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公是什么官职,明朝三公主要干什么

2022-12-26 10:03:5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8

三公,官名合称。 周代已有此制,为最高辅政大臣。

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兹为三公,论道经邦,變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 ”

一说指司徒、司马、司空。 《尚书.大传》:天子三公,一日司徒公,二日司马公、三日司空公,各兼二卿。 ”

战国至秦习惯用称辅佐君主执掌军政之最高官员。 西汉初沿用以称丞相、御史大夫等最高官员。 成帝绥和元年(前g)以后罢丞相制,设三公同为宰相,共同执政。 以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秩禄同丞相,各自立府,辟僚署,三分相权。

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无定员,无专责,实为虚衔。 明中期,为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 公孤表序,较详细介绍了其历史沿革,公孤表仅为明代的公孤明细表。

公孤官”包括三公与三孤,是名义上的文武百言之首。 “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则是少师、少傅、少保。

先秦时期,三公是掌握时机权力的实职。 西周时期的“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 秦汉时期对三公的称呼有所延续,秦代的中央官制即所谓三公九卿制。 到东汉时期则变为太尉、司徒、司空。 至宋元以后,三公的称谓已经丧失实权,成为了荣誉头衔。

到了明代,三公的设置也多少有一些变化。 明初仁、宣二帝在位时期曾以以公孤官的头衔来提高大学士地位,客观上促成了内阁制度的形成。

三公之中的太保和太傅名义上是太子的老师,而太师则是皇帝名义上的老师,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清代对于这一制度也有继承。

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明朝只永乐年间,明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太师,留辅太子。 自是以后,终明一朝皆为虚衔。 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

明朝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 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概述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 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 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

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 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然而文臣中没有生加三公者,只有死后追赠。 嘉靖二年,明世宗加杨廷和为太傅,杨廷和辞而不受。 之后文臣中全加太师、太傅、太保者,只有张居正。 其中万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师。 通常都是由太保加至太傅,之后加至太师。

明朝一朝中,获全部三公衔的武臣有张辅、张懋、朱永、张鹤龄、徐光祚、郭勋、朱希忠,文臣中只有张居正。

下一篇:蓝玉之死原因是什么,明朝开国功臣蓝玉是怎么死的?
上一篇:雅马哈天剑150摩托车好吗?现在售价多少(雅马哈天剑150摩托车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