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鸣如何治疗(神经性耳鸣怎么才能好)

2022-04-07 14:25:08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10

导语:耳鸣作为一种临床症状,古代医生对其有不同的叫法,如“脑鸣”、“耳数”、“蝉鸣”、“颊鸣”、“耳哑”、“渐鸣”。中医对耳鸣的认识由来已久,耳鸣病的名称最早记载在《黄帝内经》中,如“齐伯言:有耳者,脉聚者.....脉竭者,故耳鸣也”,但大多只论及耳鸣的病因病机,对耳鸣的治疗记载甚少。

1.了解中医对神经性耳鸣病因病机的认识,人体虚弱时易有外邪入侵。

1.外源性病原体的入侵

《苏文太阴阳明学》说:“受风者先苦”,“犯贼风虚邪者先从阳”。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邪常伤人体上半部(头面部),所以上半部的耳朵常被风邪侵袭。感外感风热、风寒之邪,入肺,肺气下降而失节制,外邪扰空之窍,蒙蔽耳窍,失“清感声,空收声”之功,为耳鸣。

《圣集总录》和《齐一二》均记载“脉亏,风邪乘虚随脉入耳,气随其旺”。古代医书中关于外感耳鸣的记载很多,大多认为外感在人体虚弱时容易侵入,与正气袭上耳孔同相,故称耳鸣。

2.肾精亏损

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骨生髓,上与脑相通,为耳,二阴在窍。肾精丰盈,髓海滋养,听觉敏锐。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屋劳伤肾、老年肾精渐失等。,都会引起肾精亏损、髓海不足和耳鸣。肾虚、肾阳不足、耳洞不温、肾阴不足、内生虚火、清窍不畅均可导致耳鸣。

历代医家撰写的医书中,对其记载已久,并受到医家的重视。《论灵枢海》云:“髓海不足,脑转耳鸣”;《授时宝源·卷六》说:“耳鸣耳痒者,皆肾虚。”指出肾虚是引起耳鸣的重要原因。耳鸣是肾阴虚引起的,《医传》说“肾水燥,阴火上炎,故耳痒耳鸣”,也是肾阴虚引起耳鸣的理论。

《医观二论》中详细记载,肾阳虚的鸣叫声为“时潮蝉无止境”,肾阴虚的鸣叫声为“嘈杂”;《经岳全书》甚至指出,老年人耳鸣难医。《辨证三录》不仅提出了心肾不和致耳鸣的机理,而且指出了“但心不和则轻耳鸣,肾不和则重耳鸣”的要点。

3.肝胆火盛

“肝是将军的官,他想出了什么毛病”。肝为将军之官,而刚脏,主泄上升,喜则郁,肝胆表里。怒伤肝,肝气不舒,郁于内,气滞转火,上逆止复苏;或思虑过度、情志郁结、疏泄功能减退、通经不畅、郁火不畅、肝胆火沿经络扰耳窍等,均可引起耳鸣。

《黄帝内经》早就记载了肝胆与耳鸣的关系,苏文《郑源六记》七十一篇《鱼目之发》,...房子的头发断了,木头也变了。......甚至耳鸣头晕。”据《脉厥会数脉(阳)辨》:“肝…耳鸣是耳灼所致”。均表明耳鸣与肝气内化火郁结,侵及耳孔有关。

《古今医案九》也说:“夫若耳聋,因怒过度,必激少阳胆火。”冯在《冯氏锦囊秘籍》中也说:“生气就生气,少阳之火也影响耳朵。”说明怒伤肝,肝气化火,导致耳鸣。从上面可以看出,肝胆之火沿经络扰乱耳孔,导致耳鸣,这也是很多医生认同的观点。

二、神经性耳鸣的非药物治疗,了解以下六点,患者需要尽早治疗。

1.习惯治疗

习惯性治疗于1993年提出,主要包括声学治疗和引导咨询。这种疗法是为了提高患者对耳鸣的适应能力,降低患者对耳鸣的感知,同时结合声音疗法降低耳鸣信号的强度。既提高了患者对耳鸣的适应能力,又缓解了患者的消极心理。

2.声学疗法

声音掩蔽疗法又称声音掩蔽疗法,是利用外界声音改变对耳鸣的感知和反应,通过声音治疗的原理来缓解耳鸣带来的疼痛。背景音可以完全掩蔽或不完全掩蔽,从而改变耳鸣声音的性质和强度或使患者适应耳鸣的存在。

多分量声音治疗原发性耳鸣,结合了纯或窄带噪声、自然声或环境声和背景音乐的优点,避免了原声针对性弱的缺点,使声音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治疗时间短,针对性强,效果极佳。还发现对正常健康人无害,不会诱发耳鸣。

3.心理治疗

经过多年对耳鸣治疗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负性情绪在神经性耳鸣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耳内声音持续,患者往往情绪不佳,引起全身不适,睡眠不足,甚至耳鸣症状会随着疲劳加重,这充分说明患者存在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从而引起生理病理反应和器质性疾病。

