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香烟多少钱一包(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2023-01-13 13:14:2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9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音韵协美,佳句叠出,历来深受人们喜爱。 王勃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参加豫章文酒之会,为群公的诗作提笔写序,述行叙志。 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豫章的地理、沿革和人文,第二部分写景,记述游览滕王阁的经过,第三部分谈诗论赋,品评魏晋及在座诗人诗作,第四部分言志。 诗序之后王勃以’赋’字为韵和诗一首,群公诗作已佚失。

注疏中《文选》指六十卷的昭明文选李善注本。


目录

1 作品原文 2白话译文 3历代滕王阁诗词52首


作品原文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饯别序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

地接衡盧

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華天寶 龍光射牛斗之墟

人傑地靈 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 俊采星馳

臺隍枕夷夏之交 賓主尽東南之美

都督閻公之雅望 棨戟遥臨

宇文新州之懿範 襜帷暂駐

汉冕旒

十旬休假 榺友如雲

竹马迎细侯

千里逢迎 高朋满座

腾蛟起鳯

孟學士之詞宗

紫電青霜

王将軍之武庫

家君作宰

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 躬逢榺餞

時維九月 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層峦耸翠 上出重霄 飛阁流丹 下臨無地

鶴汀鳬渚 窮岛嶼之萦迴

桂殿蘭宫 即冈峦之體势

披繡闥 俯雕甍

山原曠其盈视 川泽紆其駭瞩

閭閻撲地 鈡鸣鼎食之家

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

舸艦弥津 青雀黄龍之舳

云销雨霁 彩彻區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雲销雨霁 彩徹區明

落霞與孤鹜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渔舟唱晚 響窮彭蠡之濱

雁阵驚寒 聲斷衡陽之浦

爽籁彂而清風生 纖歌凝而白雲遏

,《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钟嵘 诗品

睢圜緑竹 氣凌彭澤之樽

建安七子孔融 、 陈琳 、 王粲 、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鄴水朱崋 光照臨川之筆

四美具 二難并

兰亭雅集 曲水流觞

窮睇眄於中天 极娱遊於暇日

天高地迥 覺宇宙之無窮

興盡悲来 識盈虚之有数

屈原

望長安於日下

目吳會於雲間

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髙而北辰遠

關山難越 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 盡是他鄉之客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阮籍,字嗣宗,世称阮步兵,三国魏诗人,阮瑀之子。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竹林七贤之一。 钟嵘《诗品》列其五言诗为上品。 】

懐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 时運不齊 命途多舛

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

屈賈谊於長沙 非無聖主

窜梁鸿於海曲 豈乏明時

所赖 君子见机 達人知命

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坚 不坠青雲之志

酌贪泉而覺爽 處涸轍以犹歡

北海雖赊 扶摇可接

東隅已逝 桑榆非晚

孟嘗髙潔 空余報國之情

阮籍猖狂 岂效窮途之哭


勃 三尺微命 一介書生

無路请缨 等终軍之弱冠

有懐投筆 慕宗悫之長風

舍簪笏於百龄 奉晨昏於萬里

非謝家之寶树 接孟氏之芳鄰

他日趋庭 叨陪鲤对

今兹捧袂 喜托龍门

杨意不逢,抚凌雲而自惜

鈡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 榺地不常 盛筵難再

蘭亭已矣 梓澤丘墟

臨别赠言 幸承恩於伟餞

登高作赋 是所望於群公

敢竭鄙怀 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

請洒潘江 各倾陆海

雲尔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臨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畫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長江空自流


白话译文

汉代故郡豫章,隋唐新置洪州都督府,星宿分野位于翼轸之间,地上方位与衡山和庐江二郡相接。 扼咽三江五湖,箭指蛮荆瓯越。 物产丰饶如天赐珍宝,丰城龙剑的紫气直冲牛斗,人才辈出地域灵秀,高士徐孺子的品德令陈蕃下榻。 富庶的州郡散列周边,才俊如星列位其间。 城池雄踞于东夷和华夏的交界之处,宾主尽是东南一方的俊杰。 都督陶侃和庾亮庾公皆是清谈雅士,兵马远来坐镇;宇文述将军和孙万寿长史的风范为世人传颂,襜帷冕旒来此暂驻。 十旬美酒,将士休假,良友相聚;千里逢迎,高冠朋簪,宾朋满座。 孟嘉学士的文采,如蛟龙腾空、凤凰起舞,可比词宗沈约;王濬将军和杜武库尽收东吴紫电、清霜宝剑于武库。 王公卿士,来到这名胜之地,能为圣人师的童子逢迎道路,躬迎盛会。

