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的由来

2023-01-01 12:58:5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5

由来:

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 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

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

黄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圆形的半地穴式。 而在陕北,发掘出的穴居遗址已发展到具有内外两室的“套间”性质,呈“吕”字形,石板铺地,料礓石粉抹墙,还建有我国最早的壁炉。

在山西省石楼岔沟有仰韶文化穴居遗存,平面呈方圆形,中央有灶,入口处小,已有了门的雏形。

内蒙古凉城园子沟发现了龙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遗址,其中横穴28座,3间为一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间”雏形。 新石器时代正是恩格斯所说的从母权走向父权,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

此也正是以陕北轩辕黄帝陵为标志的传说中的炎黄时代。 先民们就这样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酿成了土窑洞的出现。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 最早始于周代的窑洞为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洞。 明朝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明末清初,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后来,窑洞建筑风格和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人以窑洞做了文章。

勤劳的陕北人依山挖洞,用智慧修葺毛胚子,根据生活的需求建起院落,直至一个完整的院落呈现在眼前。 一般一院地方有三孔窑洞居多,也有一孔或两孔甚至五孔七孔为一院,很少有人修建四孔或者六孔窑洞为一院,意在回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语。

所有窑洞中,正中间的一孔到两孔住人,一孔储藏粮食和储存农用工具及杂物,或用作其它。 院前宽敞,可以种蔬菜或圈养家禽,脑畔形式多样,皆以地形不同而千姿百态,主人也会将其合理利用。 家底殷实的大户人家的院落,自然是辉煌腾达了,建筑风格独特,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一般常见窑洞有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接口窑洞。 窑洞的变迁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到后来成了土窑洞的出现,最后发展成砖窑洞或石窑洞。 而今在陕北依然能看到许许多多破损不堪的土窑洞,居住在土窑洞的人少之又少。

从陕北人起初挖洞只为安身,到建窑洞满足各种各样生活需求,这一发展史见证了陕北人的生活从贫穷落后迈向幸福大道的光辉历程,体现了陕北劳动人民和民间巧匠的审美追求。 走进院内,你会发现窑洞的窗别具一格,陕北人亲昵地称为窗格格。

窑洞内的全部采光均通过窗户透了进来,每孔窑洞的窗户做工非常精致,均为雕刻的镂花空格,巧妙地镶嵌着形式美观的图案。 可见,民间巧匠是多么智慧。

扩展资料

简介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传统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一般窑洞为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 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横向挖窑洞,分正房和厢房,入口坡道在东南角。

独立式实际上是窑洞形的地面建筑,冬暖夏凉。 它与一般四合院没有太大不同,前面有木构檐廊,屋顶覆土成平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陕北窑洞

下一篇:延安窑洞是怎么建成的?
上一篇:郭栋的画家郭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