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微镜多少钱(国内光学显微镜单项制造冠军)

2023-01-17 11:09:5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6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西部证券 雒雅梅

一、永新光学:国内光学显微镜龙头,五五五规划厚积薄发

1.1 公司概况:历史悠久的精密光学企业,多业务布局打开成长空间

历史悠久的光学精密仪器及核心光学部件供应商,专注于精密光学、精密机械、精密组装领域。

永新光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43年成立的江南光学仪器厂,江南光学仪器厂是国内最早一批光学企业,至今已有79年历史,主要生产光学显微镜。

1997年,曹光彪先生旗下的香港永新光电投资宁波光学仪器厂,2000 年改制为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全资收购江南光学仪器厂,开始集团公司运作。

永新光学是中国光学精密仪器及核心光学部件供应商,涵盖光学显微镜和光学元组件两大业务体系,主要产品包括光学显微镜、条码扫描仪镜头、液态镜头、车载镜头前片、激光雷达光学元件及部件等,拥有“江南”、“NEXCOPE”、“NOVEL”等自主品牌,产品主要出口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

永新光学是港资控股企业,控股股东为永新光电实业有限公司,实控人为曹其东、曹袁丽萍夫妇及其儿子曹志欣,合计持股 29.16%。

公司联席董事长、总经理毛磊先生直接持股 2.94%,通过厦门新颢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股 1.52%,合计持股 4.46%。

共青城波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毛磊配偶吴世惠及儿子毛昊阳全资控股企业,合计持有公司 10.97%股份。

毛磊先生 1961 年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南京江南光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1997 年进入公司,现任公司联席董事长、总经理。

1.2 主营业务:国内光学显微镜龙头,激光雷达业务放量在即

公司主营光学显微镜及光学元组件两大核心业务板块,2020 年提出“五五五”发展战略目标,即计划通过 5 年时间,实现 5 倍产值规模和 5 倍效率。

1、光学显微镜:

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具备高端光学显微镜制造能力的企业。 受益于科学仪器国产化确定性趋势,公司生物荧光显微镜等高端系列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增量需求主要来自科研、医院、生物制药客户。

2021 年公司显微镜业务实现营收 3.0 亿元,同比增长 20.55%。 2021 年公司实现共聚焦显微镜小批量销售,技术接近国际竞品水平,突破国产高端光学仪器“卡脖子”技术。

2、光学元组件:

受益于条码扫描仪镜头和机器视觉客户新品量产、疫情下物流行业过程管控要求增加,以及公司今年积极把握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机器视觉领域的市场机遇,2021年公司光学元组件业务实现营收 4.88 亿元,同比增长 57.06%。

1)条码扫描仪镜头:公司 1998 年切入条码扫描仪镜头市场,是全球条码扫描仪行业前四大巨头 Zebra、NCR、得利捷、霍尼韦尔的核心供应商,在商超、金融、政府、物流、工业、服务机构等对扫描设备识别速度、准确率、耐用性要求更高的中高端市场占据主要份额。 受益于工厂智能化改造加速和疫情下物流行业过程管控需求增加,公司条码扫描仪镜头业务放量增长。

2)机器视觉:疫情加速工厂智能化改造,消费电子、汽车制造、光伏半导体、仓储物流等多行业对机器视觉需求增加,并扩展到交通及其他非工业领域。 公司是全球第一家实现液态镜头批量生产企业,目前主要供应全球机器视觉龙头康耐视。

3)车载镜头:2021 年车载镜头前片订单突破 80 万片/月,主要供应索尼。 受益汽车智能化浪潮,车载摄像头单车用量翻倍增长,公司将持续受益。

4)激光雷达:公司前瞻布局激光雷达光学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 公司开发了多款应用于机械式、半固态式、固态式车载激光雷达光学镜头及光学元器件,与禾赛、Innoviz 等国内外多家激光雷达方案商建立合作,并已进入麦格纳指定产品供应商名单。 激光雷达是高级别自动驾驶车型(L3 及以上)车型核心传感器,2022 年是激光雷达量产上车元年,公司激光雷达光学元件及部件业务有望放量增长。

