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功夫硬包烟多少钱(美国人找我要烟抽)

2023-01-13 20:35:4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8


美国人找我要烟抽:美国印象。

谷雨青工作室2020-11-19 14:56


2014年至2015年,美国前后呆了一个多月。 跨年,过了个春节。 与跟着导游走马观花不同,回想有些经历、感触,欲吐为快。

先说最无聊的:坐飞机。 真是痛苦的经验。

说起来难以置信,这居然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坐飞机。 第一次坐飞机便飞出国门,坐飞机的各种手续窍门一概不懂,心中忐忑、兴奋、加一丝丝悲壮。 而且,傻乎乎地选了一个靠窗的座位。

为了减轻行李重量,能穿身上的衣服,尽量穿身上。 里面穿了毛衣毛裤等等,外面还加了一件冲锋衣,脚上穿厚实、笨重、保暖的登山鞋。 这一穿就是10多个小时左右,跟上刑一样。

第1次坐飞机,又靠窗的座位,兴奋又新奇。 我距离过道,中间隔着两个美国大块头,其中一个整整大我两号。 我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厕所都不好意思上。 所以说,风景很奢侈,浪漫有代价。

一路上,两只脚如同放进了高压锅里,捂得我浑身难受,坐立不安。 飞机内那个温度,已经有中国大妈换上睡衣睡裤,穿上拖鞋了,我还穿着几层厚衣服。 偷眼瞅隔壁两个老美,那叫泰然自若,舒服的屁股都不曾抬一下。 老美的这种淡定,我后来又进一步加深了认识,这是后话。 实在受不了,下半程我偷偷把鞋脱了半截。 终于舒服了,像从牢里放出来一样。 虽然担心同时会有气味放出来,但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受这个罪,不就是为了看风景吗?风景很失望。

前半程如图一。 感觉出了国门,黄沉沉的,从飞机上望过去,一片戈壁,居然看不见一棵树。

后半程如图二。 似云如冰?说是云吧,却又一动不动,厚重如冰状。 说是冰吧,又近若触手可及。

更荒凉的的景色没照。

隔着玻璃照的效果不好。

再后来,看见白皑皑一片冰原。 这个很奇观。 可惜没有拍照片。

确定是冰原,因为有的地方一平如镜,有的地方如海卷起的海浪,一座又一座山丘,却一动不动是静止的。 那冰原从飞机上都一眼望不到头。

嗯,总之,那景色,貌似根本不值得靠近窗口受的罪。 从那以后我坐飞机再也不选窗口了。 第一选择就是靠近过道。

靠近美国海岸,景色慢慢就开始变绿了。 然后就看见绿色的平原和山脉。 果然美国人占的好地方啊。

知道这一段很无聊。 所以说嘛,选窗口的座位是一大败笔。 经历一次,足矣。

我在美国,一半时间在洛杉矶,一半时间在阿拉巴马州的阿拉巴马州立大学。

洛杉矶这个美国城市,有的地方,中国人是无法想象的。 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美国是移民城市。 不来之前,对所谓的移民国家意味着什么?是不明白的。 我来了,第一天立刻就有一个深刻的感受:美国是没有什么美国人的!美国只有韩国人,日本人,拉丁人,白人,伊朗人,墨西哥人,等等等等,就是没见过什么美国人。 他们统称美国人。 我在美国呆了几天,就没见过什么所谓美国人。 棕的,黄的,白的,红的,黑的,胖的,瘦的,巨胖的,高的,矮的,五花八门,比我半辈子见过的各种人,加起来都要多几倍。 所以我顿时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喜欢拉着洋人照相了。 因为我们中国人种比较单一,一眼望去,清一色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大家都差不多,出现几个洋人确实鹤立鸡群,打眼、好奇、吸眼球。 在美国想找两个一样的,非常非常难,大家千奇百怪,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另外,洛杉矶有一点是超出中国人常识的。 我们中国人住的地方都是分区的;比如北京朝阳区,海淀区等等。 洛杉矶是分国家的。 洛杉矶就有韩国城,日本城,中国城,伊朗城之类。 什么是移民国家?这就叫移民国家!

一次坐公交,走得有点远,应该就在洛杉矶旁边一小城,小城居然全部都是拉美人。 我们坐的公共汽车清一色拉美人,没人讲英语,全部讲的是拉美语,建筑也是拉美式的。 车上唯一一个白人小伙,他还是旅游的,背着一个大行李袋,看见我们几个中国人,热情地拉着我们聊天,就像在异乡找到亲人一样。

一次坐小火车去洛杉矶旁的长岛,路途经过一大大片住宅区,一个一个带小院的小平房紧挨着,院落很小,平房很旧。 那儿居说住的基本上都是伊朗人,而且院子里很多都挂着美国和伊朗两国旗。

据说这里住的多是伊朗人。

所以我从美国回来,是很赞成移民的。 美国就是各个不同国家人住的地方。 不占白不占啊!

