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哪一句点明了老人一生的不幸的

2022-12-26 10:57:5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7

是白居易写的卖炭翁不是刘禹锡。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 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

句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 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 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 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 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 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 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 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 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 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 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 “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 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 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 “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 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 “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 “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 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 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 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 “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 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 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 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夜的烟熏火燎。 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 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充”,抵偿。 “炭直”,炭价。 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 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 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 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评解

这是一首讽谕诗。 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 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 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 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 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 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

创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_《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 )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_(今陕西渭南东北)。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下一篇:玫瑰花嫁接到什么树上好活?(玫瑰花可嫁接在什么树上)
上一篇:牛里脊肉能买10块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