广应用,促进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全面发展,有利于公司在高性能碳纤维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拟发定增项目,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公司于 2022 年 3 月募集 20 亿元用于建设两条合计年产 1,500 吨氧化 碳化生产线,形成年产 1,500 吨高性能碳纤维及织物产品产能,涵盖 ZT7/ZT8/ZT9/M40J/M55J 多种型号。 项目 投产后可增强综合竞争力,巩固公司在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地位。 预计项目建设期 4 年,投产第二年即可达产。 本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 17.2 亿元,年均净利润 7.5 亿元,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为 26.95%。 项目投产后可进一步发挥公司特有的技术和产品质量优势,扩充中高端产品产能及供应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巩固公司在国内航空航天等中高端市场的地位。 综合下游需求和产能释放节奏,预计未来 3 年公司的利润体量 将从 2 个亿冲向 10 个亿量级。 (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精功科技:厚积薄发,国内碳纤维设备龙头。

公司 1992 年成立,早期主营建筑建材专用设备、轻纺专用设备和光伏专用设备的生产和销售,2013 年公司开始布局碳纤维设备领域,并与意大利、德国等国际知名公司开展合作,2015 年底公司顺利交付首 套碳纤维生产线,2020 年实现首条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国产化,目前已成为国内碳纤维市场化供应龙头。 整套碳纤维设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多项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目前,公司碳化线设备单线产能为 2500 吨/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还在积极研发 4.2m 宽幅碳化线,进一步提升设备单线产能,降低碳 纤维生产成本;公司氧化炉设备已成功出口海外,打破国外设备厂商垄断地位,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国内碳纤维厂商迅速扩张,客户需求旺盛。 公司当前主要供应大丝束碳化线设备,目前已成为吉林化 纤集团、宝武集团、新疆隆炬等碳纤维企业的主要供应商。 十四五期间,吉林化纤集团规划碳纤维总产能 达 6 万吨/年,宝武集团、新疆隆炬也都有大规模扩产计划,公司也在不断开发海内外潜在客户;同时,公 司积极研发、销售小丝束碳化线设备、原丝和复材设备,不断拓宽上下游客户市场,开拓未来发展空间。 碳纤维设备产销增长推动营收稳增,公司业绩已至拐点。 2021 年,公司在碳纤维设备市场拓展取得重 大突破,整线交付周期大大缩短,2019/2020/2021 年碳纤维设备销售量分别为 0.4/6/6.47 套,对应营收分 别为 0.81/2.07/7.49 亿元,实现碳纤维设备营收指数级增长。 目前公司碳纤维设备订单充足,在手+潜在订 单规模预计可达 70 亿,随着订单逐步兑现,以及光伏、建材、纺织等设备盈利贡献稳定,公司未来两年 业绩有望持续攀升。

生物柴油:全球碳减排大势所趋,国内生物柴油企业前景广阔

生物柴油生产中的主要原材料为各种动植物油脂,是化石柴油的优良替代品。 其作为清洁能源,在燃烧过 程中不会给环境新增碳排放负担,而且与化石柴油相比,生物柴油不含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 良好的生物降解特性,故被称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被世界各国列为重点优先发展的领域。 随着节能减排以及 “碳中和”、“碳达峰”概念与政策的提出和推广,可再生清洁能源生物柴油除了 2020 年由于疫情影响有轻微下 降,全球产量以及需求量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20 年全球生物柴油消费量约为 4043 万吨,从近几年来看, 2015-2020 年平均增长量为 258.8 万吨,市场空间稳步扩大。


以化学结构和制备工艺进行区分,市场上的生物柴油可分为两代。 第一代生物柴油为酯基生物柴油(FAME), 是目前生物柴油市场的主流,它是由低碳数的醇(一般采用甲醇)与动植物油脂(主要成分为三脂肪酸甘油酯)发生 酯交换反应制备得到的一类脂肪酸低碳醇酯,由于化学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酯基生物柴油需要与石油基柴油 混合才能用于柴油产品;第二代生物柴油为烃基生物柴油(HVO),它是采用催化加氢技术生产制备的一类液态 脂肪烃,其在结构和性能方面更接近化石柴油。 一代生物柴油由于官能团酯基存在,其含氧量更高,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相比于传统柴油燃烧效果更好,但 同时也存在着石化柴油添加比例上限、使用噪音大、容易使发动机结垢等缺陷。 与一代生物柴油酯交换生产工 艺不同的是,二代生物柴油采用深度加氢及异构化工艺,将废弃油脂中的含氧亲水基团转化为可燃烧疏水基团, 得到与石化柴油化学结构相同的烃类液体染料,单位质量热值更高。 此外,二代生物柴油相比一代有着储存时 间长、使用性能佳、添加比例不设上限等优势。