美国反对种族主义不是道德高尚,是基本国情决定的。 一旦种族对立不可调和,美国估计会分裂出各个不同的国家。 这是现实决定的,跟道德没关系,跟人权也没关系。 所以美国反种族主义是基本国策,不可动摇。 一旦动摇,国将不国。 这是我的感受与理解。

先说一下洛杉矶。 我住在洛杉矶的韩国城,当地的留学生带着我混。 嗯,有好处也有缺点。 好处就不用说了,人头熟,少很多坑和弯路。 缺点就是留学生没有钱,去玩的地方都挑便宜和不花钱。 哎呀,其实这也是优点啊。 下面两张图就是我住在韩国城的宾馆。 这个韩国城就是92年,当年洛杉矶著名大骚乱时候,韩国人拿枪保护的那个韩国城。

韩国城的我住的韩国宾馆。

宾馆前面的街道。

人头熟的好处,先说一个。 在那呆那么久,突然觉得,不都说美国的东西难吃吗?我怎么没感觉呀?觉得都还可以接受啊。 他们顿时一口同声:那当然呢,我们带你去吃的地方,都是我们吃过能接受的地方呀,不信带你去吃吃我们的食堂?

我们在韩国城吃的最多的就是BBQ,烤肉的美国说法。 大概一个人,十一二个美金包干,随时让服务生给你送,吃到你不能吃为止。 好处就是你不会吃不完剩很多,浪费了。 食物,主要是肉、以及各种肉。 有一次,哇,整大串的鸡胗随便吃。 不要太爽好不好?其实也就只能吃两串,多了真的吃不下。

其实韩国城那边区域也并不大。 基本住的都是韩国人。

有一次在韩国城一家韩国餐馆吃炒菜。 老板娘带着二十七八岁女儿及伙计。 刚开始他们以为我们是日本人,跟我们说日语。 结果,我们跟他们说英文,才发现我们是中国人。 结果,他们居然不会说英文,哈哈哈哈。

另外,我在洛杉矶韩国城,吃了一次韩国煲饭,带汤的豆腐煲饭。 味道真的很好。 以至于离开洛杉矶的时候,我还要求专门去再吃一次。

那家韩国店就在这个院子里。

对了。 这里岔开一下。 先说一说在美国下馆子的事儿,我要特别讲一下。 因为跟我们中国人一般认知不一样、至少跟我的认知不一样。 跟着旅游团跑的人多半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在洛杉矶附近长岛的时候,大家商量着吃饭。 怕饭很难吃,最后商量着去了一家日料店。 在美国人眼里,日料店是很高档的饮食,比中国饭店高档。 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搞笑的。 日本那个蛮夷、贫乏的小海岛,吃的东西一点点猫食一样,发配犯人都不会去的地方,能有什么美食?但是西方人不懂。 尤其是美国人。 在他们眼里,日料是比中国菜高档。

那家日料店里头客人不多。 我进去准备找个位置坐。 结果被门口的服务生拦着,同行的留学生也赶忙拉着我。 接着,门口那个漂亮的服务生带着我们,指定我们一个座位坐下。 Oh,原来我们不能自己随便坐,必须在服务生的引导下坐到指定的位置。 在美国,有些饭店那个门口的领班,不是摆设,他是可以让你进,或者不让你进的。 不像中国,就是一个花瓶。

我之前吃饭的饭馆,一般里头人都很多,门口没有接待员。 进去以后,看见哪有空位置,或者服务生看着空位子指了指,就坐下了。 所以没有意识到有这个问题。 那些门口有接待员的餐馆,你不能自己进去,自己找个位置就坐了。 必须门口的领班看看哪有空位,然后领着你过去,在指定的位置坐下。 没有自己找座位坐的规矩。 之后我就没有再犯这种错误了。

记得当年刚改革开放,西方人教导我们说要有服务精神,要求待顾客如上帝。 我们也骂国营公司那些员工没有服务精神,当官做老爷。 现在在国内,顾客骂员工成了家常便饭。 结果这一次实地考察,发现在美国,店家的权力其实是很大的,他如果对你不满意,或者觉得你不守他的规矩,随时可以撵你走。 说好的上帝呢?所以你在美国,作为顾客的时候,千万别真的把自己当成上帝了,各种无理也要闹三分,觉得商家就该惯着你。 美国商家是不会惯着你的。 轻者赶你走、重者保安或者警察就来了。

