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是什么时候的文字(小篆是什么时期的文字)

2022-12-13 03:48:3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98


青铜器是中国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其表面铸刻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吉金文、钟鼎文或铭文。 商周金文是中国文字发展历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记录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证。 近日,“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该展览遴选宝鸡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精品140余件,从文字、艺术、历史、社会、礼仪、信仰等不同角度解读青铜礼器,展示早期中国绚丽多彩的文明成果,引导大家走进神秘奇谲、波澜壮阔的金文世界,欣赏生动有趣、仪态万方的金文艺术,解读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金文故事,领略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金文智慧。 在此,谨从金文角度对商周古代世界加以解读,以飨读者。

国家博物馆供图余冠辰/摄

逑盘。 国家博物馆供图余冠辰/摄

作者:翟胜利(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

1.吉金文字交相辉映金文的艺术

吉金文字萌生于商代中期,其后日益繁复、丰富,至秦汉时期仍广为流行。 商周金文因世而异、因地而异,渐次谱写出早期中华文明的异彩华章。 大体而言,殷商金文神秘瑰丽,西周金文典雅庄重,东周金文清新繁细。 风采各异的金文面貌和艺术风格,浓缩了各个时代、地区、族群的礼仪生活与文化精神,反映了中国文字艺术的早期发展历程,也记录着中国早期文字的演进轨迹。

商代金文以自名类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族徽与日名。 商代中期开始,青铜器上出现了颇具象形特征的族徽文字,即用来区别不同族氏的徽号标志。 族徽文字形象生动,包罗万象,其创意灵感或来自对人体的认识,或源于对自然的感悟,或描绘生产生活,或发端刑法战争、礼仪生活。 此类铭文惯用肥笔,起止处显露锋芒,笔力雄健,形体丰腴。 族徽文字揭开了金文艺术的华章,保留了文字最原始的悸动,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物质文化的桥梁。 日名是以甲、乙、丙、丁等十种天干字为祖先命名的一种称名方式,如祖甲、父乙、母辛、妣丁等。 日名金文是殷商贵族用青铜器进行祖先祭祀的直接证据,其中寄托着上古先民最质朴的血脉情感和原始信仰。 张懋镕等学者认为,使用族徽、日名是东方部族的特殊习俗,以周人为代表的西部国族不使用族徽和日名,这是商周文化的一个显著区别。

周人在青铜铸造工艺上虽承袭殷人,然而饮食习惯、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给青铜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周人灭商后,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政治理念,强调德对于维持天命的重要性。 在此观念的影响下,青铜礼器从装饰风格到器用制度都发生了显著改变。 周初金文的整体风格近于商末,文字宽博张扬,布局参差错落,叙事性金文逐渐增多。 从康王时期开始,金文结字逐渐走向规范整饬。 大盂鼎铭文是这一时期的典范之作,其结构严谨内敛,字体疏密得当,横成行、竖成列,秩序井然,气度恢宏。 昭王前后,周人开始创建出自己的风格,一种明显有别于商代的器用制度及审美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西周中期是周代礼制变革的重要时期,此期金文理性与秩序并存,独具特色的西周风格酝酿成熟。 西周晚期金文大多规范典雅,部分金文则开始呈现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引领后世文字艺术的发展方向。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列国群雄并起,青铜器的政治、信仰属性渐趋弱化,金文风格也随之变化。 诸国文字繁简不同,特点各异。 秦文字简率实用,与其他国域文字相比略显朴拙。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各国古文受到严重打击,圆熟稳重的小篆和便捷实用的秦隶遂成为全国通用的文字。 秦在文字史上承前启后,隶书的出现对汉字形体影响深远,古文字的帷幕徐徐下落,今文字开始展露风采。

商周金文艺术风格转变的同时,文字本身的属性和特点也日益演进。 晚商金文多象形字、会意字,图画特征显著,记录思想、事件的属性突出;西周开始,金文的字体、结构趋向线条化、简省化、规则化,不少文字的形、意功能逐渐弱化,往往增加注音符号以增强其表音、表义功能,异体字减少,分化字、形声字增加。 这一过程减弱了早期文字的图画特征,使文字更加符号化、语言化、规范化,这是中国文字走向成熟的标志。

簋铭文拓片。 国家博物馆供图余冠辰/摄

秦公镈(丙)国家博物馆供图余冠辰/摄

2.鸿功令德铭传万世金文中的故事

商周时期,祭祀、宴享、朝聘等礼仪活动是贵族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青铜礼器则是见证此类活动最核心的物质遗存,承载着政治、等级、礼仪、信仰、审美等文化内涵。 制作青铜礼器时,作器者往往将自己的宗族背景、功名成就、家族荣耀等铸刻于器表,铭以记之,传之后世。 青铜器犹如一位翩翩信使,穿越时空隧道,将解锁历史谜案的密钥传送至今。 研读这些佶屈聱牙而包罗万象的金文,犹如洞开一扇时空之门,真实的上古情景瞬间再现,让我们有机会揭开一帧帧珍贵的历史画面,重拾一段段悬远的悠久记忆,探寻上古社会神秘动人的故事。