5)其他:应用于 PCB 无掩模激光直写光刻设备的光刻镜头实现批量生产销售。


1.3 历史复盘:各项业务迎拐点,五五五战略规划开启新征程

2021年公司各项业务迎拐点,五五五战略规划开启新征程:

1、2014-2017年:期间业绩稳健增长。 上市前,由于公司受制于产能紧缺,主要以定制化产品为主,收入增长主要来自显微镜及条码扫描仪镜头业务,期间业绩增长较为稳定。

2、2018-2020年:期间业绩增长缓慢。 2018-19 年由于中美贸易争端及全球经济持续放缓影响,且产品主要出口海外且多数直接客户在美国,公司各项业务受到影响;2020 年疫情导致美国高校停课,而公司显微镜主要出口美国高校,因此对显微镜业务影响较大。

3、2021-2025年:五五五战略规划开启新征程。 2020 年公司制定五五五战略规划,计划通过 5 年时间,实现 5 倍产值规模和 5 倍效率。

传统业务方面:

1)光学显微镜:公司是国内光学显微镜龙头,深度受益于科学仪器国产化大趋势;

2)受益于工厂智能化改造加速及后疫情时代物流管控需求增加,条码扫描仪镜头业务加速增长。

新业务方面:

1)机器视觉:公司是全球第一家实现液态镜头批量生产企业,主要供应全球机器视觉龙头康耐视;

2)车载镜头:2021年车载镜头前片订单量突破 80 万片/月,主要供应索尼,为后续 切入车载镜头组装打下基础;

3)激光雷达:2022 年是激光雷达量产上车元年,全年激光 雷达光学元件及部件业务有望实现放量增长,打开公司长期成长空间。

2021 年是五五五规划开关之年,全年实现营收 8.05 亿元,同比增长 39.6%;实现净利润 2.62 亿元,同比增长 62.1%,为五五五战略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1.4 财务分析:产品定制化为主、客户优质,各项财务指标优秀

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优化,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公司主要定位高壁垒、高附加值业务,多数产品以定制化为主,客户主要是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因此毛利率水平较高。 且随着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稳步提升。

1)显微镜业务方面:

随着科学仪器国产化趋势加快,公司高端光学显微镜营收占比提高致整体显微镜业务毛利率持续提升;

2)光学元件组件业务:

公司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围绕条码扫描、光刻镜头、激光雷达、车载光学等领域进行中高端光学元器件的研发工作,加快“复杂化、模组化”方向的产品开发。 随着液态镜头、激光雷达光学元件及部件、光刻镜头等高毛利的产品放量,有望带动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持续提升。

保持高研发投入,管理、销售费用率逐步降低。

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 17.48%,同比降低了 4.35 个 pct。

其中,研发、管理、销售、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7.93%、 5.02%、4.36%、0.17%,分别同比-0.58、-2.54、-1.52、0.29 个 pct。

从历年看,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费用率逐年稳步提升;管理费用率方面,公司新厂房建设做了大量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较之前有望显著提升,且随着规模优势不断显现,管理费用率有望逐步降低;销售费用率历年相对较为稳定。

人均创收及创利逐年提升。

2020 年公司员工总人数为 1184 人,较 2019 年减少了 74 人,其中,生产、技术、销售人数分别为 737、192、116 人。

随着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以及生产效率提升,公司人均创收及创利逐年提升。 2020 年公司人均创收 46.68 万元、人均创利 13.66 万元,分别同比增加了 3.13、2.61 万元。

产品定制化为主、客户优质,经营现金流净额逐年增加。

公司主要定位高壁垒、高附加值业务,多数产品以定制化为主,客户主要是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因此现金流状况较好,经营性现金流净额逐年增加。

定位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固定资产较轻。 公司主要定位光学领域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包括镀膜、涂墨、精密组件等,上游研磨等低附加值环节主要外包给上游供应商,因此公司固定资产较轻。 近两年随着 IPO 募投项目投产,固定资产有所增加,主要以购置镀膜设备为主。