当然,并不是说美国的服务不好。 人家就是很正常接待你,而且很守规矩。 但是你也要入乡随俗,不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最后说说日本那家料理。 通常我们吃一餐饭,大概12 、13个美金左右一个人。 那一餐饭,显然超过了。 质量如图所示,三人的量。 果然很日本啊。 心说,这怎么吃的饱?没想到,吃完了,居然饱了。 很意外。 分量如此,但摆盘让你觉得这种稀少是因为高档。

日本人餐食真节约。

好了,再来说说洛杉矶中的日本城。

日本城不大。 建筑小巧干净,如下图所示。 有点像新天地那样的地方。 比新天地小,一些日式小商店和日式小摊贩,主要是日本人在那做生意。 好像没了,就这。 因为地点不大。

日本城。

日本城。

最后当然要说出中国城了,这个真有说的。

洛杉矶中的中国城,应该叫唐人街,明显比日本城差档次,有点破败。 人的精神面貌和衣着,很陈旧,有点像80,9 0年代的中国人。 我们逛了逛,很快就逛完了,我有一丝丝失望。 其实,我错了。

因为这是市中心的中国老城唐人街。 还有中国新城,在洛杉矶城市附近。 当地留学生告诉我那个地名,很复杂,我记了几次,到今天也没记住。 当时坐公交车,天已经擦黑,路边的灯火都亮起来了。 结果看到一路上全是中文霓虹灯招牌。 坐在公交车里,仿佛就在中国,你会怀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白天去逛,发现就是到了中国的一个小县城,面积比日本城和韩国城都要大。 不说的话,你都不知道待的地方其实是美国。 路上也尽是中国人,招牌也是中文的。 中国的工商银行,中国的川菜馆,中国的牛肉面馆。 。 。 。 。 。 中国的大华超市,卖的全是中国货。 饭店、商店的老板和伙计,都是中国人。 你在那生活一应俱全,连卖手机卡的都有。 总之,你根本都不用懂英文。 估计就是工作不太好找。 偶尔出现几个美国人,反而更像是旅游的游客。 你会怀疑,我是不是走错错错地方了?不信的话看下图。

单看图片,相信是在美国吗?

这就是我说的洛杉矶边的新中国城。

我心里想,移民一个亿中国人过去,美国还是美国吗?那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利坚合众省了。 而且,这1亿人还是住前后院落的小别墅里,不需要挤高楼大厦。 老实说,我是川普,我也反对移民。 反过来,我不是川普,我当然支持向美国移民。 那么大个地方,那么少的人住,实在是太浪费了。 凭什么?

洛杉矶最繁华的地方其实就一点点。 电影大家都看过吧?地上刻有电影明星名字的明星大道。 那个大道其实很短,拐个弯,就是美国著名的梅西百货商场。 再过去就人烟稀少了。 当然,也许还有,我没有逛到,但是我很怀疑。 因为有天我们走得稍微偏了一点。 天有点黑。 那个地方马路上开的大多是日本车。 带路的留学生很紧张。 车站后面有个麦当劳,麦当劳的窗户是加装了安全栅栏的,卖东西的和吃饭的大堂之间是通过一个门上的小窗户传递食物的。 我们身边偶有黑人走过,幸好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

洛杉矶非市中心的街景。

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洛杉矶的商业中心就这么一点地方。 想想我住的这个二线城市,这样的商业中心,我随便一数,起码有十个以上。 距明星大道隔一条街不远处,留学生指着一个不太起眼的大门,说,这里面就是颁发大名鼎鼎音乐格莱美奖的地方。 就是下面照片这个地方。 然后他补充一句:这里被中国人买下了。 这是不是也太低调了?

颁发格莱美奖的地方。 是不是太低调了?

下面一张是洛杉矶明星大道。 第2张是明星大道的广告招牌。 看到第2张照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著名的洛杉矶明星大街。 是不是有点失望?

注意看中文标志。

街头艺人。

这个好像叫中国大剧院。

我在这个明星大道的一个专卖衣服的店铺,居然看到质量很好的牛仔裤,只卖8美金, Hm牌的。 一冲动,要死要活,非要买一条回来。 回来一算也是几十块人民币。 但是你想想,对美国人来说8美金,一条牛仔裤,是不是很便宜?当然也不是都这么便宜。 我在环球影城步行街逛的时候,里面的一个冰箱贴就贵到不行。 具体多少钱我已经没印象了,里面的东西我根本舍不得买。 这里的冰箱贴还大多都是中国产的。 总之很贵,以至于我什么都没买。 在美国,中国越是贵的东西,你会发现在美国反而越便宜。 我在路边看到摆着卖的美国漂亮大黄蜂的跑车,大概是这个牌子吧,我也不太懂。 那叫一个漂亮高档。 我一看,妈的,换成人民币比我开的那个破车都便宜。 哪说理去?

