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皮鞋多少钱(一普通百姓)

2023-01-18 19:31:0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9

他,倾尽所有、九死一生,只为不能忘却的历史!


如今为纪念中国远征军,而修建的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内的展品,大多来自于他的捐赠。

在腾冲,凡是熟悉中国远征军、熟悉滇西抗战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普通而伟大的名字。


他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文物专家,却用几乎半生的时间收藏抗战遗物。


如今,他的数万件私人藏品,被收进了如今的云南省腾冲市滇西抗战纪念馆,成为了全民国防教育的“活教材”。


滇西抗战纪念馆

岁月的冲刷,让他的一头乌发染上了白霜,谈及当年跨国收集抗战遗物时历经生死的一幕幕;谈及为了收藏放弃高薪职位的无奈;谈及为了收藏一贫如洗、 负债累累的窘态,他的表情风轻云淡,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


这个朴实的人叫段生馗,今年已经50多岁了,他说:

“我不后悔我的选择。 如果哪一天我走不动了, 我会要求我的子女把这些事情继续做下去,收集更多的抗战遗物送到纪念馆,让更多的人铭记那段历史,我便此生无憾了。 ”


从侵华日军的票据、“战刀”、头盔,到惨绝人寰的“生化武器残骸”……


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滇西抗战纪念馆的馆长段生馗都能娓娓道来,对他来说,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会说话。

滇西抗战纪念馆一楼大厅

搜集抗战遗物,只为铭记历史

段生馗出生在腾冲市的芒棒乡芒乃村,这个村庄曾被日军“清剿”了3次,三分之二的村民死在了日军的刀枪下,每一家都有一本血泪账。


他的大伯段日仁曾任当年腾冲著名的三支抗日游击队之一的龙江游击队的队长,他带领战友伏击捕杀了不少日本兵和汉奸,打响了腾冲民众反击日寇的第一枪。


段生馗的家族以耕读传家,曾祖父是前清的贡生,祖父是县立师范学校的乡村教书先生,懂英语。


一次他们收留了一名患病留下的抗日士兵,结果被日寇发现了,全家八口人,加上那名战士,即将要被杀戮。


段生馗回忆到:“这时祖父看见日寇军官戴着眼镜,看上去好像有文化,就用英语说,这是自己的儿子,由于种田,白色衬衣被黄土和汗水浸渍成黄色,他穿的衬衣不是军服,鬼子将信将疑,日寇军官用英语问祖父,如果看到‘重庆军’后向不向皇军报告?祖父回答皇军本事大,'重庆军’来我们还不知道,你们就统统知道了。 ”


这本是一句讽刺的话,却说得日寇“沾沾自喜”。


这时段生馗的父亲虽然才7岁,却很机灵,见气氛有所缓和,赶紧跑去抓了三只母鸡和两个南瓜,递给鬼子,鬼子大叫: “小孩大大好,良民大大的”。 于是扬长而去。


此后段生馗家族好长一段时间不杀鸡,不吃鸡,不吃南瓜。


日军南方军56师团148联队入侵腾冲

1942年8月9日, 驻腾日军向腾北扫荡,日寇兵至马站双山,遭到腾北游击队伏击,三井大队长以下百余人被击毙。


三天后,城里的日寇疯狂报复,向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开刀,血洗茶子园、碗窑、杨家坡。


8月20日,日寇冲进村里杀人、放火、奸淫妇女,一时间村庄变成人间地狱,大火连续7日不灭,有370多人惨遭杀害,186名妇女被强奸,日寇连70岁的老奶奶及13岁的小女孩都不放过。


还有一事——曾有日本人在国殇墓园留言簿上留下‘武运长久’和‘中日再战’之类的文字,当年战死在腾冲的一个日军小队长的女儿居然跑到腾冲来要‘ 讨还血债’。


腾冲人质问他:

“你父亲是怎么死在这里的?如果他是背着旅行袋来这里死了,我们有责任;你父亲带着军人来杀我们,谁欠谁的血债?”


虽然这个女人被痛斥走了,但段生馗觉得,日寇的后代竟不知道他们的长辈在腾冲干过什么,腾冲人需要拿出铁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父辈不是善类。


更为痛心的事,1991年,段生馗读书期间,和他同宿舍的三个人都是银行的基层领导干部,当段生馗告诉他们,说收集了不少日军侵略腾冲的遗物时,他们嘲笑说:“你吹牛也过分了,日本人连昆明都没有到过,怎么会到过腾冲?不要你们腾冲有点名气,就把什么事儿都揽过去。 ”


这件事更加深了段生馗开办博物馆的信念,他要用物证方式证明日寇在滇西烧杀抢掠所犯罪行,以及我国军民的奋勇抗敌。


段生馗倾家荡产来收集抗战遗物,一辈子的最大愿望就是要建立一个博物馆。


段生馗

段生馗一再强调,在他眼中,这些战争遗物,不仅仅是在客观地反映那场战火,而是物化的历史,具有无比宝贵又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他曾说:“开始只是顽皮少年用来玩战争游戏的各种道具,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参加银行工作以后,个人兴趣爱好不断向收藏保护、传承历史的高度上认识,利用在乡下营业所工作的便利,逐渐由原来的200多件物件充实到拥有23000多件全面反映滇缅抗战的遗物。 ”