更为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使得二代生物柴油进入门槛更高。 第二代生物柴油生产工艺主要分为独立加氢工 艺和共加氢工艺:(1)独立加氢工艺是指对植物或动物油脂进行加氢,生产高品质第二代可再生燃料,与传统 柴油调配使用。 独立加氢工艺投资较大,但对油脂种类、质量适应性较好,产品性能易于调控。 国际上成功商 业化的独立加氢工艺包括芬兰 Neste Oil 公司 NExBTL 工艺、UOP 公司与埃尼公司 Ecofining 工艺等。 (2)共加 氢工艺将植物油加氢与石油加氢整合在一起,产品为传统柴油和可再生柴油的混合物。 共加氢工艺只需对现有 装置进行微调,有利于降低氢气能耗、人工、运输、后勤等各项运行费用,但共加氢装置需要综合考虑油脂与 石油两种原料的加工性质,工艺灵活性及产品性能受到限制。 巴西石油公司 H-BIO 工艺和 Topsoe 公司 Haldor Topsoe 工艺为国际上典型的共加氢工艺解决方案。

第二代生物柴油反应器大多采用固定床,少数采用悬浮床。 固定床加氢技术是目前工业应用最多、发展最 快的加氢技术,流体通过由静止固体物料所形成的床层面而进行反应,固体物料表面可以提供反应物的接触面, 采用固体催化剂作为床层填料时,其单位体积催化剂浓度高、反应速率较快,适宜的条件下生物柴油能够达到 较高的收率。


生物柴油是以植物和废弃油脂等生物基材料为原料加工的柴油,减排效果好,但是生产成本目前相对于化 石能源没有优势,因此其推广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支持,作为全球生物柴油主要消费地,欧洲对生物柴油持续推 出鼓励政策。 2018 年的《可再生能源指令(第二版)》提出到 2030 年总能源需求中可再生能源占 32%,到 2030 年公路运输燃料中可再生燃料比例 14%;2021 年 7 月欧盟颁布《可再生能源指令修正案》,2030 年可再生能源 在欧盟能源消费总量份额由 32%提升至 40%,运输燃料中可再生燃料比例由 14%提升至 26%。 在 2021 年 Fit for 55 一揽子计划中,欧盟开始对航空燃料中的可再生能源添加比例做出要求。

目前出口仍是国内生物柴油企业的主要方向。 2019 年开始,由于受美国惩罚性关税影响,美国对生物柴油 实施加征 25%的惩罚性关税,导致国内生物柴油产品对美国市场毫无竞争力。 而欧盟则实施了一系列的生物燃 料掺混政策,因此中国生物柴油大部分出口欧盟地区。 中国生物柴油原材料以地沟油为主,属于先进生物原料, 欧洲生物柴油主要原料为菜籽油、葵花籽油,受俄乌局势影响,欧盟食用油供应紧张,同时印尼加强棕榈油及 Pome 出口限制措施,多重因素促使欧洲进一步加大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生物柴油进口,国内生物柴油价格高景 气,虽然在此期间原材料地沟油价格持续飙涨,整体生物柴油企业仍维持赚取合理加工费。


嘉澳环保:生物柴油发力,产能扩张助力公司进入快速成长期

5 月 26 日,公司发布新产线投产进展公告,20 万吨新产线具备试生产条件。 试生产产品质量优异,酸值和 硫含量显著领先行业标准。 成本方面,在调试阶段和原来 10 万吨产线相比下降较多,负荷提升后成本将进一步 下降,再加上后续甘油等副产物配套,公司新的 20 万吨产线盈利能力将显著提升。 20 万吨新产线将陆续释放产能,三、四季度贡献更高增量。 2023 年预计将再新增 10 万吨产能,届时公司 生物柴油产能将增长至 40 万吨,2024 年后公司百万吨二代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逐步落地,二代生物柴油/生物 航空煤油技术储备成熟,大规模量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顺利推进中,生物航空煤油生产难度、单价与利润也更 高,助力公司盈利能力迈入新台阶。

卓越新能:生物柴油龙头企业,深耕行业二十年,产能稳步扩张

公司目前拥有 40 万吨生物柴油产能,美山基地再新增 10 万吨生物柴油已开始建设,目前各车间已封顶, 预计于 2022 年 10 月完成项目建设。 此外,公司已成功开发以废油脂为资源采用固定床催化加氢脱氧、加氢异 构工艺制备烃基生物柴油,并计划在美山基地新建 10 万吨烃基生物柴油产线,预计于 2022 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烃基生物柴油相较于酯基生物柴油产品,具有更好的低温流动性、更高十六烷值、更优的氧化安定性等性能指 标,能够更好的适应北欧寒冷的气候。 烃基生物柴油通过异构化的深度可以分馏产出生物柴油、航煤、溶剂油 等,盈利能力更强。 2022 年 1 月 1 日,公司拟投资 10.50 亿元在新罗生物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生物柴油和 生物基增塑剂建设项目,项目完成预计可实现年产生物柴油 15 万吨和生物基增塑剂 5 万吨。 未来 2-3 年公司将 达到 75 万吨生物柴油产能与 20 万吨衍生品产能,进入快速成长期。

