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史的小故事(关于党史的小故事有哪些)

2023-01-01 23:19:5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7

1、一台水力轧花机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 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 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 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 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 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2、一张折痕照片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珍藏着一张带有深深折痕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随一封陈毅写给父母的信一起送达的。 在抗战时期,这是殊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体现了陈毅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陈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即赶赴延安。 到达延安后,陈毅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央委员会委员。

是时,全党全军正在开展“整风运动”,陈毅积极投身其中,时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书信往来,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在“整风运动”中的收获。 毛泽东复信称赞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

其间,陈毅因思念远在四川的父母,将自己开展劳动的照片附信寄往。 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陈毅将信中“延安”二字改为“西安”,并落款为“儿仲弘敬书”。 信件几经周折,顺利送达父母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父母将这张照片赠予陈毅的侄女陈德珍。

3、 在休整中扩军

红一军团突破敌人封锁线后,来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这里休整了一天。 这里是当时粤汉铁路的必经之地,铁路刚刚在这里开工,聚有许多来此打工的湖南农民。

他们住的是用松树搭成的窝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 他们来此是因为家乡遭受天灾,原指望来此挣点工钱回去养家糊口,可工头却从来不发工资,遇有生灾害病,工人们饱受煎熬,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已经奄奄一息。

红军看到这批湖南农民,立即救济他们,给他们发放谷米和猪肉,并发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还给他们发了路费。 在红军的感召下,工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部队,纷纷要求参加革命队伍。

一些年纪大的工人为不能参加红军而叹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参加红军,跟着你们一道走。 ”他们说:“我活到这样大的年纪,从没有看到这样好的队伍,从没有看到这样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队伍,你们一定要成功啊!”

对于参加红军的新战士,红军将士都亲切和蔼地招待他们。 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工人,一下子就成为穿上军装的新战士了。 第二天,部队继续前进,队伍人数增加了数百人。

4、坐筐过绳桥会师

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 红三军团担负中央交予的维护交通、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任务。 彭德怀亲自率领十一团来到维古村。

这是个依傍高山、面临大河的村庄。 河上的桥已被敌人破坏,隔河而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正向这边走来。 双方虽是面貌可辨,可使尽力气喊话,对方仍是听不清楚。

急中生智,他们互掷石头,在石头上缠上字条,相约在这里架设悬桥。 听说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桥,彭德怀又来到以念。 这里的绳桥也受到破坏,上下两条绳,只剩一条,河的对面就是红四方面军,双方仍然沿用维古的方法,向对岸掷石头。

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我是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接你们。 ”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着。

就在为难之际,红军战士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 于是四方面军的一个战士坐在筐子里将筐子拴在绳子上,从河对岸慢慢地荡过来了。 接下来便是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个又一个地渡过来。 双方终于会师成功。 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同努力,终于架设成功了。

5、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肃宕昌哈达铺。 部队进入宿营地之后,所有小贩都向红军部队围拢过来。 为避免买卖拥挤,各部红军战士都只派出采买员去购买东西,而且买卖用现大洋。 群众觉得红军说话和气,买卖又公平,这样多的人马一点不嘈杂,都感到有点惊奇。

在这里更有意思的是几位汉族、回族农妇对于红军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战士产生了兴趣,她们觉得这些女战士言语行动明明是女子,但细看她们穿着戎装、麻鞋,又缠上绑腿,配着手枪,雄赳赳地又引起她们怀疑。

于是几个农妇格外亲热地拉着一个女同志向他们家里跑,因为她们对女战士是男是女还抱一点怀疑态度,所以向女战士“实行检查”。

红军女战士当时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哗然一笑,然而那些“执行检查”的农妇们则更进一步“亲热”,请那些红色女战士上炕(北方睡土炕,凡有客人来了都请上炕,但女人的炕只请女客)。 女同志不仅被请上炕,而且被农妇请吃了晚饭。

一般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农妇请吃晚饭,但各个伙食单位都买到了羊肉和白面、盐、油,与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数月不尝盐油之味的情形比较起来,简直就像“困于囚笼之鸟儿,一旦逃脱而翱翔空中一样”。

红军经过短暂的休整,由此继续向陕北行进,由于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由于秋毫无犯的纪律,沿途都受到群众的欢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陈毅的四个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长征中的五个小故事

下一篇:党史小故事,非常短?(党史小故事非常短)
上一篇:信用飞的消费额度可以用来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