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山水画价格(李成)

2023-01-20 05:21:2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8

2020年4月7日,一部高质量古装大剧《清平乐》在湖南卫视首播。 该剧改编自米兰Lady的小说《孤城闭》,由出品过《琅琊榜》、《知否》的正午阳光团队制作,张开宙导演,王凯、江疏影主演,讲述了北宋仁宗赵祯一生面对朝局变化、情感经历所作的种种抉择。 该剧制作精良,建筑样式、服化道高度还原宋代,一些布景直接还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 剧中还多次出现北宋山水名画:

第一幅,预告片的片头,出现的是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幅北宋巨碑式山水名画之一的范宽《溪山行旅图》。 [8]

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二幅,片头海报,背景为18岁的天才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22年央视春晚上“惊艳绝伦”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就是以此画为素材创作的。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第三幅,王凯的定妆照,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身著圆领朱衫,头戴黑纱幞[fú]头,端坐于垂挂有黄巾的靠背椅上,背景为李成《晴峦萧寺图》

李成《晴峦萧寺图》

第四幅,江疏影的定妆照,江疏影饰演的曹丹姝曹皇后,头戴龙纹花钗冠,身著交领大袖的华丽礼服,端坐在有靠背的龙椅上,背景为李成《寒鸦图》,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李成《寒鸦图》

第五幅,宋仁宗与曹皇后的合照,背景为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幅北宋巨碑式山水名画之二的郭熙《早春图》

郭熙《早春图》

第六幅,喻恩泰的定妆照,喻恩泰饰演的晏殊的背景为(传)燕肃《关山积雪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传)燕肃《关山积雪图》

第七幅,杨玏[lè]的定妆照,杨玏饰演的韩琦的背景为文同《墨竹图》[10],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同《墨竹图》

第八幅,曹曦文的定妆照,曹曦文饰演的贾教习的背景为梁师闵《芦汀密雪图》

梁师闵《芦汀密雪图》

八幅画中,宋仁宗(1010—1063年)可能看过五幅:范宽《溪山行旅图》、李成《晴峦萧寺图》和《寒鸦图》、(传)燕肃《关山积雪图》、文同《墨竹图》;没看过的有三幅,都是宋仁宗去世后创作的:郭熙《早春图》(创作于1072年)、王希孟(1096—1117年)《千里江山图》、梁师闵(约1075年—?)《芦汀密雪图》。

北宋开国有一位大将曹彬[9],在统一进程中攻灭后蜀、南唐,封鲁国公,他有一个孙女后来嫁给了宋仁宗,就是《清平乐》中江疏影饰演的曹皇后。 曹彬收藏有李成的画,曹皇后自小受熏陶,非常喜欢李成的画。 李成有一个曾孙女李氏,嫁给宰相吴充,封秦国夫人,文化艺术修养很高,能鉴别画的真伪,尤其熟悉其曾祖父李成的画。 北宋米芾《画史》记载:“慈圣光献太后于上温清小次,尽购李成画,贴成屏风,以上所好,至辄玩之。 因吴丞相冲卿夫人入朝,太后使引辨真伪,成之孙女(据李宥墓志铭,当作“曾孙女”)也,内以四帧为真。 ”说的是,宋仁宗、宋英宗去世后,曹皇后成为太皇太后,买了很多李成的画,贴成屏风欣赏,她还请李氏进宫鉴别所藏李成画的真伪,李氏鉴别出4幅真画。

李成(919—967年),字咸熙,唐朝宗室后代。 祖父李鼎曾任苏州刺史,五代时避乱,举家迁至营丘(今山东潍坊市昌乐县马宋镇),李成出生于营丘,故号营丘。 李成“磊落有大志”,曾任官职较低的光禄丞、尚书郎,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 李成好酒,“人欲求(画)者,先为置酒,酒酣落笔,烟云万状,世传以为宝”,《晴峦萧寺图》正是他酒酣兴浓时所画。 967年,因常年酗酒,病逝于陈州淮阳郡(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年仅49岁。

李成师承荆浩、关仝,自成一家,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匠,与关仝、范宽并称“三家鼎峙”,与董源、范宽并称山水画“北宋三大家”。 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将他的画列为神品,誉为“古无其人”。 北宋官方《宣和画谱》评价“凡称山水者,必以成(李成)为古今第一”。 追随者众多,弟子有许道宁、郭熙、王诜[shēn]等。

李成喜画山野郊外平远旷阔的景色。 平远寒林,气象萧疏,笔法颖脱,墨法精纯,好用淡墨,“惜墨如金”;画山石状如卷云,开创“卷云皴”;画树杈如蟹爪,开创“蟹爪”法。

存世画作有:《晴峦萧寺图》(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8];《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寒林平野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茂林远岫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小寒林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等。

