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从后李文化到相当于北辛文化的遗存……

2022-12-31 06:29:3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4

简单说,文化就是文明。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 包括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 主要分布区是山东、苏北、皖北和豫东的汶河、泗河、沂河、淄河、淮河下游的广大地区。 是本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 已发掘的典型遗址有泰安大汶口、滕州岗上、曲阜西夏侯、邹城野店、兖州王因、邳县刘林、大墩子、诸城呈子、日照东海峪和胶州三里河等遗址。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有泥质、加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 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 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 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 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其后,于1974、1977、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 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遗址

北辛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认识,开始于1978年至1979年对山东滕县北辛遗址的发掘。 它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根据北辛遗址发掘的碳—14测定为距今7300一6300年,它的发现与确立不仅解决了大汶口文化的渊源问题,而且对我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农业、手工业及渔猎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 表现在北辛文化中的农业特征,一是粟粒碳化颗粒的发现,二是大量磨制生产工具的出土。 在一些窖穴的底部,发现了粟类作物的颗粒,这些碳化了的粟颗粒,是目前我国北方发现较早的农作物之一,这说明了农业生产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粟是耐旱作物,从地理环境、土质和气候方面观察,北辛文化所处的地带是非常有利于古代人类的居住和古老的农业生产的。 因为这一地区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不及南方年降水量平均,所以,北辛文化的居民很自然的选择具有耐旱早熟之特点的粟作为主要农作物。 它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我国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同时还证实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制的有斧、铲、刀;鹿角制的锄等。 斧多为打制,主要的平面呈梯形或长方形,是开垦荒地砍伐树木的工具。 铲,体形扁薄,平面有呈长方形的,梯形和舌形的,有呈圃角方形的,有呈横长方形的,有的在其刃部遗留有使用痕迹,通体磨光,是翻土播种的工具。 石刀,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的大多利用石片加工制成,略呈长方形;磨制的有略呈长方形的,半月形的,可能作为一种收割工具。 鹿角锄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处,把短枝的一侧磨成斜面刃,长枝的一侧为柄部。 另外,还有的截取鹿角的一段,将上部进行修整,可安柄。 这种鹿角锄,可能为种植时开沟播种或挖坑点种用,也可以作为中耕松土之用。 石磨盘、石磨棒和石磨饼为配套器物,是一套粮食加工工具。 磨盘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近似鞋底形下有矮足的,经过磨制而成,有的盘面因经长期使用作弧形下凹。 这些工具都是在原始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就为原始农业的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 夹砂陶火候较低,陶胎较厚;泥质陶火候较高,质地细腻。 全部陶器都是手制的,尚处在原始阶段,出土的器皿种类单调,造形简单,主要有鼎、釜、罐、钵、壶等。 这些陶器均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 编织、缝纫和制骨等手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在出土的两件残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规整的席纹。 磨制精细的骨针和陶纺轮的出现,使利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纺线编织,缝制穿着成为可能。 因此可以说当时的北辛人们已由身披兽皮、腰围树叶的时代进入了穿衣阶段。 北辛文化的人们除对农业生产劳动外,狩猎、捕捞和采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 遗址中出土的骨镞、鹿角矛形器、弹丸、骨鱼镖、陶网坠、骨梭,以及数量相当多的兽骨、鱼骨和贝壳,经鉴定,有猪、牛、梅花鹿、獐、四不象、貉、獾、鸡、龟、青鱼、丽蚌、中国田螺等种类。 这些动物除猪已经是人工驯养外,其余皆为野生动物,都反映了这一事实。 综上所述,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时代,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都与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的祖先在那样的条件下。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用粗笨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北辛遗址发现后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于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辛文化遗址位于枣庄市北部,是一处七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村落遗址。

北辛文化遗址位于官桥镇薛河故道的北辛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古代先民从事生产活动的理想的区域。

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文物普查队来滕县考查,发现了北辛遗址。 1978年秋、1979年春对北辛遗址进行了两次历时85天的发掘。 发掘面积2583平方米,获得十分丰硕的成果,发掘中获得的含碳标本经同位素C14测定,其年代距今7300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母系氏族社会趋向繁荣的发展阶段。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 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 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我国的养猪史。 由于北辛文物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 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并编入历史教科书。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后李文化

[编辑本段]简介

后李文化因首次发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 该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 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主要有临淄后李、潍坊前埠下、张店彭家庄、章丘小荆山、西河、邹平孙家、西南村、长清月庄等。 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大约距今8500——7500年之间,前后延续约一千多年时间。

遗迹主要有房址、壕沟、灰坑和墓葬等。 房址均为半地穴式。 平面多圆角方型或长方形,面积一般30—50平方米,大者50余平方米。 居住面有的经过烧烤,多发现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 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排列比较整齐,个别挖墓室,均未见葬具。 死者头向多朝东,有的向北。 葬式多单人仰身直肢葬。 多无随葬品,少数放置蚌壳,个别见有陶支脚。 墓室一般长2米左右,宽在0.6—0.8米之间。 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红、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 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器表多素面,器形以圜底器为主,仅发现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 器类主要有釜、罐、壶、盂、盆、钵、碗、形器、杯、盘、器盖和支脚等。

岳石文化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东南。 1959年发现。 遗址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200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 由于东岳石遗址中出土的遗物有独特的造型和风格,故被考古界称为"岳石文化",并进一步证实它是东夷族所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为研究龙山文化的去向和夏、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位于大泽山东岳石村附近,1959年修淄阳水库时,在岸边发现该遗址。 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经考证为东夷族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

下一篇:1962年属虎多少岁,1962年属虎的是什么命
上一篇:小时代的大结局是什么?(小时代的大结局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