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龟多少钱一斤(挖地道撞上古墓)

2023-01-16 09:18:3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6

1969年9月底,大西北一村突然接上级命令,到城郊一座大庙旁,开挖战备地道。 谁知道这一挖,挖出了天大的发现。

村民觉得,不就挖个地道嘛,有啥一惊一乍的,根据战略差异划分一二三线地区,响应三线建设号召,便是了。

严格讲,这个村并不在三线范围,它刚好搭着三线西边界,距三线西边界的乌鞘岭,大约30公里,按说可挖可不挖,可为啥偏要去挖,而且还是在大庙旁边?

大庙

地道挖得顺利,很快就挖到了地下10米。 10米,对于挖地道,是不是有点深,毕竟咱不是打井,有必要吗?

01 挖出国宝

就在此时,地道突然变得难挖了,村民杠杠几䦆头下去,不是因为土变硬震得虎口发麻,就是传来沉闷的响声。 有人用村里盖房的批灰刀,朝地道侧壁一个方向铲去,居然出现一面青灰色砖墙。

看到这,村民首先想到挖到了大庙地基,但又一想,地基怎么可能打10米深。 那么,这青砖墙是怎么回事?干啥用的?

挖洞工作一时受阻,在场的精壮小伙儿们议论纷纷,最后一致决定,要搞清楚咋回事儿,把墙砸开看看不就得了。

话不多说,一壮小伙儿往手心呸呸吐两口唾沫,摩完了,拿起䦆头,抡圆臂膀,使出蛮劲儿,一镐砸去,砖墙纹丝未动,小伙犟劲出来,第二下砸到墙上,咚一声,闪出个半米圆洞,要不其他村民拽住他,人直接闪洞里了都。

这洞不看不知道,一看大家伙呆了,怎么里面影影绰绰有马有车,还有不少人。 这是啥情况?大家伙都没见过,面面相觑,一时不知从何谈起。

最后,几个身强力壮的村民,壮着胆儿小心翼翼爬进去,闻到里面一丝丝死耗子味儿,敢情这是古墓啊!

想到这个,几人心里开始发毛,要碰上机关暗器流沙,地道没挖成,先给为考古事业捐躯了。

一会担心,一会惊恐,几人在洞里东摸西瞅,转悠了会儿,除了看到大量车马小人、器具、铜钱、石龟和一截儿骨头,也没碰见守墓暗器。

安全没啥问题,就是不知道晦气不,有人带着疑虑,小心拿起地上的马,感觉沉甸甸的,用指头往马身敲两下,发出邦邦金属响,再一看,手上沾满绿铜锈。

一看是铜,大家来劲儿了,收购站里数铜价最高,一斤能卖不少钱,这趟没白来,大伙顾不上晦气不晦气,七手八脚把值钱东西,包括铜车铜马铜人,全装进麻袋,一股脑用架子车,拉到村里库房,藏了起来。

村民哪晓得这批铜器的价值和意义,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批包含国宝、一级文物、数十件二级文物、数百件三级文物的重大发现。

没有明确处理办法,能想到的只有卖废品,大家商量妥当,要联系废品收购站,准备卖了钱,给村里多买两头牲口。 就在这时,文物专家听到消息,闪电般赶来了,于是围绕着古墓,出现了更惊人的事儿。

02 抢救国宝

虽然发掘到很多青铜文物的消息,被村民隐瞒了起来,但发现古墓,不知为何还是不胫而走。 县里一位文物专家知道后,警惕性很高,立刻带了个伴儿来到古墓发掘地。

到了现场,俩人直接钻进墓洞,在洞中爬了三十多米,前面无路而走,脚下又多一个洞口,随即跳了进去。 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从业数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大的砖石墓:数米高的墓室,砖拱结构,加上几十米的墓道,俨然王级大墓。

可奇怪的是,偌大墓室,除了笨重粗拙的陶器、零星散落的铜件,几乎空无一物。 能修起如此大墓,墓主身份一定非富即贵,金银珠宝陪葬品,肯定非同一般,更不会少。 想到这里,专家紧张了。

陪葬品都去哪儿了?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仅是有形的物质财富,还是无形的历史文化财富,没文物显然不可能。 难道古墓早就被盗了?