二、显微镜:国内光学显微镜龙头,显著受益科学仪器国产化

1.1 显微镜:高端光学显微镜依赖进口,国产化空间广阔

光学显微镜市场空间广阔,2021 全球市场规模约 45 亿美金。

全球显微镜主要细分为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扫描探针显微镜,其中,光学显微镜历史悠久、渗透率较高、成本优势明显,约占全球显微镜 40%的市场份额。

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 数据,2020 年全球光学显微镜市场空间为 39 亿美元,预计 2026 年市场空间将达到 61 亿美金。

根据 Report linker 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光学显微镜市场约占全球光学显微镜市场规模的 9.91%,对应 2020 年中国光学显微镜市场规模约 24 亿元(以 6.7 汇率换算)。

国内高端光学显微镜依赖进口,国产化空间广阔。

全球显微镜市场以蔡司、徕卡、尼康、奥林巴斯为主,据智研咨询数据,四大家族合计占据全球显微镜超 50%市场份额。

中国每年约有 80%的显微镜用于出口,但主要覆盖的是光学显微镜中低端市场,产品类别以教育类和普及类显微镜为主。

国内具备高端显微镜生产能力的玩家较少,以永新光学、麦克奥迪、舜宇光学三家为代表。 其中,永新光学是国内第一家实现共聚焦显微镜量产企业,2021年实现小批量销售,技术接近国际竞品水平,突破国产高端光学仪器“卡脖子”技术。

2021 年共聚焦显微镜市场空间约 25.2 亿元。

根据仪器信息网统计,2021 年全国共有 502 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平台拥有共聚焦显微镜,预计存量约 1500 套,徕卡、蔡司、奥林巴斯、尼康、安道尔等外资占比超过 90%。

根据调研数据,我国每年进口共聚焦显微镜数量约 300 台,假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价格为 140 万元/台,则对应 2021 年存量市场及每年新增市场空间分别为 21.0、4.2 亿元。

1.2 国产替代:科学仪器国产化趋势确定,国内光学显微镜龙头持续受益

国内光学显微镜单项制造冠军,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

公司是国内光学显微镜单项制造冠军,是国内为数不多具备高端显微镜制造能力的企业,与浙江大学联合申报的《超分辨率微纳显微成像技术》荣获 2019 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通过自主研发及产学研合作研发,公司掌握了超分辨显微系统的大数值孔径物镜、高性能荧光滤光片等核心部件设计与制备技术,完成 FSED 超分辨显微系统样机制造。

2021 年公司实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量产并小批量销售,技术接近国际竞品水平,突破国产高端光学仪器“卡脖子”技术。

政策密集出台支持高端显微镜国产化,“光学显微镜单项制造冠军”深度受益。

2020 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支持科学仪器国产化,永新光学作为“光学显微镜单项制造冠军”将深度受益。

2021 年 5 月,财政部及工信部颁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 年版),明确规定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生物显微镜、手术显微镜和数字切片扫描系统要求 100%采购国产;荧光(生物)显微镜要求 50%采购国产。

2021 年 12 月,其中第九十一条明确:“对境内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在功能、质量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该购买;首次投放市场的,政府采购应该率先购买,不得以商业业绩为由予以限制。

三、车载光学:享汽车智能化浪潮,业绩及估值双升

3.1 激光雷达:2022年迎量产元年,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3.1.1 需求端:激光雷达是高级别自动驾驶核心传感器

基于自动驾驶玩家不同的商业模式,市场上针对高级别自动驾驶主要包括纯视觉和强感知两种方案:

1、摄像头主导的纯视觉解决方案:

由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传感器组成构成纯视觉计算,典型代表为特斯拉、Mobileye 和国内唯一自动驾驶纯视觉城市道路闭环解决方案百度 Apollo Lite。

特斯拉自建芯片和算法团队,认为通过视觉系统优化自身 AI 算法就可以达到较高的智能驾驶水平。

由于纯视觉方案存在精度、稳定性和视野等方面的 局限性,无法满足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对于传感器的性能要求,曾经同样以视觉为核心的 Mobileye 在 2025 年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系统发展计划中提出了将使用内置的激光雷达传 感器。

