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全诗赏析是谁?

2023-01-01 07:25:4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8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出自北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全诗赏析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 “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 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 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某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这种体会几乎人人都有。 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 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说者多解释为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 寻索下句词意,这种解释自然是不错的。 但又还不够。 此句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是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 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 “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 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 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 “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 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 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 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 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 “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 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冢中出,题诗告张说:“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 ……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 ”苏轼在此化用其意,却十分贴切、自然,不露痕迹。 “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 “年年”,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 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 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 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 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 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作品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宋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 一作:断肠)

注释

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 轩:门窗。

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

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二八(十六岁)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下一篇:寻找苏轼的词
上一篇:【推荐】黄冈蕲春县信用卡取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