关于洛杉矶的明星大街还有一个故事。

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美国电影,中文翻译叫《风月俏佳人》。 美国那个大嘴的、很有名的女明星演的女主角。 男主角是银发帅哥,乔治*克鲁尼?电影中,有一段女主角站在洛杉矶明星大道,以地上印有明星名字的五角星为标志,与同行争地盘的桥段。

一天晚上七八点钟,在韩国城宾馆里,我突然想起这个桥段,提出想到明星大道去看一看,是不是真像电影演得那样?让我意外的是,他们都说不敢去,要去你自己一个人去。 想想吧,这说得是最热闹、最繁华、世界著名的商业大街吗?我一个人,我当然更不敢去了。 唉,也不知道电影里演的是不是真的?嗯,是不是有点小遗憾?

坐公交车,离市中心不远,路过貌似比较乱的地区。 看到路边,外墙涂成红色或者蓝色、鲜俗的、仓库一样的平房,猜测是可以看脱衣舞的地方。 有心想看,真没勇气。 下车都不敢。

其实不知道他是谁。

又一个认识叫不出名字的人。

我唯一认识的是放在封面上那个名星,就是成龙啊,英文名字。

在上面照片那个中文招牌旁边,一个卖眼镜的商店,看见有卖普拉达品牌的墨镜。 一款100多美金,一款200多美金。 我印象这在中国应该算很便宜,赶快给老婆买了一款做礼物。 果然如我所料,讨得老婆的欢心。 往前走到一条十字路口,拐弯,就是美国著名的梅西大百货商场,梅新百货跟中国的大百货商场总体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商场在我那个二线城市至少也有上10座。 我在洛杉矶逛了那么久,这样的商场,我只看到这一座,而且看到的高楼大厦屈指可数,外观倒是很漂亮。 当然,地广人稀,美国人似乎没有必要修高楼大厦。 不过嘛,洛杉矶还是让我感觉美国也不过如此。

环球影城。

环球影城商业步行街。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儿。

90年代的时候,我认识一个老革命,他是一个小八路。 他的经历具有他那个年代人的传奇性背景,所以我简单先说几句。 他好像是个孤儿。 十几岁把自己卖给日本人做劳工,人很能,别看十几岁小孩子,在那帮劳工里,常常是拿主意的人。 后来应该是逃出来了,用卖身的钱给自己买了块地,种西瓜养活自己。 他们那儿有个武工队长,他一直夸那个武工队长是个能人,很令他佩服。 他自己就是一个很能干的人,能被他夸,可以想象那个武功队长有多厉害了。 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一次,武工队长被日本人追,翻墙逃到一个老乡的院子里,躲进水缸,逃过一劫。 武工队长很喜欢他,经常去他田里聊天,一天说动了他,他当场丢下瓜田跟着武工队长走了。

80年代,他把两个女儿都送到美国读书。 后来两个女儿都留在美国,拿了绿卡。 接着,老婆也跟去了。 有年我陪他到北京办赴美国签证。 他被拒了很多次了,毕竟移民倾向太明显。 好巧不巧,我陪他去的那一次居然签成了。 他开玩笑说是我给他带来了好运。 然后他对我说,他走之前我有什么需要他帮忙的?我想了好一会儿,居然想不出来,便说:没有。 我是不是有点傻? 哈哈。

几年后,他突然一个人回来了。 我偶尔去看他。 有次还是没忍住,问他为什么不待在美国了?他笑着说:“ 我爱国呀。 ”我觉得他说这话半真半假。 又很期待地问:“我们与美国到底差多少年?”他想了想说:“50年吧。 ”我听了这话,心里感觉很堵,有一丝丝的绝望。 也许他看出了我的情绪,语重心长地对我说:“50年吧,也许还要长。 ”很多年,他这句话一直压在我心里。

老人家已经去世多年。 此时此刻,我的钱包里还放着他的一张照片。

美国还是那个美国。 但我们已经不是那个曾经的中国了。

明显能看到,美国仍然有让人佩服的地方。 但是总体来说,美国已经不是神一般的存在了。

有天,我们去洛杉矶加州理工学院逛。 美国大学是没有院墙的。 所以,走到校园中心,看到有些老师和学生,我才意识到早已经身处大学校园里了。 校园里很多中国学生,正如传说的那样。

大学给人的感觉是森林茂盛的公园。 几乎没有高的房子,跟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外墙的颜色很接近,风格统一;看不到学生的话,你都不觉得那是一个大学。 我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与国内不一样,国内的大学院系或者机构,醒目大牌子,冠上名称横贯大门门眉、或者门口顶天立地,生怕别人看不见似的。 这里往往是在门口贴一个小铜牌,或者像下面图片显示那样,很低调。