己二腈国产化带动尼龙 66 大发展,叠加可降解塑料政策驱动下 PBAT 扩能,重 视己二酸产业链投资机会

己二腈国产化进程逐步明朗,下游尼龙 66 扩能规划已超 600 万吨

尼龙 66 即由己二酸和己二胺制备得到的聚酰胺,由于其强度高、耐磨性好、抗冲击、耐油等优异特点,主 要被用作工程塑料,下游主要应用于汽车部件、电子器件等行业,作为纤维时主要可用于轮胎帘子布和军服等 领域。 由于上游关键原材料己二腈过去被国外垄断,国内尼龙 66 整体产量较低,下游应用受供应约束。 2021 年国内尼龙 66 整体产能约 67 万吨,平均开工率约 65%,进口依赖度近 50%。 随着华峰集团的己二酸制己二腈一期和二期各五万吨陆续投产,同时中国化学突破丁二烯法制己二腈工艺, 20 万吨装置已建成试车,己二腈国产化的进程日渐清晰。 海外巨头英威达也在国内积极投建己二腈产能,未来 己二腈供应有望放量增长,下游尼龙 66 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由于需求端的巨大想象空间,目前国内规划的尼龙 66 新增产能超 600 万吨,尼龙 66 对己二酸的单耗为 0.65 吨,未来也有望带动己二酸需求大幅增长。


可降解塑料政策驱动叠加原料成本逐步回落,PBAT 有望大幅扩产

2020 年起国家推行较为严格的“禁塑令”,可降解塑料行业迎来大发展机遇。 可降解塑料主要包括淀粉复 合塑料、PLA 和 PBAT 等。 其中 PBAT 在可降解塑料中具备较好的延展性、抗冲击性能和耐热性,在政策驱动 下市场想象空间较大。 前期国内规划的 PBAT 项目数量极多,但由于 2021 年原材料 BDO 和己二酸均大幅上涨, PBAT 环节利润率较低,影响了新增产能的落地和开工。 今年以来原材料成本已有所回落,未来随着 BDO 的大 量扩产有望进一步回落,带动规划产能落地。 PBAT 对己二酸的单耗为 0.35 吨,也有望带动己二酸需求增加。

己二酸需求高增长,有望带动行业景气度提升及产销增长,重视产业链投资机会

考虑到尼龙 66 和 PBAT 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根据己二酸行业的产能规划和下游产能规划对供需做出估算, 结果显示 2022-2024 年己二酸行业需求增速有望达到 23%、35%、36%,有望带动行业景气度和产销量持续提升。


元利科技:主业量价齐升,一季报大超预期,扩能叠加产业链延申保障高成长性

2022Q1 公司实现营收 7.60 亿元,同比+65.5%,归母净利 1.34 亿元,同比+63.6%,环比+57.7%。 业绩大超 预期,主因为原材料供应增加价格回落叠加二元醇开工率大幅提升及产品显著提价(22Q1 均价 2.8 万元,同比 +56.4%,环比+10.4%),同时公司产业链延伸加大混合二甲酯的分离比例,提高附加值。 二甲酯作为环保型高端 溶剂有望替代易残留有毒性的高沸点溶剂异佛尔酮等,潜在空间达数百万吨级。 二元醇主要为 1,6-己二醇(HDO), 应用于高端聚氨酯领域的耐磨和耐腐性优于传统 BDO,有望替代 BDO 部分高端市场的份额。 展望二季度,俄乌 冲突下欧洲能源成本抬升,而全球二甲酯和二元醇产能较多位于欧洲,特别是二元醇全球第一和第三大厂商(巴 斯夫和朗盛)均位于欧洲。 公司产能 4.5 万吨,位居全球第二,全球供应紧张和欧线海运费下降有利于公司出 口盈利改善。 公司主要原材料为己二酸副产物混合二元酸,伴随己二腈国产化带动尼龙 66 大发展以及可降解塑 料政策驱动下 PBAT 高速扩能,己二酸开工率及产销有望持续提升,保障公司原材料供应。

