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多少钱一米(10mm钢筋多少钱一米)

2023-01-18 18:56:1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8


1

1971年冬,毛主席同周总理谈话。

讲起在长沙视察,工作人员排队半天,才买到“的确良”的事情。

毛主席深情与愧疚地讲到:解放这么多年,吃饭和穿衣问题还解决不好,怎么向人民交代?为什么我们不多生产点‘的确良’?不要让人民群众千辛万苦才能买到一件衣服!

周总理说,我们没有这个技术,还不能大批量生产。

毛主席又问,能不能买,能不能向国外进口技术设备?周总理说可以,事后找李先念、余秋里,研究如何引进国外化纤技术问题。

1972年1月至1973年,国计委先后向国务院提交四个报告,分别是《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设备的报告》《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问题的报告》《关于请示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和《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

这四份报告,均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意和支持。 具体引进工作,由国务院、国资委和轻工业部等相关部门落实。

这是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也是毛主席晚年最为重要的经济决策之一。


2

四三方案,是四套进口方案的统称。

1973年1月2日,国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

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迫切需要寻找新市场,转移国内经济矛盾的契机,争取在今后三到五年内,从欧美引进更多成套技术设备。 前后四套进口方案,涉及引进设备总价值为43亿美元,故通称为“四三方案”。

国家以进口设备为主,再配合使用国内装备,先后建成26个大型项目。 其中,化纤设备4套、石化设备3套、大化肥设备13套、烷基苯设备1套、大型电站设备3套、钢铁设备2套。

另外,还有43套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单个项目。 我们要知道,在当时煤炭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提高采煤效率,对促进工业化发展有巨大意义。

引进化肥、化纤项目,主要是解决国内吃穿用的民生问题,总计为18个,投资总金额为136.8亿元人民币,占“四三方案”全部投资的63.84%,这个投资比例非常高,力度非常强。

可见,伟人决心非常大,改善民生工程的迫切心情。

图表来源于陈锦华《国事忆述》

3

引进大化纤维设备4套。

四套化纤设备,分别建在辽宁辽阳市、上海金山区、四川长寿县(今重庆长寿区)和天津郊区。 即辽阳石油化纤总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四川维尼纶厂、天津石油化纤厂。

辽阳石油化纤总厂,投资规模最大,总金额高达24.15亿元,实际建成投产超过这个数字。 成套技术设备,分别来源于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 建成投产后,年生产乙烯为7.3万吨、催化重整进料15.5万吨、芳烃抽提12.3万吨、尼龙-66盐4.6万吨等。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当年作为一名基建工程兵,全程参与了辽阳化纤厂的建设,并在期间还有重大发明创新,因此获得国家嘉奖。 为什么华为重视技术研发?源于任正非是一名技术工程师,建设辽阳化纤总厂的经历,知道新技术的重要性。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位于上海金山县境内,总计投资金额为20亿左右,设备来源于日本和联邦德国。 1972年选址,1974年1月开建,1978年建成量产。 其中,有九套是国内装备,年生产乙烯11.5万吨、芳烃抽提10万吨、高压聚乙烯10万吨等。

到了80年代末,上海石化厂年生产合成纤维14.5万吨,占全国合成纤维产量的13%左右,为全国最大合成纤维生产厂。

四川维尼纶厂,位于重庆市长寿区境内,1973年引进,1974年破土动工,1979年投料试产,1983年验收量产。 主要生产装置来源于法国、日本等国,基建投资总金额约10亿元,年化纤4.5万吨、醋酸乙烯9万吨、甲醇9.5万吨、乙炔2.6万吨等。

同时兴建的,还有天津石油化纤厂。

关于大化纤维设备引进意义,可以阅读寒牛出栏之前的文章《1972年,引进4套化纤设备,改变了穿衣历史 》。


4

引进石化设备3套。

这三套石化设备,分别安置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北京化工二厂、吉林石化工业公司。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前身是1969年建设的东方红炼油厂,1970年才升级更名为“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炼油化工联合企业。 如今,属于中国石化集团燕山分公司。

1972年分别向联邦德国、日本和美国引进生产装置,总投资金额为23.7亿元。 1973年8月开建,1976年12月试产,量产后年生产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北京化工二厂,位于北京朝阳区九龙山,设备从联邦德国引进,投资金额为1.39亿元左右。 1973年引进,1974年10月破土建厂,1977年7月建好试产,量产后年生产氯乙烯8万吨、聚氯乙烯7.5万吨。

吉林石化工业公司,最早建于1954年,1957年建成投产,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化工基地。

1975年,引进石化新技术设备,1983年12月建成量产,年生产1.5万吨乙烯、乙醇10万吨、丁苯橡胶8万吨、辛醇5万吨、正丁醇6590吨。 新技术装备,提高吉化公司整体产能,如今改组成为吉化集团。

5

引进了,十三套大化肥设备。

这十三套大化肥设备,分别组建成沧州化肥厂(河北沧州)、辽河化肥厂(辽宁盘山)、大庆化肥厂(黑龙江大庆)、齐鲁第二化肥厂(山东淄博)、栖霞山化肥厂(江苏南京)、安庆化肥厂(安徽安庆)。