箭头所示。

加州理工大学。

加州理工大学。

让我突然感觉国内的做法很傻。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受。 这种强烈对比,在我心底久久挥之不去。 我觉得这里有一种深厚积淀底蕴带来的区别。 也许我有一点小题大做, 但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差离。 如果你们不同意,我也同意。 毕竟这是很个人的感受,因人而异。 我个人更欣赏这样的处理方式。

校园中心街景。

教学楼。

有一天,留学生说带我去逛逛比弗里山,我随口答应。 我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曾经在洛杉矶一些山的山脚下,见过树林中一间挨一间的木板平房,猜想那是贫民住的。 给我的感觉是:贫民的生活还可以呀,居然独栋、独院。

比弗利山上,沿途看见各式各样的豪华宅院。 感叹美国富豪和普通人完全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不交叉的世界、日常完全没有交集。 中途提议下来逛一逛、看一看。 从公交车上下来,走了不远,就看见一处豪宅,铁门高大,比下图的那个铁门高大一倍。 院墙周围都是参天大树,非常漂亮。 门口站着两个穿黑制服的大汉,腰间皮带上挂着手枪。 除了我们几个人,路上看不到一个行人,也看不到路过的车辆。 担心壮汉干涉,没敢照相。 待了几分钟很尴尬,于是说算了,回去吧。 回到下车的站点,等下一班公交车来。 下面那张照片不是我照的,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印象,从网上搜的。

很多普通美国人,住的都是我们中国人称之为别墅的地方。 美国的富豪是不住那样的房子的。

比弗利山上的豪宅。 网上搜的替代图,不是我照相的。

这张我照的,凑合着看。

从比弗利山上下来以后,我对富豪理解的上限,被重新刷了上限。

后来去洛杉矶附近的长岛,看见海岸边停着各式各样密密麻麻的游艇,感叹中国人富裕时光还是太短。 当时曾经把一个购物的袋子遗忘在了休闲凳边。 20分钟后,返回去找,东西还放在那里,原封不动。

长岛一角。

海边的人很少,也看不到什么游客。 有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小伙正在钓鱼。 那白人小伙向我们这个方向望了望。 然后就朝我们走过来。 我当时已经知道他要干什么了。 他朝我比划着手势。 我正在抽烟,于是从口袋里掏出从国内带过去的烟,给了他一支。 我远远的看着他抽了几口,然后瞧瞧手中的烟,招呼那个黑人青年过来, 拿着手上的烟说着什么,然后递给了黑人青年。 我猜,他们发现我的烟跟他们平时抽的味道很不一样。

我在美国经常遇到美国人找我要烟抽。 我已经有经验了。 第1次是在地铁口。

我从地铁里出来,看着地铁口站了一排美国人抽烟。 我也拿出烟点上,站在那抽。 抽着抽着看见有一个人向我比划。 我第1个念头,是他向我借火。 我掏出打火机,他摇摇手又比划了几下。 我试着拿出一支烟给他,他赶快接过去,谢了我点上抽起来。

后来好久想起这件事儿。 总觉得哪儿不对劲?突然间意识到,他实际上是隔着好几个人找我来要烟抽。 大家都抽烟,为什么单单找我要呢?

还有一次我抽正烟,广场对面商家有一个服务生、白人小伙正在坐在台阶上休息。 他站了起来,远远的朝我走过来。 我想,不会是要烟抽吧?果然让我猜中了。 几次我站着抽烟,路过的人会停下来,只要我眼神和他们相视,就会朝我比划要烟抽。

我烟瘾比较大。 赴美的时候专门查了,说是可以带两条进去,多的就要被罚款。 在免税店的时候发现可以多买。 犹豫了一会儿,只敢买三条。 另外拆了一条,散装在口袋里和随身的包里,居然过了。 想想真是明智的决定。 因为后来到阿拉巴马,国内带的烟就抽完了,只好买美国当地烟抽。 美国烟品种很少,也就是骆驼、35、箭牌烟,口味就是薄荷和正常的,价格在4美金到七美金之间,价格差异很小。 开始不认识洋码,买了薄荷味的,难抽的要死。 幸亏断烟的日子不太久,否则待在美国的成本太高。 后来我猜,对有烟瘾的美国人来,一天一包烟,一个月也得两三百美金,恐怕也是一种不小的负担。

曾经在大华中国超市,想买中国烟抽。 看了半天只有一个品牌中华烟,而且比国内贵很多。 只好放弃了。

有意思的是入关的时候,我带了很多真空包装的周黑鸭。 一个黑人女工作人员把它们都挑出来,准备丢在旁边的桶里。 这时有个白人男同事过来,对那个女黑人说了几句,好像是在解释。 然后那个黑女人,把周黑鸭又重新放进我的箱子里。 谢谢,好人一生平安。