2、激光雷达主导的强感知方案:

该方案由激光雷达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组成,典型代表企业为 Waymo、Uber、百度 Apollo 等科技和出行公司。

Waymo 定 位 Robotaxi,直接瞄准 L5 智能驾驶,所以采用 5 个激光雷达去保证车辆安全,Waymo针对 2B 市场,主要目的是积累运营经验数据,随着未来激光雷达成本下降可以大规模推广。

对于特斯拉之外无法通过 AI 弥补硬件缺陷的汽车厂商而言,采用更多类型传感器是更好的选择。 奥迪之后,其他主流车厂都推出激光雷达方案,戴姆勒、保时捷、宝马、蔚来都投资了激光雷达公司。

千亿级蓝海赛道,成长空间广阔。

随着 5G、AI 技术逐渐普及,无人驾驶、ADAS、服务型机器人和车联网等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根据沙利文预测,受无人驾驶车队规模扩张、激光雷达在高级辅助驾驶中渗透率加速、以及服务机器人和智能交通建设等领域需求推动,激光雷达市场将呈现高速增长,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 135.4 亿美元,2019-25 年行业 CAGR 达 64.5%。

其中,预计到 2025 年激光雷达在辅助驾驶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46.1 亿美元,2019-25 年行业 CAGR 达 83.7%,是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2022年是高级别辅助驾驶(L3)车型量产元年,激光雷达是核心传感器。

2022年是 L3 级别自动驾驶车型量产元年,激光雷达是核心配备传感器。

根据我们整理统计(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 29 款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多数车型搭载 2~3 颗激光雷达且为标配,将陆续在 2022 年内开始交付。

激光雷达市场空间:

据我们测算,2022 年激光雷达市场空间为 5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行业规模将达到 56 亿美元,2022-25 年行业 CAGR 达 120.2%;预计到 2030 年行业规模将达到 216 亿美元,2025-30 年行业 CAGR 达 30.9%。

激光雷达光学元件组件市场空间:

据我们测算,2022 年激光雷达光学元组件市场空间为 6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行业规模将达到 62 亿元,2022-25 年行业 CAGR 达 119.6%;预计到 2030 年行业规模将达到 308 亿元,2025-30 年行业 CAGR 达 37.9%。

关键假设:

1)假设 2022-30 年全球汽车销量维持在 8000 万台。 随着汽车智能化等级提升,激光雷达单车用量有望持续增加。 假设 2022-30 年激光雷达单车搭载量分别为 2.2、2.3、2.4、2.5、2.6、2.7、2.8、2.9、3.0 颗;

2)假设 2022-30 年激光雷达渗透率为 0.34%、0.82%、2.08%、5.00%、7.69%、11.11%、 15.54%、21.00%、27.41%;

3)目前L3级别自动驾驶车型搭载激光雷达方案主要为 MEMS和转镜方案,假设 2022-30 年 MEMS 方案渗透率为 60%、61%、62%、65%、66%、67%、68%、69%、70%,转镜方案渗透率为 40%、39%、38%、35%、34%、33%、32%、31%、30%;

4)根据产业调研,2022 年 MEMS 方案激光雷达(主雷达)售价约 800 美金,转镜方案激光雷达(主雷达)售价约 1000 美金。

随着激光雷达在乘用车领域持续渗透,单机成本有望持续降低。 假设 MEMS 和转镜方案方案激光雷达 2023 年价格降低 20%, 2024-30 年每年年降 10%;

5)光学元组件部分,根据产业链及公司调研,假设 2022 年激光雷达视窗、转镜、镜头、 透镜、准直镜、滤光片 ASP 分别约为 500、400、80、50、20、6 元。 假设 2023 年光 学元件部件成本降低 20%,2024-25 年每年降低 10%,2026-30 年每年降低 5%。

3.1.2 供给端:

机械式→半固态(MEMS、转镜)→全固态(FALSH、OPA)激光雷达技术路径尚未收敛,短期以半固态方案为主(MEMS、转镜),长期向全固态方案(FLASH、OPA)演进是必然趋势。