最早将此画归于李成名下的,可能是收藏过它的清代书画鉴藏家缪曰藻[12]。 1841年,被时称“巨眼”的书画家、鉴藏家徐渭仁得到,正式定名为《晴峦萧寺图》。

“萧寺图”是北宋时期比较流行的一个题材,画工们有口诀相传“古寺萧条,掩映松林佛塔”,《宣和画谱》中收藏了二十多件此类画作,如许道宁《秋山萧寺图》[8]。

李成《晴峦萧寺图》中,作为背景的山峦、天空用了大片留白,营造出“淡泊”的意绪;干枯凋零的树木稀疏杂乱地点缀在山峦谷地,尽显萧瑟秋意。

李成《晴峦萧寺图》

《晴峦萧寺图》,绢本,淡设色,纵111.4厘米,横56厘米,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描绘的是北方夏秋季节,人们在山谷、寒林、萧寺间行旅、休憩的场景。

《晴峦萧寺图》采用全景式立轴构图,纵向布局,用水墨画出,以山水为主,古寺、飞瀑、树木、小桥、野店、旅人等为辅。 画中,远景,两座高峰,雄伟耸立,诸山屏列,云雾弥漫,瀑布飞流,直落深潭;中景,萧寺古塔,树石掩映,高山泉水,汇流成河;近景,山径木桥,商旅往来,水榭茅舍,行人歇脚。 整幅画面布局巧妙自然,笔法娴熟老健,用墨层次分明,既表现出北方山水的雄伟挺拔、荒寒萧疏,又焕发出“山水永恒、生活依旧”的生机与活力。

总览全图,大体可分为三段景观:远景高峰群山、中景山岗古寺、近景水榭屋舍。

远景。 画面上半部两座高峰,一前一后,一实一虚,雄伟耸立。 前峰堂堂矗立,左侧几座小峰,山间泉水依山石走势分成几股飞流而下。 后峰高过前峰,右侧山间有一条“悬巾”状瀑布飞流直下。 远处山峦起伏,在云烟雾霭中,愈发缥缈虚幻。

中景。 高峰前面,正中一座山岗上,耸立着一座寺院,点出“萧寺”的主题。 寺院结构精巧,有走廊过道连接各处房舍,每层都有栏杆,可眺望四周景观,最高的是一座八角木塔,高出周围大树很多。 山岗边缘山石凸起、环抱,树木丛生、干秃虬曲。 寺院左侧山石间,泉水流出形成瀑布,汇入山脚下的潭水之中,潭水沿两侧山岩峭壁蜿蜒向右下方流去,途经一座木桥,汇入右下方一片更大的水域。

近景。 木桥左岸山路上出现三个人,中间一主人骑驴戴笠执鞭,神情略显疲惫,前后各有一仆从肩挑行李,风尘仆仆,欲过桥去。 木桥右岸山脚下是一小块开阔地,有几间酒肆、茶馆,其中三四间是简陋的茅草屋,有人独自吃饭,有人对饮交谈,有人继续赶路;岸边水上建有两间精致的水榭亭阁,里面皆为官宦士绅,一人凭栏观水,两人饮茶谈天,惬意悠然,与旁边茅草屋形成鲜明对比。 画中13个人物,皆以圆浑整饬、粗细匀称的中锋描绘,面部多用三点式,二点为眼,一点为口。 [8]这山村驿站一面临水,三面环山,山石雄伟兀立,其上皆是林木,虬曲挺劲,阴翳静谧。 画面右下方,一块巨石兀立水中,上生几株枯树,树干或挺立或倾斜,枝杈弯曲杂乱、相互交错,树枝上藤蔓缠绕、垂挂;巨石右侧石隙处,高山泉水回亘弯转、叠瀑流入河中,与左边泉流汇聚于此。

穿过村店,在两侧晦明不定的山石之间,有一条呈“S”状的小路曲直通向深山之中,分出一条石阶小路通到山岗上的寺院。

《晴峦萧寺图》的风格特点可概括为“寒林平远,气象萧疏”,具体表现为:

1、画树木,开创“蟹爪法”,枯木寒林,气象萧疏

出枝方式上,“蟹爪法”与“鹿角法”并用,散聚有序,用浓淡墨色区分出前后空间,展现出重叠深远之趣。 李成独创“蟹爪法”,是“枯树法”的一种,树干坚强挺拔,树枝有力地向下抓去,犹如蟹爪一样交叉排列,给人以力量感,非常适合表现枯木寒林,有一股萧瑟之气。 [6]关仝开创“鹿角法”,树枝向上生长,犹如鹿角,是最常见的出枝方式,四季皆宜,点嫩绿可得春,点花青可得夏,点朱砂、赭石可得秋,枯枝可得冬。

经营位置上,远直近曲。 远景的树,用中锋直笔画出小枝条。 近景的树,偃仰多曲、杂乱交叉,有的“枝条疏密交叉,挺干枯茂盘曲”,有的“藤蔓依缠古木,窠丛簇扎山头”,以示蟠根老壮之意。

笔法上,毫锋颖脱,给人挺劲、扎手的感觉。 树木均以顿挫感很强的尖劲中锋墨线描绘,树身略见“勾斫”一类皴笔,锋芒内敛,树身“作节处不用墨圈,下一大点,以通身淡墨空过”(米芾《画史》),小节疤均用墨点成,小枝条用笔流畅、劲利挺健,基本上都用湿笔,无明显的干湿浓淡变化。