阿拉巴马州在美国的中下部,属于南方。 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所在地简称塔城,因两个事情出名。 一个是美国的美式足球很厉害,常常是大学联赛的冠军。 另一件是一个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电影《阿甘正传》专门演了这个桥段。 大学首次招收黑人大学生,州长专门站在门口阻拦。 联邦政府派军队护送一男一女两个黑人进入学校。 电影中,黑人女生的书掉到了地上,阿甘捡起来递了上去。

我问,美国人歧视黑人吗?留学生回答:“人家美国人根本不歧视黑人,他们歧视中国人。 ”留学生见我沉默了,便安慰我说:“好消息是,相比中国人,他们更歧视拉美、墨西哥人。 ”

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据说是美国风景最好的大学,或者之一。 校区非常大。 美国的很多大学被中国留学生戏称为村庄,因为非常非常偏僻,距最近的城镇都要开车几小时。 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就是这样。

阿拉巴马州立大学自己拥有的美式足球体育馆。

阿拉巴马州立大学里的墓地。

停自行车的地方。

记得是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校长办公楼。

仔细看看下面这张照片。 这应该是美国大学的特产,刷新我的三观。


猜猜这是些什么标志?

当地留学生指着这样的楼问我,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注意看上面的标志。 不知道吧?那是学校里兄弟会和姐妹会的场所。 有钱的会租1栋楼或买1栋楼,作为兄弟会和姐妹会的活动场所。

我问,你参加了吗?

回答说:请过,没参加。

我说为什么不参加?多好的机会啊。

留学生望着我说:“如果他们要抽大麻的话,你抽不抽?”

我无言以对。

大学正在放假,大家都回去过圣诞了,整个校区空荡荡的。 大年初一那天,在校区一家叫SUBWAY的连锁店,吃过三明治快餐往回走,迎面来了一个白人老头,五六十岁,穿一件黄色卡机夹克,个头跟我差不多。 老头迎上我们叽里咕噜的说了一大套,我感觉就是新年好之类的话。 隐隐约约猜到他要干什么,心说,不会吧?果然最后他口气变了说了几句。 这时留学生翻译说,老头想要两块钱去买面包吃。 我拿出钱包,给了老头5块美金。 老头有点意外、有点惊喜,谢个不停。

老头走后,留学生笑着说,又被打劫了。 我说,打劫?他那样子,我不打劫他就不错了。 留学生为什么说“又”呢?因为他曾经被陌生黑人拦着,这样“借”过钱。

2015年元旦那一天,被美国人要了一个红包,你说这算什么事儿?

一天,我炒了好几个中国菜,邀请当地的四五个中国留学生吃饭,把几个年轻人高兴坏了。 闲聊时我说美国真没意思太无聊了。 有个年轻人出主意说:“你来了还没打过枪吧?来了美国怎么不打打枪呢?”哇,好主意。 我到今天都庆幸起来,请了那小伙子吃了这餐饭。

后来专程开车一两个小时,去最近的城镇伯明翰,找了个枪店打枪。 枪店后面就是一个简陋的射击场。 打了美国警用手枪和左轮手枪。 当时还想打步枪,但店家表示不可以。

常用的警用手枪。

左轮。

枪店。

射击雄姿。


打完枪感叹,电影里果然都是假的。 我从来没想过枪声会那么响,就像有人在你耳旁爆了一个二踢脚。 当然这只是形容,实际上比二踢脚更响。 后坐力很大,我如果像电影那样单手开枪,估计会嘣着掉自己的牙。

打完枪出来,我提议说就在当地找个地方吃晚饭。 同行的留学生坚持说回去,吃过晚饭就太晚了。 我说太晚了,就在当地住一晚,反正也没什么事儿。 结果他们说,晚上这里常常能听到枪声,恐怕不安全。 啊,这样啊?那咱们还是回去吧。

回去的路,一个留学生说,我想起了一个好吃的地方,晚上我们就去那儿吃?于是车七拐八拐进了树林里一个这样的地方。 外墙炉子口,摆放着巴掌一样粗的原木。 屋内两个黑人,一个北京烤鸭的那样的炉子,炉子的火上是一个大铁板。 上面排着一排排的排骨,黑人厨师不停的往排骨上刷着各种调料。 餐馆很窄小。 沿着墙壁勉强摆下三张小圆桌,过道就必须侧身挤着走人了。 里面还有一个小房间,一张小桌围着4个美国人。

我在这里,吃了美国最好吃的一餐饭。 这是我在美国最喜欢的餐馆,没有之一。 我很讶异,我在美国吃的最好吃的一餐饭,居然是两个黑人做的。 毕竟我在美国吃过中国人开的中餐馆。

