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小孩子的心灵成长提供最需要的帮助?

2022-12-31 03:10:5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3

——今日学堂小班教学分享 钱 莉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颗“独苗”自然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整个家庭的明星,每一个人都“掏心窝”地想对这个孩子多付出一些爱。 于是就有校长博文中所列举的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例:不会擦屁股的十八岁女孩,离开了父母就无法独立生活而退学的大学生,只会吃剥了壳的鸡蛋却不识其本来面目的孩子……在“爱”的名义下,孩子们正在丧失自己作为人的最起码的基本行为能力。 苏联的一个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 ” 不可否认,人和动物之间有一些共同的需求,如都需要食物来维持身体的运转。 但不同之处在于:动物父母会让孩子很早就具备能生存的行为能力,如小牛刚出生就可以站立走路,豹子两三年就可以独立捕猎,而人独立需要的时间几乎是最长的;另一方面,在精神领域上,人拥有比动物更大的提升空间。 而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生活的幸福快乐都更需要精神食粮和心灵的成长。 而现实是,大人们“不忍心”让孩子们在行为上能早日独立,于是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注,为其安排舒舒服服的生活。 与此同时,对于孩子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上的成长需求却常常视而不见,跟孩子之间的主要话题总离不开“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学习行不行”。 每个孩子都渴望能得到成长,而在这样的方式下,孩子行为能力和心灵都无法得到相应的提升,于是就有了很多我们看到的“低能力,没愿望,不快乐”的孩子。 今日学堂的教育宗旨是“教其心,育其身”,核心是心理行为教育。 要求老师从外关注孩子的行为,从内关注孩子的心灵,从这两个角度来进行调整,让孩子能展现良好的行为,同时心境得到了提升,这点很多朋友通过班级博客了解到一班孩子在学堂通过心理行为调整改变后的各方面状态。 作为学堂最小的班级,四班的孩子们目前平均年龄是八九岁。 各位家长们可能会关心: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他们自身的思维理解能力有限,心理成熟度也不够,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去发现他们最需要什么?在发现了问题之后,他们可以接受和理解什么样的语言方式? 根据学堂在小班教学的探索来看:我们不能自以为是地用成人的口气来给孩子“讲道理”,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理,用适合他的方式来引导他一步步地明白。 老师们经常讨论说:对于小孩子的教学更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工作”,需要把我们习以为常的道理“翻译”成生动、活泼的故事(这样孩子才愿意聆听和吸收),还要让孩子品出故事背后的东西(这样孩子就能消化和运用)。 在掌握了这个原则后,我们可以找到千百种办法来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 那么,在学堂,究竟如何引导小班的孩子们在心理行为方面一步步地觉知和调整呢?我们就通过下面两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来看看吧。 教学案例一: 好狼和坏狼是一个比喻。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坏狼就是人的“小我”,它代表的是:自我认定不足的自己。 “小我”喜欢通过各种方式从外在来找到自我认定,在脑子里编出很多故事,从而让人听从了这样的声音,让人远离平静和喜悦,活得比较痛苦。 听起来会让很多成人望而却步的心理学内容,如果我们直接这样将给孩子估计只能是“对牛弹琴”。 但是,如果比较晦涩,就不需要给小孩子们讲了吗?估计我们很多家长就是这样错失了教育的良机。 对于老师而言,忌讳的是用自己的经验或是猜测去评估孩子的能力,因为这极有可能由于自身的局限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以至于无法把孩子需要的东西传达给他。 G先生说:欢乐、真实、爱是相通的。 真正的智慧,不论对于谁都是通用的。 比如对于“小我”,如果孩子们真的理解并能加以运用的话,他们的觉知力会逐步变强,当自己或是他人被小我控制了之后,可以对此有所觉察,对周围的事情会更清醒明白一些,这样就不大会陷入我们常人经常出现的心理纠结等情况。 但这样的内容,到底该以何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给孩子呢?这考验得就是老师是否真正会“活学活用”,如果仅仅是会讲现成的“书本教材”,那就一定是个呆子,自己是呆子怎么会让别人变聪明? 以下是课堂实录,让我们一起看看孩子们内心的智慧是否真的超出预料。 