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多少钱一公斤(渔民捞出90公斤)

2023-01-12 17:07:0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6

渔民,图片来源于网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渔民在水边居住,自然是靠水吃饭致富。

在古往今来的的故事中,不少渔民在江河湖海中打鱼的同时,也曾捞出过不少稀奇古怪的物件。

这些物件有的是古董文玩,有的是珠宝瓷器,可谓是应有尽有。

渔民,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庆便有一渔民,在打鱼时从江中捞出一块“废铁”。

但农民不识货,将“废铁”当破烂论斤卖了65元。

他原以为赚大了,岂料专家找到“废铁”后,估值至少3亿元人民币。

废铁,图片来源于网络

渔民捕鱼运气不佳 最后一搏捞出铁块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四川重庆的嘉临江边,生活着一位老渔民,姓陈,被称为老陈。

老陈一家常年生活在嘉临江边,从祖父那辈起便靠行船打渔为生。

到了老陈这辈,行船打鱼的手艺自然已经练得炉火纯青。

打渔,图片来源于网络

憨厚老实的老陈对生活没有什么大的愿望,对他来讲,每日只要能够打几篓大鱼,再平安回家,便是最大的幸福了。

然而,好事总是会在不轻易间落入寻常百姓家。

一日,老陈照往常一样,驾着自己的小船在嘉临江上捕鱼。

他凭借着经验下了网后却没有任何收获,这是老陈很少遇见的情况。

捕鱼,图片来源于网络

多年的行船捕鱼让老陈早已熟悉了这片江水,哪个位置深、哪个位置浅、哪个位置有鱼、哪个位置鱼少,对老陈来讲可是清楚得很。

今天的选址是老陈借着江水流向、风向、季节、天气而判断的最佳的位置。

如果照往常,即便不是网网都能丰收,也总会有几条散鱼随着网兜被拽上船来。

捕鱼,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今日,老陈一连撒了几回网,都没有打捞上来一条鱼。

老陈看看江面,又抬头看看天,心中琢磨着日子。

思来想去,料定自己的判断没错后,倔强不信邪的老陈决定再下最后一次网。

如果这次再打不上来,就立刻收工回家。

捕鱼,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生活环境的渲染,渔民们多多少少都有些迷信,他们相信在每一条江河湖海中,都有掌控它们的河神、江神、海神。

因此,逢年过节时,渔民们都要往江河湖海中抛些猪、牛、马进行祭祀。

虽然建国后,由于政府的反封建迷信的宣传这些古老的仪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渔民,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私下里,仍旧有老渔民偷偷祭祀,以求神明保佑平安、满载而归。

然而,老陈今日出门时走得匆忙,船上什么祭祀物品都没有。

要是照往常,他定会往江里扔入早就备下的活鸡活鸭,倒入老酒,念念有词叩拜一番后,换个地方继续捕鱼。

祭祀物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今天,船里空空如也,老陈也不敢再继续捕鱼。

在老陈看来,这是江神给自己暗示不满了,那就再下最后一网,如果仍旧空网,那今天就算给自己放个假,明天准备了牲礼再打不迟。

抖、扬、撒,老陈的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看着渔网静静沉入江底,老陈目光凝聚死死注视着江面,心中却掐算着时间。

渔民,图片来源于网络

估摸着差不多了,便开始一点点收网。

起初,老陈并没感到任何异样,可是越往后收网却越沉,渔网勒得老陈的手生疼。

老陈心中暗喜:这怕不是一条大鱼啊!

可是网下却十分安静,照以往的经验,即使鱼身被网网住,在起网时,被困住的鱼儿也会做最后的挣扎,这是生命的原始本能。

渔网,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今天的网却出奇安静,老陈只感觉网中有重物,却不能确定就是条大鱼了。

老陈微微下蹲将重心下压,憋着气努力均匀用力。

随着渔网一点点的上升,老陈感觉到胳膊承受的拉力越来越大,只好向后微蹲,凭借着身力和胳膊的力量拽动渔网。

渔网,图片来源于网络

终于,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江下的东西伴随着“Duang”的一声,随渔网一起进入了船中。

老陈喘了几口粗气,也顾不得休息,便前往查看。

这一查不要紧,老陈的心顿时拔凉拔凉的,废了半天劲,捞起来的竟然只是一块圆柱形废铁!