短期内(2030 年内),乘用车搭载的激光雷达以半固态方案为主,包括 MEMS 微振镜、转镜方案。

MEMS 方案代表性企业包括速腾聚创、Luminar、Innoviz,其中,速腾聚创 2021 年全年拿下超过 40 款车型的前装量产定点订单;转镜方案代表性企业包括禾赛科技、华为、图达通。

长期看(2030 年后),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的全固态方案激光雷达有望成为主流。

目前由于上游供应链尚不成熟,OPA 尚处于研发阶段;FLASH 则受限于 VCSEL 功率问题,无法实现远距离探测,主要用于辅助雷达或 DMS 等中短距离场景。

3.1.3 收获期:

具备先发优势+技术优势,激光雷达业务迎来放量技术优势:激光雷达光学元组件核心壁垒在于“镀膜、可靠性、一致性”。

公司过往专注于光学镀膜、涂墨、精密组装,具备显著技术优势。 激光雷达光学元件组件主要包括视窗、旋转多边形棱镜(转镜)、镜头、透镜、反射镜、准直镜、滤光片等。 其中,视窗、旋转多边形棱镜(转镜)技术壁垒最高且具备较高附加值。

1)视窗:

激光雷达视窗材质主要包括塑料及玻璃,由于视窗需要对接外部环境,因此需要有防雾、防划痕、防溅石撞击等要求,可靠性要求较高。 此外,视窗表面需要镀多种膜系包括分光膜、ITO 膜等,且需保证较高透光率。

2)旋转多边形棱镜(转镜):

旋转多边形棱镜是转镜方案必须的扫描部件,由于转镜每分钟需旋转上千次,因此可靠性要求较高且需保证转动的动能尽可能小(质量轻)。

先发优势:国内最早布局激光雷达光学元组件业务的光学公司之一。

公司早在 2015 年便为美国 Quanergy Systems 试制生产激光雷达镜头;2016 年试制固态激光雷达镜头;2017 年取得 Quanergy Systems 的小批量生产订单;2018 年 Quanergy Systems 向公司下达了 25000 个激光测距镜头的订单。

截止目前,公司已开发出多款应用于机械旋转式、半固态式、固态式车载激光雷达光学镜头与光学元件,与禾赛、Innoviz 等国内外多家激光雷达方案商建立合作,并已进入麦格纳制定产品供应商名单。

此外,公司还将激光雷达客户群体扩展至轨道交通和工业领域,将产品从以光学部件为主扩展至激光雷达整机代工。

3.2 车载镜头:切入车载镜头市场,享汽车智能化浪潮

3.2.1 量价齐升:自动驾驶等级提升,车载摄像头量价齐升

“量”:随着自动驾驶等级提升,单车摄像头用量成倍增加。

按安装位置不同,车载摄像头可分为前视、侧视、后视、环视和内置,并承担不同的功能。 随着自动驾驶级别提高,单车需实现的功能也更加复杂,单车搭载数量成倍增加。 根据沙利文数据,L1-L5 级别自动驾驶对摄像头的需求分别为 1、4、8、8-9、12 个。 根据 Yole 预测,预计全球汽车平均每台搭载摄像头数量将从 2018年的1.7颗增至2023年的3颗,CAGR达12%。

“价”:车载摄像头像素升级,价值量显著提升。

最初车载摄像头主要用来辅助倒车和行车记录,对分辨率要求只有几十万像素。 随着自动驾驶等级提升,摄像头需要满足更多的功能和应用场景。 从基础的辅助功能逐步发展成为高级别的环境感知,分辨率要求也从开始的 30 万像素,逐步升级到 100 万像素、200 万像素。

目前,最新的 2021 款理想 One、蔚来 ET7 和极氪 001 等已经搭载了 800 万像素的车载摄像头,未来也会有更多的汽车搭配高像素车载镜头。 摄像头的像素越高,价值量也越高。 根据九章智驾数据,120万像素摄像头的平均价格大约150元,而800万像素摄像头的平均价格大约500元。