时值九月深秋,浊水泥沙沉降,洪井清澈见底,雾气凝结,日暮的山间披上一层紫妆。 在宽阔的官道上并马驰骋,在崇山峻岭之间寻访风景;来到湘妃游玩的长洲,游览仙人宴乐的楼馆。 层层楼台碧瓦高耸,上达云霄;高挑凌空的屋檐像要展翅欲飞,朱光溢彩的梁柱没入地面。 雁鹤栖息的水岸和水鸟嬉戏的绿洲,极尽萦回曲折。 栽种着桂花树和芝兰香草的宫殿依山势而建。

推开镂空的门闼,越过雕饰的屋脊俯瞰,视野里满眼开旷的山原和迂回的川泽。 房屋遍地,许多钟鸣鼎食人家,船头雕刻着青雀、黄龙的舰船泊满津口。 火红的云朵挂在霁蓝的天空上,五色光线穿透蔽日的云层,低空的红霞和离群的孤鸟一起飞翔,清澈的秋水与天际浑然一色。 傍晚归来渔舟上的歌声和南来鸿雁的鸣叫声回荡在彭蠡的两岸。

如王璨登楼遥望,临北风开襟,心情顿时舒畅,逸兴飞扬。 清越的排箫声响起,嘹亮的歌声凝而不散,令白云驻足。 梁菟园枚叔之《冉冉孤生竹》,文质胜出陶彭泽一筹;邺水西园公宴「朱华冒绿池」等诗作,光彩照耀了谢临川的文笔。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备,贤主和贤友此二难俱得。 在高空中俯仰顾盼,在暇日里尽情游目骋怀,感叹天高地远宇宙之大。 兴致过后悲伤袭来,体会万物消长、盛衰更替的道理。 西望长安于东荒;东观吴会于云间;南望极南的天池深邃;北看天柱山高耸北辰星遥远。 关山阻绝,庾信述乡关之思,阮籍有穷途之哭;萍水相逢,杨朱有歧路之泣,他乡之客叹转蓬。 屈原心怀国君,帝阍却倚门给白眼,贾谊宣室要等到何年?

所幸的是,君子能见微知著及时应对,达人通达事理而积极乐观。 老当益壮,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心志?处困境而心志弥坚,不忘青云之志。 饮贪泉之水而觉得心境清爽,鲋鱼在干涸的车辙印里仍欢快。 北冥虽远,鲲鹏乘着旋风顷刻可以到达;早上有所损失,傍晚终有收获。 孟尝虽品行高洁却不知见几而作,白白浪费了一腔报国热情。 阮籍放荡形骸却不懂乐天知命,岂能效仿他哭穷途!

唉!时运有坎坷,命途多不顺。 像冯唐这样的知兵老将到老终难遇见,像飞将军李广这样的良将终生不被封侯;贾谊屈于长沙,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梁鸿逃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年代?

勃不才,三尺细植身单力薄,一个耿直尚无功名的书生。 无路和终军一样弱冠请缨出征;有心投笔从戎,舍朝堂于此生;爱慕宗悫长风,日夜思慕知己于万里;比不上谢家的芝兰玉树,吸纳孟子好邻居传来的芳香。 他日登门拜访,叨陪末座学习诗、礼;今此捧袂,拜读诸公龙门佳作。 如果不是遇到杨得意,司马相如纵有凌云之作也只能抚琴吟咏自叹,既然遇到了钟子期,那就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以不愧于知音啊!

是啊!梁苑胜地不常有,西园盛筵难再遇;兰亭会已成往事,金谷园也成了荒丘废墟。 诸公都已写下临别赠诗,答谢这次盛宴的恩情;登高作赋,这都是群公的所感所望;斗胆竭尽鄙人粗浅的学识,或大段注疏或简短引用。 我分到的韵脚是’赋’字,四句也已成篇。 有请诸公各自倾洒陆海潘江一般的才学吧!

此致。


历代滕王阁诗 52首


1 唐 张九龄《登豫章郡南楼》诗

闭阁幸无事,登楼聊永日。

去霞千里开,洲渚万形出。

淡淡澄江漫,飞飞度鸟集。

邑人半舻舰,津树多枫橘。

感别时已屡,凭眺情非一。

远怀不我同,孤兴与谁悉。

平生本单绪,邂逅承优秩。

谬忝为邦寄,多惭理人术。

驽钝虽自勉,仓廪素非实。

陈力倘无效,谢病从芝术。


2 唐 张九龄《登城楼望西山作》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

宛宛鸾鹤处,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崖久不在。

金编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游思遍人寰。

勿复尘埃事,归来且闭关。


3 唐 杜牧《滕王阁》诗

滕阁中春绮席开,

柘枝蛮鼓殷情雷。

垂楼万幕青云合,

破浪千帆阵马来。

未掘双龙牛斗气,

高悬一榻栋梁材。

连越控巴知何事,

珠翠沉檀处处催。


4 唐 白居易《钟陵饯送》诗

翠幕红筵高在云,

歌声一曲万家闻。

路人指点滕王阁,

看送忠州白使君。


5 宋 王安石《滕王阁》诗

白浪翻江无已时,

陈蕃徐孺去何之?

