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是多少岁 不惑之年指的是几十岁

2022-12-28 00:23:5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65

导读:不惑之年是多少岁?不惑是什么,指的是多大的年龄,古代关于年龄称谓一直可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那么,不惑之年究竟指的是几十岁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大家也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年龄称谓吧。

不惑之年是40岁,形容人到中年(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选自《论语·为政篇》。 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论语·为政篇》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 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

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

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 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

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 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

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 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 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 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 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不惑之年的名词解释:

“不惑”指遇到使其能够时能够明辨不疑,原意指对于仁义礼有了完全的了解,不再疑惑。 现今多用“不惑”或“不惑之年”来指人到了四十岁的年龄。

“四十不惑”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不会因为无知而困惑,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都对人生有了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此外,四十不惑也指人到了四十岁时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

不惑之年的出处: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故后人遂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等来作为年龄称谓。 不惑之年即四十岁。

不惑之年的故事:

孔子在齐国居住了三年,一心希望能为齐景公服务,让其接受自己的“仁政”思想,但为齐相晏婴所阻,感到非常失望,于是返回鲁国重新拿起教鞭,以做学问和教书育人来弥补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也因此而领悟了更多的事理,那时正是孔子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所以孔子才发出“四十而不惑”的感慨。 也因此才有了《论语·为政篇》里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下一篇:美元在哪个银行可以兑换人民币最高玉林市
上一篇:合果芋的养殖方法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