如果我们在发现患者有负面情绪后再进行心理治疗,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三位一体疗法用于治疗神经性耳鸣。在药物和针灸的治疗下,心理疗法被用来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9.47%,尤其对慢性耳鸣患者,可有效治疗和改善病情。

4.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是将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技术相结合,利用电子仪器采集人体的生理功能信息。患者可以通过电子仪器对人体的反馈信号进行自我训练,进入放松状态,调整不自主的功能活动,恢复体内的相对平衡,达到治疗耳鸣的目的。

生物反馈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敏感性耳鸣的临床护理研究表明,生物反馈疗法的放松训练可以稳定患者情绪,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快速安抚患者,达到治疗耳鸣的效果,缩短疗程。

5.音频共振疗法

音频共振疗法是利用音频治疗仪将液体药物滴入耳道,利用超声波和低频生物电磁波形成的立体叠加共振,将药效渗透到耳朵内,达到治疗耳鸣的目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神经性耳鸣,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利多卡因。同时将丹参注射液、VB1、VB12混合液滴入耳道,用声共振仪进行治疗。对照组的临床疗效(76.47%)明显低于治疗组(92.16%),充分显示了治疗组显著的治疗优势。

6.电刺激疗法

电刺激疗法是指用电流直接刺激听觉系统来治疗耳鸣的方法。研究表明,耳鸣和慢性疼痛有很多共同点。基于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性,电刺激疗法可能是治疗耳鸣的一种手段。除上述治疗方法外,耳鸣的非药物治疗方法还包括CBT(认知行为疗法)、超声照射疗法、离子导入疗法、助听器疗法(针对听力损失患者)、经颅磁刺激疗法、音乐疗法、高压氧、激光疗法等。

非药物治疗大多属于物理治疗。虽然其治疗效果对部分患者有效,但由于耳鸣的发病机制尚未确定,许多非药物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治疗方法是让患者适应耳鸣的存在或降低对耳鸣的感知。毕竟不是让患者消除耳鸣症状。需要长时间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来证明和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

第三,了解神经性耳鸣的药物治疗方法,以下五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很快康复。

1.麻醉剂

麻醉药物能有效抑制钙通道,阻断动作电位的产生,有效阻断传入冲动,抑制神经兴奋和传导,减轻或消除对耳蜗和前庭的异常刺激,从而缓解耳鸣症状。利多卡因是其代表药物。

2.血管扩张剂

血管扩张剂可以增加耳蜗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因此临床上常使用血管扩张剂治疗耳鸣。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扩张药有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灯盏花素等。应用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可有效改善耳鸣患者的临床症状。

3.抗癫痫和抗惊厥药物

其代表药物有卡马西平、氯硝西泮、地西泮、加巴喷丁等。这些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嗜睡、头晕等。卡马西平和加巴喷丁都作用于离子通道,抑制神经元的高频放电,而苯二氮卓类药物是抑制异常听觉系统自发放电的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和耳鸣残疾的发生率低于单独使用氯硝西泮。卡马西平还可以减少氯硝西泮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起到显著作用。

4.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

焦虑等负面情绪在耳鸣的发病中起着双重作用。因此,临床上常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作为治疗耳鸣的药物。常用药物有阿普唑仑、艾司唑仑、黛力新、阿米替林等。这些药物是5-羟色胺(5- HT)摄取抑制剂,具有镇静和解痉作用,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慢性耳鸣的发病机制与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相似,因此这些药物的镇痛机制也常被用于耳鸣的治疗。但不可避免的是,这些药物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因胃肠道反应而嗜睡、口干、尿潴留、肢体震颤等。

观察阿普唑仑片递增剂量治疗慢性耳鸣的疗效。发现其有效率、THI评分、VAS评分、耳鸣响度指数均优于传统的养神经、改善循环治疗,对耳鸣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此外,由于阿普唑仑的剂量逐渐减少,不良反应在治疗后一周内消除,不良反应没有增加,安全性更好。

5.营养神经药物

营养药物可以参与神经修复,加速神经传导,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常用甲钴胺、维生素制剂等。采用甲钴胺、VB12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性耳鸣,可有效修复受损的听觉系统神经,阻断神经过度兴奋,增加内耳微循环血容量,不仅提高疗效,还可降低复发风险。除上述治疗药物外,还有抗心律失常药物、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肌松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结论:对于耳鸣的治疗,医生用药特点多为补益类药物、熄风类药物、祛风解表类药物、活血化瘀类药物、清热类药物、开窍类药物、镇静类药物等。,常与补药合用,与收敛剂、利尿剂、利湿药等合用。对于实证耳鸣,也常用补药,这也印证了虚可导致实证,但长期不足的观点。历代医家的诸多观点,使得今天医生对耳鸣的治疗有了更好的参考价值。

下一篇:短发如何打理(天热了短发怎么打理)
上一篇: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何妨以不了了之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