湖北化肥厂(湖北枝江)、洞庭湖化肥厂(湖南岳阳)、四川化工厂(四川成都)、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四川泸州)、赤水河天然气化工厂(贵州赤水)、云南天然气化工厂(云南水富)、广州化肥厂(广东广州)。

这十三套化肥装备,从美国和荷兰进口八套,从日本进口二套。 这十套化肥装置,每套年产量为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另外,从法国进口三套化肥装置,每套年产量为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

生产化肥设备引进时间,主要集中在1973年至1974年,建设时间分别为三至五年,到了1979年国庆节,即新中国成立30周年前,基本都实现了量产。

以湖北化肥厂为例,1973年开始引进,选址在湖北宜昌市枝江县建厂,1974年10月动工建设,到1979年8月才竣工,是十三套化肥设备建设时间最长的化肥厂,年生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后来企业改制,湖北化肥厂被纳入中国石化集团,成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化肥分公司。 目前,该厂有天然气和煤为原料的两套制气系统,上游装置具备年产90万吨合成氨的供气能力,下游装置具备年产33万吨合成氨、56万吨尿素的能力。

齐鲁第二化肥厂,1973年引进日本化肥设备,选址建厂于山东省淄博市, 1974年4月开工建设, 1976年7月就竣工投产,是当时建设时间最短的大型化肥厂,年生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企业改制后,齐鲁第一化肥厂和齐鲁第二化肥厂,都纳入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分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现成为一家集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为一体,配套齐全的大型炼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

大化肥设备引进,对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人民公社及后来单干农民,提供了充足的化肥供应,从而大幅提高了单亩产量和全国粮食总产量,是彻底解决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我们在肯定改开成就时,也不能抹杀前30年的成绩,更不能昧着良心地否定一切。

6

引进烷基苯项目1套。

1975年,我国向意大利进口烷基苯设备一套,厂址选在江苏南京市,即南京烷基苯厂。 1976年10月动工建厂,到 1981年12月竣工投产,年生产正构烷烃5万吨,直链烷荃烃5万吨。

正构烷烃,属于化工原料,可广泛应用于橡胶、原皮、皮革、油漆、电子干洗、洗涤剂、氯化石蜡、化妆品、造币、催化剂、添加剂、医药、生物化学的重要原料生产和加工。

直链烷烃,也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加工和生产清洗剂、环保溶剂、稀释剂、相变材料、工业加工油、特种润滑油等工业品。

南京除了引进烷基苯项目之外, 1974年就从法国引进了一套大化肥设备,建厂在栖霞山,并在 1978年10 建成投产。 另外,还向日本引进氯化球团设备一套。

1982年1月,国家将当地分属不同系统的栖霞山化肥厂、南京烷基苯厂、南京炼油厂、南京化工厂、钟山化工厂、南京塑料厂、南京长江化工厂7家工厂,打包重组为金陵石油化学总公司。

1984年,金陵石油化学总公司又更名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金陵石油化工公司”。 1999年,企业改制,更名为中国石化集团金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烷基苯年产量,由过去5万吨每年,提高到15万吨每年。

由此可见,现有的化工成就,脱离不了过去的基础。


7

引进大型电站装备3套。

这三套电站设备,分别建成为天津大港发电厂、河北唐山陡河发电厂、内蒙古赤峰元宝山发电厂。

大港发电厂,位于天津东南部海滨。

1973年,向意大利引进两台328.5兆瓦燃油发电机组,1974年12月动工,1978年10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是当时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机组。

1988年,在此基础上扩建了二期工程,继续向意大利两台328.5兆瓦燃煤发电机组。 目前,装机总容量1314兆瓦,是国家电力公司特大型发电企业、华北电网主力之一。

陡河发电厂,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

1973年12月动工建设,1978年3月并网发电。 整个工程建设为两期,一期工程1、2号机组是日本进口日立机组,每台机组的装机容量为125兆瓦。 二期工程3、4号机组是日本原装日立机组,每台机组的装机容量为250兆瓦。

上世纪80年代,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建,先后建设了三、四期工程,全部采用国产发电机组,每台机组装机容量为200兆瓦。 到1987年 10月,八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1550兆瓦。

陡河发电厂,是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著名发电厂之一。 改制后,隶属于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境外上市企业。


元宝山发电厂,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境内。

1973年立项,向瑞典引进锅炉,向法国CEM公司引进汽轮机、发电机,机组容量为300兆瓦。 1974年9月选址建厂,1978年12月正式并网发电。

1981年5月,开始建设二期工程,从原联邦德国引进锅炉,法国引进汽轮机、发电机,机组容量为600兆瓦。 1985年12月竣工发电,是全国整套引进的第一台600兆瓦机组。

1992年10月,又着手建设第三期工程,装备了国产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为600兆瓦,并在1998年交付使用,正式发电。 元宝山发电厂,后改名为元宝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归属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从引进国外装备,到全部采用国产装备,国家电力工作者在消化外国技术方面,工作做得比较细致到位。 弘扬了毛主席思想,做到了自主研发为主、学习外国为辅,没有辜负伟人的期望与夙愿。