百思不得其解的专家,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找来几个村民对口型,刚开始大家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一口咬定古墓是空的,发现时就没啥东西。

可专家咬定青山不放松,反复做工作,再三说明利害,才被领去库房,打开库门那一刻,专家惊呆了:大量栩栩如生的铜马铜人铜牛、巧夺天工的铜车铜炉铜盘,全部堆在一起,有些已经破损。

一屋子宝贝,就这样放着?事情重大!专家也感到了问题棘手。 于是,接下来他迅速汇报上级,很快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下来了,对古墓进行详细勘查后,初步确定为东汉晚年大墓,陪葬品除了村民拉走的铜车马人,还有铜连枝灯、铜壶铜樽铜炉。

铜连枝灯,也叫13盏羽人青铜连枝灯,或连枝树式青铜灯,高约1.5米,阔约0.7米,有底托、枝干、12个大叶片,上饰老者与猿猴。 每一叶顶起一盏灯托,灯托边立有桃型小叶饰,枝干最高处骑鹿羽人(飞仙)双手举起一个更大的灯托。 原物共13个灯盏托,目前仅留9个,叶亦残缺不全,大叶剩10个,小叶余6片。

该连枝灯,引人想起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同样婆婆娑娑,但青铜神树更高、工艺更复杂、年代也比青铜连枝灯早得多,相差一千多年。 如单纯做对比,这汉代青铜工艺,显然较古蜀国的退步太多。 当然,也表明出土于西北的铜树连枝灯,受到了蜀地影响,由地域的紧密相连,进而发生文化碰撞与交流,历史上再常见不过。

在大墓的后室,专家又挖到四枚银印,即方形龟钮银章,残蚀不全,印上刻有“某某将军”字样,专家据此推断墓主的身份,是受到四次封赏的将军。 可见墓主地位高,战功赫赫。 但四印做工粗糙,推测为仿制墓主生前实物章的陪葬品。 那么,他到底是谁?

此后,在棺椁基座附近发现青铜人俑,一共12个,男女皆有,初步揭开墓主的姓氏:其中男俑背后刻字“张氏奴”,女佣背后刻“张氏婢”,可见墓主是一位姓张的将军。 至于是哪位张将军,由于缺乏墓志铭,无法得知。

这就是武威雷台大墓,一座东汉驻守武威的将军夫妻合葬墓。 既确定是将近2000年的汉代大墓文物,啥都别说了,村里库房的赶紧、马上、全部调入省博物馆,同时进一步摸底调查,看看还有走漏的没。

03 解密国宝

在这批文物中,最显赫且几乎世人皆知的,是一件铜奔马(后来被鉴定为国宝,禁止出国展览),郭沫若郭老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也有人说是“马超龙雀”“马踏飞隼”“马踩老鹰”“凌云奔马”“天马”等,名字不少。

关于它名字的主要争议,有三:

(1)这是一匹什么马?因为这匹马四蹄同时腾空,现实中极为少见,或者说根本看不到还有四蹄同时起飞的。 此外它还是顺拐,同侧两条腿,同时向前或向后伸出,实际上,马都是一向前一向后。 这不禁让人怀疑这匹马的真实身份,它是谁?它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我国古代还有这马?关乎身世之谜的拷问。

(2)马蹄下面的那一团,是什么鸟?有人说是马蹄飞奔而起的烟尘,不过从该物形状两边长翅,烟尘说可以排除。

(3)马蹄下一只鸟,是被踩,被踏,还是被超?这个关系到该文物代表的含义,同时也是正确理解并合理命名的关键。

之后,经过多学科专家的研究论证,关于国宝文物“马踏飞燕”的三个关键问题,一一水落石出。

首先,马的动作和身世。 要么是擅产名马的大宛国(乌兹别克斯坦附近)汗血宝马,也就是汉武帝的天马,这是世界上纯种好马,有“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美誉,其实一天跑200公里,已经到顶了;要么是汗血宝马与中国马杂交,反正体型饱满,耐力强,头细颈高腿儿长,跑得快。

其次,既然马蹄下是一只鸟,据其体型,说成燕子可小瞧它了,相对于马的体型,燕子没这么大个的。

是龙雀吗?龙雀是传说中的一种凤凰,凶猛异常,神话中号称“飞廉”,是风神。 这么说越来越玄,要是神话就这样了,可要在现实对号入座,还得继续找找。

是鹰吗?有可能,至少鸟的弯钩嘴能对上号,但体型是不是小了?