虽然心有不甘,老陈还是守承诺赶紧摇船回家了。

圆柱形废铁,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做废铁贱卖文物 专家识宝估值3亿

上岸后,老陈拴好了船,找了根麻绳往废铁身上一绑。

他找了几个同村的后生一起,拖着这个铁柱子便往村中垃圾收购站走去。

一路上叮叮当当、磕磕碰碰,废铁在老陈几个的拖拉下,在村中的土路上犁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

垃圾收购,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废品收购站,老陈和收购站老板合力将废铁往秤上一放,这高75厘米的圆柱体废铁竟然有90公斤重。

老陈和收购站老板都乐开了花,收购站老板很大方,直接就给了老陈65元钱。

要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初期,65元钱可是能抵上老陈辛苦捕鱼一个月的收入。

圆柱体废铁,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本以为今天空手而归的老陈突然喜得65元,心中阴霾一扫而空,开心回家了。

村子里的乡亲们,很快便知道了老陈打捞废铁卖65元的事。

那个年代,村子里也没什么娱乐活动,走东家串西家,聊八卦摆龙门阵便是村民们最喜欢的消遣。

故而,不少乡亲都好奇地前往老陈家打听道喜,老陈也喜滋滋地跟大家讲着“废铁”由来。

65元,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听到那废铁上有不认识的文字,乡亲中有些有文化的乡民就觉得,老陈打捞上来的“废铁”不一般。

这一传十十传百,传得越来越古怪离奇,很快,就传到了经常下乡走访的文物部门人员的耳朵里。

凭借着直觉,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敏感地判断出,老陈打捞上来的“刻着文字的圆柱形废铁”是件文物。

废铁,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连日赶到了老陈所在的村庄。

他们找了老陈,在老陈的带领下,见到了废品收购站的老板。

看到废铁的那一刹那,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便断定这块废铁不是现在的工业废铁。

从它柱身上的铭文来看,这必然是一件古文物。

村庄,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由于“废铁”在嘉陵江中浸泡已久,柱身受到了严重的锈蚀,无法正确判断出该文物的来龙去脉。

需回到办公室,用专业仪器进行修复、清洁处理后,才能知道这件文物究竟是什么物件上的东西。

文物工作人员向村民们解释了文物的重要性后,便掏200元钱向废品收购站的老板买回了“废铁”。

200元钱,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专业修复和除垢后,文物专家们判断出:

该圆柱形配有铭文的铁块,大约是距今为止2000多年的产物,柱身上的文字为“鸟篆文”,制作工艺与春秋时期的制作工艺吻合。

而“鸟篆”,恰恰是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流行于东周时期的代表性文字。

鸟篆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字形蜿蜒细长,犹如飞鸟在天空中翱翔,故而称之为“鸟篆”。

“鸟篆”主要在南方地区居多,越国便是使用“鸟篆体”最多的国家。

比如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现荆州市荆州区)望山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刻着的八个铭文,便是“鸟篆文”。

鸟篆体,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后,专家们经过根据留存至今的264个不重复的鸟篆文进行比对后,发现柱身上的鸟篆文记载的,是桥的名称和具体信息之类的内容。

从其形状为圆柱形来看,专家们不难猜测出,该文物的作用是在当年建桥时用来当桥墩的。

根据这个线索,专家们根据当时事件的比对排查,经过多方论证得出,该文物是汉武帝开发西南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物品。

桥墩,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年汉武帝为了开发西南,首件事便是造桥修路,这块铁桥墩应该就是在那个时期在“五尺道”工程扩建中遗留下来的。

因为“五尺道”的循行路线恰好路过嘉陵江,这就与文物在嘉陵江被打捞上不谋而合。

这一发现,令文物专家们欣喜不已。

嘉陵江,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从史料中我们不难知道,我国最早使用铁建造桥的工艺是在秦朝。

但是古代的冶铁技术十分落后,能流传至今的完整铁器寥寥无几。

而这块铁桥墩却相对完整,且体积大,被腐蚀程度不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珍藏价值。

