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的感悟是什么

2023-01-04 04:15:4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9

1、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船,装载多与少取决于驾驭这条船的人的境界。

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谓不争,就是皮不与毛争。 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有什么好争的?

3、研究国学从道德经入手,就是走捷径了。 因为研究来研究去,也逾越不了道德经,而且高手都在民间呢。 出名的那些都是:言者不知;高手绝对都是:知者不言。

4、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一句我觉得就是圣人与道合而为一,天人合一。 1=100%,抱一,抱1.一就是全,无所不包。 而失去了一,则天恐裂,地讲恐发,神将恐歇,万物将恐灭,侯王将恐蹶。

5、生活在二维世界的“毛毛虫”,如果它能知晓化蝶后的三维世界,或许这就叫得道吧。

6、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 易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到这里都是相通的。 他们的区别在后面,是二而三,还是二而四,这个值得商榷。

7、由三而二,二而一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由一而二,二而三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简单是本,复杂是末。 两个方向,任君选择。 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觉得悟道比较难,正因为我们走在一条从复杂到简单的路上。 如果我们走在从简单到复杂的道路上,就会比较简单。

8、有人将道德经与易经来比较谁高谁低。 如果A比B要高,那A争没必要争;如果A不如B,那么争也争不过B。 道德经与易经流传了这么久,可以说兼容性相当好。 你玩电脑如果两个软件不兼容,很快系统就崩溃了。

9、所谓不争就是双方都知道彼此的斤两,所以不争。 争的情况只有一种情况:有且只有一方不知深浅,一定要争。 是有人一定要跟圣人争,圣人不争不是争不过,而是没必要。

10、人作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 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 道德经把人的因素看的相当重要,甚至于道,天,地,相提并论占据四分之一。 如果一个人与道合一,则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 每天走在路上,抬头看天,则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低头看地,则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间看人则知天人合一。

11、道德经云:圣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觉得这种圣人就是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只有这一种情况(天人合一),才可以寄天下与托天下。 该圣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被褐怀玉。

12、关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是这样理解,该你说的时候你不说,这叫懦弱;不该你说的时候你乱说,这叫愚蠢。 说话关键在于说什么,什么时候说。 恰到好处就是最好的,。

13、关于语言,文字,不知是什么时候才有。 在道德经没有诞生之前,道德经所说明的道理就存在,只不过被老子最先发现。

14、道德经中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孔子问他:我读这么多的书怎么还是没开悟。 老子跟他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家都知道老子是当时图书馆馆长,谁都没他读的书多,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他才是真正的博学。 但是后来他发现不读那么多书也一样能悟道的时候,他就告诉世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所以不要因果倒置,把老子的经验直接来用是不会得道的,学习是必要的。

15、“不逾矩”的境界,我觉得也是圣人的境界。 这种境界在圣人那里是通的。 所以孔子从根本上说,他到了70是悟道的人。 孔子之前问道于老子,老子不可能直接告诉他:“不逾矩”就是我的境界。 孔子到70悟道以后,才知老子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6、人类不管有多少发明、科技有多发达只能说明人类能做什么。 当人类找到了他们不能做什么的时候,那才是人类的真正腾飞之时。

17、自胜者强。 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是最重要的。 不管世界怎么转变,只要把握了自己,就有无限可能。 正所谓把握了自己就把握了世界。

18、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学道德经而学道德经,不能为了人前炫自己的学问而学道德经,而是往小了说为了指导自己的实践,往大了说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学。 这样就会悟道快点。

19、关于视之不见名曰宜。 我举个例子:唐僧师徒西天取经。 唐僧肉体凡胎,所见的妖怪都以为是好人。 你是啥都无所谓,因为我唐僧有一颗向善的心,人和妖魔鬼怪都要普渡。 这种功夫是其三个弟子无法比的。 这才是大境界。

20、唐僧的三个徒弟都有神通,只有唐僧是肉人一个。 如果没有唐僧,三师兄弟1天就到灵山了。 唐僧能成佛,因为他是肉身取经,最难,没他不行。

21、前几天看一本书,介绍了一个故事。 说一个国家从来没有过灾祸。 这个国家的国王听说有一个叫祸母的东西,想看看什么是祸母,结果后来酿成悲剧,亡国亡民。 后果是自取灭亡。 关于乱想问题的朋友,我给你举个例子。 比如天地之间有一个擎天柱,我们只需要享受这样的美满结果。 但是有的人就会想:这个擎天柱怎么来的,他怎么就能够擎天的,把他打断会有什么后果呢?享受道。 享受一,享受天地给我们的一切,就是我们需要做的。 绝学无忧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22、实际上即使你不做到绝学无忧也是没有关系的。 老子告诉我们要绝学无忧,那就是他已经试验过了,大家都不要浪费感情庸人自扰吧。

23、有时候道理很简单的:吃饭是吃饭,睡觉是睡觉。 悟到这就成了。 反正实证实修的,永远是自信有把握的,光是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行路难开路更难。 老子的时代没有道德经,老子是一个开路人,前人开路,后人行路。 路开都开好了,我们还不能够很好的走,这就是差距。