中国化学:引领中国己二腈国产化;主业订单大增,实业稳步前行

十年研发,引领己二腈国产化,年内有望开启放量。 己二腈技术壁垒极高,国产化筚路蓝缕。 19 世纪 70 年代,由中石油辽阳石化引进罗纳普朗克己二酸氨化法工艺,建设 2 万吨己二腈生产装置,终因流程长,能耗 高,于 2002 年停产。 后续有多家内资企业不断尝试己二腈国产化,但产业化进程始终受阻。 中国化学于 2008 年组建己二腈技术攻关团队,经过三年努力,于 2011 年成功开发出国内最先进的“丁二烯 直接氢氰化法制备己二腈技术”,同时该技术小试成功,由于技术创新性强,获多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2015年技术取得 50 吨/年己二腈中试装置试车成功,产出产品性能指标已达国外标准。 2015 年 9 月 29 日,该技术通 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北京组织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会。 为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可靠性,于 2017 年 建成了放大级的年产 2000 吨中式装置生产线,并生产出合格的己二腈产品。 2022 年,公司己二腈 30 万吨己二 腈装置前段工段已投产,己二腈也有望年内逐步放量。 引领己二腈国产化的同时,也有望借此博得高利润水平、 并为未来的实业项目进展铺就良好道路。

华峰化学:氨纶、己二酸双龙头成长可期

持续加码氨纶行业,巩固全球龙头地位。 公司目前拥有氨纶 22.5 万吨,产能与产量均位居全球第二、中国 第一,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40%以上,公司重庆基地 30 万吨差别化氨纶项目投产后, 年产能将突破 50 万吨,产量达到 60 万吨,巩固全球氨纶行业龙头地位,且重庆基地在能源成本、人工成本、 运输成本等方面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有望进一步加强。 供给端,2021 年国内氨纶总有效产能达 103.79 万吨,产能利用率在 80%左右。 不少落后小产能已经关停或处于关停边缘,CR5 从 2012 年的 51%上涨到目前 的 72%,行业洗牌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1-2022 年新增产能也集中在 华峰化学、韩国晓星、新乡化纤、泰和新材等少数龙头企业。 需求端,2021 年国内氨纶表观消费量 78.34 万吨, 同比增长 8.52%。 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档面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织物氨纶含量不断提高,此外,氨 纶具有广阔的差异化发展潜力,目前在医疗、汽车内饰等产业领域应用占比较小,预计未来将会迎来广阔的市 场空间。 考虑到未来氨纶需求有 6%-10%的稳定增速,而氨纶产能投放有序,集中度持续提升,未来仍将维持 较好盈利。

合成生物学:技术进步叠加需求旺盛,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合成生物学的产品制造步骤包含从原料到菌种再到产品的全链条设计和优化。 整个生产链条可分为原料选 择、底盘细胞的选择和优化以及产品生产 3 个部分,其中底盘细胞的选择和优化是核心步骤。 设计-构建-测试学习 (DBTL) 循环的概念是合成生物学应用的核心。 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基础主 要涉及生物设计、组装、编辑等理论技术;应用则涉及细胞治疗、生物制药、乃至人工合成生物系统等目标。

碳中和催化产业发展。 根据 IEA 报告,和石化路线相比,目前生物制造产品平均节能减排 30%~50%,未 来潜力将达到 50%~70%。 碳排放交易扩大合成生物学成本优势,在碳减排和降低成本双重优势下,合成生物 学将成“ESG”重点发展对象。

基因测序等技术进步,为行业筑基。 2008-2013 年是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创新和应用转化期,这一阶段涌现出 的新技术和工程手段使合成生物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大为拓展,特别是人工合成基因组的能力提升到了接近 Mb (染色体长度)的水平,而基因组编辑技术出现前所未有的突破。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公司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和 技术也出现了突破,特别是 AI 训练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基因测序成本以超摩尔速度下降,更多针对合成生物行 业的设备和工具被开发出来,促进了行业加速发展。

行业融资爆发,国内在技术端高速发展。 2019 年以来,合成生物学行业投资爆发增长,2020 和 2021 年无 惧疫情影响,美国合成生物学行业融资额分别同比增长 150%和 130%。 中国合成生物学在技术端迎来高速发展 阶段,技术进展主要集中在基因编辑与应用、合成代谢和生物群工程、“计算机+生物设计”等领域。 2022 年 5 月 10 日,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合成生物学生物育种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 在物质合成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刺激行业发展。

行业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期。 根据 CB Insights,预计至 2024 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将保持 28.8%的复合增长。 从 行业空间看,目前化工产业产值在 4 万亿美元左右,生物基产品替代率不到 5%,依据 OECD 预测,未来十年 至少有 20%的石化产品、约 8000 亿美元的石化产品可由生物基产品替代。


