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韩国上学一年多少钱(去韩国上学一年大概要多少钱)

2023-01-04 17:00:0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8

都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谁不知道孟子那句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谁内心深处没有个开枝散叶、光宗耀祖的人生梦想?

可为什么跑到韩国那边,生育率就这么低呢?

联合国2021年世界人口报告说,韩国当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1,但是据韩国统计厅自己的数据,人家早在三年前就破1了,2021年最新的总和生育率,更是降到史无前例的0.84。 也就是说,一个韩国女性在15—49岁之间,平均只生了0.84个孩子,至于男人,当然是不能生孩子的,所以就是1+1=0.84,韩国的育龄人口,每过一代人,就要减少一半还多。

你要问为什么,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生出来养不起,尤其是补习班上不起,绝对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01 辛辛苦苦生孩子,原来是生给补习班的

对于韩国的中学生,流传一句话叫做“四胜五败”,也就是说你每天睡四个小时,就有可能考上大学,如果每天睡觉超过了五个小时,那就考不上。 仅此一件,韩国学生的辛苦和身心之摧残,就无需多言了。

睡这么少,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然是去上补习班了。

在韩国,超过80%的学生课下都要去念补习班,所谓补习才是常态,不补习的都是变态。

国民也就5100多万,比两个上海的人口(常住人口,非户籍人口数)多那么一点,居然有超过10万个补习班,家庭平均收入的70%,都砸到补习班里去了。 换句话说,就相当于在上海开了5万多家补习班,年入百万的家庭,要拿出70万交补习费。

这是个什么概念?

按照韩国开发研究院2015年的统计数据,该国课外补习产业的总规模,超过33万亿韩元,约合当时的人民币1914亿元,超过当年韩国军费预算的一半。 当然,这个数比咱中国还是差远了,但你仔细看,人家韩国是只用了相当于中国3.7%的人口,堆起来了相当于中国25%的补习班产值。

就这,也不是你想上就能上的,因为优质补习班总是稀缺资源,在韩国最高端的“补习产业园”:首尔市江南区大峙洞,一条街上有1000多家补习班,每年创造产值超过20万亿韩元,但因为在江南区集中了韩国60%的律师、54%的医生和50%的官员,早在2006年,房价就突破了每平20万人民币,大家都不差钱,所以每到报名季,在几大“名校”门前,家长们都要通宵排队取号,手快有手慢无。

这种情况下,是你,你还要生一胎二胎三胎吗?

哦对了,忘了告诉你,韩国首都首尔的总和生育率,是可怜的0.64。

不过事情闹到这种地步,已经严重危害社会公平和公民幸福感了,政府就不监管一下?

02 抓抓停停四十年,最后还是控不住

当然要管。

早在1968年,铁腕的“军人总统”朴正熙时代,韩国就推出了“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还对师资、教材、硬件设施等采取均衡调配,以防止个别地区出现高价“学区房”;到1974年,更是推出“高中平准化”政策,在事实上取消了中考,将所有的高中“重点校”和“重点班”等等,一律摘牌,实施四年一轮的教师轮换,消除校际差距。

至于孩子们怎么上高中?

朴正熙推行“学群制”,不管公立、私立高中,都划分到各个“学群”,用抽签的方式,在群内随机分配生源,想上的,尽管来。

那么接下来,还有高考呢?

1980年,朴正熙的继任者崔圭夏终于祭出大招,出台了《教育规范化及消除过热的课外补习方案》,史称“7.30教育改革政策”,最关键的,有这么几项:

  • 增加大学入学考试的次数,不再“一考定终身”,以减少竞争的激烈程度;
  • 所有在校大学生和学校教师,一律禁止有偿课外补习活动,违者严惩;
  • 成立专门组织,由官方提供低价课外补习服务;

这政策看上去很美,但课外补习却是野火烧不尽——

有的家长避开高峰时段,请老师趁夜深人静来家里“走私”辅导;

有的把教师伪装成亲戚或家政人员,入户加课;

有钱人直接在僻静的别墅里开一对一;没钱的人,一路开车拉着老师和学生,就在后座上授课……

更有甚者,以提高国民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等等各类名目创办的“特殊目的高中”,钻了政策的空子,实施考试竞争入学,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升学机会,成了事实上的精英学校。 比如韩国的京畿道,一共540所高中,这样的精英学校就有15所。

你不补习,能考得进去吗?