愁来径上滕王阁,

覆取文公一片碑。


6 宋 苏辙《题滕王阁》诗

客从筠溪来,奇侧舟一叶。

忽观章贡馀,晃荡天水接。

霜风出洲渚,草木见毫末。

气奔西山浮,声动古今业。


楼观却相倚,山川互开阖。

心惊鱼鸟会,目送凫雁灭。

遥观客帆久,更悟江流阔。

使君东鲁儒,府有徐孺榻。


高谈对宾旅,确论精到骨。

余思属洲山,登临寄遗堞。

骄王应笑滕,狂客亦怜勃。

万钱罄一饭,千金买丰碣。


毫气相凌荡,俳语终仓卒。

事往空长江,人来逐飞楫。

和篇亦无陋,抱恨费弹压。

但当倒瓶罂,一醉沧江月。


7 宋 苏轼《登滕王阁》诗

坐久淡无虑,悠然片月生。

疏星集渔火,繁露湿江城。

向夕横燕望,今宵习楚声。

因怜竹枝好,翻作豫章行。


8 宋 王安国《滕王阁感怀》诗

滕王平日好追游,

高阁魏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

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

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烟波吟不尽,

西山重迭乱云浮。


9 宋 朱熹《和秀野刘丈寄示南昌诸诗》

滕王阁下水初生,

闻道登临复快晴。

帝子岂知陈迹在,

长江肯趁曲池平。


山楹雨罢珠帘卷,

檐铎风惊玉配鸣。

满眼悲秋今古恨,

人生辛苦竟何成!


10 宋 辛弃疾《贺新郎 赋滕王阁》词

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暗然怀古。

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 但遣意,西山南浦。

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 空有恨,奈何许!


王郎健笔夸翘楚。 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

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帘歌舞。 为徙倚,阑干凝伫。

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 谁共饮?有诗侣。

11 宋 文天祥《滕王阁》诗

五云窗户瞰沧浪,

犹闻唐人翰墨香。

日月四时黄道阔,

江山一片画图长。


回风何处搏双雁,

冻雨谁人驾独航。

回首十年此漂泊,

阁前新柳已成行。


12 宋 戴复古《滕王阁次韵刘允叔》诗

消遣客怀寻胜事,

酒杯诗卷得同携。

当年杰阁栖龙子,

今日空梁落燕泥。


斜照浴红秋水上,

好山横碧画栏西。

几人登览皆磨灭,

惟有前峰压不底。


13 宋 吴潜《满江红 登滕王阁》词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西山云涨,章江涛作。

何处征帆林杪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销,城头角。


14 明 王英《滕王阁》诗

连城高阁起崔嵬,

帝子曾经歌舞来。

四面帘栊开晴雾,

半空箫鼓隐春雷。


缑山谩说乘龙去,

辽海徒闻化鹤回。

惟有三王遗刻在,

年年风雨长莓苔。


15 宋 宗必经《滕王阁》诗

高阁连城十二栏,

西风领客共跻攀。

半帘烟雨长江外,

千里湖山咫尺间。


雁带秋声归别浦,

莺分春色过巴山。

当年蛱蝶知谁画,

一梦庄周去不还。


16 元 虞集《滕王阁》诗

天寒江阁立苍茫,

百尺栏杆迤夕阳。

岁久鱼龙非故物,

春深蛱蝶是何王?


帆樯星斗通南极,

车盖风云拥豫章。

灯火夜归湖上雨,

隔邻呼酒说干将。


17 元 虞集《题滕王阁》诗

豫章城上滕王阁,

不见鸣銮佩玉声。

惟有当时帘外有,

夜深依旧照江城。


18 元 虞集《滕王阁》诗

危楼百尺倚栏杆,

满目江山不厌看。

空翠远凝江树小,

落霞飞送酒杯宽。


千年剑气冲牛斗,

半夜天香下广寒。

我欲乘鸾朝帝阙,

五云深处是长安。


19 明 王慎中《滕王阁》诗

前王欢赏地,栋宇已成空。

惟有西山色,还将旧日同。

夷犹临短槛,感叹对长风。

世事匆匆里,江流自向东。


20 明 李东阳《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罢崔嵬,

谁筑西江第一台!