24、有的好人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有的坏人比我们想像中的还坏。

25、有时候是这样,比如邓提出的理论是前人没有过的,先不要去议论对错。 能走出来,这样的就是很难得。 别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换自己上去估计不行。 我们将来每个人面前的道路肯定有很多都是没有经验可循的,需要智慧去判断。 有些地方,一点都不能有差错。 有些地方可以通融。 关键是要有眼光发现,哪些地方是需要一丝不苟的,哪些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26、有些人犯罪违法就是因为他们是迷惑不解的,看不到看不透。 看透了,那就是解脱者了。 之所以不解脱,是因为有障碍。 即使有佛菩萨随身,他们也是爱莫能助,关键靠自己领悟。 法律不会因为一个人不懂法而违法不究。 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信佛而违反了佛道而不受因果。

27、翟鸿燊说:好德如好色,德高鬼神惊。 我觉得不好,如果说: 好德超色,德高惊鬼神。 还可以。

28、道德经与九阴真经。 九阴真经里第一句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估计是从道德经里借鉴的,弄懂了道德经,估计九阴真经也不学自通了吧。

29、拿到动枪的不是高手,通过语言交流的不是高手,高手都是通过“无”来交流。

30、倒连九阴真经的后果就是“欧阳锋-变成欧阳疯”。 修道德经也一样,要边证边学,如果把老子的道德经当做果实直接使用将不会有任何发现。

31、站在第一名的位置来争第一名,而绝对不要保第一名。

32、聪明的人制定规则,简单的人遵守规则,愚蠢的人违反规则。 如果你做不到聪明,但是你可以做到简单。 现在的人都是因果颠倒,人家佛陀和老子是在亲自证悟到道之后才有了佛经和道德经,现在的人却直接享用了果实,但是没经过修证。 所以,连半个果位证到的都不多。

33、我看到到处都在说感恩,但是我们真正有过感恩吗?先说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 产品的绝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国拿走了,最后我们工人剩下的只有一点点。 但是我觉得。 我们首先就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虽然拿的少,但是还是要感恩原创。 因为没有人家的创造,你连着一点点都不会有。 而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我们不仅不能创造,而且会对别人的创造嗤之以鼻。 端正态度,创新才是超越的唯一出路。

34、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大多数人都是把生存当成了生活,懂生存容易,懂生活不容易。

35、追求幸福和富贵无可厚非,取之有道即可。 如果为了追求财富而放弃了对身心的修炼,那就大错特错了。

36、如果《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搞懂了。 其他章节不读而通。 第八十一章搞不懂,其他章节通了也是假通。 如果你在读《老子》的过程中,觉得老子是一个历史人物,那我觉得理解的还不够。 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37、骂我的,前世我一定也骂过他;打我的,前世我一定也打过他;杀我的,前世我也一定杀过他。 坦然的承受现在所得到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洒脱与自然。

38、如果你逆道而行,你将不会得道;如果你顺道而行,则会证得大涅槃。

39、阿基米德说,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

笛卡尔说,我要做宇宙的主人。

休谟说,我要教导人类。

康德说,给我物质,我将重新构造一个宇宙。

中国现代没有思想家,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伟大的格局。 而伟人的出现或许只需要1句话,我们有吗?

40.一通万通,但是一要求必须是精品。

41.怀着感恩的心态来学习。 老子把这么好的感悟心得《道德经》来跟大家分享而无所求,可以说做到了生而富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42.第一句话:世智辨聪。 第二句话:未见言见是大妄语。 第三句话:道法自然

43.大象战胜蚂蚁给狮子老虎看会得道嘲笑;蚂蚁打死大象给狮子老虎看会得到的尊重。

44.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沉淀的过程。 学习沉淀空杯再学习再沉淀再空杯。 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养成好习惯。 这就是空杯心态的习惯,以空杯心态来生活和学习的朋友,几乎是不可战胜的。

45.当你超越别人的高度的时候对他还是要保持一颗尊重的心,因为你如果你以后掉下来,还要经过那个地方,聪明人都知道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46、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剧本,在各自的生活中大家都是响当当的男一号和女一号。 干嘛要给别人当配角呢?别人的剧本可以看,但是千万不要演。 演好自己就好。 比如《道德经》是老子的剧本,别人能演吗?大家看明白就好了。

47、圣人被褐怀玉。 什么才是价值。 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每个人的外面都有一个椟,其内在有一个珠。 具体珠子重要还是盒子重要,不言自明。 所以虽然圣人被褐,但是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你用汽车洋房去跟他换,那好比用石头跟黄金换差不多。 盖茨可以富可敌国,但是圣人富可敌天下。 不可同日而语。

48、圣人解决掉用钱无法解决的问题。 而富人解决用钱能解决的问题。 而用钱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

下一篇:100字道德观察观后感(2022道德观察观后感100字)
上一篇:水浒传第39回感悟(水浒传第39回感悟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