我吃了两块排骨,看同行的三个年轻人狼吞虎咽,便假装说自己吃饱了。 年轻人风卷残云,每个人少则塞进肚里四五块。 我发现,但凡在美国呆过的,一个个皆成肉食动物,吃肉的能力超级强。 我只好把桌上的面包都拿来填肚子了,混了个饥肠辘辘。 路上我抱怨说,排骨烤的好吃,就是配的面包太少了,不够吃。 他们听后大惊,看着我说:面包不要钱,免费的,随时可以加,管够。 我操,我心里一阵抓狂,为什么不早说?做为掏钱请客的主人,我还以为为自己省了钱呢,亏死了。


我在美国最喜欢的餐馆,没有之一。

上等原木烤出来的肉。

后来,一对当地的中国夫妇请我去一家正宗的美国店吃烤牛排,店门口有待者领位的那种,据说很有名。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在那家黑人店吃的烤排骨。

跟着当地的留学生去校园内的大超市买东西,常见他们拎大壶的纯净水回家。 询问后他们解释,前辈告诫他们,此处的水质太硬,喝多了掉头发,所以喝的水都买瓶装的。 嗯?谁告诉说美国的自来水都是可以直接饮用的?应该请他去喝阿拉巴马的自来水。

阿拉巴马州立大学。

阿拉巴马州立大学。

我的回程出了意外,一种中国遇不上的意外。 龙卷风。

行程是这样:从阿拉巴马州立大学,驱车至阿拉巴马的伯明翰登机飞休斯顿,再从休斯顿转国际航班飞国内。 因为来的时候,从国内飞洛杉矶,出机场就有当地留学生接。 简单。 回去的时候就麻烦了。 嗯。 先是美国国内小飞机飞休斯顿,再要在休斯顿转国际航站楼。 我对怎样转机很担心。 留学生宽慰我说,休斯敦机场净是中国人,随便找个人问没问题,有问题还可以电话联系。 唉,也只好这样了。

晚上七八点到了伯明翰机场。 跟送行人道过别,互祝好运后,我检票进站。 送行的人连夜往回赶。 等我找到登机口坐下,快登机时发现我那个航班标注:延迟。 而且几乎所有的航班后面都标了两个字:延迟。 为什么?

忙打电话问当地的留学生。 他们告诉我一个震惊的消息。 龙卷风来了。 他们也接到了警告。

等待期间有两件事值得提一提。

我在等待期间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 10分钟都要看一看航班提示。 我需要在休斯顿由国内航班转国际航班,如果误机了,以我的英语口语水平,恐怕我会变成失踪人口。 这时,我发现周围的美国人,都非常淡定,好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一样,更没有人跑去跟工作人员吵架,就像坐在自己家厨房边喝茶一样:舒适。 这让我很惊讶。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接着意外又发生了。 哗哗啦一下,天花板上的一个日光灯和吊顶砸了下来,差点点砸在一个拉美家庭的头上。 这群人淡定的看了一眼,该干嘛干嘛,比摔个杯子还淡定。 过了不到几分钟,呼啦啦涌来了一大帮人,那阵势你会误以为首相光临了。 其中有穿笔挺西装制服的、还有两个穿着散光背心的工程人员。 一个穿制服西装的工作人员,手里拿着各种表格, 蹲在拉美大妈身边,注意是蹲着,谦卑的边问边记。 拉美大妈坐着一问一答,眼皮都没抬一下,从头到尾都没有正眼瞅一下,那叫一个范儿。 这一家子拉美人吃水果的吃水果,聊天的聊天,就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一样,把这群赶来处理事故的人,当空气一样。 我猜测,那穿西装的可能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穿工程装、外面套闪光背心的是机场的工程人员。

这家拉美人从头至尾的淡定,刷新了我对美国人的新认知,以及相关人员反应之迅速,都获得我相当高的好感。 但是,很快,我的印象又获得了翻转。

留学生回复说龙卷风无法预料,不知道会延误多长时间。 只有耐心等待。 这一等大概等了四五个钟头。 突然说可以飞了。

等飞机在休斯敦机场着陆,已经是凌晨过后了。 不要说中国人,连人影都看不到一个-------包括工作人员。 我一个人到处乱窜,提示牌也是黑的,发现一台触摸屏电脑,捣鼓半天也没捣鼓明白。

想起刚出来时,好像经过一个可能是问询处的地方。 也不知道是不是?反正死马当活马医。 这时离我机票上的时间都不到半个小时了。 什么叫垂死挣扎?这就是吧。

那地方在过道凹进去一块,里面一圈柜台。 我寻来时,里面有三四个工作人员,过道口有一个象征性栏杆。 我赶到时刚有一个人进去。 于是我就站在栏杆处等。 你妈,这一等居然等了一刻钟,感觉有一个工作人员跟一个白人大妈旅客聊上天了。 一个工作人员接待完,居然跑去跟同事闲扯去了。 美国人的官僚主义,终于让我赶上了。 轮到我时已经快20分钟了。 谁他妈再跟我说美国人效率高,老子把他打出屎来!