师:今天我们上课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呀,都住着两条狼。 一条是好狼,另一条是坏狼。 每天,我们都在不停地给它们喂食物,慢慢地,这两只狼就越长越大,越来越壮。 但跟一般的狼不一样的是,它们会常常冒出来跟你说话,好狼想让你听它的,坏狼也想让你听它的。 结果,在我们矛盾不知该如何选择的时候,它们就打了起来。 你们信不信?相信的举手! (话刚说完,大家就都举起手了。 ) 小璇:我心里有过这样的感觉。 有时候要做一个决定,就有两个声音冒出来,一个让我这样,一个让我那样。 小浩:我也有。 举个例子,比如我在玩的时候,有同学找我帮忙,我心里就有两个声音,一个让我去帮他,一个让我继续玩。 然后就会有点矛盾。 师:好,这是一个好狼坏狼打架的例子。 那你们猜猜,打架的时候,哪只狼会赢呢? 小乐:我感觉坏狼会赢。 小宇:我觉得哪只比较强壮,哪只就会赢! 师:恩,他们俩说得都有道理。 小宇说的是一个判断输赢的原则;小乐说的是自己心中模糊的感觉,但可能想得不太清楚,因而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那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坏狼!(孩子们几乎都说了一样的话。 ) 师:哈哈,看来大家平时是把坏狼养得比较肥大,强壮。 好,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两条狼如果要长得强壮,就需要我们给它喂养食物。 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食物呢?我们先来说说坏狼吧,谁知道它最喜欢什么了? 小璇:我觉得呀,它挺喜欢拿抱怨和生气作为自己的食物的。 师:很好。 小璇,当你发现有抱怨和生气的时候,可要小心了,那就是你的坏狼出来找食物啦! 小乐:为什么坏狼喜欢抱怨和生气呢? 师:这个问题挺好的。 大家想一想,当一个人在抱怨时,他是在反省自己呢还是在责怪别人? 生:责怪别人! 师:当一个人在责怪别人的时候,就相当于是在说:“这跟我无关,都是你的错!” 这样一来,他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了。 坏狼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所以它喜欢吃这样的食物就很好理解了吧。 好,我们继续回到食物的话题。 “抱怨”和“生气”还不算是最厉害的食物,还有它们的升级版,你们猜猜看! 小浩:我知道啦!是吵架,还有打架吧! 师:小浩说得挺好的,吵架和打架比生气要激烈得多了。 拿小浩来举个例子,你跟小宇一起玩,无意中被他打了一下,一个是你生气了,另一个是你们俩为此动手,大动干戈。 在感受上,这两个是有较大差别的,对吗? 好,现在请继续想一想,坏狼还会找什么样的食物呢? 小涵:我觉得它还喜欢拿哭来当食物。 (因为小涵平时情绪启动得比较快,所以说得有些不好意思) 师:(笑)那你下次哭的时候可要注意了。 不过呢,哭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导致一个人哭的心理原因却各不一样。 小涵,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哭? 小涵:就是在发现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时候,有点抗拒就容易哭。 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做不好一件事得时候。 师:那你发现哭了之后责任是不是消失了,或是说做不到的事情就能做到了? 小涵:没有。 师:其实结果都没有改变。 你心中想的都不是事实,它们只是坏狼的想象,对吗?(小涵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好,刚才小涵的回答提到了坏狼的另一种类型的食物。 与前面我们讲的是“坏狼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不同的是,这种是“自我否定,自怜”。 觉得自己做不到,不行了,表现出来可能就会是沮丧,伤心,难过等等。 现在结合起来,举个例子,大家打拳击的时候,如果你被别人打中了或是被摔倒在地,坏狼就会开始给你编故事了,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哇,你竟敢打我?!我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你把我打疼了,我要把你打得更疼!”于是,愤怒的表情马上写在了脸上,不管三七二十一疯狂地往前冲。 一个版本是:“啊,好疼啊。 我怎么这么弱呀,老被别人打中!我是全世界最可怜的人!”于是,委屈的表情出现了,越战越没有斗志,摔的跤越来越多。 大家喜欢这两个版本吗? 生:(摇摇头)不喜欢! 师:呵呵,既然不喜欢,那就不要把你的坏狼养得太壮了!好,上面大家讲到的是比较明显的坏狼食物,还有一种食物是不太容易被人发现的,但也是坏狼十分喜欢的。 你们猜猜看? 小成最先举手了,说:是烦躁吧。 师:你们知道什么事烦躁吗? 小成:就是心有点静不下来。 师:对,烦躁的人无法安心地将自己眼前的事情做好,他们喜欢沉浸在过去,或是担心未来。 这样的心态会从他的肢体中表现出来,比如说眼神看上去有些紧张,焦虑,无意识的动作会比较多并且自己常常无法控制,比如喜欢抠手,眨眼睛的频率很高等等。 对了,你们知道这个问题为什么小成比其他人想得更快吗? 小辰:因为他平时表现得比较烦躁。 