云雨不收歌舞地,

文章空叹古今才。


丰城夜气闻龙起,

彭蠡秋风送雁来。

几欲乘槎问牛斗,

不知平地有三台?


21 明 李梦阳《滕王阁》诗

阳浦通新雾,阴城带古楼。

君王罢歌舞,栋雨白云留。

草色岁年换,客心江水流。

黄昏仍一望,灯火万家州。


22 宋 释晦机《滕王阁》诗

槛外长江去不回,

槛前杨柳后人栽。

当时惟有西山在,

曾见滕王歌舞来。


23 北宋 夏辣《题滕王阁》诗

面临江水势凌霞,

却倚重城十万家。

当槛晓云依鹤岭,

拂阶残雨下龙沙。


词人乐石文皆在,

帝子欢游事未赊。

好是良宵金鼓动,

阑干牛斗逼檐斜。


24 宋 潘兴嗣《滕王阁春日晚眺》诗

重迭西屏对面开,

巍城穹阁信雄哉!

眼看孤鹜云中没,

坐见长江槛外来。


蛱蝶图成春未晚,

柘枝筵动客多才。

休论今古兴亡事,

时倒金樽醉一回。


25 明 吴与弼《题滕王阁》诗

孺子亭空春草长,

忠臣祠老燕繁梁。

千门万户皆沉梦,

何事虚空画渺茫。


26 元 贡师泰《题滕王阁图》诗

雄地控华甸,杰阁临芳洲。

飞甍起千仞,曲阑围四周。


丹碧何辉煌,文采射斗牛。

帝子去不返,俯仰几经秋。


江黑帘雨卷,山青栋云收。

孤舟天际来,扬帆在中流。


狂飙薄暮起,坐觉增烦忧。

何当扫重翳,白日耀神州。


开图发长叹,天地一浮沤。


27 唐 韦庄《南昌晚眺》

南昌城郭枕江烟,

章水悠悠浪拍天。

芳草绿遮仙尉宅,

落霞红衬贾人船。


霏霏阁上千山雨,

悠悠云中万树蝉。

怪得地多章句客,

庾家楼在斗牛边。


28 唐 曹松《滕王阁春风晚眺》诗

陵春帝子阁,偶眺日移西。

浪势平花坞,帆阴上柳堤。

凝岚藏宿翼,迭浪碎归蹄。

只此长吟咏,因高思不迷。


29 明 曾棨《滕阁秋风》诗

山召高阁出洪州,

佩玉鸣銮帝子游。

谩有文章传盛事,

更无宾客宴清秋。


绮罗香逐浮云散,

弦管声随逝水流。

莫向画图看蛱蝶,

梦来何处问庄周!


30 唐 张乔《滕王阁秋望》诗

创来人世殊,几度绕汀芦。

迭浪有时有,闲云无日无。

早凉先燕去,返照后帆孤。

未得营归计,菱歌满旧湖。


31 唐 李涉《重登滕王阁》诗

滕王阁上唱伊州,

二十年前向此游。

半是半非君莫问,

西山长在水长流。


32 明 胡俨《滕阁秋风》诗

帝子何年去?城头高阁闲。

秋风起南浦,夕照在西山。

萧瑟青苹末,凄凉红蓼间。

酒阑歌舞散,吹送彩云还。


33 明 周复俊《泊滕王阁》诗

帝子游何处?空余高阁名。

孤舟次流水,斜照倚丹楹。

鹜影霞前逝,渔歌烟际生。

犹怜王勃句,秀并暮山清。


34 元 熊良辅《再游滕王阁》诗

杰阁重临此一时,

风霜吹冷著征衣。

江山如画城还是,

帝子不来秋又归。


见说五陵无树起,

只应汾水有云飞。

凄其七百余年意,

惟见西山草木稀。


35 明 韩雍《西江第一楼》诗

山形西峙水流东,

高架危楼映碧空。

双燕舞穿珠箔雨,

群鸥飞散锦帆风。


36 明 汪应轸《登滕王阁》诗

十载扁舟去五湖,

烟花千里又洪都。

个中不减麒麟阁,

何处能寻蛱蝶图。


南浦湍声流夕照,

东皋春色带云锄。

王韩文焰冲牛斗,

未信当年独愧卢。


37 元 吴师道《江西滕王阁图》诗

西山拥翠大江流,

历历开图记昔游。

寂寞滕王旧时阁,

秋风斜日下城头。


38 明 吴国伦《登滕王阁》诗

崔嵬古阁大江头,

病起登临属暮秋。

窗际白云吴楚合,

波间赤日古今流。


山川不尽孤臣泪,

歌舞曾闻帝子游。

万里烽烟迷北望,

还如王粲在荆州。


39 明 吴与弼《登滕王阁》诗

片舟南去急归程,

江畔晴楼偶一行。

南浦西山俱在眼,

微吟不尽古人情!


