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今年螃蟹的价格问题!(今年的螃蟹价格怎么样啊)

2023-01-02 21:46:2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9

出现了近十年从没有的低价 太湖蟹的销售已近尾声,蟹价见涨的“翘尾巴行情”没有在蟹农的期望中出现。 据统计,目前还有近10%的太湖蟹压在蟹塘里,这部分螃蟹亏损已成定局!吴中区横泾街道养殖户吴根土告诉记者,去年至今的这一轮太湖蟹价格走势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 2004年9月下旬,太湖蟹开始入市,“规格蟹”收购价220元/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 但让养殖户意想不到的是,以后的蟹市走出了与往年截然相反的行情:价格不涨反降,而且是一路滑坡。 11月份收购价跌到140元/公斤左右,当时大家不舍得卖,想压一压,等一等再说,没想到这一压压出了大事。 到11月底,150克至200克的“规格蟹”收购价只有120元/公斤左右,如果出手成本也难保,养殖户更是舍不得卖,期待出现“翘尾巴行情”,但到现在,每公斤只剩30元左右了,是近十年从来没有的低价!近日,吴中区有关部门对太湖蟹进行了专题调查,数据显示:去年养殖的太湖蟹亩均效益在2000-4000元之间的占30%;亩均效益在1000元以上的约占40%;亩均效益保本及亏损的占30%。 螃蟹过剩的“三大病因” 病因之一:盲目逐利一哄而上。 去年苏州气候适宜,太湖水位稳定,养殖户又有科技养殖撑腰,太湖蟹产量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大年”,无论是内塘养殖还是外塘养殖,在个体规格、整体产量、回捕率等方面都较以往任何一年大幅上升。 据统计,当年吴中区螃蟹产量约3300吨左右,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产量还要高于这个数字。 由此,许多人把这一季螃蟹过剩“归罪”于螃蟹大丰收。 但据记者了解,养殖户一哄而上养蟹也是导致螃蟹过剩的重要原因。 吴中区横泾街道是苏州淡水水产的重要产地,过去渔民主要养殖“四大家鱼”等常规鱼,去年全街道95%的渔民将鱼塘改成了蟹塘,渔业村―――新湖村更是365户渔民几乎家家养蟹。 一秦姓村民说,这是因为养蟹能赚到更多的钱!他介绍,养常规鱼与养螃蟹相比,水面承包费是一样的,但养殖效益大不一样,养鱼成本要比蟹高出30%至40%,而且管理繁,但销售价格却无法与螃蟹相比,一年吃苦受累下来,一亩鱼池能赚800元至1000元已经了不得,但前几年养一亩蟹赚4000元左右是笃笃定定的,在渔民中就有这样一种说法:三亩鱼塘抵不上一亩蟹池! 病因之二:盲目转包成本加重。 受养蟹的丰厚利润驱使,养殖户纷纷改弦更张,甚至连一些城镇居民也轧进养蟹行列,使原本有限的水面更加走俏。 抱着只要拿到水面就能赚到钞票的想法,有的养殖户开始哄抢水面,抬高承包费,加重了养殖成本。 据了解,一般外塘水面初始承包费为150元/亩;内塘水面为500元-600元/亩,而去年有的养殖户将内塘水面炒到了2500元/亩,外塘水面经过几层转包后,一亩水面涨到了1500多元。 养殖户告诉记者,在养殖成本中,水面承包费的支出占有很大的比例,承包费的高低是养蟹效益的决定因素之一。 而在调查中,记者也了解到,2004年养蟹亏损户多为水面“转租户”,这些转租户拿到的水面,承包费往往超过1000元/亩,赚到的钞票用于支付水面承包费还不够。 病因之三:盲目相信传统习惯。 太湖蟹传统的销售习惯是10月下旬批量上市后,价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路爬升。 因此,去年绝大部分的养殖户仍然抱着这样的心态期待价格上扬。 事实上,去年赚钱的养殖户,销售时间普遍是在10月底和11月初的高峰期和平缓期。 横泾渔民吴根土承包内塘水面42亩,10月中旬螃蟹刚刚成熟,老吴就开始出售螃蟹,每公斤80多元,在许多人“捂蟹”等待行情上涨时,老吴没有抱侥幸心理,坚持销售,10月底螃蟹全部卖完。 老吴喜滋滋地告诉记者,2004年螃蟹产量3500公斤,平均每公斤卖了72元,亩均利润超过4000元,比预想的还要高。 老吴总结说,赚钞票,关键是把握住了销售时机。 市场给我们什么警示 警钟之一:黄金产业也不能“闷头游”。 苏州的螃蟹是全国最好的,由此“皇帝女儿”从不愁嫁,养蟹一向被认为是黄金产业。 记者在采访中询问过多位蟹农:投资前是否了解今年的蟹市行情?蟹农均憨厚地摇头:过去养蟹80%是赚钱的,最多多赚点少赚点。 市场千变万化,但蟹农采取的是以不变应万变。 养殖模式是传统的,销售方式是凭经验,寄予对养蟹稳赚钱的思维定势,他们往往倾其全力,投资养蟹,许多甚至是靠贷款投资;同样依据传统的“后市涨价”的认识,认为一亩蟹塘起码可赚3000元-4000元,不到这个价位宁可压塘等待,由此许多蟹农在有利可图时坐失了良机。 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蟹农就像瞎子,一味闷头游,赚了是运气好,亏了自认倒霉,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 警钟之二:行业协会究竟该如何作为?农副产品“少啦少啦多啦多”的潮起潮落,教训不知几何,为什么苦头总是吃不完?许多人提出,如果蟹农能把握时机早点出货、如果不养这么多蟹,也许赚钞票的蟹农会更多。 由此,如何合理布局农副产品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 据悉,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协会,每年都会对农副产品的种养规模提出指导意见,通过产量来调节和控制供求关系、市场价格。 那么谁来为螃蟹今后的生产布局?对此,吴中区太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沈先生无可奈何地说,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协会不能过分地要求农民种养什么?种养多少?比如螃蟹,往年的销售旺季是后期,去年恰恰相反,只有前期销售的才有钱赚;再比如,今年蟹市跌鱼市俏,明年是否仍然如此?市场千变万化,协会担不起这个责任啊!目前协会能做的只能是加强信息收集,提高服务功能;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沈先生还说,如今螃蟹过剩是全国性的问题,如果苏州控制了养殖规模,但挡不住外地蟹的入侵,是不是需要全国一盘棋?他的无可奈何,是不是涉及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问题? 警钟之三:科学养殖不能是一句空话。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去年赚钱的蟹农许多是采用套养模式的,有的是螃蟹、鳜鱼、花白鲢套养;有的是螃蟹、白鱼、花白鲢套养;有的是螃蟹、青虾、花白鲢套养,这种养殖模式增加了养殖效益,通过套养每亩可增收400元,这部分收入足以抵消租塘费;同时,在蟹池中套养花白鲢,还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下一篇:2017年螃蟹将会是什么行情
上一篇:花蟹贵还是大闸蟹贵(花蟹和大闸蟹哪个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