师:恩,小成能结合自己来想问题,挺不错的,证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 烦躁与生气和自怜确实不太一样,它程度弱一些,但伴随的时间要长很多,所以也可以把坏狼喂得很饱。 可以说,它是一个“隐形的杀手”,小成,你觉得坏狼是不是很容易控制你?你还愿意继续被它控制? 小成:我有点容易被它控制。 比如说我会忍不住去玩表呀什么的,演讲的时候会喜欢抠自己的衣服裤子,不太放松。 不过,我以后不想被控制了。 师:谈论了坏狼的食物,我们该讨论好狼的食物了吧。 好狼吃什么呢? 小璇:把它反过来不就行了。 师:能具体一点吗? 小璇:比如说爱,感恩之类的。 师:怎样理解爱呢? 小璇:帮助别人。 师:帮助别人可有好几种情况了。 一种是跟别人的交换。 打个比方说,小璇,今天你有事我帮你扫地了,下次我要有事了你就必须得帮我,不然你有什么好吃的给我一点也行!一种是别人要求的,像父母啊老师啊。 假如你正在做手工,正是投入,这个时候妈妈回来了,让你做点事去帮个忙。 你心里吧一百个不情愿,但因为想当妈妈的乖孩子就硬着头皮去做了;第三种是自己主动去做的,在做的时候,自己觉得很开心,压根都没有想让别人回报。 你觉得哪一种更接近你对爱的理解呢? 小璇:第三种吧。 师:挺好的。 比如说你们中有人在阳台上养了小植物,对吗?没见有人要求,都是你们主动照顾的吧,而且都很用心地去给它弄土啊,浇水啊。 没人想着要小植物给你回报吧,但是不是养小植物大家都挺开心的? 小璇:是的。 师:你们看看,一句话背后其实有很多东西。 老师之所以要继续问,就是看大家有没有把自己说的话,使用的词汇给弄清楚,否则就是讲大话和空话了。 那感恩呢? 小如:感恩就是真心地去感谢别人。 因为别人为你做的是都不是理所当然的,都要感谢。 师:好,可以像你这样理解。 现在大家都了解了,好狼和坏狼都喜欢什么食物了。 除了吃的东西不一样,它们有什么区别? 小成:坏狼编故事,好狼不会编故事。 师:既然是编故事,就不是事实,是谎言。 所以也可以说坏狼喜欢谎言,好狼喜欢事实。 好,大家了解这些,应该可以判断什么时候是好狼出动,什么时候是坏狼出动了吧。 现在,我们来说说刚开始没有讲完的一个问题,如果好狼坏狼有矛盾,大家都觉得是坏狼会胜出,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小欣:因为我们给坏狼吃的食物比较多,坏狼长得比较壮,所以它很容易就能胜出了。 师:为什么我们会给坏狼喂比较多的食物? (大家有点茫然。 ) 师:你们都上了人性课,那你们觉得人的天性是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让自己进步呢,还是顺着自己的性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是顺着。 师:能举个例子吗? 小璇:比如说吃垃圾食品,在学校里我就吃得比较少,控制得比较好。 但回到家里就有点控制不住,也不管它有什么危害了。 因为在家里,要求跟学校不一样,这个时候就很容易顺着自己。 师:挺好的。 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喜欢纵容自己的,所以我们大家都容易顺着自己的坏狼,宠着它,结果它就越来越强大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坏狼还使用了它的一个超厉害的秘密武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猜猜看。 (大家猜了很多,但只是有模糊的感觉,表达不出来) 师:你们还记得吗,老师以前给你们说过,人有三种:一种人呢是先知先觉,事情还没有发生,但他可以通过现在已经知道和发生的事情来推测出未来的状况;还有一种人呢是后知后觉,事情发生了,才缓过神来,明白了事情的前后因果关系,从中学到了经验和教训;最后一种人呢是不知不觉,不管发生了什么,他都无法从事件中来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还是继续重复自己以前的方式。 好,现在你们再说说坏狼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生:让你不知不觉! 师:对,当你不知不觉的时候,你就被当时的情绪控制住了,乖乖地听从了坏狼的声音,他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像一个被操纵的木偶人。 大家想做木偶人吗? 生:不想。 师:那想让哪头狼赢呢? 生:好狼。 师:好,想赢就要想办法。 小乐:给好狼多吃点食物,让他长壮一点。 不给坏狼吃食物,让他慢慢变瘦。 师:怎么样才是给好狼吃食物呢? 小如:可以在脑子里想一想那些美好的事情,像前面说的爱感恩之类的。 小乐:还需要把它做出来。 师:呵呵,把你们俩的想法合在一起就比较好了。 就像你们学的秘密法则,光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用行动去做。 如果可以不断地强化这样的行为,那就能给好狼喂更多的食物了。 小浩:那不给坏狼吃东西,该怎么做呀? 师:这个问题挺好的。 比如说你现在可以说:我要完全不抱怨不生气!但要做到就不太可能,还到不了那个境界。 不过,你可以做到的是当自己在抱怨或是生气的时候,可以马上意识到自己是在生气,自己是在给坏狼喂食物,这样你就不会像以前一样稀里糊涂地被它牢牢控制。 当你能这样做的次数越来越多时,你的觉知力就越来越强了。 最后,可能在坏狼准备出动但还没有出动的时候,就被你察觉到了。 也就是说你可以从“不知不觉”变成“后知后觉”。 如果变得很厉害了,就成“先知先觉”了。 