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是否还能靠养猪赚钱?市场前景怎么样?

2022-12-25 04:51:5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4

未来三年养猪会进入微利时代。

猪肉价格的波动,自有其规律性,因为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从近十年来看,猪肉价格仿佛过山车,大起大落。 国家虽采取了一些积极干预政策,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去年至今,猪肉价格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养猪户和养猪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资本对养猪业开始垂青,准备进军养猪业,大干特干。 一些地方开始上马大量的养猪场项目,认为是抓住了发展机遇,实践证明,热点一定不是风口,只是在给接盘侠挖坑。

去年以来的猪价上涨,受到三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首要的原因是传统养猪的主力军,普通农户退出了养猪业。 究其原因是一家一户养几头猪,把粮食转化猪肉,相当于零存整取,几乎没有经济效益。 农村的空心化,加剧了这个进程。 我们镇过去基本上农村人均年出栏1头猪,现在人均年出栏仅有0.3头左右,有可能更低。 其次是环保要求比过去更严,养猪的成本更高,有些地方的猪场因为环保不达标,直接被关停。 客观上使出栏猪的数量短时间下滑,尽管去年几部委联合行文,要求为养猪企业提供便利,不能一禁了之,但环保的红线仍是带电的高压线,部分养猪场面临生存压力的事实不容回避。

三是非洲猪瘟疫情的持续影响,应该说是对养猪业形成了重创。 最直接的后果是能繁母猪的锐减,仔猪价格飞速上涨,7公斤左右的仔猪价格高达2000元/头,而且还是有价无市。 年初,某上市公司猪场外等装运仔猪的车辆排起了长龙。 普通养猪户想要填槽,一猪难求。 少了能繁母猪这关键一环,出栏猪增加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各级政府对新增能繁母猪给予财政补贴,但能繁母猪要达到之前的水平需要时间。 即使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至少也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养猪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每一个猪周期,都伴随着能繁母猪的大量淘汰至大量填槽。 这一过程总是滞后于市场供需的慢反应。 同工业产品不同,养猪业对市场的反应总是慢半拍,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养猪的自然周期决定的。 如果要进入养猪这个行业,就必须做好面对这个猪周期的准备。 现在养猪业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有以下几个转变。

一是养猪从过去的农户散养为主,逐渐过渡到大型养猪场为主。 养猪的规模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千头、万头养猪场如雨后的春笋般在迅速扩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的农户已不再养猪。 专业化的猪场,一两个人就能轻松实现年出栏生猪千头,普通农户只能望洋兴叹。

二是养猪场从自主经营逐步转向代养模式。 为了规避猪周期的风险,大量的养猪场选择和大型企业合作,充当代养场。 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代加工厂,自已只赚取有限的人工费和场地费,市场风险由大企业来承担,好处是风险小,旱涝保收。 坏处是,与高额利润无源。 大量的利润被大企业拿走,代养场只能挣点血汗钱,说白了就是高级打工仔。 大企业垄断了仔猪、饲料、兽药的供给和出栏猪的定价,代养场沦为附庸。

三是养猪的门槛会大幅度的提高。 环保达标限制了部分投资人,环保达标需要不少的资金。 规模养猪场本身要求的的自动化和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将是很大一笔开支,一般投资者难以接受,而且,同所有农业产业一样,回收周期相当的长。 疫情的风险更是悬在所有养猪户头上的一把利剑,稍有不慎,满盘皆输,一夜回到解放前。

四是养猪业会被少数上市公司垄断,普通猪场只会沦为他们的生产基地,散户没有市场地位,不与大型养猪企业合作,将会生存艰难。 不久的将来,将是养猪龙头企业的天下,大量的小规模养猪户只能在大企业的夹缝中求生存。 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更长,分工更细,成本更低,产业布局更为合理,产品的附加值更高,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 同所有的行业一样,最终赚到超额利润的总是处于行业头部的几个巨头,其他的行业主体,只能跟在后面喝点剩汤剩水。

如果你是养猪大军中的一员,或者准备从事养猪,给一点小小的建议。 判断猪价走势有两个基本的指标,一是如果仔猪价格在一定时间出现价格明显下滑,就是市场饱和释放的信号。 二是如果大豆、玉米价格在一段时间明显走高,可能就是生猪过热的表现,这个时候不建议投资或者扩能。 当然要进行综合判断,比如官方发布的猪存栏出栏数量,能繁母猪数量,以及提示预警信息等。 再比如,就是对生猪周期的预判,这要结合过往猪周期的形成发展来综事研判。

一年内,猪价应该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滑,三年后,猪价下滑的可能性比较大,因过高的仔猪价格会刺激能繁母猪的增加,这个增加效应会在两年后达到一个峰值,再小半年,猪出栏就会形成峰值,猪价就回归正常,甚至低谷。

以上是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包涵。

下一篇:养猪能赚钱吗?(现在养猪还行吗还能赚到钱吗)
上一篇:上市猪企一季度业绩股价双跌,养猪暴富的风口过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