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主张和著作,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

2022-12-26 10:25:3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4

荀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 我们可从太史公《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子·强国篇》等中略知,荀子曾经去过齐、秦等地,而且游学稷下时成就了其名声。

荀子据《韩非子·显学》篇记载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学派代表人物,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据谢墉《荀子序》记载,荀子“最为战国老师。 太史公作传,论次诸子,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 ”并指出公孙子、尸子、墨子等皆被列于孟荀之下。

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下面仅举三例加以说明:

(一)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 “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 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之所以说人之性“恶”,是因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在此已论证得很清晰条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 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要想达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二)从《天论》篇看荀子的天人论

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 我们仅举《天论》中一例加以说明。 《天论》篇开头写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3]

下一篇:陆令萱为何称其为亡国妖女,陆令萱为何能把持皇权乱政误国
上一篇:得了肝病有什么症状(患有肝病身体有什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