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塑像值多少钱(韶山为毛主席建碑塑像)

2023-01-17 13:54:3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0

前言

晚年的李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介绍她当时的生活状况:

“我眼睛不好,很少出门,就在家里的厅里做一些锻炼。 我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和军事频道,再看看有关农业节目。 喜欢听听音乐,但喜欢听老歌和红歌,现在年轻人唱的流行歌听起来不习惯。 ”

“娇娇”回到毛主席身边

1949年,当时的李敏只有12岁,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继承了妈妈贺子珍姣好的面容,而眉毛、五官和脸部轮廓又酷似爸爸毛泽东,模样十分可爱,还能讲一口流利的俄文。

这一年,娇娇的姨妈贺怡带着毛主席的重托来到哈尔滨,她要先把娇娇带回北平,去见她的爸爸。 娇娇听说要去北平见爸爸,心里马上按捺不住地高兴,可多少还是有些担心。

她离开爸爸已经太久太久了,小时候的印象早就淡忘了,怀揣着这样的心情,娇娇动手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毛主席: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 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 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身边。 娇娇

收到女儿的来信后,毛主席拆开信封,发现上面全是歪歪扭扭的俄文,马上找人翻译,明白信中的意思后,毛主席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马上挥笔写了回信:“娇娇:看了你的来信很高兴。 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 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你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爸爸已请贺怡同志专程去东北接你了,爸爸欢迎你回来。 毛泽东

毛主席思念女儿的心情和女儿对父亲的思念一样迫切,想马上让女儿听到回答,信写完还没寄出就改变了主意,吩咐人改用加急电报的形式发了出去。

娇娇收到了爸爸的回信,可她同样看不懂上面的中文,便着急地请妈妈一字一句地用俄文翻译给她听,听完高兴地在地上跳了起来:“乌拉!爸爸来电报了!我要去北平见爸爸啦!”

贺子珍理解女儿的喜悦,她嘱咐娇娇说:“到北平见到爸爸以后,替妈妈问候爸爸,到那里要听爸爸的话,照顾爸爸的身体,好好学习,不要淘气……”

没多久,贺怡就带着娇娇出发了,他们先乘火车到大连,又乘船到天津,然后换乘火车到北平,终于一路风尘仆仆地上了香山,到了毛主席当时居住的双清别墅。

听说贺怡一行人来了,毛主席连忙从办公室出来迎接。

毛主席身材魁梧,面容慈祥,娇娇觉得他和画报上的人简直一模一样,更加确定了心中的想法,她激动地扑上前去,依偎在毛主席的怀里,柔柔地叫了一声“爸爸”。

听到来自亲生女儿的呼唤,毛主席也很激动,他一把将娇娇抱了起来,亲了又亲,喃喃地说着:“娇娇,爸爸的小娇娇”,久久沉浸在亲骨肉久别重逢后的愉悦中。

人逢喜事精神爽,毛主席约请了几位中央领导来坐,高兴地对大家介绍说:“我给你们带来了个洋宝贝”,就在几位中央领导猜着是什么洋宝贝时,贺怡就带着娇娇进来了。

这时,毛主席高兴地指着娇娇,对大家说:“喏,洋宝贝来了,我有个会说外国话的女儿,她就是。 ”听完毛主席的介绍,大家高兴地议论起来,一个劲地朝娇娇问这问那。

娇娇回国时间不长,中文只学了一半,过去的语言习惯一时改不过来,根本经不住大家这样问,一着急就说了一串俄语。 毛主席拉着娇娇的手,不由地大笑起来,说:“要是英文的话,我多少还会一点,俄文我就不行了,如果恩来在就好了,他会。 ”

毛主席对“李敏”的教诲

娇娇回到毛主席身边后,毛主席虽然日理万机为国事操劳着,但并没有因此缺席女儿的学习和成长。 很快,娇娇就要上中学了,可她还沿用着小时候的乳名,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

一天吃过晚饭后,毛主席叫来娇娇,用商量的语气问女儿说:“爸爸再给你起个名字,好不好?”