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好,那下面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就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里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自己或是别人,看看什么时候坏狼会出动,它出来找什么食物吃了。 在下周一分享课上我们进行分享,看看到时候谁是我们班的“火眼金睛”,观察得最仔细,发现得最多了! 这堂课上,这个主题内容就结束了。 这样的心理学内容,小孩子理解起来其实不难,他们可以顺着老师的引导来把问题弄明白。 活生生的生活,就是孩子们的练习场。 剩下的是需要孩子们能把懂得的道理用在生活上,去帮助自己和他人。 对于留下的这个作业,他们都挺兴奋的,很愿意去尝试。 过了一周后,孩子们都准备了丰富的内容来分享,有观察自己的,有观察同学的,还有在电话中去觉察自己父母的。 从效果上来看,孩子们对于这样关注心灵的内容,他们不仅能接受,而且很喜欢。 这样的孩子,经过训练,会比同龄的孩子眼界上更开阔,心理上更成熟,对周围也会有更多一些的觉知。 案例二:小彤提出的问题; 最近,计划着让四班的孩子跟一班的哥哥姐姐们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一班的孩子是学堂中年龄最大的,也是心理上最为成熟的。 不论是做人做事还是运动学习,她们都是这些“小孩子们”心中的榜样。 听到这个消息,发现能近距离和自己的榜样接触,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和兴奋。 在高兴之余,我也让他们事先做一些准备,写下自己心中最关心的问题,以便到时候能进行最有效率的交流和互动。 “心想事成”是宇宙吸引力法则的体现,这个在影片《秘密》中有详细的阐述。 虽然,这个实现心愿的过程需要一些步骤和时间,但至少有一步是不可忽略的——即你心中想的是什么。 想什么才能决定你能成为什么,否则都是空谈。 小彤今年刚满七岁,来学堂不到一年。 刚开始让她问的时候,她说自己想不到,后来鼓励她仔细想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她竟然一口气问出了二十多个问题,内容和数量也让我挺惊讶的。 以下是她提出的一些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从中我们可以去看一看一个七岁的孩子,她的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内心中会关注些什么?(学堂不提倡对八岁之前的孩子强化写字,因而由她口述,老师代写) 问题:1 你们是怎样听到好狼的声音的?2 怎样才能充满热情地去做每一件事,比如在拔草的时候?3 怎样才能把人际关系搞好?(她也选了《人性与人际关系》的课程,并且由于跟寝室里的同学有一定的年龄差异,因而目前她在与人相处上,是处于与他人的磨合期,有很多需要学习的)4 怎样才能把内务搞好?5 有时爬山就会想放弃,怎样才能坚持下去?6 怎样才能爱惜好自己的物品?7 怎样才能把行动力提快?8 上课怎样才能专心?怎样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和发言?9 怎样才能在吃饭的时候爱惜自己的身体,不把自己吃撑?10 怎样才能升班?11 怎样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孩子?12 怎样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13 怎样才能天天突破自己?(由于年龄比较小,她身上有较大的自我设限,总觉得别人做得到的自己做不到。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她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有一定的成效)14 怎样才能把体能变好,争取到去仙境的机会?15 怎样才能变得大方?16 怎样才能让自己赶集的时候不乱买东西?17 怎样才能克服恐惧?18 怎样在打拳击的时候变得更猛烈一些?怎样可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被别人打到?19 怎样才能把科学弄得更清楚?20 怎样才能孝顺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21 怎样才能爱护新生?22 怎样才能上哈佛?23 怎样才能把卫生做好? 虽然这些问题前后没有什么联系,孩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比较随意。 但从中,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我们能否因为孩子的年龄小就自以为是地低估她?能否因为孩子年龄小就传递给她一些简单幼稚的东西?一个孩子的心灵到底需要什么?能接受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她成长?我们国家还有成千上万个七岁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什么?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小彤和他们的未来又将会有怎样的差别?

下一篇:今日学堂答案(今日学堂官方网站)
上一篇:自主招生类的衔接自考本科的文凭有用没得?国家 社会 单位这些认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