40 明 吴桂芳《登滕王阁》诗

君王歌舞处,危阁敞西风。

夕嶂连云翠,烟江落日红。

高文存大雅,丽藻见天工。

槛外孤霞起,争趋赋笔雄。


41 元 吴元德《题滕王阁》诗

西山千仞枕江湄,

曾见贤王出牧时。

宝剑气沉龙去远,

玉萧声断雁来迟。


美人粉黛归何处?

才子文章有断碑。

不尽登临怀古意,

章江如箭日飞驰。


42 明 张位《登滕王阁》诗

我亦江边结小楼,

闲云偏为竹窗留.

遥闻滕阁笙簧沸,

更觉吾庐松菊幽.


帝子遗风仍壮丽,

群公暇日此夷犹.

登临不忘君恩重,

极目神州万里秋.


43 明 解学龙《滕王阁》诗:

公余选胜此淹留,

尽日盘桓兴未酬。

江入栋帘涛意远,

文垂金石古音遒。


可中三对章江月,

大有初逢太史秋。

最喜翚飞能抱郭,

凌然百尺巩南州。


44 明 汤显祖 《滕王阁看演'牡丹亭'二绝》诗

韵若笙萧气若丝,

牡丹魂梦去来时。

河移客散江波起,

不解消魂不遣知。


桦烛烟销泣绛纱,

清微苦调脆残霞。

愁来一座更衣起,

江树沉沉天汉斜.。


45 明 汤显祖《滕王阁逢琪叔为别》诗

才名真似玉潾潾,

江上相逢琪树春。

更别未须明日去,

章门风雨解留人。


兄弟街头会亦奇,

兰亭已矣更何之?

临岐并作苍茫语,

樽酒弦歌日暮时。


46 明 吴逊《滕王阁》诗

一叶扁舟挂晚风,

峥嵘楼阁画图中。

天连彭蠡三湖碧,

日射匡庐五老红。


压座文章谁作续,

动人歌舞亦成空。

浦云山雨仍朝暮,

怃景留题兴不穷。


47 明 徐学模《秋日登滕王阁》诗

江鸟浮空浦树分,

人烟生处俯氤氲。

千层白浪帆樯雨,

一片青山殿阁云。


帘栋故应面胜楷,

斗牛犹自护遗文。

庾关客思秋无赖,

淼淼汀花雁夜闻。


48 明 张铨《秋日登滕王阁》诗

层构飞栏俯碧流,

千年胜迹壮南州。

江山回合多灵气,

吴楚平分控上游。


明月似怜歌舞池,

浮云不尽古今愁。

眼前风景犹如旧,

远水长天一色秋。


49 清 钱谦益《滕王阁》诗

吴楚风烟接上游,

凭栏极目总神州。

吴儿爱说韩襄毅,

题破江南第一楼。


拍肩群瞽说文章,

大树蜉蝣可自量。

珍重袁州韩刺史,

欣将名姓次三王。


50 清 洪允章《滕王阁》诗

杰阁凌天接远天,

重开旧址继先贤。

江山合势成都会,

章贡同流聚百川。


六月涛声惊座上,

三更月色到阶前。

古今名胜因人重,

德业文章可共传。


51 清 彭孙橘《秋日登滕王阁》诗

客路逢秋事易伤,

江天烟景正苍凉。

依然极浦生秋水,

终古寒潮送夕阳。


高士几回亭草绿,

梅仙一去岭云荒。

临风不见南来雁,

书札何由达豫章?


52 清 龙紫篷《齐天乐 登滕王阁》词

雨帘云栋重寻处,青红半空飞去。

槛影侵鸥,檐光送雁,摇荡秋容千里。

歌珠舞翠,怎禁得无情,一江流水。

可是西山,半眉新绿光人觑。

千年留下胜赏,尽登临无限,须付才思。

坏堞闲愁,危樯往恨,欲拍阑干无绪。

新碑旧记,更今古匆匆,一番兴废。

立尽斜阳,共谁评半语?

下一篇:金杯车发动机多少钱(金杯铁公鸡)(金杯车发动机价格多少钱)
上一篇:地震吴京捐了多少钱(九寨沟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