专家们初步估计,该桥墩在古文物领域的保守价值已经超过了3亿人民币。

冶铁技术,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该铁桥墩被收藏于四川博物馆,由于时间悠长,成为了馆内的镇馆之宝。

当然,民间发现古文物的事件不止老陈一人。

由古至今,多少文物都是由老百姓无意中发现。

2005年,重庆的一个小伙子便跟老陈一样,在长江中捞出了一件了不得的文物。

采石小伙捞出长矛 专家鉴定是古文物

2005年,一个重庆小伙子打电话给“重庆时报”,表示他的朋友在长江里捡了个宝贝。

重庆时报记者闻讯,连忙赶往小伙子所在地址。

打捞这个物体的小伙子叫向文高,原先在长江上做采石工作。

记者,图片来源于网络

采石工作枯燥,工作中唯一的乐趣,就是采石头的挖斗常常能在长江底打捞上来许多奇奇怪怪的物件。

这次他给记者看的绿色的金属疙瘩,就是他从采石挖斗里捡出来的。

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一件平常物件,便来到重庆的朋友家想跟朋友研究一下。

采石工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岂料朋友一见就表示,这一定是件文物,文物当然是要上交的,于是他便联系了记者。

向文高手中,那件文物长约成年男子手掌长短,形状酷似古代冷兵器时代用的长矛尖。

矛尾处有着一个圆锥形的洞,可以插入木棒、铁棍等。

圆锥两侧还有两个可以拴挂东西的空心圆孔,像是用来绑长缨的。

记者,图片来源于网络

向文高表示,他当时在一坨泥沙中看到了一块很深很深的绿色,就感到好奇,便过去把泥沙挖开捡出来。

洗干净后,他发现样子像电影里的古代兵器,看上去也像是铜制品。

由于看到长矛尖端被一层厚厚的绿色铜锈包裹,他就本能拿着长毛尖在石头上打磨,希望看看里边的样。

谁知铜锈很好掉,没几下,长矛尖就被自己打磨锋利了,完全可以当刀子使用。

泥沙,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弄清楚该物件是不是文物,记者联系了重庆市文物考古所。

约定时间后,二人带着长矛共同前往。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的所长邹后曦,亲自对向文高手中的物品进行了专业鉴定,发现向文高所捡到的长矛,是一件来自于战国晚期的文物。

长矛,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文物学名为“青铜短铰弓耳矛”,长14.5厘米,是战国晚期较为常用的一种兵器。

与老陈的铁桥墩一样,距今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由于体积小,且是出土较多、各个博物馆基本均有收藏,所以该文物只具备有一定的收藏考古价值。

长矛,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重庆市三峡库区及周边,比如忠县附近,曾是战国时期巴国与楚国频繁开战的地方,地底便有着大量的战国文物。

向文高所在的采石队,正好是在忠县附近的长江中进行采石作业。

而忠县石宝寨附近有一个回水沱,由于长期被江水冲刷,造成上游不少地方垮塌。

因此,“青铜短铰弓耳矛”和其他文物顺着江水、沉淀到向文高采石的工作地点处,是极有可能的。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的所长邹后曦告诉向文高,找到类似于文物的物品后,尽量第一时间联系国家专业人员,不要擅自对其进行处理。

因为向文高的私自打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文物造成了破坏。

不过对于这个大量出土的“青铜短铰弓耳矛”,邹后曦所长表示,向文高可以上交给国家,也可以自己收藏。

长矛,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不过不要再擅自打磨,最好找一个干燥的盒子妥善保管起来,只要不进行私下交易买卖,自己保存是合法的。

而从老陈和向文高的事件中我们不难感觉到,我国真是处处有宝藏。

由于我国在江河湖海和地下的古文物众多,保护文物、尽快普及文物知识,则可以更好地避免有价值的文物被再次伤害。

参考文献:

[华商网 - 重庆时报] IT.SOHU.COM  2005-03-29 17:11  作者: 周婷婷/徐姗姗

下一篇:杉木价格表(杉木这样种)
上一篇:乐视手机碎屏维修多少钱(多年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