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心电图(怎么看心电图波形图)

2022-12-31 11:56:5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0

1电图记录纸。 心电图是被记录在布满大小方格的纸上,所以想要知道心电图怎么看,首要的是知道这些格子代表的意义。 这些方格中每一条细竖线相隔1mm,每一条细横线也是相隔1mm,它们围成了1mm见方的小格。 粗线是每五个小格一条,每条粗线之间相隔就是5mm,横竖粗线又构成了大方格。 心电图记录纸是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速度移动的,移动速度为25mm/s,也就是说横向的每个小细格代表0.04s;每两条粗线之间的距离就是代表0.2s。 国际上对记录心电图时的外加电压也是有规定的,即外加1mV电压时,基线就应该准确地抬高10个小格,也就是说,每个小横格表示0.1mV,而每个大格就表示0.5mV,每两个大格就代表了这1mV。

2心电图上的各种波形。 一次心动周期就会在新电图上记录出一系列地高低宽窄不同的波形。 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无)u波。 了解这些波形及其所代表的意义,是教你怎么看心电图的第二步。

P波,最先出现的一个振幅不高的圆钝波形,它记录的是窦房结激动的右、左心房的激动。 因为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房的激动先由它开始,所以P波的前半部分记录的是右心房的激动,中间部分记录的是左、右心房的共同激动而后部则代表左心房的激动。 除了aVR导联外,P波基本都是直立的,肢体导联中P波的高度多不超过0.25mV,胸前导联中直立的P波高度不应超过0.15mV。 正常的P波的宽度也不应超过0.11s。

QRS波群,继P波之后出现的一个狭窄但振幅高的波群。 由q波(有或无)、R波和S波组成。 它代表着兴奋从房室结发出先后通过房室束、左右束支和纤细的浦肯野纤维进入心肌细胞,刺激心室的收缩,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心室收缩的开始的心电图表现。

Q波,是在出现向上的波之前出现的明确的向下的波形。 如果它很小,宽度不到0.04s,深度不足0.15mV,我们将它记做q波;若它高且宽,才被称作Q波;当然有时它是缺无的。 无论有无Q波,第一个出现的向上的高尖的波就是R波;紧随其后的向下的波就是S波,它也可以根据深度分别命名为S波和s波。 之后出现的向上的波被称作R’(r’)波,向下的波则称作S’(s’)波。 因为波的高低不同,所以可以组合成很多形态,但它也是有限制的,最主要的就是时间限制,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QRS波群的时间0.08s,可以在0.06~0.10s范围内波动。 只要超过这个时限,就应引起注意,特别是超过0.12s便有病理意义了。

T波,上个波群暂停之后出现的波,代表着心室的复极(心室的舒张),以备下一次心室的除极。 观测T波我们要注意它的方向、形态和(高度)深度。 (1)方向,正常情况下,在Ⅰ、Ⅱ导联中T波是直立的;Ⅲ导联中则可以出现直立、平坦、双向甚至是倒置的T波;T波在aVR导联中是肯定倒置的,而在aVL和aVF导联中则是和QRS波群的主方向一致的。 胸前导联的T波通常是直立的,当然,V1和V3有时也会出现T波倒置的情况,但它们的深度通常都不会超过0.25mV,当V3导联中出现倒置的T波时,前面两个导连的T波也应该是倒置的,否则就是不正常的表现。 (2)形态,通常T波的波形是圆滑而有个很自然的顶端。 T波一般是不对称的,缓和的上升而略显陡峭地下降至等位线。 (3)高度(深度),各个导联并不完全相同,不过综合看来,在肢体导联中很少超过0.5mV,而在胸前导联中也很少会超过1.0mV。 异常高尖的T波往往出现在心肌梗死的早期或高钾血症。

u波,T波后的一个很微小的波,正常的u波并不是在每一个导联中都显而易见,它究竟代表什么尚无定论。 3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间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 心脏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激动传,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 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心电图上相应的波段。

下一篇:怎么看心电图?四个阶段是什么?
上一篇:如何看心电图(如何看心电图数据正常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