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臼(碓臼怎么读)

2022-12-12 20:17:3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7


栏目:文棚

碓臼,我家的旧时光(散文)

碓臼,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道大宋勇将焦赞率兵北上抗辽,饥饿难忍,焦赞便用手中宝锏以石制成碓臼,放置采崖边荆子春碾。 取松柴,舀泉水煮食供军士充饥,大败辽兵。 之后,便有人开始借石臼效之,不料臼底之米取之不尽,奇闻传出,一到此地舀春米者络绎不绝,便有人开始大量制造碓臼。

每个美好的传说,都有感人的历史意义 ;每颗人间烟火,都能美丽了我们;比如,母亲煮腊八粥的传承。

“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去吃腊八粥,对于我家人来说,就是忙过年的序幕。 不仅要准备祭拜的东西,还有购买大量的各种年货。 腊八节这一天,我家依然要煮碗腊八粥。 因为巷头巷尾到处飘香的腊八粥味,馋得我们的口水在唱曲儿。 到了这天,一大早母亲就会拿出家里最小的“碓臼仔”,让我们碓腊八米,可每次都不止八样。 记得最难碓的就是燕麦,无论我怎么碓,它就是不碎。 母亲把碓碎的五谷杂粮倒进家里的“大砂盘”里,兑上井水,用文火慢慢搅拌两个小时左右,快好的时候,舀几勺俗称“软糖”的甘蔗汁进去,一“大砂盘”的腊八粥颜色即刻亮了起来,母亲笑了,我们也笑了。

1980年代初期,我家那到处漏雨的老房子到了不可修复的地步。 父亲壮着胆子请来了当工程建设的亲戚,让他粗略统计一下,翻建一层平房的资金总数及描绘新房子的构图。 视父亲为亲人般的建筑工头标师傅,望着我们这一大家子人,沉思片刻后,大胆地描绘出两层小楼的构图。

那天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似海市蜃楼的那张绘图,在年关将近的冬至,成了我们的新的家。

那个住进新房子的除夕夜,我们兄妹们把报纸粘在了玻璃窗上,忙乎了大半夜。 只有父亲,坐在那张重新油漆涂过的桌子旁,喝着母亲酿制的乌豆酒兑着鱼干,神情凝重但笑容里满满的幸福感。

小镇里的欢度春节的序幕很快过去,过了大年初五,各家各户就开始着手“新年挣新钱”的步骤。 为了不再负债过年,为了有爱的家,全家人默默地辛苦着。 除了白天忙各自的工作,读书外,晚上家里成了“围炉作业”户,姐姐们补渔网,五姐、我、妹妹负责“记线”,晚上十点前补好的渔网当晚就能领到工钱。 每次,当我们从渔业队交上补好的渔网,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月光总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 领到工钱的我们,喝着母亲早早准备好的“白糖水兑紫菜”的宵夜,心满意足的进入梦乡。

母亲是最辛苦的!她饲养着九头“猪苗”,吃量每天都超过了她的预算。 用低价从菜市购买回来的那些七零八落的番薯,经过她的巧手,都能很快的分摊出来。 锅里的番薯粥,盘里的蒸番薯,都是我们一大家子至今难忘的可口美食。 而我和五姐,饭后还有更大的任务等待着我们。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放着一口碓臼,它的碓窝是用一块方形的大青石,由石匠从中间雕凿出的一个圆窝,有30几厘米来深,外粗内细,里面非常光滑。 碓锥是由一坨长形青石所制,也是上粗下细,下端非常光滑,其整个要比窝小一圈。

当时民间传出一个歇后语,叫“顶起碓窝子玩把戏”,意思指人吃了亏戏又不好看,确实有些形象。 一只碓窝估计有两三百斤,一个人莫说顶,就是想提起来都不容易,想用它来玩把戏,肯定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每次我和五姐都要把一大“铅桶”的番薯当晚碓成泥巴状,因为猪仔太小了,嚼不碎成块的番薯。 我有时干脆站上碓臼的边沿,这样比较好使劲。 当我和五姐用扁担一前一后抬着,那装满番薯泥的“铅桶”时,天已经黑了。 猪仔们在品尝美味的时候,我和五姐做作业的手有时会有小小的痉挛感。

古人司马光曾经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是教导,也是真理。 而母亲常说,“出日张持落雨粮”!这是美德,也是传承。 度过了春夏秋冬,我们全家人勤俭节约,披星戴月,终于在第二年的春节前,共同撑起一盏爱的灯塔,照亮了我家那小小的二层楼房。

为了迎接这个卸下债务的春节,母亲提前两天泡上两桶梗米和糯米相参成分量的米粒,准备做各式各样的年粿,年糕.....

碓臼,又成了我家凑响春节前奏的主旋律。 一大早,母亲挑着那担滤干水分的米粒,往老祠堂的路上走去。 一段碎脚步后,打开老祠堂的隔壁间,一副木马模型的碓臼展现在我眼前。 打扫干净后,母亲把糯米倒进碓锅里,熟练地操作起来。 脚踩碓板尾端,手推碓板前身,“吨吨”的舂米声,碓臼里面的米粒也随之变化不断。 母亲是忙得是不亦乐乎,我在旁边用“手把”小扫帚也帮衬着,不停被碓锤溅蹦出来的米粒,弄得我手忙脚乱。 终于,两桶米粒经过一个上午的忙乎,成了白花花的米粉。

晌午的阳光好暖和,从老祠堂到家就是巷头至巷尾的距离,可感觉好漫长.....看着母亲挑着那担用报纸捂得严严实实的白米粉,一年来身体上的超荷辛劳,背影消瘦了不少,可脚下的力度仍然那么从容,我不禁眼眶发红。

有房子不是家,有爱才是家!冬日下挑担的母亲,这一刻,仿佛是照耀我走向人生途中的不落红日。

每颗人间烟火,都能温暖了我们。

比如,碓臼和我家的那些旧时光。

(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 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外地来稿不论公开发表与否,皆有可能采用。 凡当月阅读量达65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 请一稿一投。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 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图片:作者提供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下一篇:中国结来历(中国结来历简介)
上一篇:北京一感染者曾接触核酸阳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