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监控摄像头价格表(中国的)(超市监控用什么摄像头)

2023-01-18 16:04:5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91

零售依然是服务业,需要「人」参与其中。


作者 | Jesse
编辑 | 靖宇

为了这一天,亚马逊等了足足 4 年。

2022 年 2 月底,亚马逊终于完成了对华盛顿特区一家 Whole Foods 全食超市的「无人化」改造,让它以全新面貌开门迎客。

顾客可以在超市门口用手机或自己的「掌纹」登录亚马逊账户,进入超市,选购商品,然后直接离开。 过程中,亚马逊的「免结账即走」(Just Walk Out)系统会自动追踪、识别顾客选购的商品,在后台完成结账扣款,实现「无感支付」。

这套无人零售系统,其实早在 2016 年,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开发。 2018 年 1 月,亚马逊在西雅图,开设了第一家主打「无人零售」概念的实体店,Amazon Go。 上线初期,亚马逊雄心勃勃,号称 4 年内要在全美开设 3000 家无人零售店。

4 年之期已到,Amazon Go 的门店总数仍然只有 30 家。 也是在 4 年之后,亚马逊才首次将这项技术部署在旗下全食超市,象征着这项技术,向前迈出一大步。

包括阿里、京东在内的国内电商巨头,也都曾探索过「无人零售」这个技术方向,但很快都放弃了。 时至今日,全球几乎只有亚马逊一家公司还在坚持。

「无人零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它远远落后于计划的发展进度,还有机会加速吗?

01 美妙的开端

无人零售技术,起源于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如果去超市,不用排队结账,就好了。

听起来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随着各种传感器、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的发展,亚马逊逐渐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信心。

2016 年 12 月,亚马逊首次对外公布了 Amazon Go 无人零售店,开始面向内部员工内测。

为了打造「免结账即走」的购物体验,亚马逊设计了一套极为复杂的传感系统,用于追踪顾客,以及他们选购的每一件商品。

首先,Amazon Go 商店的天花板上,布设有密密麻麻的摄像头,用于追踪顾客的位置,识别顾客拿走了什么商品;除此之外,每一件商品也内置了传感标签,可以被货架感应识别。 一些货架还内置了可以探测重量的传感器,用于交叉验证到底什么商品被「拿走」或「放回」。

去 Amazon Go 购物,顾客只需要在入场时扫一下自己的亚马逊账户二维码,然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购商品,不想要的东西也可以随时放回货架。 一切都会被系统默默记录,购物完成后,直接离开即可。

华盛顿特区一家全食超市天花板上垂落多个摄像头|全食超市

2018 年 1 月,亚马逊在西雅图开设了第一家对外公开的 Amazon Go 零售店。 开业初期几乎引发轰动,各种怀着好奇的顾客,科技爱好者,YouTube 博主,纷纷前往「探店」,几乎全都惊讶于这套系统的神奇,赞叹这种体验的便利。

亚马逊也因此信心倍增,在内部提出了一项,在全美开设 3000 家 Amazon Go 无人零售店的计划。 虽然彭博社就这一消息求证亚马逊时,亚马逊没有置评。

即便如此,市场仍对「无人零售」的未来充满信心。 加之 2017 年,亚马逊刚刚收购了主打有机食品的高端超市「全食」(Whole Foods),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亚马逊会将全食超市改造成极具未来感的「次世代无人超市」。

而且,「免结账即走」技术不只是亚马逊自己可以用。 当年亚马逊为了解决自己电商业务的需求,自建服务器系统。 取得技术领先后,再将服务提供给其他企业,逐步发展成了 AWS 云计算服务。

同理,亚马逊的无人零售技术,一旦成为零售行业的技术标杆,同样可以授权给其他零售企业,帮助他们对店铺进行「无人化」改造,完全有潜力成为像 AWS 一样的现金牛业务。

亚马逊似乎处于下一次「爆发」的前夜,掌握了对实体零售业「降维打击」的武器。 当时,包括沃尔玛在内的一系列传统零售巨头,股价都应声下跌。

02 便利和阻力

但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第一波疯狂过后,Amazon Go 的热度,就像很多「网红店」一样,一泻千里。

虽然跟大部分零售店相比,Amazon Go 的业绩表现,「坪效」还是不错的,高于美国零售业的平均水准。 但它并没有像很多人预想的那样,「重新定义超市」。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免结账即走」带来的便利,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第一次体验「免结账即走」是神奇的,但「结账」终究是超市购物过程中,不那么关键的一个环节。 热情过后,Amazon Go 依然只是一家普通的杂货店而已。

而且,有不少顾客,对无人超市里大量摄像头带来的「监视感」,感到不适。 此前,据 Business Insider 报道,亚马逊已经在通过摄像头,监控全食超市收银员、理货员的工作效率,针对效率相对较低的员工施加压力,促使他们「更努力工作」。 类似的系统还被部署在亚马逊的电商仓库里,曾引发不小的社会争议。