在反复论证中,有一天专家突然在史料中发现了“飞隼”,也叫“游隼”,大型猛禽,钩子嘴,擅长捕捉,在古代我国西北曾长期作为牧民驯化后的捕猎帮手,当牧民在草原戈壁飚马时,站在肩头臂膀的就是游隼,飞行速度快,捕猎准,一击命中,一发入魂。 通过对比,发现游隼张开翅膀的形状,与马蹄下这只鸟完全相同,至此争论结束。 “马踏飞燕”踏的不是燕,是游隼。

04 墓主是谁

关于该墓的建造时间,通常认为大约在东汉末年。 至于墓主,更是议论纷纷,一直未曾定论。

有热爱文化的朋友也反映:大墓挖出几十年,出土一级文物、国宝文物很多,武威当地为此还建了公园、文化综合项目,但一直不清楚墓主何人,不太合适,与如此煊赫的文化价值、历史地位不相称,呼吁尽快搞清楚墓主的身份。

但就目前可见的研究,墓主可能性比较大两位:(1)张江;(2)张轨。

但这两位在世的时间,都不是东汉晚期。 张江,四川人,西汉末在河南西峡当县官,投奔刘秀成为东汉开国之臣,晚年做过武威太守、张掖县长,副业执迷青铜铸造,技术水准高,设计了马踏飞燕造型(也有称马超龙雀、天马逮乌、马神天驷),被誉为“金马张”。

东汉光武帝刘秀,早年创基收编北方义军铜马军,依靠这部分人马创立东汉,因此被称为“铜马帝”。 有专家认为,铜马精神是东汉的一个标志,象征自信与勇敢。 因此,张江说是铸铜,其实是为东汉国祚、永世太平、开疆拓土而铸造一种精神。

马踏飞燕中,铜奔马与代表风神的所谓“飞燕”结合,说是天马胜风神,或者二种神物的角逐,实则表现所向披靡的精神,寓意击破匈奴敌羌、打通西域丝绸之路。 张江晚年被汉明帝起用武威太守、破羌将军,同时汉帝从长安接来铜马飞廉,安置洛阳,其时人人观瞻,鼓舞了大无畏的志气。

晚后的张轨,生活于魏晋年间,做过西晋的武威刺史,晚年因战功4次加封:安西将军、镇西将军、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 他去世3年后,西晋亡。 西晋贵族南渡,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后来他的子孙建立前凉,由是被尊为前凉太祖。

在该大墓中出土四枚银印,已经残蚀不全,有专家拿高清仪器识别后,认为正是张轨受封过的四个将军称号,而张轨也是那段历史时期仅有四次封将的人,据此认为墓主是张轨。

无论如何,马踏飞燕的铜奔马,如天马下凡,连号称风神的飞廉,都被惊得猛回头,天马超越风神,那是何等气魄,将这动态的一瞬的气韵,凝固为一尊青铜器,使后世人们一睹千年前的造型艺术,懂得当时狂放不羁的勇猛风格,是一种幸运。

另外,通常从马踏飞燕的一侧,看到无非上述俊逸奔腾的造型。 但是,当我们从正面来审视,突然惊奇地发现从未谋面的它,原来竟萌萌哒。 正面看完全一副萌喜可爱面目,东坡先生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这件国宝级青铜器上,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文字手艺人我们有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来的遗迹遗址文物图书书法画卷等,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特别大,如果算上已经灭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我们祖先创造的财富、遗产的总和,其数量将浩如烟海,价值会无可估量。

所以,将业已出土发现的文物,比如这匹后来被命名为马踏飞燕的锈铜马,首批列入64件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正是出于对历史负责、文化保护、文脉传承的实际需要。

这些国宝在历史变迁中,已成孤品,全世界仅此一件,本身年代久远,尤其书法、绘画、瓷器等,不小心很容易损坏,哪怕一丁点,也是不可预料的损失。

青铜器同样如此,在我们曾经创造巨大青铜文明的东方古国,葆有传承青铜文化的方式之一,就是尽可能保护修缮历代青铜文物,其中不乏罕见的重器,如后母戊鼎、莲鹤铜方壶、青铜神树等。

相对而言,铜奔马面世时间晚,但作青铜器展现出灵动秀气,呈现出昂扬向上厚积薄发的精神,极为生动传神,实属不可多得的国宝,考虑到出国远途运输的安全与风险,被永久禁止出国展览,实乃万全之策,对保护我们泱泱大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代代相续的文脉,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下一篇:中国人寿车险报价(车险新规后投保哪家划算)
上一篇:恋爱中的人梦见活着的长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