华恒生物:丙氨酸全球龙头,技术外延实现多维扩张

丙氨酸行业龙头,下游需求快速增长。 公司主营丙氨酸系列及其他氨基酸生物基产品,目前拥有有 L-丙氨 酸产能 2.3 万吨、DL-丙氨酸 2500 吨、β-丙氨酸 2000 吨,核心产品 L-丙氨酸全球市占率 50%以上。 公司主 导产品 L-丙氨酸的下游需求主要源于 MGDA,其作为助洗剂被添加于自动洗碗机的专业洗涤剂中,从终端上看, 我国洗碗机渗透率目前为 1%,成长空间巨大,保守预计未来三年全球需求复合增速在 10%以上。 公司另于募投 项目中投建 1 万吨 L-缬氨酸产能,缬氨酸主要用于饲料养殖、医药、食品等行业,随着“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及“禁抗令”政策的逐步推进,缬氨酸由于其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免疫力的功效,未来需求有望高速增长。

厌氧发酵法国际领先,积极实现产品的多维扩张。 公司于 2011 年突破丙氨酸发酵法技术,目前厌氧发酵法 丙氨酸工艺全球领先,构建公司核心优势。 一方面,厌氧发酵法将 L-丙氨酸生产成本降低约 50%,使公司的毛 利率相比采用酶法的同行具有显著优势;厌氧发酵法以可再生葡萄糖为原料,全程无二氧化碳排放,契合碳中 和的发展趋势,相关产品在欧美市场大受青睐,导致公司境外营收持续增加且占比过半。 另一方面,公司将国 际领先的 L-丙氨酸发酵法复制到技术相似的 L-缬氨酸生产上,工艺技术已达到产业化水平,公司目前已与部分 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而公司采用自产的 L-丙氨酸制备 DL-丙氨酸,采用自产的 β-丙氨酸制备 D-泛酸钙,形 成了自有业务的上下游产业链优势。 (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轮胎:成本端压力有望减小,下半年行业有望迎来反转

轮胎:全球销售额稳中有降,头部企业市占率持续下降。 由于汽车行业近年来发展相对平稳,作为汽车的 配套产品轮胎行业近年来销售额保持相对稳定,2020 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 1590 亿美元,尽管轮胎市场规模有 所下滑,全球头部轮胎企业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但国内轮胎企业依赖性价比优势 和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轮胎:成本端压力有望减小,下半年行业有望迎来反转 轮胎:全球销售额稳中有降,头部企业市占率持续下降。 由于汽车行业近年来发展相对平稳,作为汽车的 配套产品轮胎行业近年来销售额保持相对稳定,2020 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 1590 亿美元,尽管轮胎市场规模有 所下滑,全球头部轮胎企业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但国内轮胎企业依赖性价比优势 和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橡胶:供应充足,价格难以出现大幅上涨。 不同于其它大宗商品原材料,天然橡胶属于农产品,一般需要 7 年时间种植方可开胶,整个行业在 2012 年达到种植高峰,2020 受新冠疫情影响,周期有所放缓。 由于橡胶种 植对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要求较高,主要种植国家为亚洲 9 国,由于目前是上一轮种植高峰对应 的收割期,9 国橡胶开割面积持续提升,2021 年为 960 万公顷,预计未来天然橡胶的供应仍然十分充足,短期 内价格难以出现上涨,合成橡胶方面,由于和天然橡胶价格高度相关且两者存在替代关系,预计未来橡胶整个 品种的价格仍然处于低位,轮胎的主要原材料成本可控。

其他材料成本:通胀背景下,大宗原材料成本仍处于高位。 尽管轮胎填充料、助剂等品种在轮胎总成本中 占比较低,但是由于受到全球通胀的影响,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侵占了企业 利润,以炭黑为例,2022 年以来由于煤焦油成本支撑,炭黑价格处于高位,单吨价格超 1 万元。 未来随着通胀 影响逐步下降,原材料价格有望回归正常,行业盈利能力将会迎来改善。

海运:随着疫情好转,海运价格有望下降至正常化。 新冠疫情以来,海外等发达国家工业产能利用率较低, 对外需求较高,同时海外港口装卸人力不足,集装箱一柜难求,海运运力下滑明显,海运费价格大幅上涨,对 国内以出口导向为主的轮胎行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受疫情的影响逐步放缓,国 家内部的工业产能利用率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这样的背景之下,单方向运输至欧美国家的“单行道”局面 有望得到改善。


短期来看,国内轮胎企业受原材料成本提升、海运费上涨带来的成本端压力有望持续下降,行业的至 暗时刻即将过去,盈利利润有望迎来拐点。 中长期随着下游汽车需求向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以及汽 车保有量的增长,轮胎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广阔,国内轮胎企业凭借性价比的核心竞争优势,有望不断替 代海外产品,进一步提高市占率,发展空间广阔。

