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

2022-12-31 17:52:0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4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北宋文人苏轼作于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的一首词。 下面是我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翻译: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 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聊:姑且,暂且。 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jì):形容从骑之多。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 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 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 尚:更。

⑽.鬓:额角边的头发。 霜:白。

⑾.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 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 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 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节: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⑿.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应当。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⒀.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 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 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 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典故用意

1)孙郎: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2)冯唐: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3)天狼:天狼星;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 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v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说明]

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 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昨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赏析]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 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 “聊”,是姑且的意思。 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 “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 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 “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 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 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 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 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 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 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 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 “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 “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 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 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 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 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 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 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 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 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 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中心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围猎后所写。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点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就是指的这首词。

;

下一篇:古诗《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诗是什么?
上一篇: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