李成画“林木为当时第一”,“尤善画山水寒林”(北宋郭若虚),元代诗人虞集曾在朋友收藏的李成《枯木图》题诗“老龙出海苍髯须,营丘枯木天下无”。 追随者众多,“齐鲁之士,惟摹营丘”[8]。 其弟子王诜《渔村小雪图》中的松树、松枝用笔细腻劲爽、墨色细微,郭熙《早春图》中的枯树老枝用笔挺劲有力、无一笔妄下,均体现出李成“笔势颖脱,墨法精纯”的特点。

李成“枯木寒林”风格的形成源于其家族传承、时代背景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作为唐朝宗室后代,世受儒学教育,虽仕途不畅,却始终以正统文人自居,自言:“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流露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风骨和气概。 南朝宋宗炳提出山水画的“畅神”之说,画家借助笔墨宣泄心中情绪。 《晴峦萧寺图》中,李成借气象萧疏的寒林表现自己的郁郁不得志,用干枯但瘦硬如铁的松柏比拟自己的高洁品德,以及渴望实现“为生民立命”的理想追求。

2、画山石,开创“卷云皴”,用笔淡雅,惜墨如金

李成笔法清瘦颖脱,墨法淡雅精微,首创干笔焦墨技法,很少有大块的墨色渲染,惜墨如金,给人以清爽雅致、秀润古逸之感。

画山石形如卷云,开创“卷云皴”。 其法,是以劲挺的中锋勾勒外轮廓线,趁笔痕未干时用淡墨在勾勒线条旁边渲染,使石面勾勒痕迹不过分显露,使山石形体浑圆、淡雅、缥缈。 外廓线条与内廓皴笔较为协调,皴笔密集于凹处,明处疏朗,有线面交融之感,增强了立体感和清润秀逸的境象。 重点是,山石不可过多皴擦,用淡墨渲染,积墨法把皴隐藏起来,使得山石结构含蓄缥缈,表现出烟林清旷的意境。 [2]

笔少墨少,树石也少。 其弟子王诜[shēn]曾将李成与范宽的画挂在壁上比较,得出“一文一武”的结论,说李成的画笔精墨润、秀气可掬,范宽的画气壮雄逸。 这些风格特点,大抵与干笔积墨技法有关。 李成之前,山水画大多用绢或熟纸为材料,渗水性能差,宜于用包含水分的湿笔,才能显见笔墨效果;到了宋代,作画普遍废弃绢,改用生宣纸,这样,即使含墨较少的干笔也能画得上去、显得出来。 因此,宋元以后,干笔焦墨流行起来,清代戴熙[8]将李成推为干笔焦墨的首创者。

李成笔墨精纯,物象形神毕现,反映在画中就是“意境高远”。 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山水松石格》中认为,山水画的最高境界为“格高而思逸,笔妙而墨精”,李成完全达到了这个高度,故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把他的画列为“神品”,誉为“古无其人”,皆因“命笔唯意所到,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

《晴峦萧寺图》没有李成的款印。

钤有鉴藏印8枚。

有记载的最早收藏者为南宋内府,依据是钤于画面右上角的“尚书省印”,为1141至1183年间使用的南宋官印。 明末清初,被鉴藏家梁清标收藏,梁清标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第二年明朝灭亡后降清,做到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后被乾隆编入《贰臣传》。 后被刑部尚书、藏书家徐乾学收藏。 此后被书画鉴藏家缪曰藻所得,可能是他将此画归于李成名下。 1841年,被时称“巨眼”的书画家、鉴藏家徐渭仁得到,正式定名为《晴峦萧寺图》。 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因曾有恩于起义军首领潘起亮,徐渭仁被封为参谋,其子徐震被封为元帅,起义失败后,被清廷以“谋逆”罪处死。 此后,被藏书家、金石学家沈树镛[13]收藏,在其《养花馆书画录》中首次著录,沈树镛官至内阁中书,是晚清碑帖收藏界执牛耳者。 1939年,鉴藏家林熊光在日本购得此画,林熊光是台湾省板桥林家后裔,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1930年代居日经商,1945年台湾光复后返回台湾。 此后,被居住于日本的意大利人米开朗基罗·佩林蒂尼所得,1947年卖给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李成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王府街道三官庙西巷青州古城内,阜财门内东侧。

[1]祝正锋(宜宾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夏物萧疏景更清——李成山水画及《晴峦萧寺图》解读;文学与艺术;2011,03(1)。

[2]彭慧萍(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两宋“尚书省印”之研究回顾暨五项商榷;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01期。

[3]梁茵茵(曲阜师范大学);论李成《晴峦萧寺图》寒林意境;艺海;2021年08月。

[4]丁文星(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设计系);论李成《晴峦萧寺图》形式与意蕴的整一性;艺术科技;2021年07月。 [6]

[5]刘新;读宋画札记——李成的山水画及其传派;艺术探索; 1995 年第 4 期。

下一篇:江小白小瓶多少钱(案例拆解)(江小白一小瓶多少钱)
上一篇:江小白小瓶多少钱(江小白一斤装多少钱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