有机硅新材料:需求持续旺盛,产业链价值向精细化工转移

去年 Q4 以来,有机硅行业从火热行情中降温。 到 2022Q1 为止,我们认为行业逐步进入到产业周期的新阶 段:无论表观还是出口数据都印证有机硅整体终端下游需求较好,但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大宗品(主要是有机硅 DMC 和工业硅),受到旺盛景气激励,开始进入集中产能投放期,其中有机硅中间体 22 年规划投产产能占到 21 年总产能的超过 30%,工业硅因为高能耗问题扩产不至于如此激进,但也有合盛硅业、中来股份、新安股份、 东岳硅材等多家企业均有数量可观的扩产计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已经看到一方面收到需求支撑、行业整体的景气仍然较佳,同时另一方面,产业链 上的价值逐步从上游大宗品向中下游精细化工品转移。 代表性的,以上游大宗为主的行业白马合盛硅业在 2022Q1 出现业绩环比下降,但有机硅精细化工企业晨光新材、新亚强、回天新材、宏柏新材等,全部都在 2022Q1 实现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单季业绩。

贵金属催化剂:医药稳增、化工叩门,铺就长期成长赛道

整个化学工业可以说就是催化剂的工业。 催化剂也因此是庞大、且细分领域较多行业。 其中贵金属催化剂 作为催化剂中的重要一类,市场容量很大,但国产化率较低,且基本仅集中在医药领域。 据 Gartner,国内每年 仅贵金属催化剂进口就在万吨以上规模。 按终端产品市场规模计算,全国催化剂总市场至少超过千亿。 而如以 加工费计算,也至少在 100-200 亿人民币左右规模。 细分领域而言,贵金属催化剂可大致分为精细化工(含医药)、基础化工、环保(含汽车尾气催化剂)和其 他领域。 目前,国内仅精细化工领域催化剂和汽车尾气催化剂国产化率较高,而由于装置规模大、客户验证周 期长等原因,市场最大的基础化工用催化剂国产化几近于零。


基础化工用催化剂市场空间极广、国产替代空间大,或将成为未来数年国内企业目标攻克的新蓝海。 大化工使用的催化剂客户验证困难、单吨加工费低、催化剂消耗周期也较长,但由于规模巨大,催化剂需求量上远 远超过医药等精细化工业。 如仅 PVC 所用催化剂(目前国内基本为氯化汞)的合计市场需求就在 1 万吨左右; 国内煤制乙二醇生产所使用的催化剂也在数千吨规模。 出于国产化和成本因素等考虑,化工企业往往拥有采用 国产催化剂意愿。 随着国内催化剂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基础化工用催化剂的国产替代仍是大势所趋,且有望真 正成为催化剂企业的新蓝海。

其他重点新材料公司分析

蓝晓科技:非锂成绩斐然、业绩符合预期,长期逻辑通畅,已进入高性价值比区间

21 年非锂业务斐然:21 年业绩同比增长 54%,从增幅水平看已经很高,但应同时注意到 20 年尚有以盐湖 提锂为代表的大项目确认收入,21 年则没有。 扣除这部分大项目外,也就是“基本仓”方面,实际上同比增速 更高,据公司年报,扣除大项目外的基础业务营收同比增速 46%、利润同比增速超 100%,成绩斐然。 基本仓业务一方面以周期性更换耗材为主、营收有持续性,一方面标志着公司基于吸附分离技术本身的扩 展能力,其高增长对印证公司的技术能力和发展潜力有重要作用。 而基本仓业务取得较高增速的原因,我们认 为主要包括:(1)产能释放:20 年公司新投产新材料产业园和蒲城蓝晓产业园 2 个产能基地,总产能从 1 万吨 提升到 5 万吨,为公司大面积扩展新领域、新客户提供了可能;(2)技术、市场和客户的持续积累:除生产人 员随生产规模扩充外,近年来公司在研发、市场方面也有较大追加投入,如截至 21 年末公司研发人员达到 208 人,同比增长 41%,研发费用支出同比也有大幅增长;同时,以苏州蓝晓生物的成立和快速发展为标志,也可 印证公司在下游市场和客户拓展方面的快速进展。 此外,20 年因全国疫情等负面影响,基数相对较低。

Q1 业绩符合预期,非锂业务维持高增速:22Q1 虽然同比有略微下降,但主要由于 21Q1 确认了藏格一期提 锂装置最后 9000 万元左右收入,且由于该项目为垫资项目,其净利率水平较高。 扣除该大项目营收、利润外, 我们估算其他非锂业务净利同比增速在 30-40%,维持了高速增长态势。 技术驱动、加速成长:22Q2 起公司有望多线并进,进入加速成长期。 吸附分离为平台型技术,广泛应用于 湿法冶金、生物医药、水处理、食品加工等诸多领域。 公司成立于 2001 年,立足于该技术,经历二十年发展, 目前已成为全国吸附分离材料解决方案龙头。 近年来,一方面吸附分离技术在多领域展现突出潜力,一方面公 司不断实现技术突破、解除产能瓶颈,有望实现多线并进、加速成长。

