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怎么死的

2022-12-13 22:51:3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95


读史可以知今。 今天,笔者继续为大家讲解司马光的旷世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公元前196年,一代兵仙韩信走向了他人生的末路。 在萧何的诓骗下,韩信只身入宫,结果被吕后派遣壮士逮个正着。 根据民间传说,韩信当时死得相当凄惨。 刘邦曾与韩信约定:“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因此,吕后将韩信蒙在布袋子中,绑在钟室的房梁上,派宫女用竹签将他活活戳死。

刘邦出征归来,听说韩信已被吕后所杀,不禁“且喜且怜”。 于是他问吕后,韩信死前最后一句话说了什么。 吕后回答:

“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短短一句遗言,竟将身经百战的刘邦吓出一身冷汗,于是他当即下令:

“立即将蒯通抓起来,我要亲自煮了他!”

那么,韩信口里的蒯通到底是谁?韩信的遗言为何让刘邦如此恐惧?

众所周知,韩信本是一介失业青年。 楚汉战争时,心怀大志的韩信仗剑从军,在项羽帐下担任从事。 由于项羽对他“言不听,计不从”,因此韩信只身投奔了汉王刘邦。 在汉国,韩信同样不受刘邦重视,只能担任从事礼仪工作的郎中。

但是金子不可能永远掩藏自己的光芒,韩信逐渐受到夏侯婴和萧何的赏识。 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最终受到了刘邦的重用,并得到了自领一军的机会。

之后,韩信率领一支偏师,攻灭了魏国和赵国,兵不血刃地降服了燕国、代国,率数十万大军兵临于齐国。 就在韩信即将引兵攻齐之时,前方却传来消息——齐国已经投降了。 原来,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已经说降了齐王田广,齐国已然成为汉国的盟友。

就当韩信准备撤军时,赵国籍的谋士蒯通突然进言:“将军,你千万不要撤军!”那么这个蒯通到底是谁呢?

首先,蒯通的真正名字应当是蒯彻,司马迁编写《史记》时,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因而将他改名为蒯通。 蒯通本是范阳人,自幼攻读经史,精通谋略,深谙阴阳之术。 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战乱平息,导致蒯通难以兜售其所学。

但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蒯通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他先是成功说服了范阳县令徐公,帮助陈胜部将武臣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赵国和燕国。

蒯通刚出山,就平定了二国,证明了他的惊天才华。 但按照他的理想,自己应当作为一方霸主的谋主,就像张良之于刘邦,范增之于项羽。 但在秦末战争期间,蒯通一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主公。

楚汉战争爆发后,韩信连续攻灭魏、赵、代、燕四国。 而蒯通在韩信身上,看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契机。 于是他毛遂自荐,成为了韩信的宾客。 当韩信决定从齐国边境退兵时,蒯通突然进言道:

“汉王让将军攻打齐国,可曾下诏要你退兵?郦食其一介书生,鼓弄唇舌便平定齐国七十二城。 而将军带兵数万,花了数年时间才灭赵。 难道将军的功劳,还比不上一个穷酸书生?”

蒯通言毕,韩信果然“恍然大悟”,于是他带兵以飞快地速度插入历下,在齐国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攻陷了齐都临淄。 而齐王田广也以汉国背信为由,将郦食其残忍地烹杀。

从史料记载来看,蒯通的计谋真可谓是毒计。 他不为天下大局着想,不为齐国和齐国百姓着想,更不为郦食其着想。 他所考虑的,只有自己的个人私利。

蒯通早年潜伏于民间,亲身感受到了怀才不遇的痛苦。 因此当他第一眼看到韩信,就知道他和自己是同类人。 像他们这种心高气傲之人,如何甘于屈居人下?因此他以“将军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这种煽动性的语言,激发出韩信内心中的黑暗,最终制造出毒辣的“历下之谋”,亲手铸造了一起历史悲剧。

如果说三国的贾诩是毒士,那么蒯通绝对是天下所有毒士的祖宗。 此外,蒯通的计谋,也成功制造了韩信与刘邦之间的裂痕。 韩信不顾大局,起兵袭齐,实际就是对汉国的反叛,种下了韩信与刘邦之间的互相猜忌。

韩信成功灭齐,自以为立下大功,便立即向刘邦派出一个使者,要求汉王将他封为代理齐王(假王)。 当时刘邦正驻守在荥阳,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 韩信此举,无疑是想逼迫刘邦承认自己对齐国的统治,给他一个名分。 对于这样的逼宫行为,刘邦自然大怒。 但毕竟,韩信手握强兵,足以左右楚汉战争的大局,可不能得罪。 因此,刘邦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机智地改口道:

“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

刘邦对韩信的承认,正中蒯通的下怀。 因为他深知,刘邦明面上将韩信封为齐王。 但在私下,对于韩信肯定是极为愤怒的。 因此,韩信若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失去共同强敌的两人,必有一场惨烈的冲突。 而这场冲突,反而是蒯通猎取富贵的机会的。

一天,蒯通突然说要给韩信相面。 他对韩信说:

“以你面相来看,最多不过封侯,而且命运将凶险异常;而看您的背形呢?则贵不可言。 ”

韩信一听来了兴趣:“先生有何高见?”蒯通从容道:

“大王以一人之力,平定四国,功高盖世。 如今你手握强兵,占据齐国,附汉则汉兴,附楚则楚盛。 因此我建议你,不如叛汉自立,居于楚汉之间,造就三足鼎立的局面。 到时候再出兵制止楚汉相争,成就帝王之业!”

