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性

2022-12-12 19:12:5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2


势,本意是指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趋向。 在古代书法理论中,与势相关的术语非常多,如笔势、体势、气势、顺势、逆势、仰势、侧势、涩势……人们何以如此关注书法中的势?这要从书法的本质说起。 书法是人心的外化,书家借书法表现人与世间万物的运动与活力,进而表情达意,如传蔡邕《论书》曰:“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也”。 张怀瓘《书议》曰:“夫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兽乎?况人伦乎?猛兽鸷鸟,神采各异,书道法此”。

书法的外在表现为形,有形必有势。 有了势,文字就有了骨、筋、肉、血、气,不仅具备语言符号的功能,而且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 正因为势在书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古代书家无不对势孜孜以求。 汉晋南朝时期,书势成为一种文体,并出现了不少论势之作,著名的有汉代崔瑗的《草势》,蔡邕的《篆势》,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传)王羲之的《笔势论》等。 正如康有为《广义舟双楫》所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 中郎(蔡邕)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 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 康有为认为作书若得势,就能稳操胜算,于此可见他对势的重视程度。

书法之势,可分为点画之笔势、结字之体势、通篇之气势,而不同书体、不同书家的笔势、体势、气势都不相同。 欣赏书法时,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书法通篇的气势,进而是体势,再到具体的笔势。 而书写的过程与欣赏的顺序恰好相反,是从笔势到体势,再到气势的。

一笔之势简称笔势,它是由书写者用笔的方向、速度、力度所决定的。 笔势的关键在于力。 唐太宗《论书》曰:“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唐太宗临帖时从力度着手,因力得势,进而达到神似。 我们临帖时,不能满足于形似,还要多留心其笔势。

李东阳《怀麓堂集》曰:“大抵效古人书,在意不在形。 优孟效孙叔敖法耳。 献之尝窃效右军醉笔,右军观之,叹其过醉。 献之始愧服,以为不可及此。 其形体尝极肖似,而中不可乱者如此,能书者当自知耳”。 献之临羲之书,不及其父的,正是由笔势决定的线条质量,即骨、筋等因素。

笔势又分顺势与逆势,顺者畅也,逆者涩也。 顺势易行但笔画趋于浮滑,用逆势者方能万毫齐力,入木三分,故倡逆势行笔者多。 逆势还表现在衄挫战掣之法中,传卫夫人《笔阵图》喻“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努”如“万岁枯藤”,都表现了衄挫行笔产生的美感。 《永字八法》则将笔画径称为势,依次为“侧势第一”,“勒势第二”,“努势第三”……其“努势第三”云:“努笔之法,竖笔徐行,近左引势,势不欲直,直则无力矣”。 “陮势第四”云:“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等等。

可见,古人是将笔法与笔势视为一体的。 笔势又可分为向势与背势。 向背之势是极其精微的,如王僧虔《笔意赞》所云:“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王羲之书,用笔向背无一定之规,尽得天然之妙。 至唐,欧阳询取背势,得书之险劲;颜真卿取向势,得书之宽博,然欧、颜之笔势已成规律,故在天然方面终不及王。  

字的体势是靠笔势的综合作用表现出来的,往往呈现出较鲜明的运动趋向,如我们常说的某字取纵势,某字取横势,实际上是说那个字表现出纵向或横向运动的趋向。 汉字各种书体本身常常具有特定的体势,如小篆的纵势,隶书的横势;正体的静势,草体的动势,等等。 各书家作品中也呈现出不同的体势,如米芾的险峻之势,李邕、苏轼的欹侧之势,黄庭坚的辐射之势……王羲之书在结体方面则无定势,以《兰亭序》为例,其结体时而萧散,时而紧结,不显雕琢之迹。

笔势与体势的共同作用使书法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气势。 一幅好的书作不但要笔势生动,体势新颖,还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上下呼应、奇正相生、疏密有致,如朱和羹《临池心解》所云:“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 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这样才能表现出通篇的气势,才有了王羲之的萧散,颜真卿的满密,董其昌的简淡。

总之,势是书法生命力之所在。 积点画以成字,累字而成篇,在书写过程中,一笔的笔势往往左右着一个字的体势,而一个字的体势又会影响到全篇的气势,正如《书谱》所言:“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终篇之准”。 只有将笔势、体势等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顺应“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规律,才能写出有气势的佳作。

《自叙帖》欣赏

僧怀素自叙真迹(神品)

藏真

自叙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 遂担

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 错综其事。 遗编绝简,往往遇之。 豁然心胸,略

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 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

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 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

“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

精心草圣。 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 故吏部侍郎韦公陟,覩其笔力。 勖以有成。 今礼部

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 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夫草稿之作,起於汉代,杜度、崔瑗,始

以妙闻。 迨乎伯英,尤擅其美。 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 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

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

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 追思一言,何可复得。 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

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 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 ”其後继作不绝,溢乎箱箧。 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

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 ”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

字成只畏盘龙走。 ”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 以狂继颠,谁曰不可。 ”张公又云:“稽山贺

老总知名,吴郡张颠曾不面。 ”许御史瑝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後却书书下得。 ”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

诡性怪状翻合宜。 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

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戴公

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下及。 ”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

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西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

荡之所敢当,徒增

愧畏耳。 时大历丁已冬 十月廿有八日。

下一篇:吴大猷(吴大猷简介)
上一篇:波子鱼(波子鱼和孔雀能混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