从 Amazon Go 开业的第一天起,关于亚马逊会利用这套系统「监视顾客」的质疑声就一直存在。 尽管亚马逊对外宣称,会严格保护顾客在无人超市被记录的个人信息,不会利用这些信息对用户进行「行为分析」,优化广告推送。 但这并不能彻底解决「信任」的问题。

这也是亚马逊等了足足 4 年,才终于在全食超市试验这项技术的一大重要原因。 Amazon Go 是一个全新的品牌,开业第一天就主打「无人零售」,顾客都愿意接受这项技术。 但全食超市不一样,在被收购之前,已经有近 40 年历史,有自己固定的客群,其中一定也有「无人零售」技术的抵触者。

所以,在新店改造完成后,亚马逊为用户提供了「不使用免结账」的选项,用户可以不登录自己的亚马逊账户就进入商店,选购商品后自助扫条码结账。 但无论如何,摄像头就在那里。

全食超市免结账即走的通道|全食超市

而且,「免结账即走」技术并不便宜。 抛开前期开发成本不算,为实现这项神奇技术,亚马逊在第一家 Amazon Go 零售店投入了 400 万美元,占开业前期总运营成本的 40%。

亚马逊没有披露过 Amazon Go 的硬件技术细节,但单凭顾客们肉眼观察,整个门店的天花板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摄像头,加上货架内置的传感器,它们必然价格不菲,且后续需要长期的管理、维护。

通过「免结账即走」技术,亚马逊提供了一种「极致便利」的愿景,但它也带来了额外的「阻力」。

想彻底改变一个有着几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行业,并没有那么简单。

03 技术主义的未来

2018 年,Amazon Go 刚刚对外公开时,国内也曾掀起过一股「无人零售」的风潮,包括盒马、京东在内的巨头,以及一系列创业项目,都在这个方向上做过尝试,但很快都偃旗息鼓。

在美国,不只是「无人零售」,亚马逊整个「实体零售战略」,都发展得并不顺利。 据 CNBC 报道,亚马逊正在关闭旗下的「星级优选店」(4-Star Shop)、「亚马逊书店」、以及快闪店。 这些店是亚马逊之前进军实体零售的一系列尝试。

亚马逊回应,不会从实体零售领域「退兵」,未来将更专注于 Amazon Go、亚马逊生鲜、亚马逊时尚、全食超市,以及「免结账即走」技术。 但这些实体店的发展速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话题度也在逐渐退潮。

就在 Amazon Go 热度消退的几年里,另一家「网红超市」,在美国崛起。 这家超市叫 Trader Joe's,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亚马逊的「反义词」。

Trader Joe's 没有任何「科技感」,它没有网店,没有 App,没有会员系统,也没有促销活动。 它主打「有人零售」,特别注重培养员工的「关怀精神」,在结账时,Trader Joe's 的收银员会特别问问顾客的近况,解决顾客的问题。

在门店装潢上,Trader Joe's 也非常「复古」。 它会用木质风格的货架,更暖的灯光,手绘风格的商品、价格标签。 总之,一切都与「冰冷的科技感」拉开距离。

最后,Trader Joe's 的商品价格都非常便宜。 它削减了大部分 SKU,通过管理更少的商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可以说,Trader Joe's 是一种「反科技精神」的代表,反对亚马逊的一切,强调「要有人情味」。 但就是这样一家超市,在过去几年,成为了美国「坪效」(单位门店面积销售额)最高的零售企业之一,相当于全食超市、沃尔玛的两倍。

而经过「无人化」改造的全食超市,正在远离这种「人情味」。 改造后的全食超市里,不再有店员帮顾客把整条的面包切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助面包切片机,上面贴着「刀片锋利、注意安全」的警告。

Trader Joe's 超市一角|commercial appeal

这是亚马逊,以至于整个「无人零售」行业,最大的问题所在。 这些公司希望借助技术主义的精神,改造零售业,减少人力需求,提高效率。 但零售业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种「服务业」,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需要「人」的参与。

这种情况下,单纯追求「无人零售」概念本身,或许就是「方向错了」。 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放弃「用技术扫除一切问题」的粗暴思路,用更多维度的视角,去考虑更多细节问题。

对亚马逊来说,开再多 Amazon Go 这样的概念商店,也无法触及那些真正「与人相关」的问题。 只有像现在这样,着手改造全食这种有历史传承的超市,它才能与那些更接地气的问题相遇,寻求解决办法,尝试让技术融入生活。

今天,当「新零售」这个词已经不再火热,亚马逊也开始走入零售业的深水区时,或许才是更大转变的开始。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下一篇:合作医疗保险多少钱(2022年新农合缴费在即)
上一篇:富力又一城二手房价格(房价降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