娇娇睁大了眼睛,十分不解地说:“爸爸,我有名字,我的名字叫毛娇娇。 ”

毛主席思绪摇曳,想起了娇娇刚出生的时候,他解释说:“娇娇这个名字是你刚生下来时取得小名,那时候我们还在陕北保安,现在不一样了,你长大了,马上要进中学,爸爸要重新给你取个正式的学名。 ”

于是,毛主席从《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中,摘出一个“敏”字,告诉娇娇:“你妹妹李讷的名字里的‘讷’是语言迟钝的意思;敏的解释有很多,代表敏捷、聪慧、勤勉。 ”

紧接着,毛主席又引经据典,给女儿解释了这几个字的意思,然后说:“以后,你的名字就叫敏,但是也不一定非要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嘛。 ”

李敏睁大眼睛,撅起小嘴,更加不解了:“为什么?大哥和二哥都跟爸爸姓毛,我为什么不姓毛呢?”

毛主席爱抚地用手拍拍女儿的头:“娇娇,爸爸姓毛是没错,但爸爸过去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曾经用过的名字可不止一个,其中爸爸特别喜欢李德胜这个名字。 ”

毛主席点燃了一支烟,开始将李德胜这个名字的由来娓娓道来。

1947年3月,蒋介石下令胡宗南,调集20万军队对延安发起重点进攻,企图消灭中共中央和西北红军。 考虑到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党中央决定主动放弃延安,诱敌深入,在运动中伺机歼敌。 那时,毛主席化名李德胜指挥作战,李德胜便是离得胜的谐音。

听了这个故事后,娇娇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也懂得了“李敏”这个名字的意义,这是爸爸在勉励她,要她刻苦学习,继承父辈的事业,做一个对革命有用的人。

李敏离开后,贺子珍身边便少了女儿的陪伴,为了排解贺子珍对娇娇的相思之苦,每当学校放假,毛主席就安排李敏去看望妈妈,到妈妈身边陪伴一段时间。

就这样,李敏在父母之间来回穿梭着,成为了他们之间信息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

有一次,毛主席同李敏提到了贺子珍:“你知道吗?你妈妈过去可苗条了,腰细细的”,说着,毛主席用手比划起苗条的程度,又问:“现在还那么苗条吗?”

李敏故意逗爸爸,说:“我妈妈现在可胖了,像个大水桶”。

毛主席摇摇头,神情笃定地说:“不会,你妈妈的身子骨绝不会变成个大胖子,更何况她现在身上有病,还心事重重呢。 ”

毛主席虽然不说,但心里记挂着贺子珍,贺子珍也是一样,和女儿在一起时,她总会不厌其详地向她打听毛主席的身体和饮食起居,每次李敏返回北京的时候,总要准备一些毛主席过去爱吃的南方新鲜蔬菜,让女儿带回去。

贺子珍同意李敏回到毛主席身边,是为了让他们父女能够团圆,为了让娇娇在父亲身边得到更好的教育,毛主席很喜欢他的这个女儿,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1958年的一个星期天,毛主席去北京郊区的十三陵水库视察时,带上了正在上高中的李敏。

汽车开动后,车窗外的景物迅速向后移动,李敏看到一个龟驮石碑的景物后惊叫了起来,问爸爸那是什么,毛主席回头看了看,然后让司机停了车。

下车后,毛主席领着女儿围着石碑转了几圈,仔细看过碑文之后问她:“娇娃,你跟爸爸说说,王八为什么要驮石碑呢?”

李敏仰头看了看父亲,摇了摇头。

毛主席略微思索了一会儿,然后用浓重的湖南口音,配上曲调,一边走一边打着拍子唱着:“望望东来望望西,望见王八驮石碑。 我问王八犯了什么罪?上辈子卖酒兑了凉水。 ”

“因为它掺水,就让它驮石碑了?”李敏疑惑不解地望着父亲,颇有一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

回到车上以后,毛主席解释说:“驮石碑的不是王八,也不是乌龟,它的真名叫赑屃(bìxì),体型像龟,头部又像龙,在神话中是龙王的儿子。 赑屃在龙王的九个儿子中力气最大,性格好,又善背重东西,所以古人为死者立碑时为了让碑经久不倒,就请来了赑屃,把碑立在它的背上,想借助它名传千古。

明代十三陵的石碑是功德碑,就是靠赑屃驮到现在,而且还要它继续驮下去。 有的石碑上面还盖着亭子,叫碑亭。 我看以后也别竖那么多碑了,叫它一直驮着太累了,还是多建些亭子好,人们夏季可以避雨乘凉,冬季还能避风雪嘛!”