入侵腾冲的日军

在他年幼的时候,村庄还可以随处可见破钢盔、残刺刀等战争遗物,当时没人重视,这些物件就成了他和小伙伴们玩游戏的道具。 玩累了,他们就把这些物品堆在一起,后来越堆越多。


这种无意识的收集,却为他今后要做什么、怎么做,指明了方向。


而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始于1986 年参加工作以后。 段生馗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腾冲县农行。


那时他经常下乡,看到老百姓院子里随意丢弃的抗战遗物,便出钱向老百姓收购这些物品。


当时他收集这些物品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实证找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后来,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段生馗的觉悟不断提升,意识到这些物品是“物化的历史”,因而决心要还原历史,要让更多的人触摸到那段历史。

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

为收集抗战遗物,付出所有


在村子里,段生馗收到的大多是一些小的物品,如日军的饭锅、饭盒、皮鞋、刺刀等等,大一点的东西要到国外去收。


于是,段生馗收藏的范围越来越广,他无数次跨过国境线,寻访远征军老兵,寻找战场旧址。


1996 年,段生馗首次去往缅甸寻觅抗战遗物。 一次他收购了日军的一辆废弃坦克,花了几千元人民币,请人用大象把坦克从森林里拉出来,没想到刚出林子就了,被关了17 天。


那晚,段生馗险些被他们打死,幸亏年轻身体好,硬撑着回到了国内。


此外,段生馗还7次穿越原始森林,搜寻远征军遗物,每次进山都要背上当地人最需要的物品,如清凉油、风油精,换回远征军的纽扣、徽章、剌刀等。


他感叹到:“整个滇缅抗战持续3年多,而我打扫战场已经打扫30多年了。 ”


1942年5万多名中国远征军将士翻越野人山

在缅甸找到数量最多的抗战遗物是中国远征军的帽徽。 在缅甸,中国远征军曾经和日军发生过“同古大战”、“仁安羌大战”、“密支那反攻”等血战。


战争结束后,密支那、腊戌等地都曾修建烈士公墓,但后来几乎全被夷为平地,忠骨终随风销蚀,铁质的帽徽却留了下来。


有一次,他深入中缅交界的“野人山”,在土著部落的“鬼房”里找到了两个被制作成水瓢的头盖骨。


通过翻译他得知,这两个头盖骨是“汉人女兵”的,她们被当地土著人杀掉之后,头盖骨被供奉在“鬼房”里,当地女人难产之时,才会被请出来,当作有神力的药碗。


段生馗当场泪如泉涌,“汉人女兵”就是中国远征军女兵


段生馗经过多次交涉,花了一大笔钱,将这两名女兵的遗骸带回了中国、带回了家。


1999年,段生馗面临抉择:交流到外地工作,可以升职,但遗物收藏工作可能就得中断了。


他思索良久,在亲人与朋友的不解和异样的目光中,决定继续留在腾冲,继续收集抗战遗物。

滇西抗战纪念馆内段生馗捐赠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的头盔

每一件东西都得用现钱去买,为此,段生馗曾经负债累累。


当年曾有一个老板要出300万元买断他的藏品。


段生馗断然拒绝了对方的请求:“为了收集遗物,我一贫如洗,还背负了债务。 可如果卖了这些,就违背了我的初心。 ”


那时他的家,简直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为了搜集抗战纪念物,他“倾家荡产”、负债累累。


他回忆说:“我家一直没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这些家庭必备电器,直到去年老婆攒了点钱,才购置了一些。 结婚以后最大的开支就是花了4万元买了现在居住的大约有120平方米的一套旧房子。 ”

腾冲战役

为筹建博物馆,四处碰壁

随着收集东西的不断增多,段生馗萌生了建博物馆的想法。


他求助过一些有实力的老板,有的人一晚上赌钱可以输掉几十万,但不愿意帮助他。


他曾经向23家海内外企业求助,无人假以援手。


他们把茶叶、扎染都当作文化产业给予资金支持,唯独他这个博物馆他们不认为是文化产业,一毛不拔。


有一件日军海军元帅军服,军服的原主人是位华侨,看到段生馗三番五次来“光顾”,他有些感动,说衣服送你了,但衣服上的金质饰物,如肩章、纽扣等,必须用秤称了后按克论价卖,结果这件衣服花了人民币近10万元才买回来。


他说,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因为没钱,错过了不少佳品、绝品。


他回忆说:“我几次去缅甸,在深山丛林中寻觅到了三辆英军坦克,当地人售价倒不贵,才要人民币几百元,但运费不得了,从缅甸密支那运到中缅边境要40万元人民币,我没这个钱啊。 前不久,人家通知我,如果要那些坦克,就赶紧带钱去弄,不然,可能就要被拆散了。 我着急啊。 ”


