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说下纪伯伦的生平简介和论孩子这首诗?

2022-12-29 15:57:1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96

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 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 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纪伯伦

[1]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 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从上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 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 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 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 从50年代起,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纪伯伦的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著名的“圣谷”附近的贝什里村。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 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 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12岁时,纪伯伦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 他14岁的妹妹死于肺病。 妹妹临死之前,哭喊着“希望见到哥哥,希望见到爸爸”,但是她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纪伯伦非常喜爱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还没来得及悼念哥哥的时候,母亲因为接连失去2个孩子,也病倒了,1903年6月,母亲也离他而去。 纪伯伦曾经用一幅画描绘了母亲临终前的瞬间,题为《走向永恒》,画中母亲的面容没有一丝的痛苦,显得十分从容和平静。 纪伯伦日后回忆母亲对他文学创作的启迪时强调“我的母亲,过去,现在仍是在灵魂上属于我。 我至今仍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关怀,对我的影响和帮助。 这种感觉比母亲在世的时候还要强烈,强烈的难以测度。 ” 短短的15个月,相继3位亲人去世,并且因为治病,签下了15000美元的债务。 为了还债,纪伯伦兄妹变卖了家中的财物,纪伯伦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并且还要还债。 这时候,纪伯伦在波士顿的老师戴伊知道呢这个情况,伸出了援助之手。 并在经济上,精神上给予他们帮助。 纪伯伦又能专心致力于写作、绘画,并且开始酝酿散文诗《泪与笑》的文字。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 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 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 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1904年5月,在戴伊先生的安排和许多朋友的帮助下,纪伯伦在戴伊先生的画廊中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 画展是成功的 ,画展也为纪伯伦的文学创作打开了大门。 纪伯伦认识了阿拉伯《侨民报》的创办人,他答应《侨民报》每周发表《泪与笑》中的2篇文章。 1903--1908年纪伯伦在《侨民报》发表了50多篇散文,总标题为《泪与笑》。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 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 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 《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1931年,纪伯伦逝世于美国纽约,遗体葬于黎巴嫩。

《论孩子》 于是一个怀中抱着孩子的妇人说:请给我们谈孩子。 他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 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卡里纪伯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卡里纪伯伦经典语录、卡里纪伯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下一篇:[黎巴嫩]纪伯伦的资料(黎巴嫩纪伯伦的资料)
上一篇:做生意的人梦见很多香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