3.2.2 业务布局:车载镜头前片稳定量产,逐步切入车载镜头市场

车载镜头前片难点在于模造技术、光学镀膜、可靠性及一致性认证。 与普通的车载镜片相 比, 比如倒车镜、监控等,车载镜头(环视、前视、后视)的要求更高。

一方面车载镜头运行时间长,且易遭受颠簸、震动、极端天气(温差,风雨雪等)的影响,工作环境更为恶劣,需要处理的情况更加复杂。 另一方面,车载摄像头需要在各种极端环境下,依旧能够保持自身的功能和采集稳定的数据。

而且自动驾驶中摄像头能否正常运行,直接涉及到用户生命安全的问题,这就对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公司凭借先进的镜片加工工艺和镀膜技术,成功切入附加值更高的车载镜头前片领域。

车载镜头前片稳定量产,逐步切入镜头组装业务。

公司 IPO 募投布局车载镜头项目,截至 2021 年 11 月 30 日,“车载镜头生产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生产能力达到项目规划,共计使用募投资金 10147.90 亿元(含待支付的项目尾款 2513.48 万元)。

节余募集资金 9580.2 万元中的 7032 万元用于投资“激光雷达元组件项目”,剩余 2548.20 万元用于补流。

2021 年,公司车载镜头前片订单突破 80 万片/月,是索尼的核心供应商,后续为切入普通车载镜头组装业务打下基础。

四、AI视觉:需求快速增长+产品结构升级

4.1 条码镜头:受益工厂智能化改造+后疫情物流管控需求增加

定位条码扫描仪镜头中高端市场,产品定制化为主、附加值较高。 条码扫描仪是读取条码中所存储的信息的阅读设备,广泛应用于零售、金融、邮政、仓储物流、工业、医疗卫生等行业。

公司 1998 年切入条码扫描仪镜头市场,是全球条码扫描仪行业前四大巨头 Zebra、NCR、得利捷、霍尼韦尔的核心供应商,在商超、金融、政府、物流、工业、服务机构等对扫描设备识别速度、准确率、耐用性要求更高的中高端市场占据主要份额。 后疫情物流管控需求增加+工厂智能化改造加速,条码扫描仪需求快速增长。

1)物流运输需求:2021 年 1 月,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提高疫苗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可查性,疫苗运输对 条码扫描仪的需求显著增加。 此外,全球冷链物流运输中新增的检疫检测环节也导致条码 扫描仪需求增加;

2)信息化生产需求:疫情加速工厂智能化生产改造,信息化生产对于条码扫描仪需求显著增加。

根据 FMI 和 Grand View Research 数据,2021 年全球条码扫描仪市场规模约为 70 亿美元。

根据 FMI 预测,未来十年条码扫描仪行业规模 CAGR 为 7-8%,2031 年有望达 137 亿美元。

4.2 机器视觉:布局高端液态镜头,绑定机器视觉龙头

液态镜头可实现毫秒级对焦,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机器视觉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眼来进行检测和判断。 机器视觉系统通过图像传感器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数据,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对这些图像数据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操作。

机器视觉系统的图像传感器包括镜头、光源、光源控制器、相机等,镜头的选择是机器视觉能够高效运行的关键之一。

在生产过程中,产品与镜头的工作距离会因为产品的大小、流水线的运行而突然发生变化,从而造成镜头视野、光圈、焦距、焦点的变化,最终影响图像获取和成像以及后续的运行。

所以,对于工业生产镜头需要满足快速适合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的物体、以及改变视野的要求。

传统镜头的焦点的是固定的,凭借机械组件的移动进行调整。

当产品与镜头的工作距离发生快速变化时,焦点很难快速调整对准;液态镜头采用自动对焦技术,以与人眼相同的方式调整镜头形变和弯曲,从而完成动态自动对焦,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全球第一家实现液态镜头批量生产企业,主要供应全球机器视觉龙头康耐视。