双星新材:五大板块细分领域优势突出,新材料发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光学膜产品持续高端化,产能扩增助推全年业绩腾飞。 公司作为 BOPET 龙头,在准确把握产品技术发展 趋势下,近年来专注前瞻技术产品的开发,21 年公司 2 亿平米光学膜项目建设一阶段 30 万吨高端薄膜的 6 条 产线已经全面投运,并且已经开始逐步转固,BOPET 总产能达到 86 万吨,同比增长 54%,22 年上半年另有二阶段的 20 万吨功能膜产能交付。 2021 年,公司 BOPET 薄膜总产量 52.4 万吨,同比+16%,销量 51 万吨,同比 +3%;高端产品产销稳步提升,光学、新能源、信息、热收缩四大板块销量分别达 14.3 万吨、11.1 万吨、2.2 万吨、2.1 万吨,同比分别+19%、+49%、+60%、+71%;普膜销量 21.6 万吨,同比-21.2%,占比逐渐下降。 光 学材料板块、新能源材料板块、可变信息材料板块、热缩材料板块分别实现销售收入 21.46 亿、12.48 亿、3.85 亿、3.06 亿,占比分别增至 36.19%、21.04%、6.50%、5.16%,同比分别增长 33.68%、76.50%、62.21%、49.10%; 毛利率分别为 35.07%、34.93%、45.41%、30.18%,同比分别增长 11.63%、10.69%、4.62%、8.93%,综合毛利 率稳步提升,达到 32.86%,同比增长 10.31pct,净利率为 23.36%,同比增长 9.12pct。 公司全年实现总营收 59.3 亿,同比增长 17.2%,归母净利达 13.86 亿,同比增长 97.9%;其中 Q1、Q2、Q3、Q4 分别实现归母净利 2.76、 3.28、3.70、4.13 亿元,Q4 环比增长 11.6%。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扣非净利 12.4 亿,同比增长 97.9%,其中 Q4 扣非净利为 3.2 亿,环比略有下降 4.5%,主要原因一是 21 年 8 月份对 251 名员工进行了股权激励,三季度末授 权,产生的费用 3700 万于 Q4 扣除;二是年度核算中信用减值按照会计准则有 3000 万,影响了四季度的净利, 去除以上影响,修正后 Q4 扣非净利接近 3.8 亿,环比增长 12%以上。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经营净现金流净额 10.4 亿,同比-12%,Q4 单季为-3.17 亿,主要系全年现金回款 48.5 亿中,票据收款约占 16 亿,不体现在经营 性现金流入中,扣除该部分影响后,公司 2021 年修正后经营性净现金流为 18.9 亿,同比+57%。 根据公司年度 经营计划,2022 年公司计划营收、净利同比增长均在 30%以上,我们认为该增长率相对偏保守;2022 年,随着 后续公司进一步产品升级及产能投放,公司预计将实现 75~80 万吨销量,相比于 21 年增量约 50%,成长动能充 足,业绩兑现可期。

拓展新材料布局,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为 2.67 亿,同比增长 69.7%,研发费用占 营业收入比例为 4.50%,同比增长 1.39pct;研发人员 353 人,同比增长 122.01%;21 年年内公司落实自主创新 15 项新产品实现量产;新增专利申请 50 件,其中发明专利 30 件;授权专利 36 件,其中发明专利 15 件;自主 立项创新成果课题 12 项。 公司的研发技术优势推进新材料产品发展,21 年公司新材料业务的毛利贡献占比已 经超过 75%。 在大力开展技术研发、投放新产能的基础上,公司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提升,“十年膜一剑”, 完成了从主营功能性包装材料企业向光学、光伏、信息等膜材创新型高端企业逐渐蜕变,借助五大业务板块形 成膜、片纵向一体化布局,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标杆采购优化成本,拓展网络平台实现销售侧重。 公司主要原材料 PTA 与油价关联度较高,2021 年成本端 PTA、MEG 均价分别为 4723、5252 元/吨,同比分别上涨 28.0%、36.8%。 截至 22 年 3 月 27 日,成本端 PTA 均价为 5589 元/吨,较年初+26%,MEG 均价为 5171 元/吨,较年初+4.7%。 原料价格上涨压力下,公司通过标 杆采购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原料成本,同时借助较高的原料库存规模,在油价上涨、原材料现价抬升的背景下, 实际原料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公司 22 年初已经向下游客户适当提价 10%-15%,叠加成本端的控制将有效保证 公司盈利水平。 此外,2021 年公司海外收入略有下滑,全年实现外贸出口销售额 8.2 亿,同比-13.6%,主要原 因系 21 年海运集装箱紧张、海运运费高涨,并且疫情严重导致订仓困难。 但 21 年国内整体需求比国外需求更 紧迫,价格更高,因此未对公司业绩造成过大影响;同时,公司采取销售侧重的措施,借助网络平台积极拓宽 线上渠道,持续加强与客户的交流沟通,电商平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60%。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对产品结构进 行了调整,继续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前 12 周的统计,Q1 对外出口同比增长 60%,随着后续海外经济的恢复, 以及海运费下降,公司今年海外销售有望取得快速恢复,进一步保障公司的盈利能力。 (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昊华科技:专业科研院所打造新材料平台型企业

