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以说说《沧浪之水》主要是说什么的吗?如题 谢谢了

2023-01-03 01:18:1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2

《沧浪之水》主要内容:

父亲在“我”出生那年因替同事讲了几句公道话被划为右派,因此他还被赶出了县中医院,带着“我”来到一个小山村,当了一个乡村医生。 “我”考取北京中医学院那年,他看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吼了一声“苍天有眼”就一头栽在地上。

1985年,“我”研究生毕业回到省里,在卫生厅办公室工作。 此后“我”就开始了与同事丁小槐斗心眼的“生涯”,但是每次都是“我”吃亏。 厅里要整顿省内的中药市场。 “我”和丁小槐去吴山地区调查,那里假药泛滥,可那是马厅长的家乡。

回来后“我”把情况向药政处做了汇报,可丁小槐却对处长说材料不准确。 “我”把事情告诉了厅里的老办事员晏之鹤时,他却劝“我”学聪明点。

厅里花三十万买了一部进口轿车。 在一次支部民主生活会上,“我”把购买小车的细账算了,但是没提到任何人。 等马厅长离开会场后大家都批评“我”,连平时关系最好的小莫都说“我”的不是。 不久以后“我”就被调离省厅办公室,到中医学会去了。 女朋友知道这个消息,也断然与“我”分手。

在中医学会一呆就是四五年,在这期间,“我”同市五院的护士董柳结婚、生子,完成了人生的一个必要程序。 这时,丁小槐已经提了办公室副主任,搬出筒子楼住套间去了。

儿子三岁该上幼儿园了,本想让他进省政府幼儿园。 “我”想尽了办法进不去,可丁小槐的儿子进去了。 最后还是董柳的妹夫想了办法,儿子才进去了。 “我”叹息自己无能。

按卫生部的统一部署,省卫生厅里抽人去湖区搞血吸虫调查,“我”也去了。 在马厅长的授意下,调查组在选址抽样方面均做了精心安排,结论是发病率略有下降。 “我”知道数据不可靠,但因位卑言轻无法说出口。 回到家里后,“我”写了真实情况想匿名寄到北京去,却被董柳阻止。

这一切都让“我”感到绝望,急得心里发痛。

后来,马厅长的孙女到省人民医院输液,几个护士都因太紧张走了针。 马厅长夫人听说董柳技术好,就连夜派车接来,一针就打中了。 厅长夫人留她在病房陪了几天后,主动提出把她调到省人民医院。 多年的愿望一下子实现,董柳哭了。

中医研究院原院长舒少华准备揭发马厅长,已经有五十多个人签名,他希望“我”签名,“我”把事情跟晏之鹤说了。 晏之鹤建议“我”当晚向马厅长汇报,“我”经过痛苦的选择后去了马厅长家,把事情说了。

马厅长布置“我”去做几件事,“我”连夜就做了。 第二天舒少华的阵线就崩溃了,签名的人纷纷找到马厅长表示忏悔。 马厅长安排“我”报副高职称,又参加博士考试,都通过了。 年底厅里下了文,调“我”到医政处当副处长,房子也搬套间了。

一年间,老婆调动了,房子有了,职称有了,位子有了,工资涨了,博士读了,说话也管用了,真像做梦一样。 后来,由马厅长提名,“我”被任命为副厅长,分管中医研究院。

终于有一天马厅长对“我”说他想推荐“我”做厅长。 时机成熟后,“我”建议让马厅长离任后出国考察,顺便看看在洛杉矶读博士的儿子。 其实是为了摆脱他的“垂帘听政”。

在父亲坟前,“我”苦苦思索为何原本的意念、理想,都在不知不觉间随波逐流走上了另一路。 答案是那里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我”就是因此放弃了准则信念,成为了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

终于,“我”跪倒在父亲坟前,把他遗留下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付之一炬。

作者相关分享:

以小说《沧浪之水》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著名作家阎真,在湖南图书馆与喜爱他的读者一起,共同分享了他小说写作的心路历程和创作理念。

谈及最初的创作理念,阎真说:“我想通过对小说人物命运和心灵变化的描写,体现这样一种思想: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资源,已经不能与现实生活发生有效联系了。 但是,究竟怎样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资源才能与现今的消费社会相适应,我还不知道答案。 ”

“市场经济的逻辑是资本逻辑,是利润最大化,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不动声色的解构性使当代知识分子的主流选择变得世俗化、功利化。 ”谈及这一点,阎真透出一些无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具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注重人格操守。

我担心在这个只讲强者和弱者的时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君子与小人之辨还能站得住脚吗?市场经济和权力是这个时代的巨型话语,在这两者的挤压之下,传统价值观还有多少展现空间?”

带着这种沉重的思考和困惑,阎真完成了《沧浪之水》的创作。 “对当代知识分子进行讽刺和批判很容易,但是对他们的心灵分析却有一定难度。 ”阎真这样概括小说的主旨,“我用同情、理解的方式,写出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转折。 我想《沧浪之水》应该是一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

《沧浪之水》揭示了权力意识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颠覆和改造,在旧道德旧观念旧价值摇摇欲坠、新道德新观念新价值趋向多元的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人格受到空前的考验,志大才高,无权无职也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亦难。

在《沧浪之水》中时隐时现的反讽、幽默,以及主人公池大为贯穿始终的自省,提升了小说的阅读快感,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力度。

1996年,阎真出版了反映留学生活的小说《曾在天涯》,但当时海外题材的热潮已经过去,平平反响让他有些失望。 之后,阎真构思两三年,开始写《沧浪之水》,并于2001年出版,已经再版印刷了21次,将近30万册。

《沧浪之水》因描述了当今社会权力和金钱对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冲击,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并获得《当代》2001年度奖、《小说选刊》奖等。

如果说,《曾在天涯》是阎真对自己留学生活的反思的话,那么《沧浪之水》则是他对与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深刻剖析和思考。

2021年今年5月,湘籍国家一级编剧毛剑锋创作的话剧《沧浪之水》获第24届曹禺剧本奖提名。 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是经中宣部批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戏剧剧本创作专业奖项,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剧作家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沧浪之水》从全国2000余个剧本中脱颖而出,成为10个提名奖之一。

该剧改编自作家阎真的同名小说,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池大为心怀理想,在不同观念的冲击之下,经历现实的夹击而挣扎、改变,最终守住底线,不忘“家国天下”的担当与责任,回归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

话剧追求质朴的同时,以极具质感的舞台风格来表现平凡的人和事,真实地反映时代社会,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人在成长中经历的阵痛以及蜕变的过程。

下一篇:《沧浪之水》作者的详细资料
上一篇:沧浪之水的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