康耐视是全球机器视觉龙头,其次是日本基恩士,两家企业合计占据全球超 50%份额。 2019 年公司成为康耐视液体变焦镜头的独家供应商,并实现产品批量出货。

随着智慧物流、工业 4.0 在后疫情时代迎来快速发展,机器视觉行业成长空间广阔。

根据 Markets and Markets 预测,2021 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空间 106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达到 130 亿美元,2021-25 年行业 CAGR 达 5.2%;2021 年国内机器视觉行业规模 150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达到 275 亿元,2021-25 年行业 CAGR 达 16.4%。

五、盈利预测与估值

5.1 盈利预测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3年实现营业收入8.06、11.34、15.54亿元,分别同比39.79%、40.72%、37.03%。 其中,光学元组件业务实现营收 4.88、7.39、10.59 亿元,分别同比 56.91%、51.35%、43.44%;显微镜业务实现营收 3.00、3.94、4.93 亿元,分别同比 20.55%、31.41%、25.03%。

关键假设:

1.显微镜: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倡导科学仪器国产化。 公司是国内光学显微镜领域“单项制造冠军”,持续受益科学仪器国产化确定性趋势。 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实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量产的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2021 年实现小批量销量,预计在 2022 年放量,高端光学显微镜占营收比重有望持续提升。 假设显微镜业务 2021-23 年增速分别为 20.55%、31.41%、25.03%,毛利率分别为 36.5%、37.5%、38.0%。

2.光学元组件:

1)条码扫描仪镜头:受益于工厂智能化改造加速及后疫情时代物流管控需求增加,条码扫描仪镜头业务加速增长;

2)机器视觉:公司是全球第一家实现液态镜头批量生产企业,主要供应全球机器视觉龙头康耐视,销量增长迅速;

3)车载镜头:2021年车载镜头前片订单量突破 80 万片/月,主要供应索尼,持续受益汽车智能化浪潮;

4)激光雷达:2022年是激光雷达量产上车元年,公司激光雷达光学元组件业务有望放量增 长,打开公司长期成长空间。

假设2021-23年光学元组件业务增速分别为 56.91%、51.35%、 43.44%,毛利率分别为 45%、45%、46%。

5.2 估值

5.2.1 相对估值我们选取同样受益于整车智能化的联创电子、瑞可达、德赛西威、炬光科技、华阳集团作为永新光学的可比公司。

根据 Wind 一致预测,2022-23 年行业平均 PE 分别为 59、39 倍。 考虑到 2022 年是激光雷达实现从 0 到 1 放量元年,是整车智能化新增核心传感器,未来几年有望加速渗透。

永新光学在激光雷达光学元组件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及技术优势,是公司“五五五”战略规划的绝对增量业务,未来几年增长迅速。

因此给予 2023 年 40 倍 PE,对应目标价 137.2 元。

5.2.2 绝对估值

假设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为7.45%,5年过渡期增速为30.0%和永续增长率为2.5%,则得到公司股权价值 154.8 亿元,对应每股股价为 140.1 元。

5.2.3 总结

受益于科学仪器国产化趋势及整车智能化浪潮,预计 21-23 年分别实现净利润 2.62、2.81、 3.79 亿元。

考虑到 2022 年是激光雷达实现从 0 到 1 放量元年,是整车智能化新增核心传感器,未来几年有望加速渗透。

永新光学在激光雷达光学元组件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及技术优势,是公司“五五五”战略规划的绝对增量业务,未来几年增长迅速。

因此,我们给予公司 2023 年 40 倍 PE,对应目标价 137.2 元

六、风险提示

1、激光雷达业务放量不及预期:激光雷达是公司“五五五”战略规划的绝对增量业务,若激光雷达业务放量不及预期可能导致整体业绩低于预期。

2、疫情全方面恢复后条码扫描仪镜头业务增速存在下降的可能性:后疫情物流管控需求对于条码扫描仪需求量快速增加,若全球疫情全方面恢复后,公司条码扫描仪镜头业务增速存在下降的可能性;

3、汇率波动对公司利润影响:公司产品主要出口海外,主要以美元结算,汇率波动可能对公司利润产生影响。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获取更多精选报告请登录或点击:远瞻智库|文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

下一篇:孩子学围棋一年多少钱(孩子学围棋的好处)
上一篇: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荀子为什么被逐出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