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门最便宜的多少钱(披露)

2023-01-18 17:03:4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0

在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有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那就是刘少奇。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主要成员,刘少奇为新中国的成立乃至成长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实,官至国家“二把手”的刘少奇除了政绩斐然,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留下了许多佳话:

他曾经亲自下地帮老乡除草、收菜,为了给老乡留下买菜钱而“偷偷地”塞钱进老乡的烟袋;也曾经为了不影响老乡磨面吃饭,而组织了警卫员半夜三更找推磨老乡“理论”;也曾经为了取得老百姓“真实的想法”而脱帽鞠躬,尽了作为中共中央人员的最大诚意……

这些勤政爱民的奇闻轶事,尽管过去了许多年,仍旧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不过,人都不是尽善尽美的。 和许多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一样,刘少奇也有着极重的烟瘾,一开会,就和毛主席等人一起“吞云吐雾”,在烟雾缭绕中定下诸多国家大事。

不过,刘少奇身边的警卫员都知道,这位日常和蔼的高层领导,抽烟只抽大前门,其他品牌的烟“一概不抽”。 这里面的缘由,其实和刘少奇的一个习惯有关……

刘少奇

一,出身农户的刘少奇

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的刘少奇,族谱上的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小在乡村中长大的刘少奇也继承了这一勤俭朴实的家风,在生活上格外注重节约,衣服不是穿破了的,绝对不会同意换新。

这样清廉的作风,还为他闹出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笑话。 那是1922年,刘少奇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顺利结束了在莫斯科的留学生涯,先是回到了湖南参与筹备革命斗争,而后又在同年9月里,被安排去了江西西北部,带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运动。

彼时的安源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冬季里滴水成冰,呵气成雾,为了保暖,刘少奇托人找来了一件旧的棉大衣,套在衣服外面。

然而,那件大衣十分肥大,刘少奇穿在身上总是将将拖地,因此时常被人开玩笑说是一件“旧时京戏的戏袍”,刘少奇听到了,也不生气,笑眯眯地穿着他的“戏袍”走开了。

那时候,刘少奇身边有一名贴身的警卫员,名叫张明生。 那时候的张明生还年轻气盛,正是十分好面子的年纪,在安源工人罢工胜利后,跟着当时年轻人一起穿起了当时的“流行装”:一身学生装,内衣带着拉链,脚下的皮鞋锃光瓦亮,看起来格外朝气蓬勃。

一次,刘少奇带着张明生,仍然穿着那身“戏袍”外出办事,正好碰见了安源的一名团干事。 干事看着“灰扑扑”的刘少奇和身边“意气风发”的张明生,忍不住笑了起来:“刘主任啊,你的警卫员可看起来比你阔气多啦!”

刘少奇回头看了一眼张明生,这才看到两个人之间衣着的差距,也跟着哈哈大笑,说道:“这说明工人阶级真正翻身了,是好事啊。 以后还得穿的更好呢!”

二,勤俭节约的“烟瘾”

既然提到了刘少奇光辉的革命生涯,就不得不提到他那烟不离身的“烟瘾”。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那十几年的硝烟战火中,为了让中共中央能够顺利完成革命,高层领导们常常需要运筹于帷幄之间,点灯熬夜通宵都是常事,也因此,刘少奇和毛泽东、邓小平、罗荣桓等人一样,逐渐染上了烟瘾。

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不像柴米油盐,烟草酒水这一类是时有时无地“奢侈品”,因此价格也偏高。

在安源领导工人运动时,刘少奇一个月的工资仅有15元,这里面除了日常的吃喝以外,其他钱基本上全部被刘少奇拿去买烟了——然而,即便这样,刘少奇的烟盒也常常还没支撑到次月发工资的日子,就“空空如也”了。

其实,那时候的安源由于工人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功,经济和名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有工作人员考虑到刘少奇日益操劳导致的身体不好的问题,主动要求把刘少奇的工资涨到200元,然而得知此事的刘少奇却义正词严地拒绝道:“我们是工人代表,不是资本家,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干改造社会的大事业。 ”

就这样,刘少奇拿着15块钱的工资,过着常常对烟“捉襟见肘”的日子。 为了解决每次发薪前的“烟荒”,刘少奇开始攒起了自己抽剩的烟头,等到烟盒见底时,他就把这些剩烟头拆开,把里面的碎烟倒在废纸上,重新卷成一根“大烟筒”来抽。

跟随他的警卫员张明生看不下去,就自作主张地跑去跟财务预支了刘少奇的工资,给他把烟盒填满。 刘少奇发现后,非常严厉地训斥张明生道:“发薪金的日期是固定的。 你这样搞特殊,让管理薪金的当家怎么办?”

张明生被刘少奇这种严以律己的精神深深地折服了,在此之后,张明生便每次都用自己的薪金偷偷多买几盒烟,在刘少奇的烟盒快要见底的时候,悄悄混进去几支,帮助刘少奇缓解“烟荒”,这样的情况直到离开安源后,才稍微缓解。

新中国成立后,烟草的供应条件跟着变好了许多,中央领导人们抽的烟也大多改成了大中华,只有刘少奇一直坚持抽着大前门,原因无他,大中华5毛钱一包,而大前门只要1毛5分钱一包,这是刘少奇从小养成的勤俭节约的精神在“作祟”!

