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羽念什么(令羽念什么)

2022-12-12 18:48:0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4


读诗,究竟是读什么?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一个学生可能会说是为了考试,一个即将当父母的人可能会说是为了想个好听的名字,一个真心喜欢诗词的人可能会说是只是因为喜爱……

这个问题,孔子也曾问过小孩子。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义,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虽然孔子具体问的是《诗经》,但当时就只有《诗经》一本诗集,所以我们可以把范围扩大到所有的诗。 孔子认为,读诗至少有四个功能,即兴观群怨。

何为可以兴?即可以激发意气,吟咏情怀。 比如古人看到了大雁南飞,就会思念故乡;看到了江水东流,就会感叹时光流逝。 大雁、江水,就是兴,思念故乡、感叹时光就是情怀,所以说诗能够激发人的思绪,撩动人的感情。

何为可以观?即可以观志,通过吟读他人的诗句,感受他人的志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我们知道了战士们很勇敢很团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我们知道了曹操求贤若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们知道了李白很豪迈。

何为可以群?就是可以交朋友的意思,通过观其志之后发现,如果大家是志趣相投之人,自然就会聚在一起,酬答唱和,把酒话桑麻。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有描述了这种与亲朋好友诗词唱和的快乐生活,“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何为可以怨?指的是可以写诗消除块垒,排遣忧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抱怨心上人为什么不来看自己;“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担心会被人憎恨;“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可能有人严重得罪了自己,于是火力开骂。

兴观群怨,不仅概括了诗的功用,还包含了作诗的方法,个人认为,孔子的这个回答,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在现今社会,这个回答是否已经过时?我认为并不过时,主要还是这四个功能。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诗词的时代了,现在交朋友、玩游戏、抒发情怀的方法有千万种,不再靠写诗,所以有的人疑虑,现在还需要读诗吗?

需要!虽然作诗最好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读诗,我们需要清楚的一点是:读诗不一定是为了作诗,强扭的瓜不甜,硬写的诗很酸。 我们现在读诗,最重要的意义是去感受诗词的美好,去丰盈内心的精神世界。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最美丽的瑰宝之一,如果对它们视若无睹,那简直是暴殄天物,损失的是自己。

当我们置身大漠之中,目睹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悬挂一轮落日,如果只会发出一句直接而极简的现代感叹词——卧槽,是不是少了点意思,浪费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绝顶好诗句?当我们在雨后初晴的夏天漫步在西湖之畔,看到一望无际的荷花与蓝天相接,是不是会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秋佳节,明月当空,你准备发一条朋友圈,会不会最先想到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这就是诗的美,它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让我们精神世界更加饱满,让我们处身于某个场景或某种心境的时候感情有所依怙。 虽然不一定说出来,但只要涌上心头,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人懂我们,有人和我们是一样的感受。

诗词作为美味的精神食粮,确实不应该置若罔闻。 那么,该怎么去吃它呢?众所周知,吃一道好吃的菜,如果每天吃,总有吃腻的时候;听一首好听的曲,刚开始听的时候是“如听仙乐耳暂明”,如果一直听,有可能哪天就觉得“呕哑嘲哳难为听”了。 读诗也是一样,不要想着一口吃饱,不要太有功利心地去读它们,一定要自然为之,这样才能持续,也才能真正感受到诗里的美好。 学生时代为了应付考试,每天早读都要循环反复地读N遍诗词,人变成了莫得感情的读诗机器,更遑论体会到诗词的感情了。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读诗应该是一件无意为之的事情,不要太多地去思考一首诗的技巧、主旨、创作背景啥的,那是专门做研究的人要搞的事情,普通人不需要考虑这些。 普通人只需要用自己最直观最朴素的感觉去读就行,自己的共鸣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喜就是喜,悲就是悲。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用无为的心态去走近诗、感受诗。

下一篇:筚路蓝缕的成语意思(筚路蓝缕的成语意思是什么生肖)
上一篇:无线ap设置(sundray无线ap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