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遗体告别后能到别人家吃饭吗?

2023-01-01 18:26:0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5

各处乡村各处例,我们这边一般不到别人家吃饭的。

遗体告别,在我国呈现了仪式的多样化,即所谓的“十里不同俗”。 即使在上海郊区,对于寿终在家的老人,其遗体也要搁置一、二天,待各种仪式办完后,再到火葬场火化,而在火葬场的遗体告别仪式则十分简单。

一、遗体告别过程的基本特征:

1、时间的短暂性。 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几家殡仪馆中,通常是一小时,个别在时间上长一些。 因此,人们要抓紧和抓住这个短暂的时刻。

2、情绪的波动性。 与丧者的情绪变化,大致有四个高潮,一是在遗体推入追悼厅时;二是追悼会的丧家讲话到感人处时;三是与遗体告别时;四是遗体推出殡仪厅时。 第三、第四是高潮中的高潮,从时间上看,第三个高潮为最长,一般为十分钟左右,感情反响也最为强烈;第四个高潮甚短,不超过一分钟,这是由于殡仪人员动作比较敏捷,同时与丧者中的好友对直系亲属进行了有效的规劝。

3、关系的复杂性。 从关系程序来分,至亲直系亲属,一般不超过五人,有血缘关系的人数不等,据调查看,这部分人在人数上上海郊区多于上海市区。 人数最多的是同事和好友。 在上海中心城区一个百人追悼会,70-80%是同事和好友。 表明人们业缘关系的广度已经超过了血缘关系和区缘关系。

4、人尸的混杂性。 在悼念厅中,死者的遗体居于其前,两旁置花圈。 在上海市区的悼念厅中,对遗体采取了用透明塑料玻璃罩进行隔离的措施。 但遗体的推入和推出,遗体有短暂的暴露。

5、空间的狭小性。 无论是大厅、中厅、小厅,由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增多(据“250定律”,一个现代社会人有250个关系!),出席追悼会的人数也有增多的趋势,更使本来狭小的空间显得拥挤,经测评,平均人均有效占地面积不到1M2。

6、利用的高频性。 在市中心城区的悼念厅,使用频率甚高,高峰期(过去在夏季,现在高峰期转到了冬季),一天8场,偶有十场。 排得满满的,一场接一场。 因此,在这样的小空间中,常常是从早到晚挤满了与丧者。 并人、尸混杂其间。

下一篇:殡仪馆遗体告别仪式时间需要多久?(殡仪馆遗体告别仪式流程)
上一篇: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具体的流程(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