原来,蒯通是想让韩信背汉自立。 蒯通已经看出,如果韩信不叛汉,几乎肯定会为刘邦“鸟尽弓藏”。 因此“面”相来看,韩信的命运将十分凶险。 但如果韩信叛汉,那未来可真就不好说了、以韩信的才能,并灭楚汉未必不可能。 即使不成,也可三足鼎立。 因此,蒯通才说,韩信的背部贵不可言。 所谓的“背”,就是背叛的意思!

蒯通的进言,让韩信的灵魂都感到颤抖。 一方面,他在恐惧,因为潜藏于他内心的黑暗,竟被蒯通一眼便看破;另一方面,他也在兴奋,称王称霸、成就帝业,是他做梦都想达成的愿望。 如今在蒯通口中,这一梦想已经变得如此现实,他怎能不激动呢?

于是韩信命蒯通先行退下,容自己考虑两天。 数天后,韩信再次召见了蒯通。 以蒯通对于人性的深刻把握,他满以为韩信一定会遵从他的计谋。 就当他兴冲冲地赶至齐王的宫殿,韩信却给他泼了一身凉水。

韩信说:“我还是不忍心背叛汉王,汉王给我衣服,给我食物,让我当将军,如今当了王,我怎能背叛他呢?”

韩信的话让蒯通失望透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野心勃勃的韩信,在其内心的角落里,仍存在着对刘邦的感恩之心。 因此他赤裸裸地威胁韩信:“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 ”也就是说,若不接受上天的恩赐,是要倒大霉的!”

但是韩信却自信满满地说:“我功劳那么大,汉王绝不可能夺走我的齐国!”听到这里,蒯通只能长叹一声,看来自己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了。 为了防止被韩信灭口,蒯通以“详狂为巫”,装疯卖傻逃命去了。 自此蒯通再也不见韩信。

蒯通虽然没有劝服韩信,但实际从历下之谋开始,他就已经在韩信的心中种下了无穷的野心和黑暗,也注定了韩信的悲剧。 因为自从韩信当了齐王,他便不将自己视为一个普通的臣子,而是一个独立的诸侯。 如今的韩信,已经不是刘邦当年能够支如臂使的将军。

在垓下之战中,刘邦被项羽围困在固陵。 情急之中,刘邦派使节向韩信请求援军,但韩信却充耳不闻,权当没听见。 对此张良提议:“你只要和韩信说:击败项羽后,我们共分天下!得到此消息,韩信就一定会来救援!”

刘邦照做后,韩信果然带领十万精兵来援,他接过了垓下之战的指挥权,用十面埋伏之计打败了项羽。 虽然韩信确实有功,但他此前不会“共击项王之约”,实际就是一种背叛,即使将他当场诛杀,也是毫不为过的。

垓下之战后,刘邦驰入韩信军中,夺走了他的兵权。 但是刘邦并未将其诛杀,而是改将其封为楚王。 公元前202年,刘邦以韩信谋反为名,将其逮捕,并扣押于长安,封为淮阴侯。

韩信已经做过大王,哪能忍受和自己的部下同列?史书中记载,韩信耻于与“绛(周勃)、灌(灌婴)同列”,因此常常称病不朝。 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竟在门前跪迎韩信:“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 对此,韩信凄然道:“没想到我还有和樊哙同列的一天。 ”

事实上,刘邦虽然忌惮韩信,但从未想过杀掉他。 如果真想诛杀韩信,实际早在逮捕他的时候就能动手,哪轮得到吕后?刘邦将其封为淮阴侯,软禁于长安,实际是为了保护他,留他一命。 但是韩信已经在背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先是撺掇自己的旧部陈豨造反,其后又在长安阴养死士,准备取吕后和太子刘盈的性命。

但是韩信的阴谋提前败露,最终为吕后所杀。 死前韩信悲哀的感叹:“真恨我当初没有听蒯通的计谋,如今却为女子所杀,真是天意啊!”

刘邦出征归来后,听到了韩信的遗言,竟吓出一身冷汗:“如果当年,韩信真的听从了蒯通的计谋,还有我汉家天下吗?”

因此,他命人逮捕了装疯卖傻的蒯通,并准备亲自将他煮了。 但临刑前,蒯通却突然恢复了“清醒”,并辩解道:

“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 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 秦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 和我一样做得人多得是,难道陛下能将他们杀光?”

听了蒯通的话,大度的刘邦果然将他无罪释放。 毕竟天下初定,宜赦不宜诛。 和蒯通一样的野心家实在太多了,如果杀了蒯通,其他野心家说不定会狗急跳墙。 就这样,祸乱天下的毒士蒯通,竟然得到了善终。

对于韩信的命运,司马迁曾感叹道:“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自韩信听蒯通之计,奇袭历下之后,韩信一步步走向了背叛,一步步走向了他的人生悲剧。 甚至一直到死,韩信都不知道自己的悲剧命运,完全是出于蒯通的洗脑和蛊惑,反而还说自己后悔没有早点造反。 简直是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着实是贻笑大方啊!

看了韩信的悲剧,不知大家是否有所感触。 因此我建议大家,要多读读资治通鉴,吸取前人的教训。 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因此通过《资治通鉴》,我们可以前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只要学好了,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学习工作,都能游刃有余。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 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

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 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 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 而且是全本。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对于这本书,只要能够读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获。 因此陶陶建议大家,赶紧买这套书,多读几遍,长长见识,学学权谋。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 之前的1.2万本卖完了,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

下一篇:羊肉粉(羊肉粉培训哪家好)
上一篇:青蓝冰水(青蓝冰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