我进去对女大妈员工,用英语说了一句:'抱歉,我只会一点点英语。 “然后递上我的机票。 那美国大妈头都没抬,在一个纸片上写了个D1,递给我,整个动作完成不到15秒。 那叫一个快,我他妈连生气都来不及。 好吧,美国人也有效率高的时候。

剩下的过程我到今天都像做梦一样,不知道是怎么完成的。 摸到一个似地铁站的地方,看得有人等,我也等。 上车也不知道在哪下,提示牌显示d1,硬着头皮下。 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前面有人在喊我的名字。 居然是用中文。 我狂奔过去,一瞧,那里已经排上队,旅客正在登机了。 两个穿制服的中国航空公司的漂亮空姐正在叫我的名字。 她们见我一头大汗,估计样子很滑稽,偷笑着安慰我说,别急别急。 我知道我终于得救,不会成为美国的失踪人口了。

美国的龙卷风居然让我赶上了,我他妈有那么重要吗?

下面的话有点像套话,但还是得说不是?

美国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不如的地方肯定有。 留学生说,手机忘在食堂的桌子上,第2天去还在那里。 当然这种事发生在美国正常的地方,不正常的地方就另当别论了。

这让我想起好多年前的一件事。 儿子小学的时候参加国际比赛获了一个奖,被邀请去美国领奖,特别注明要求派监护人跟随,所有人、所有行程的费用都由主办方负担。 寄来表格让填写,有几栏刷新我的认知。 有一栏要求你填宗教信仰、以及饮食禁忌。 还有一栏问你是不是要翻译?特别注明翻译是免费的。 你猜要不要?颁奖时,大公司的CEO居然单腿跪地,跟上小学的孩子们合影,把孩子妈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单从城市风貌上说,中国不仅不落后,甚至还有超过。 但是你还是能够察觉到,美国的那种富裕,有一种岁月堆积出来的沉淀。 留学生出租屋里那单开门的冰箱,比国内的三开门还要宽大,电磁炉普遍是4个火炉。 洛杉矶看到的美式卡车让我印象最深。 都是密封的,没见到国内那种敞篷式车,那叫豪华高档上档次。 搜个图贴出来,给大家直观感受下。

美国的居住环境是最让我羡慕的。 关键是大。 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可以放弃追赶了。 这是由美国地广人稀决定的,非人力可为。 有朋友在美国开车游,回来跟我说,马路两边的苹果园,飙车一个多小时都没走出去。 当然地广人稀的无聊和不方便,恐怕很多中国人也难以适应。

记得没出国之前,问过一个留学美国的女留学生:美国好不好玩?

她撇着嘴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除了游乐场还是游乐场,有什么好玩的?”

她这话显然不能代表大多数的意见,尤其是女留学生。 只是她的回答很有趣,让我印象深刻。 我现在觉得她说生动、形象。

在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校园内,曾见有公司专门建出租给学生住的公寓。 三层楼整个框架都是木质结构,墙也基本上见不到砖头;外面用一种很硬的,画着砖头的材料贴上去,给人一种砖砌的错觉。 难怪龙卷风过,所有的房子都夷为平地。

我也曾在洛杉矶路过貌似平民住的平房小院,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而且看上去还不差。 我猜,哪怕是捡二手的家什,也像模像样。

还有一个新闻,我一定要说一说,恐怕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 国外的留学生说,他们上网,一般都是翻墙。 嗯,往国内翻。 往国内翻!往国内翻!说三遍了吗?

一天晚上无聊。 我突然想起,人在国外,正好上上网呀。 不到两个小时我就放弃了。 你看那些中文新闻,以为国内天天在吃人肉喝人血,中国老百姓生活等于坐牢和服苦役。 好吧,我看这样的新闻,我智商有问题吗?

老实说,这趟美国之行后,美国人请我去移民,我也不会去了。 不是说它有多好或多不好,而是与我气场不合,不能适应------就我个人而言。 这只是我个人化感受,个人有个人的生活,追求不同,大家各自选择吧,无所谓对错。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支持别的中国人往美国移民。

最后谢谢大家看我的唠叨。 谢谢!

下一篇:rmb是多少钱(企业退休人员)
上一篇:出行的人梦见下坡路(女人梦见下坡路很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