在段生馗的情感中,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叫他出卖文物。


滇西抗战纪念馆入门

在他看来,出卖文物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有涉民族气节的政治问题。


他说:“我如果现在因为经济拮据而出卖这些文物,我就是现代的汉奸,对不起牺牲的官兵和同胞。 别说卖掉,就是带出腾冲去设馆展览,我都无法接受。 ”


在腾冲,段生馗的行为并不像在外地人眼里那样令人钦敬,他曾经被人认定为“精神病人”。


在漫长的近30年的坚守历程中,段生馗“孤傲的坚守”其实也曾动摇过。


1986年和1999年,他曾两度想放弃收藏。


第一次是因为工作关系,无法成天干这个,想放弃,是父亲劝阻了他。


第二次是一个老板愿意出资300万买他的藏品,那时的300万在腾冲可以建一座星级宾馆了,好诱人。


后来得知那个老板买去也是要建一个博物馆,段生馗不干了。


2005年7月7日,正值抗战爆发68周年纪念日,他在腾冲和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民间抗战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


段生馗筹建的我国第一个民间抗战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

博物馆的手续其实早在2003年就办妥了,但腾冲之大,却一直找不到一个小小的地点作展馆。


按照国际惯例,开办一个博物馆需要有26万件展(藏)品,否则就不能叫博物馆,而他当时展出的只有23000多件。 但实际上,这个数量标准他是具备的,因为按照件数,他怎么也有20多万件,比如日军的军票一捆就是100张。


以前,在他位于农行的车库和家里,全部是满坑满谷的各种战争遗物,只是堆放得极为杂乱。


段生馗说,那时,像这样的“仓库”他还有八九处,亲威朋友但凡有点空间, 都被他借用了,好些大件实在找不到地方,就搁在露天,任凭风吹雨淋,段生馗看着很心痛。


滇缅抗战博物馆展现的旧式飞机

原本,在腾冲,段生馗最初理想的馆址选点有三个:“国殇墓园”,其次是原英国领事馆旧址,第三就是位于和顺的原20集团军司令部遗址。


因为种种原因,本来要改造为高档休闲茶饮的原20集团军司令部旧址,最终被段生馗游说改建为“滇缅抗战博物馆”,段生尴的23000多件抗战实物得以重见天日。


可博物馆依旧是简陋的。 2010年6月2日,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来到博物馆,看完后,觉得很简陋,消防、安保设施都没有。


滇缅抗战博物馆展品

有专家问他:“ 你这个馆几不像,到底是博物馆、展览馆还是收藏室?”段生馗不知道如何回答。


但当有人问:“你的收集何时是尽头?”

他的回答是:“ 目标是把现存的二战滇缅抗战遗物收回80%。 ”


段生馗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有时候心里觉得苦,他就坐在他的藏品前,一边擦拭一边说说心里话,他说他不怕过穷日子,就怕以后没钱收集抗战遗物了。

滇缅抗战博物馆展品

滇西抗战纪念馆建成


直到2013年,段生馗的生活和收藏生涯迎来了转机。


2013年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的纪念日,也是让段生馗铭记一生的日子。

那天,滇缅抗战博物馆从和顺整体搬迁到远征军国殇墓园旁,并更名为滇西抗战纪念馆,段生馗的藏品也跟随迁入。


滇西抗战纪念馆

这是中国首座由中央财政建设、纪念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和抗日英雄的纪念馆,也是记载滇西抗战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了腾冲的文化坐标。


段生馗笑着说:“看到我的这些藏品终于有了个名副其实的家,而且可供更多的人参观,我觉得我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


2017年,为了能将精力都放在纪念馆,放在那些抗战遗物上,段生馗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从银行辞职,到纪念馆工作。


已是银行副行长的他,一个月工资有1万多元,但当了纪念馆馆长,每个月却仅有1千多元。 段生馗不以为然,他开玩笑说:“我可是由副转正喽!”


倾尽所有,不为名利,只为不能忘却的历史。


段生馗说:“我不后悔我的选择。 如果哪一天我走不动了,我会要求我的子女把这些事情继续做下去,收集更多的抗战遗物送到纪念馆,让更多的人铭记那段历史,我便此生无憾了。 ”


如今,走进庄严的滇西抗战纪念馆,过了安检处,来到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便是段生馗收集的无数的远征军的头盔,气势恢宏而肃穆。


滇西抗战纪念馆内的头盔

而在纪念馆的右边便是兴建于1945年7月7日,为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的国殇墓园


园名取自《楚辞》“国殇”篇,墓园占地面积37884平方米。 里面埋葬着9000多名远征军将士的忠骨。 一排排,令人震撼!


而纪念馆和国殇墓园的中间空地上,是中国远征军名录墙,远征军将士的姓名被镌刻在巨大的石碑上。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诉说着那段屈辱而激动人心的历史!


一辈子做一件事,只为历史的良心。

下一篇:暖贴多少钱一贴(寒潮来了)(冷敷贴多少钱一贴)
上一篇:金线莲的价格(用金线莲煲汤原来好处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