专业科研院所打造新材料平台型企业。 2018 年以来,公司通过陆续收购大股东中国昊华旗下 12 家科研院 所,成为中化集团旗下重要的新材料平台型企业,主营业务为航空航天材料、高端氟材料、电子化学品,产品 服务于多个国家军、民品核心产业。 航空航天材料:军、民品业务齐头并进,航空材料持续放量。 航空化工材料包括非轮胎橡胶制品、航空轮 胎、航空有机玻璃、聚氨酯新材料、特种涂料、化学高性能燃料及原材料等,其中多个细分领域公司为行业龙 头。 公司已在航空材料端积极布局,承担了 C919、ARJ21、CR929 等飞机密封型材的配套研发、生产任务,民 机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在建产能包括 10 万条轮胎、46600 吨专用新材料等项目。

氟材料:瞄准高端 PTFE 产品,布局锂电池级 PVDF。 我国 PTFE 主要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产 品依赖进口,国内产能不足,5G 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高端 PTFE 需求旺盛。 晨化院自主研制的国内独家中高压 缩比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产品,成功配套 5G 线缆生产,实现进口替代,5000 吨高端 PTFE 产能于 2021 年逐渐 释放,另有 2.6 万吨高端 PTFE 也在规划建设中。 公司 2500 吨锂电池级 PVDF 将于 2022 年逐步释放产能,并自 配 6000 吨 R142b 装置,能完全满足 PVDF 的生产。 电子特气:半导体与面板市场高速发展,电子特气前景广阔。 伴随着半导体行业与面板市场的蓬勃发展, 身处产业上游的电子特气市场也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公司电子特气发力半导体应用市场,光明院新基地已 开始生产,黎明院 4600 吨新增产能于 2022 年逐步释放。

晨化股份:聚醚胺供需两旺,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公司端氨基聚醚产能达 3.1 万吨,位居国内企业前列。 聚醚胺下游产业分布十分广泛,重点包括风电、页 岩气开采等新能源产业,涂料、胶黏剂,汽油添加剂以及纺织助剂等领域。 在风电行业中,端氨基聚醚被用作 环氧树脂风电叶片中的固化剂。 “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风电在内的新能源,积极落实碳中和目标,《风能北京 宣言》指出业界目标实现 50GW 以上的年均新增装机,保持 12%以上的年均增速,这个目标远高于“十三五” 期间风电实际年均装机 29GW,未来风电用聚醚胺预计将保持较高增速。 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和中国聚醚胺市场 规模将分别达到 48 万吨和 16.8 万吨,相比于 2021 年的需求增量分别为 20 万吨和 6.7 万吨,CAGR 分别为 12.5% 和 16.7%。 需求量大幅增长的同时,近两年聚醚胺行业新增产增长速度远小于需求增长速度,呈现供需两旺的 格局。

公司积极布局产能建设,内生增长动能强劲。 21 年 10 月,受淮安工业园区江苏富强事故影响,淮安晨化使用甲类原料的生产线临时停产,包括 3.59 万 吨/年聚醚、2.3 万吨/年聚醚胺、2 万吨/年阻燃剂装置。 2021 年受停产拖累,公司新增产能未能充分释放,经政 府备案,淮安晨化部分产线于 21 年 12 月底起有序复产。 同时公司积极布局未来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21 年 9 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淮安晨化与淮安投促局签订协议,拟在江苏淮安工业园区投资约 6 亿元,建设年产 4 万吨聚 醚胺及 4.2 万吨聚醚项目,该聚醚胺项目是目前万吨级装置的工程放大和进一步优化,有利于节约人力成本、 能源成本产生规模效应并降低投资费用,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

精选报告来源:。

下一篇:万向随墙贴价格(最廉价的生活品质提升方式)
上一篇:聚四氟乙烯多少钱一吨(聚四氟乙烯废料多少钱一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