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句式类型有哪些?(特殊句式类型有哪些)

2022-12-28 04:25:1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8

麻烦补充说明,是英语中的特殊句式类型还是文言文中的?

1.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谓语

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

(4)省略介词("以","于")

例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略介词宾语(即常说的"介宾")

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2.判断句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者也"句式表示判断,....人是.....)

3.倒装句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2)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句: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如: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 如:〈〈论语〉〉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 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5、用“之”“是”来提宾。 如:

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

1. 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鸿门宴》

2. 定语后置的标志。 “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4)介词结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1]"于(乎)+宾语”结构

1表示比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2表示处所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3表示对象

赵氏求救于齐。 (赵国向齐国求救。 )(触龙说赵太后》

4表示被动(参见被动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2].“以+宾语”结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4.被动句

[1]、用“为……所”表被动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3]、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4]、用“见”表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5]、用“于”表被动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6].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固定句式

[1]与“所”以有关的固定格式

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之前,组成“所……”字词组,也叫作“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如:“所吃”即“吃的”。 在文言中经常用在“有”“无”之后,形成“……有所……”、“……无所……”的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的人、的事、的东西)……”“……没有什么(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意思。 例: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2]. 与“以”字有关原固定格式。

“有以……”译为“有什么可拿来的”。 “无以……”译为“没有什么可拿来的”。 如:

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 ——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3]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

文言文中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比较多,表示特定的语气,有时表示疑问,有时表示反问,有时表示感叹。

(1).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 “奈何,若何、如何”,译为“怎么样”、“怎样”。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秦国如果)取走了我们的璧,却不给我们城,怎么办?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吕氏春秋》——商汤向伊尹询问:“想要取得天下,怎么办?”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借你的力量,否定还不能铲平魁父那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怎么样?

“如之何”、“奈之何”用作状语时,应该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用来反问原因。 “之”字成了一个纯粹的音节助词。 “如之何”、“奈之何”可译作“怎么”、“为什么”。 例如: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论语》——君臣之样的道理怎么能废弃他呢?

何如德之衰也!《庄子·人世间》——怎么德行这么衰微!

(2)、表达反问的固定格式。

反问语气就是一种明知故问的语气。 这一类的固定格式有:“何(奚)以……为”、“何……为”“何(恶)用……为”、“安以……为”、“曷……为”。 这是文言文中常常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这种句式表面上是问句,其实是对事情的坚决否定。 其中“何(奚、恶)”是疑问代词,“以”、“用”都是动词,“为”是语气助词。 一般可译为“还要……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这是国家的臣子,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此外,还有:“何……之有”、“何有……”的固定格式。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 “之”字是提宾标志。

夫郑,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郑国,有什么罪呢?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

这种格式主要有“何……之……”“何其……”。 一般译作“怎么……这么……”“怎么这么……”。 例如:

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怎么许子这么不怕麻烦!

[3]与“孰”“与其……”有关的固定格式

与“孰”有关的固定格式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表示比较或抉择。

(1).“……孰与……”,一般译作“……和……谁(哪一个更)……”例如:

沛公曰:“孰与君长少?”——(项伯)与你相比年纪谁在谁小?

(2).“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表抉择。 例如: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卖掉他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

(3).“与其……宁……”和“宁……无(不)……”

这是表示抉择的固定格式。 一般译作“与其……宁可……”“宁可……也不……”例如: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哀戚。

[4]与“乎”字有关的固定格式。

(1).“不亦……乎”:在古代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句式。 一般译为“岂不也是……吗?”或“不也……吗”。 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也是快乐的事情吗?

(2).“无(毋)乃……乎?”:是一种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一般译作“恐怕(大概、只怕)……吧”。 例如:

求,无乃尔是过与?——求,恐怕要责备你吧?

(3)、“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或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 一般译作“能没有……吗”或“能没有……吗”“该不会……吧”例如: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而发出的情感,能没有不同吗?

[5]与“之谓”有关的固定格式

(1).“……之谓也”:这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 “之”起提宾作用。 一般译作“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 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过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

(2)、“其……之谓也”:“其”是语气词,意思是“大概”起商量、推测的语气。 例: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说的不正是李将军吗!

下一篇:恋爱中的人梦见会说话的牛
上一篇:文言文中四种特殊句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