你考进去了,不补习,能跟得上吗?

一来二去,课业负担没减下来,因为渠道更加曲折,补课费反而打着滚涨上去了。 到1997年时,韩国当年的补习费总额占到GDP的3%,和整个国家用于教育的公共财政开支几乎持平,课外补习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外,野蛮生长出的一个“双生子”。

眼看着禁令名存实亡,老百姓也憋了太多不满,到2000年4月,韩国最高法院顺水推舟,宣布“禁止补习侵犯了儿童的受教育权”,后裁定违宪,取消了二十年前的补习禁令。 朴正熙人亡政息了。

韩国的高中生每天一早去学校,晚上放学后再去补习班上课到11点,肯定有人愿意继续拼下去,但是政府规定补习班在夜里11点必须实施宵禁,于是大家再赶回家里,整理一下内务,写写学校的作业,看看补习班的功课,这时候也就后半夜了,谁要是能睡上五六个小时,那可真是“偷懒”的差生了。

事情说到这儿就有意思了,其实韩国可能是全世界考大学最容易的地方了,2021年还光荣地被联合国认定为发达国家,那大家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呢?

03 寒果村与天空之城

设想这么一个场景——

大山里有一个寒果村,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村办产业就是一个寒果加工厂。 全村大小事务包括果品厂的经营,很久以前,就由几户大姓人家说了算,这几户人家也轮流担任村委和果品厂的董事。

因为规模有限,果品厂只需要5个技术员和5个会计,外加50名工人,就足以保证运营了。

技术员和会计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是村里除了管理层之外最高的,大家自然都想干,工人收入差一点,但也比厂外的吃瓜群众挣得多,也满抢手的。

最早,只要会用扳手就能当技术员,能算术就足够当会计,于是大家都去练扳手、算算术,但是岗位并没有因此变多;

后来就变成,会调机器才能上技术岗,能看懂报表才能上会计岗,只有扳手和简单算术能力的,只能去抢那50个工人岗了;

再后来,大家都努力学会了机器和报表,但是岗位还是那么多啊,于是就变成,机器和报表能力,必须得是从那几户大姓人家手里学来的,符合大户的调性,才有可能去竞争技术岗和会计岗,其他人等,只能做工人,而那些辛辛苦苦学会了扳手和算术的人,最早都是可以做技术员的,如今却连进厂资格都没了……

没错,这就是咱们所谓的“内卷”。

韩国的高等教育发达是不假,早在1996年,毛入学率就已经超过了60%,早就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咱们中国,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30%,直到2020年冲到了54.4%,也还赶不上韩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程度。

时至今日,韩国已基本实现了大学普及教育,只要想读,你就能有大学上,而且大部分能上四年制本科。 韩国目前也在大力推行职业教育,但中等教育阶段的愿景目标,是职普分流比例达到3:7,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当然更远小于这个数。

但问题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和固定的市场内,大家都上大学,就等于都没上大学。

韩国经济是以垄断财阀为特色的,村里几户大姓人家,也就是顶端的十大财团,贡献了国家75%以上的GDP,可以提供最高端、最优越的就业岗位,但是位子极其有限,只雇佣了全国3%左右的员工,能位列其中者,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可想而知,这些地方的招聘,简历一定车载斗量,大学生根本不算什么,不是几大名校毕业的,HR直接就扔垃圾桶,看都不会看。

所以,前面所谓的“四胜五败”,“胜”和“败”并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说,能否进入顶层的“天空之城”:SKY大学,实现阶层跃升。

SKY也就是国立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这三所大学的英文校名首字母。 你也可以理解,就相当于韩国的C9或者常春藤,但有过之而无不及。

韩国第19届国会议员共300名,90%毕业于SKY。

统计韩国500大企业的624名CEO,SKY校友占了50.48%。 其中国立首尔大学多达154人,占比约1/4,而高丽大学经管系,一个系就出了33人。 还有曾经的联合国秘书长、副秘书长,多届韩国总统及总理,多届首尔市长,三星、大宇、LG等等知名企业高管……都出自SKY。

天长日久,这些精英自然形成了圈层,就像中国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一样,荣损与共,垄断了韩国政、商、工、学的高层,抑制了社会流动。

对于平民子弟来说,考进SKY,是一个需要拼了命去争取的小概率事件(大约不到2%);

但是同样地,只要考进SKY,大概率上说,就意味着逆天改命,实现了阶层的跃升。

那么,哪个家庭不想全力以赴,不想尽一切办法去搏一回呢?

