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2022-12-26 20:41:0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7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吗?《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法,历来被称作“兵经”,誉为“百代谈兵之祖”。 它精邃的思想、奇妙的谋略、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军事家的成长。 公元8世纪当我国唐朝时,它传入日本,立刻受到日一本各界的高度重视,研究、注释、讲解、运用者层出不穷。 近几个世纪以来,它又传到欧美各国,翻译成十几种文字,除了军事领域外,它还被运用到外交活动、企业管理、市场竞争、体育竞赛等方面,成为世界人民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可是,《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长期以来一直是个疑惑不解的问题。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孙武和孙膑,孙武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他们各有兵法传世。 《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中,也著录有 《吴孙子兵法》和《齐孙子》两种。 唐颜师古注前书的作者是“孙武”,后书的作者是“孙膑“。 然而、孙膑的兵法书自东汉末年以后就失传了。 这样,两个“孙子”只有一部《孙子兵法》。 于是,自宋代以来,就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和猜测。 有人根据《孙子兵法》阐述的许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就认为此书源出于孙武,而完成于孙膑;有人则干脆主张,它是孙膑所作。

由于“孙子”有两个,而《孙子兵法》只有一部,不少人更怀疑起孙武其人的有无。 宋人叶适根据《左传》中毫不提及孙武,而《史记·孙子传》叙孙武用兵“试以妇人”,其事“奇险不足信”,因而指出:“故凡谓穰苴、孙武者,皆辩土妄相标指,非事实”。 (《习学记言》)清人全祖望完全赞同上述观点,认为:“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事其书皆纵横家所伪为”。 (《鲍崎亭集·孙武子论》)现代学者齐思和撰《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也主张:“孙武实未必有其人,十三篇乃战国之书”。 (《燕京学报》第26期)还有人认为,孙武就是孙膑。 如日本学者斋藤拙堂作《孙子辨》一文论道:“孙武与孙膑,毕竟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膑是其绰号”。 (见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中册)现代学者钱穆也指出:孙子在吴、齐两国都呆过,太史公莫能辨,遂“误分以为二人”(《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可见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说法之纷纭离奇。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墓葬中,同时发现了书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大批竹简。 这个发现不仅使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而且证实了《史记·孙子传》和《汉书·艺文志》关于两个“孙子”有两部兵法的记载是确实的。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它还不能证明《孙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孙武所撰,因为这部兵法阐述的大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

(一)《孙子兵法》的许多用语都是战国时代流行而春秋时所未见的。 如《势篇》说“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九地篇》说“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 这里的“形名”和“霸王”,都是战国时常用的词语。

(二)《孙子》言用兵数动辄就是十万。 如《作战篇》曰:“带甲十万”;《用间篇》又云:“兴师十万”。 而春秋大国用兵不过数百乘,约二三万人。 到战国中期,才有带甲十万至数十万者。

(三)春秋时的大战一般都在数日内解决,即使围城亦不过数月,而《孙子兵法》所谈战争往往旷日持久。 如《作战篇》说:“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用间篇》又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 ”这分明是战国时代的状况。

(四)《孙子兵法》所谈的战术多为运动战,主张深入敌后,长距离的调遣。 如它说:“凡为客之道,深则专”;“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九地篇》);“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篇》)。 这些都是战国时代的打法。

(五)《孙子》特别好用“五”数,如《势篇》曰:“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五色之变,不可胜现也”;“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虚实篇》又云:“五行无常胜”。 这些都应是在战国时代“五行”学说流行后的说法。

(六)《孙子》的体裁类似于《墨子》的《尚贤》、《兼爱》等篇。 它每篇定名都总括全篇的大意,篇前都冠以“某子曰”。 这种体裁,大致晚于《论语》、《孟子》而早于《荀子》、《韩非子》,约出现于战国中后期。

(七)春秋时的战争一般都由国君亲自统率军队出征,或者由中军元帅统御上下军。 而《孙子》言兵,由“将”独当一面。 如它说:“将受命于君”(《九变篇》);“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篇》)。 战国时才有如此格局。

(八)春秋时作战之军队,一般都自带粮食,所谓“裹粮坐甲”(《左传·文公十二年》),粮食吃尽而返归,未有指敌以为食者。 而《孙子》却一再强调:“因粮于敌”,“智将务食于敌”(《作战篇》)。 这又是战国时之策略。

(九)春秋时对卿大夫称“主”,而称国君为“主”乃是三家分晋以后的事。 《孙子》每每称国君为“主”,此又为出于战国之证。 此外,《用间篇》说的“谒者”、“门者”、“舍人”,也都是战国三时之用语。

(十)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用间》篇,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一语。 苏秦活动的时代当战国中后期,在孙武之后约200年。 这更足以说明《孙子》成书之晚。 因为此句与孙武之时代不合过于明显,后被人删去。

上述十条关于《孙子兵法》出自战国时代的论据,都有一定道理。 当然,历来也有不少学者,如明代的宋濂(作《诸子辨》)、清代的孙星衍(作《孙子十家注序》)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等,都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认为《孙子兵法》是春秋时孙武所自著。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读者当审慎鉴别之。

下一篇:河南鸡蛋茶的寓意(河南鸡蛋茶的做法)
上一篇:养十头鲁西黄牛犊一年能挣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