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应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呢?(如何在当今社会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023-01-02 19:28:5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2

在中国历史上,若不能秉持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华人文秩序,中华民族可能早不复存在,中华文化也就一定早就中断了!到现在我们依然是秉持着农耕文化的特征,兼有游牧文化的特点,这是我们的国情,也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坚守自己的农耕文化基础,其实就是坚守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未来。

鉴于此,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华文化的发展,如果不坚持和秉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夯实自身文化基础,是没有出路的!如果不主动有机地吸收海洋文明的优秀精华,不主动适应外部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也是没有前途的!

之所以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光大的基础,有也只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在当前多元化社会中,最广泛地形成中华民族的共识。

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作用,可以调动、凝聚和团结我们应该依赖也必须依赖的最广泛的民众力量,以奠定我们整个社会的民众基础。 同时,要全面找出并根除传统文化所存在的劣根性问题,旗帜鲜明地倡导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充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外化于规范民众思想行为的具体活动中去,细化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触及到,防止文化仅仅成为思想意识的内容而被束之高阁。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执着坚持下去、渗透下去,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不二行为,成为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和正气场。 之所以要主动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海洋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而对应和支撑这个民族发展的主题文化,必须引领整个民族适应新型环境的需要,否则将处于被动状态,甚至处于被淘汰的危险境地。

开放性的社会中,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方式已经发生重大改变,文明与文明可能产生的冲突和可能产生的交融,往往需要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对方文化的本质和特性,才能逐步做到知己知彼。

我们绝不能认为自己总是最先进的,必须要意识到外部文化在某些方面是领先我们的,主动学会如何消化之吸收之再超越之,特别是西方文化孕育产生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

作为承担着带领整个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之林的历史担当,必须广纳百川,汇集世界民族的先进文化,来不断发展和丰富我们自身的文化。

文化的重塑、人文秩序的重建,要从社会现实中具体抓起。 即从现在开始,按照传统文化体系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实际,从仁义道德、修养风范、待人处事、为政论道等的基本要求出发,积极形成包括家庭人文秩序、学校人文秩序、单位人文秩序、动态人文秩序等一系列各种职业性、行业性、身份性的人文秩序,使得文化这一相对抽象化的人文理念,具象化地体现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里,应坚决防止把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华人文秩序,停留在看似高大上的理论界和学术界,而应该使其社会化、具体化,主动避免出现口号性的夸张的人文说教,须真正落实到人们的具体行为中。 比如,对于当今热热闹闹的文明修身活动,就需要真正结合市民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明确提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防止文明修身与现实生活的两张皮问题。

同时,高度重视整个社会人文秩序建设的氛围营造,特别是把当前的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与中国当前的人文秩序重构密切结合,并广泛运用非强制性、非行政化的社会舆论、媒体监督等多重手段,全民化地开展中华人文秩序重建工作,快速推进整个社会气氛和社会环境迅速改观。

坚定不移地秉持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坚定不移地完善和充实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华人文秩序,主动吸收和接纳西方文化的精华,剔除西方文化的糟粕,使之辩证地融入当代中国文化之中,并成为今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总体目标。 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符合中国未来发展导向的新型中华人文秩序,应成为推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

任何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是以某种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体现出与别民族之间的差异。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以及所秉持的文化之间,或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抑或相互排斥、相互隔阂、相互抗争、相互冲突。 但总体而言,始终有一条文化主线,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全过程。 这条主线,就是建立在农耕社会人文需求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辅之以各民族自身文化特点,彼此兼容、共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和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当各民族之间团结稳定、互帮互助、荣辱与共的时候,整个中华文化圈的人文秩序稳定有序、敦睦和谐的时候,国家就富强昌盛、生机勃勃,百姓就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相反,整个社会人文秩序紊乱时,则整个中华民族内乱外欺,各民族百姓生活悲惨凄凉。

纵览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整个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壮大发展,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尊重、文化认同、文化交融有着直接的关系。 同样,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不断,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传统文明,也是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经过长期交汇,充分交流,最终达成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条件下的文化共识。 可以说,中华民族就是以文化理解、文化尊重、文化交融为背景而形成的、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共同体。 所以,就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特征而言,她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始终牵引中华各民族不断进步发展壮大的文化内生力量和民族复兴动力。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所撰写的《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中提出,后世许多历史学界和人类学界的著名学者逐步进行了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的论述。 而就梁启超当时提出问题时的背景而言,相信他是在审视整个世界大环境的基础上,从拯救延续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以及长期生存在此古老疆域的各个民族未来发展前途角度出发而提出的。

他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有着十分鲜明和十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 中国这个古老国度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各自的文化表现形态,或多或少地镌刻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的历朝历代,并曾经和正在不断上演着永不落幕的文化曲目。

在这个文化曲目中,大大小小的民族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时而是主角,时而是配角,时而反串,时而退出,有的甚至是永远地离去……这个文化曲目的主题,就是长期形成、彼此认同,共同秉持并持续发展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自立,就是中华文化的自立;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崛起!正是中华文化,牵引、拉近、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

下一篇:怎么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
上一篇:怎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怎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