别说你不想——

就算当年上学时不想,如今早已饱经社会的毒打,你受够了吗?你不会满腔热情倾注到下一代,逼迫他们,不要重蹈覆辙吗?

那还等什么?拿起钱包,快去江南区大峙洞排号吧!

听着恐怖吗?

不过这个故事有个前提,就是咱们前头说的,“一个封闭的环境和固定的市场内”,才会产生这样的内卷。 经历了“汉江奇迹”,身为发达国家的韩国,为什么不能从这个限制条件里破局呢?

04 困守孤岛才内卷,问题是你有破局的资格吗

这句话其实应该反过来问,韩国凭什么能闯出来?凭她是一个非独立主权国家吗?

韩国有75万常备军,在“东亚怪物房”里虽然不起眼,但其实,军事实力稳居世界前10,然而——军队的战时指挥权,却要归属于美军,全国上下39处海陆要塞,全被美军驻扎掌控。

韩国首席财阀三星集团,产业几乎涉足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方方面面,销售额占到国家 GDP的14.6%(2017年数据),韩国甚至被戏称为“三星共和国”。 就是这么个巨无霸,那又如何呢,看看股权结构,外资占比高达55%,享有利润分配优先权的优先股中,外资甚至高达80%,也就是说,韩国财阀机关算尽,其实是给外资打工的,而且利润还要给外资优先分配。

哪里的外资这么牛?

不用说,大部分是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等等美国资本。

心脉都在人家手里攥着,你想要破局,想要搞创新,玩产业升级、弯道超车,和“宗主国”形成产业竞争乃至超越,这不是做梦吗?

可以肯定地说,您这个“发达国家”,是外资给您“发达”的;您该赚什么钱、不该赚什么钱,该赚多少、该交多少,也是外资“宗主”定好的。

像CPU、ARM、军工、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等高利润高端行业,你肯定不能做,人家外资指望这个吸全世界的血呢;至于半导体、存储器、显示面板这些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没问题,你们日、韩和中国台湾一起“卷”去吧。

就像当年,日本半导体产业全盛时期,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横扫世界,鲸吞美国70%的市场份额,但那又如何呢,美国通过技术卡脖子、高额反倾销税,甚至赤裸裸地要求日本让出市场、限价限售等等一系列组合拳,轻松就把日本半导体的全球市场份额打到20%以下,不但击垮了对手,顺带还扶持三星和台积电,给日本半导体产业养起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从此永绝后患。

天花板就在那儿,老板分给的蛋糕也就那么大,韩国也不像他曾经的大哥那样,拥有一个庞大的14亿人口的全产业链共同市场,寒果村事实上就是个“产业孤岛”,你不内卷,又待如何?

如果要问,隔壁寒果村这四十年来,对补习班抓抓放放却屡禁不止,直到如今尾大不掉,成了巨型“吞金兽”,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回答就是,对于一个拥有真正独立主权、目标是星辰大海的国家来说,其实没啥好启示的。

内卷这个词,原本来源于美国学者格尔茨观察爪哇岛上的农业生产,总结出来的。 你安心做“岛”,那早晚要“卷”,但如果目标是星辰大海,就必须不断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使高等教育与经济体系动态匹配,而不是内耗做无用功,那么“岛”上的事,与我何干?

当然,启示也是有一个的——

因为当年的那位伟人,我们坚持自己动手、独立自主,而不是寄希望于搞“联合舰队”,这才有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有了全门类的工业体系,有了不仰人鼻息、不受困于“岛”,而是奔向星辰大海的底气。

感谢老人家。

下一篇:小黄金多少钱一包(黄金叶小黄金多少钱一包)
上一篇:丛台酒30年多少钱一瓶(河北最有影响力的十二大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