其实,刘少奇不仅不买贵价烟,对于别人递来的贵价烟也从来不抽。 有一次,刘少奇去西花厅的办公室里找周恩来商谈工作,原本计划在不抽烟的周恩来面前“暂时戒烟”,没想到周恩来瞧见他,特地起身从柜子里拿出来一听罐装的“高级大中华”请他“品尝”。

见此情形,刘少奇笑着摆摆手,依旧从兜里掏出了自己的大前门,说道:“你这个高档品还是留着招待别人,我抽这个习惯了。 烟瘾如同官瘾,不能一概向上啊。 ”

三,一个珍贵的过滤烟嘴

在刘少奇存留下来的不多的遗物当中,有一个过滤烟嘴格外精致。 那是一个上端黑色、下端白色的烟嘴,上面刻有外文,乃是德国制造的一个有机玻璃烟嘴。

这样一个精致而珍贵的过滤烟嘴,其实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赠送给刘少奇的礼物,在这背后,也有着两位伟人深厚的“烟友”情谊:

有一次,刘少奇来到毛泽东的书房叙事。 毛泽东深知这位烟友的烟瘾,特地拿出云南省委送来的、云南玉溪烟厂特制的“云烟”招待他,并且笑呵呵地说道:“这是云南的‘贡品’,不过你放心,我已经从我的稿费里抽钱汇给他们了,我可不能带头刮共产风啊!”

刘少奇接过一支云烟闻了闻,赞道:“确实是个好烟!”然而他又很快将烟恭恭敬敬地还给了毛泽东,并且替他打上火,自己仍旧掏出了熟悉的大前门。

毛泽东看见他的样子,颇为感慨地说道:“也就你一直在吸‘大前门’。 北平刚解放进城那会儿我也抽过几条这个,感觉很一般,缺点劲道。 ”

刘少奇掸了掸烟灰,叹口气,回答道:“我倒也不是不想抽好烟,不过这个烟它上去容易,下来难。 况且现在又要经常熬夜赶文件,没了烟不行,戒不掉,只能抽这个最便宜的啦。 ”

毛泽东听完以后,十分赞同地点了点头。 他深知抽烟对身体不好,而在那个年代里,流传着一个说法,认为烟嘴可以过滤一定的尼古丁,从而减轻抽烟对身体的危害。

因此,毛泽东特地将一个德国制造的烟嘴送给了刘少奇,而刘少奇收到以后,如获至宝,在此后的许多有关刘少奇的照片中,都能够看到他手里始终有一个黑白烟嘴,可见对这个烟嘴的珍而重之。

其实,刘少奇也有唯一一次破例没有抽大前门的时候。 那是在1958年的成都,刘少奇前往参加中共中央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参会的时候,刘少奇发现自己的大前门抽光了,便让秘书吴振英帮他“弄点烟来”。

吴振英找了一圈儿,没找到卖大前门的地方,便给刘少奇买了两包云烟。

刘少奇接过烟,抽了两口,觉得这个烟不错,吴振英立刻道:“那我再去买点。 ”

刘少奇马上接道:“一定要付钱!人家不收钱的烟我不抽。 ”

等到吴振英回来以后,将店家开的发票和条烟一起递给了刘少奇,刘少奇看过以后,这才安心地抽起了云烟。

这是刘少奇唯一一次破例抽了“好烟”。 在回到北京以后,刘少奇仍然将手里的烟换成了大前门。

其实,刘少奇参加的会议上,经常会有公家特地为这些中共中央领导人准备的烟酒茶,然而刘少奇一概不用,不管是抽的烟,还是入口的茶叶,都用自己准备的东西。 这样公私分明的行为,不仅下层官员佩服,连和他共事的许多中央领导人也对他肃然起敬。

四,一面清正廉明的“明镜”

其实,刘少奇在很早以前就对手下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要求所有人“不请客、不迎来送往、不准提要求和要礼物。 ”而这三点也是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工作时坚持到底的“铁则”。

那个时候,按照国家规定,刘少奇出门可以享受专列火车,在各地可以居住高级宾馆。 然而刘少奇为了给地方“少添麻烦”,经常在专列上吃住,平时“不肯下车”,并且对工作人员解释道:“我一下去,他们又要招待,找住处,安排饭店,浪费钱,也太麻烦。 ”

1961年,刘少奇回到家乡进行调研,湖南省政府闻之后,立刻做了严密的安保工作,并且为刘少奇专门安排了一辆舒适的小轿车随行。

刘少奇看到轿车后,十分严肃地拒绝了这个“特权”,并且率领自己的工作团队开始和政府“打游击”,深入田间地头,亲自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环境,获取了不少一手资料。

在湖南省长沙县的调研中,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一起住在农民的小屋里:

那是一个格外破旧的小屋,墙皮已经基本上全部剥落,屋里没有窗纸玻璃,只有一块破布糊在窗户的位置上用来挡风,两条待客的长凳晚上立起来就是门板。 刘少奇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和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勤俭节约的刘少奇就这样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奔波,留下了他的脚印,而如今虽然刘少奇早已因病去世,然而他的“约法三章”也仿佛一面清正廉明的明镜,高悬在如今每一个人的头顶之上。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像刘少奇一样,在抽烟这样的小事上都不含糊,才能在大事上更加能够有底气地“讲原则”,“不失小节”,更不纵大错。

如今的中国,早已经不再是那个战火纷飞、千疮百孔的中国,然而在新时代里,我们更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从小事做起,严以律己,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带领着中国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奔跑、翱翔!

下一篇:山东今日猪价生猪价格(山东省生猪价格涨跌表)
上一篇:本命年的人梦见别人敬酒(本命年梦见别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