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听(重听是什么意思)

2022-12-12 19:08:5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7


方如金石雕作品。 新华社记者 马姝瑞摄

新华社合肥4月9日电(记者马姝瑞、汪海月、杭泽波)手中这根青石雕琢而成的石笛,色泽青黑、触之微凉,隐隐透出古意。 一曲奏响,笛音清脆、高亢,悠长的曲声绕梁不去。

“石笛,相比竹笛音色更高、更亮,尤其是高音表现力更强,但很难制成,曾一度失传。 ”石笛的主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如金说。

数十年间,他在家乡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工作室中,一次次取材、切割、雕琢、调音……成功“还原”出3根石笛,让今天的人们得以重听石笛的绕梁之音。

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常见的笛子往往由竹子制成,此外也有玉笛、木笛、骨笛。 据黟县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石雕大师余香以黟县青石为材料,雕琢成石笛、石箫,其音质比竹笛更为清脆、悠扬。

石笛动听,却不易得。 余香之后,世间再不闻石笛之音。

方如金正在雕刻一件石雕作品。 新华社记者 马姝瑞摄

生于1958年的方如金成为黟县远近闻名的“石雕大师”,已是余香之后约300年。 和余香这位天资聪颖的前辈一样,方如金也精通乐理、热爱演奏,尤其喜欢笛子。 青年时期,他从当地老人的口口相传中,得知了“余香石笛”的存在,立即着了迷。

“当初我只听说了传说中石笛奏出的惊艳音色,也知道了大致的工艺过程,但真正制作时,还是比想象中更困难,设计、选材、雕琢、调音……全都需要不停地摸索。 ”方如金爱惜地抚摸着手中的石笛,多年来,他不仅耗费了数百吨青石石料,还制作、改进了50多种工具,仅用于“挖通”石笛内孔径的工具,就改良了十几遍。

方如金常用的部分石雕工具。 新华社记者 汪海月摄

“黟县青石”又被称为“黟山清水石”,是安徽特有的一种大理石,产于高山,石质坚实细腻、宜于雕刻,是上好的建筑材料,也是“徽州三雕”之一石雕的主要原材料。 但用于制作乐器时,青石的特殊质地会导致石笛“音调偏高”,照搬竹笛的形制必然行不通。

古籍和人们的口口相传中,都没有留下石笛长短、薄厚、孔径的详细记载,方如金只能自己摸索。 他四处拜访老手艺人,又找来乐理、乐器方面的理论书籍钻研,最终决定延长笛身、增大内孔径。

“现在看到的这根笛子,孔壁只有2.5毫米,很薄,长度比同调的竹笛多了3厘米。 要知道,长度每延长1厘米,不仅音色会变化,石笛断裂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方如金解释说,这样一根达到演奏级别的石笛,是他从五六根的“试错”中得来的,而每一根都要花费三四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方如金在演奏石笛。 新华社记者 马姝瑞摄

从切下第一块青石石料,到2000年做出第一根“音准可奏”的石笛,方如金用了十年。 在他看来,这“十年辛苦”就像是一场传统工匠精神的“洗礼”:专注、耐心,不急不躁、精益求精,最终日臻完美。

“‘弯路’也是必经之路,只有在实际制作中不断调整,随着细微的音色、音调变化改进,才能找到那个最佳的‘黄金比例’。 ”方如金说,对他而言,这既是一场跋涉,也是一种享受。

20世纪80年代,方如金就子承父业,开始从事石雕创作。 2010年,他凭借恢复“余香石笛”的独门技艺,获得了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2016年,被认定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

“一根笛子只有一个调,要凑齐一套需要7根不同调的笛子,现在我只做出了3根,还需要继续努力。 ”方如金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做出从A调到G调的7根石笛,其中最长的A调石笛长度可能接近80厘米,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每天沉浸在飞石走錾的灰雾之中,雕琢着黟县青石,酸甜苦辣涩俱全,但天生爱好,便觉得回味无穷。 ”方如金说。

下一篇:党的十五大召开时间(党的十五大召开时间及内容)
上一篇:淡水白鲳(淡水白鲳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