商周金文或记族徽,或载名号,或铸史迹,或刻度量,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裨益。 许多金文事迹,可以与传世文献记载直接对照,如利簋记武王伐纣,何尊记营建成周,虢季子白盘记征伐猃狁等,可与《诗经》《尚书》《逸周书》《史记》等古籍互补互证。 尤其珍贵的是,有些金文史迹已不见于现存典籍,此类内容可以钩深致远,填补古史空白。 利用金文等出土文献探索古史,早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

周代金文中发现大量与周王、公卿、世族有关的内容,反映了与当时政权体系、运行有关的许多细节。 簋是周厉王铸制的青铜重器,造型雄奇,体量巨大,铭文揭示了周厉王本人心目中尊宗敬祖、恭谨勤政的天子形象。 墙盘、逑盘详细记录了连续数代周王的谥号和功绩,并罗列作器者历代祖先辅佐周王的荣宠与贡献。 这种将个人功名、家族荣辱与王朝兴衰系于一身的逻辑体系,与后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与理想相契合。 周公、虢季、微史、善夫克、裘卫、毛公、南宫、录伯、函皇父等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人物、职事、事迹乃至族谱世系一一揭示之后,西周王朝的政治与历史故事也鲜活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战争既是周天子稳固秩序、开拓疆域的手段,也是其补充资源的途径。 此外,贵族也都期待通过战争建功立业。 一战成名之后,功勋们往往将荣耀铸于吉金,祭告祖宗并令其子孙后代永远铭记。 西周大量的战争类金文由此而来。 它们是了解当时政治局势、国族对峙、战争形态等内容的理想材料。

从西周中期开始,金文中出现了一些有关财物、田地交易的内容,卫鼎、卫盉等铭文记录的交易是在王朝官员的审定和主持之下完成的。 土地田产买卖兼并之风愈演愈烈,标志着诸侯势力日益膨胀,王室权力衰落已经非常严重。 土田流转以及交易、契约等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开展,给贵族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对当时商贸乃至市民社会的成长带来了积极影响。 此外,周代金文中存在一些与法律、诉讼有关的内容,其中有不少翔实、生动的案件记载。 琱生器群、曶鼎等铭文透露了诸多法律、诉讼程序方面的细节内容,对于了解古代法制大有裨益。

西周早期何尊。 国家博物馆供图余冠辰/摄

国家博物馆供图余冠辰/摄

3.天人之际智慧存焉金文中的智慧

从万象滋生的自然天文,到纷繁芜杂的社会人文,上古先民对于天人之际的许多问题都作出思索,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并在天道与人道之间建立了特殊的纽带。 金文的字里行间记录着贵族的荣宠繁华和至诚祈望,透露着他们对于世界、人生、价值、生死的诸多认知,也闪现着古人探索自然与人文世界的智慧光芒。

《论语》记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是人们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标尺。 中国古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创造出独特的纪时系统,并赋予其丰富的人文色彩。 金文中,既有大事纪年法,如“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也有王世纪年法,如“唯王十又三年八月”。 年、月、月相、干支等纪时元素,将某些历史事件的时间点精确地呈现出来,体现了古人感应自然、顺应天时的智慧。 一些要素齐全的金文标准器,不仅为今天的人们重新认识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坐标,对于探索西周诸王纪年等重大历史课题也有重要学术价值。

《左传》记载:“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 ”古代贵族取名非常谨慎,既有信、义、象、假、类等诸多规则,又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等许多忌讳。 君子之名或蕴含吉祥如意的寓意,或寄托对于特殊时间、人物、事件的纪念,或表达良好的祈望。 总之,人名凝聚着长辈的诸多期许,闪现着上古先民的智慧之光。 商周金文中出现的人名不胜枚举,有的名字中规中矩,颇具时代特色;有的名字则突破了种种规则,令人耳目一新,颠覆了人们对上古时期名字的一些认知。

《诗经·小雅·頍弁》曰:“岂伊异人,兄弟甥舅”,表达了周代社会对于宗族、姻亲关系的普遍认同。 青铜礼器是商周贵族用来祭祀神灵、宴饮嘉宾的礼仪之器,对于古人凝聚宗族姻亲、维持家族形态有着非常显著的功能和意义。 在周代宗法、分封双轨并行的格局之下,国家政权与家族形态密切相关。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兄弟甥舅之间结成的广泛而长久的宗族、姻亲联合体,为维持家国形态的稳定、和谐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蕴含杰出的政治智慧和深厚的社会经验。 商周金文中有不少与家族形态、婚姻关系有关的内容,为人们探索当时的家族、社会形态细节以及家族、邦国之间的纽带关系提供了帮助。

西周中期以后,金文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行文模式。 铭文往往先自述祖先或作器者本人的荣耀、功名,然后表达对于王公、官长、宗亲的感激之情,接着是对祖先、神灵的祝词,最后在铭文结尾处缀以祈请福祉的吉祥语,即嘏辞,希望宗族荣耀能长长久久,伴随昌盛的子孙后代流传万世。 “万年永宝”“万年无疆”“眉寿万年”等都是常见的金文吉祥语。 这些用语反映了古人对于长寿、福禄的期许,也时时透露出他们对于生命、时间的感受和认知。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9日12版)

下一篇:擀面皮的做法(擀面皮的做法视频全过程)
上一篇:扶老携幼的意思(扶老携幼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