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的好处(小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好处)

2023-01-11 13:11:4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8

毛主席说:“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 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 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186页)

在乱世纷争的时代,事态百变,人才辈出。 太平时期,歌舞升平,人们都闲得没什么鸟事。 就是人才,也没有用武之地。 大家都吃饱了,娱乐娱乐,声色犬马,实在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事业。 哪有在乱世纷争时的激情荡漾,轰轰烈烈?然则,乱世却不是人们所希望的,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命悬一线,时时都为活命而奔走,谁个愿意?然而,说起这些经历和故事,则眉眼飞扬。 说者唾沫横飞,听者聚精会神,因为故事实在是精彩。 而处在乱世的人,大多是愁眉不展,忧虑万千。 但是,也有叱咤风云者,意气风发者,于黑暗中开创光明,于纷争中开拓太平。 这不是太平时期的人喜欢动乱、厌弃太平,实在是人心好动而不好静。 虽然没有战争,但是还有各种体育竞技,如同球迷为足球之疯狂。 人们习于奔波,而不习于长期处于安逸宁静之中。 长时间的安静容易让人躁动、让人发疯,适当的运动和吵闹可以缓解人们的身心压力。 盯着一个具体的实物看,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幻觉,倏忽的景物变化可以让人放松,如同坐着高铁向外看。 这就是人性,并不是人们喜欢战争,喜欢流血,喜欢残酷,没有道德意义上的是非善恶。 看战争片,赞叹正义与英雄,并不代表赞叹血腥。 这是人们的感情需要,并不是说爱看战争片的人就是个变态。 人们可以从杀戮中得到快感,也在杀戮中产生恐惧。 观看者或者冷漠,或者怜悯,或者痛快,或者恐惧,或者悲痛,这是由观看者代入的角色而决定的。 对于敌人的怜悯,就是对于自己和朋友的残忍。 对于敌人的残忍,就是对于自己和家人的保护。 这就看你站在谁家的立场上,站在敌人的立场上,就是对己方的背叛。 人们喜欢阅读《三国演义》,往往也会预设自己的立场。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的人物,很多的集团,可供人们的选择。 在利与义面前,也有很多选择,有人选择利,有人选择义,有人先利而后义,有人先义而后利,有人选择大义,有人选择小义,不一而足。 总之,喜欢阅读《三国演义》,是人性使然。 人们喜欢在事态变幻中徜徉自己的思绪,在历史与虚幻中漫步未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以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为历史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 小说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几个阶段不仅故事连贯可读性强,最重要是富于政治上,军事上斗争的谋略,如果能运用在平时工作生活中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读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先提炼出书中的理论,再应用到生活的实践中,然后根据实践再回到理论中使理论得到进一步升华,如果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势必成为“书呆子”。 这是我的观点。

举几个书中例子,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在诸葛亮与孙权主降派之间的争论中,就可以学到很多的辩论技巧,甚至其中不乏一些诡辩术,笔者之前的文章曾进行简单分析;官渡之战前夕,郭嘉曾为曹操战胜袁绍提出了“十胜十败”论,分别从二人的性格特点,用兵,用人,施政方针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回,曹操以英雄比作龙的文字读起来很有气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

最后刘备的“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可看出他随机应变的手段之高;世人都说曹操是奸雄,我觉得最能提现其奸诈的是“曹操抹书间韩遂”一回,第一步,趁马超与韩遂轮流守寨的时候,与韩遂单独见面,并且聊一些与战事无关的话题,表现出友好和谐的姿态。 第二步:写一封信给韩遂。 这封信态度含糊,语气模棱两可。 并在关键处进行涂抹,就是要让马超觉得是韩遂心中有鬼才进行涂抹,让马超对韩遂起疑心。 第三步:让曹洪出马,用一种“既不想不让别人听到又想要别人听到”的姿态叮嘱韩遂:“夜来丞相拜意将军之言,切莫有误。 ”马超听后,已气愤至极。 这三步下来,韩遂被逼无奈最终投降曹操。

以上书中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欲知详情,请君细品三国演义。

下一篇:张国伟被踢出国家队原因
上一篇:诱云气泡球价格(窝料诱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