就这样,毛主席在谈笑风生中,寓深刻的道理于娓娓动听的历史故事中,借此告诉女儿,做事要讲究实际,不要搞假、大、空,李敏在父亲耳濡目染的教诲中学到了很多。

“娇娇,你要常来看爸爸啊……”

1959年,李敏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这年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她同北京航空学院的同学孔令华结婚了。 孔令华是李敏在中学读书时的同学,两个年轻人相识已久、彼此了解,情投意合。

这桩婚事得到了毛主席的赞同,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婚后都住在中南海丰泽园,两人继续上学,每逢周末回家,同父亲相聚,而他们的小家也给父亲的大家增添了新的欢乐。

一年以后,李敏生了个男孩儿,取名宁宁,毛主席空闲时喜欢到宁宁的房间,抱抱亲亲他的这个小外孙,其内心的喜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与此同时,宁宁的出生也给李敏夫妇增添了负担,当时孔令华刚参加工作不久,李敏还在学习,仅靠孔令华一人微薄的工资显然无法持家。 毛主席心疼女儿,便从他工资里开支,包揽了小宁宁的全部花费,李敏每月的零花钱也增到了30元,用于补充产后的营养。

为了减轻父亲和小家的负担,宁宁八个月时,李敏把他送到上海,交给母亲贺子珍抚养,一直到两岁半才接回来。 可即便如此,李敏的生活还是比较窘迫。

头胎分娩后,李敏曾大出血,得了产褥热,月子里没休息好,身体很虚弱,以后又几次做人工流产,原先的体亏不仅未能完全恢复,精神上也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毛主席不忍心看女儿受这样的折磨,便劝她说:“不要再做人工流产了,还是再生一个吧,这样太伤身体了。 ”李敏摇摇头:“一个孩子我都养不起了,怎么还能再生呢?”

毛主席担心女儿的身体,坚持说:“就再生一个吧,生下来我替你养。 ”但是,李敏考虑到自己还在读书,经济上不能自立,精力上也不允许,无法对孩子尽到母亲的责任,还是忍痛做了人流。

时间长了,李敏和孔令华不想总在父亲羽翼的庇护下生活,于是由孔令华执笔,用李敏的名义写了一份报告。 因为怕父亲不同意,报告直接写给中央办公厅。 大概意思是:我(李敏)已经长大成人,为更快提高需要独立生活,我希望尽快离开中南海出去锻炼。

毛主席对于孩子们的选择表示理解和支持,考虑到李敏学业未竟,他每月拿出40元来负担李敏的生活。

1961年,李敏搬出中南海后,出入中南海的证件也被收回。 从那之后,李敏想进中南海变得困难起来,她需要在门口先联系,等到通报批准后才能进入。

1963年,李敏参加工作后,立即打报告给中央办公厅,主动要求停止父亲补贴给她的生活费,真正开始了完全独立的生活。

后来,从毛主席患病到去世,李敏总共只见了父亲三次面。

一次是在1972年,毛主席出席完陈毅的追悼会之后就病倒了,李敏闻讯赶去看望,毛主席很久没有见到女儿了,他深情地拉住娇娇的手,说:“娇娇,你为什么不来看爸爸呢?你要常来看爸爸啊!”望着面容憔悴的父亲,李敏不住地含着眼泪点头。

第二次大概是在1975年,毛远新给在外地工作的李敏打去长途电话,让她回来看望病重的毛主席。 等李敏匆忙赶到时,被告知毛主席已经抢救过来后,却没有机会和未苏醒的爸爸说上几句话。

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是1976年,李敏在中央某文件中看到父亲的病情以后,立刻不顾一切地赶到中南海,终于见到了卧病在床的父亲。 毛主席见到娇娇来看自己了,很是激动,喃喃地说着:“娇娇,你来看我了……怎么不常来看看爸爸呢……”