中国特高压电网技术领先全球,同国家电网系统重视自主研发的精神有关,我们要看到这份精神传承。


8

引进钢铁生产设备2套。

这两套钢铁生产设备,是一米七轧机和氯化球团,分别安置在武汉钢铁厂和南京钢铁厂。

一米七轧机工程,简称“○七”工程,于1974年9月正式破土建厂,从联邦德国引进连铸车间、冷轧薄板厂,另外从日本引进1700mm热轧薄板厂、硅钢片厂组成。 1978年9―12月负荷试车成功,1981年12月经国家验收正式交付生产,整个工程总投资约40亿元。

武钢米七轧机投产后,年生产冷轧板100万吨、热轧板100万吨、硅钢7万吨,改变了我国钢材严重依赖进口的历史。

一米七轧机工程意义,不止是提升钢铁产能,更久远的价值在于培养了大批人才。 为了吸收与掌握这套外国先进炼钢设备系统,武钢工人对此做了精细改造与优化,通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工人和设备的磨合。

在这个过程中,武钢提高了整个系统精度,降低了生产耗能,提升了作业生产效率,对提升中国整体钢铁冶炼水平,为中国钢铁迈向现代化、自动化、高速化,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正因为有了武钢吃螃蟹的精神,才有后来宝钢追赶世界的风采。


氯化球团设备,是从日本东洋工程公司引进。

引进这套设备的目的,是为了综合利用大量废弃的硫酸渣(含铁量比较高),提高我国工业原料循环使用能力。

1976年签订引进合同,1978年3月动工建厂房,1980年8月竣工,同年12月完成负荷试车,验收合格。

氯化球团设备,年产量为30万吨优质球团,供给高炉炼铁,并同时回收一定数量的铜、锌、金、银等金属。

如今,中国成为全球钢铁最大生产国,回顾历史我们经历了太多挫折,但是这些挫折历练了中国钢铁工作者,促使中国钢铁产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普通钢铁,中国产能可以满足全球需要。 在特殊钢材制造方面,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仍然需要努力追赶。

中国钢铁产业算是厚积薄发吧。


9

引进了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43套。

机械化综合采煤,是指采煤工作面全部生产过程,包括破煤、装煤、运煤、支护、采空区处理,以及回采巷道运输、掘进等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

1974年,从英国、法国、西德引进了43套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分别配置给内蒙、山东、山西、黑龙江等省市煤矿。 以山西大同矿务局为例,分配到五套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采煤总体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机械化综合采煤设备,引进中国后遭遇到“水土不服”窘况,中国本土煤炭工程师根据当地地质,对进口设备做了部分改良,并配套国产设备综合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提高了煤炭总产能,还促进国产采煤设备的升级换代,迈开了采煤机械化的新纪元。

除了上述成套设备之外,中国还引进了其他单个项目,例如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


10

上述是四三方案具体内容。

全面了解四三方案,还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当时国际政治局势。 (具体可以阅读:1949年至1976年,毛主席做出3次重大抉择,时间终于拐向中国这边 )

上世纪70年代初,新中国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一切合法权利,承认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并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中美双方达成若干重要共识,并公开发表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其实这是伟大领袖苦心经略,新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长,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结果。 经过20年持续投入,新中国工业化进行激烈,工业生产总值占比越来越高,已然转型成为工业型国家。

在工业化过程中,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发展轻工业和农业。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轻工业发展速度还不够多,没有满足急速增长的新生人口和民生需求,导致民众吃穿用问题比较突出。

而欧美国家,经济遭遇周期性危机,陷入生产过剩和消费萎缩的困境,急需要新兴市场。

时间和机会向中国倾斜,促进中国完全融入国际社会,为中国工业化升级提供了某种外力。 伟人适时抓住这个窗口,于是启动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方案。

伟大领袖对引进设备工作做出指示: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二是学习与独创相结合;三是有进有出,进出平衡;四是新旧结合,节约外汇;五是当前与长远兼顾;六是进口设备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内地。

谆谆告诫,大言犹耳,引进外国技术后不要忘记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是立国之基。


11

通过对几个产业对比。

我们发现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也是中国制造业客观存在的问题。

凡是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坚持“学习与独创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中国产业均掌握了核心技术,甚至逐步实现领先全球的创新。 比如如化纤技术、电力电网技术、煤炭开采技术、高铁技术等。

凡是违背上述原则,就会不知不觉地走上邪路,在长达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都未能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中国制造业的短板,导致中国至今仍受制于人,比如燃气轮机、半导体产业、大飞机产业等。

新中国70年发展历史,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之路,该如何继续前行,答案全部写在毛选里。

那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坚持“自主研发为主和学习外国为辅”的发展理念,做到这两点中国制造业就有未来,最少不会走上邪路……

(寒牛出栏原创文章,感谢您耐心阅读!)

下一篇:胜利之魄多少钱一个(DNF)(胜利杯多少钱一个)
上一篇:学生梦见别人跳伞意外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