毛主席的声音很微弱,但李敏听得却很真切,她怎么会不想来看爸爸呢?她无时无刻不想回到爸爸身边,但这中间却有着太多的不易,此刻的李敏多么想在父亲的怀里大哭一场,可爸爸的情绪禁不住波动了,她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把话咽进了肚子里……

毛主席用微弱的声音同女儿拉了一小会儿家常,问了女儿的年纪,谈话的最后,毛主席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做了一个圆圈的手势,然后说了一句话,李敏没听清,因此没做任何表示。

毛主席见女儿没能明白自己的意思,便不再说话,无力地闭上了眼睛。 李敏知道父亲累了,需要休息了,就退了出来,她哪里会想到,这竟会是她同父亲生前的最后一次见面。

时隔多年以后,李敏和朋友谈话时提起了当年父亲的那个手势,经朋友提醒后才猛然明白,那是父亲在向她打听母亲情况的表示,妈妈曾经用过“桂圆”这个名字。 想到这里,李敏的心情难过极了,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在她心中久久难以消散……

几天以后,李敏接到中办的电话,让她去中南海。 接到电话后,李敏原本以为父亲已经转危为安了,可等她赶到中南海后,见到的却是已经离开人世的父亲,她颤抖着走到毛主席跟前,握住他冰凉的大手,眼泪瞬间倾泻而出……

毛主席去世后,李敏为父亲守灵的要求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她只好一连排了几天的队,跟在首都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群后面,进入父亲的灵堂,默默地跟父亲做着最后的告别。

毛主席去世后,李敏捐出1000元:替我谢谢韶山人民……

以后,每年一到父亲生日那天,李敏都要去纪念堂瞻仰,向毛主席鞠躬敬意。

为筹备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湖南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准备集资在韶山建碑塑像。 这时,毛华初的妻子韩谨行带着家乡父老的嘱托,再一次来到北京,并去看望了李敏,在看望李敏的同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

李敏听说这件事后十分激动,抓住韩谨行的手一再确认道:“是真的吗?”

“是真的,只是这个工程需要很大一笔钱,虽然已经有很多机关和个人自发捐款,但好像还是不够。 ”听堂嫂这样说,李敏二话不说,翻箱倒柜地找出一堆凌乱的钞票,一共有3000元。

李敏把钱交到韩谨行手上,说:“请你帮我把这些钱带给韶山人民,用它来支持纪念馆的修建。 ”得知李敏的女儿孔冬梅正在上大学,她们一家人的生活也很拮据,韩谨行坚持不肯收下这笔钱。

李敏解释说:“你不用担心我,我这里有钱,父亲去世前留给我的8000元稿费,是永久性纪念物,那笔钱我不能动;这3000元是母亲去世后,上海市政府分给我的抚恤金,应该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动的……”

说话间,李敏不禁哽咽起来,是啊,对她来说那些钱早就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那是父亲母亲留给她的精神遗产,如果不是必要的事情,她是绝对不会动一分钱的,可现在父亲故乡在为父亲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遇到了困难,她怎么能不帮助呢?

最终,韩谨行同意收钱,但只拿走了其中的1000元,剩下的全部还给了李敏。 临走前,韩谨行握住李敏的手,说:“娇娇,在主席百岁寿辰活动上,韶山人民都希望能够见到你啊!”

李敏听了不禁再次落泪,深情地说:“嫂子,你放心,我一定去,替我谢谢韶山人民……”

除了捐出的这1000元,李敏还和丈夫孔令华提早策划编辑出版一部大型画册《怀念》。 为此,李敏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与父亲合影的照片拿出来,供编辑们挑选,其中有不少照片是从未发表过的。

在画册的《编后记》中,李敏和孔令华说:

“毛泽东是举世闻名的一代伟人,亦是我们亲切慈祥的父亲。 作为伟人,他生前建立了丰功伟绩;作为父亲,他走后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 这种思念,地久天长,与日俱增。 他的严厉,他的慈爱,他的爽朗笑声,他的幽默和智慧,常常浮现在我们脑际……”

下一篇:小排畸一般多少钱(婆婆说产检浪费钱)
上一篇:装一颗门牙大概需要多少钱(明星假牙大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