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的部首(罚的部首和结构)

2022-12-12 18:24:0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08


走令,◆傳令。 ○[隋][侯白]《啟顏錄‧短人行》:“[高密公主]乃曰:‘我[段]家兒郎,亦有人物。 ’走令喚取[段恪]來,令對[玄同]。 ”

宗人令,◆[明]代宗人府的負責長官。 掌皇族屬籍等事。 詳“宗人府”。

宗令,◆[清]代宗人府的負責長官。 掌皇族屬籍等事。 詳“宗人府”。

主令,◆1.古代王室婚嫁時的主持者。 ○《左傳‧桓公八年》“遂逆王后于[紀]”[唐][孔穎達]疏:“凡昏姻皆賓主敵體相對行禮。 天子嫁女於諸侯,使諸侯為主令……天子聘後於諸侯,亦使諸侯為主令。 ”◆2.猶主使。 ○《漢書‧梁懷王劉揖傳》:“王陽病抵讕,置辭驕嫚,不首主令,與背畔亡異。 ”○[王先謙]補注:“主令猶言主使。 ”◆3.主持政令。 ○[宋][葉適]《終論三》:“[阿骨打]死,[吳乞買]立,不能主令。 ”

中令,◆1.中書令的省稱。 ○[晉]檀道鸞《續晉陽秋》:“[王獻之]為中令。 ○[獻之]少而標邁,不尋常貫,為一時風流之冠。 ○[獻之]卒,以[王玟]為中書令。 世謂之[大王令]、[小王令]也。 ”○[唐][許渾]《出永通門經李氏莊》詩:“力保山河家又慶,祗應中令敵[汾陽]。 ”○[宋][王禹偁]《三月二十七日偶作簡仲咸》詩:“請看富貴[趙中令]([趙普]),已作[北邙]山下塵。 ”◆2.[金]職官名。 正七品。 參閱《金史‧選舉志二》。

治令,◆猶政令。 ○《周禮‧春官‧御史》:“御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治令。 ”○[鄭玄]注:“王所以治之令。 ”

制令,◆制度法令。 ○《文子‧上義》:“昔者[三皇]無制令而民從,[五帝]有制令而無刑罰。 ”○《左傳‧昭公元年》:“舉之表旗,而著之制令。 ”○[杜預]注:“為諸侯作制度法令,使不得相侵犯。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五:“時國禁書疏,非弔喪問疾,不得輒行尺牘,故[羲之]書首云死罪,是違制令故也。 ”

直令,◆纵使;即使。 ○唐张鷟《游仙窟》:“眼心非一處,心眼舊分離。 直令渠眼見,誰遣報心知?”

正令,◆1.即使;縱使。 ○[宋][陸游]《示子遹》詩:“[元][白]纔倚門,[溫][李]真市鄶,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 ”◆2.正常的時令。 ○《醫宗金鑒‧運氣要訣‧五運氣令微甚歌》“重感於邪証不輕”注:“運,五運也,主四時,在天則有寒熱溫涼之正令,在地則有生長收藏之正化。 ”◆3.政令。 政府公布的法令。 ○《荀子‧非相》:“故仁言大矣,起於上,所以道於下,正令是也。 ”○[王先謙]集解“正,或為政。 ”

章令,◆犹酒令。 ○《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朕今飲宴,都不似;天師有章令,使宴樂歡娱?”又:“還是一個道士,妙解章令,又能飲宴,論今説古,無有不知,多解多能,人間皆曉。 ”

月令,◆1.《禮記》篇名。 禮家抄合《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之首章而成。 所記為農曆十二個月的時令、行政及相關事物。 後用以特指農曆某個月的氣候和物候。 ○《漢書‧李尋傳》:“[尋]獨好《洪範》災異,又學天文月令陰陽。 ”○[唐][庾光生]《奉和劉采訪縉雲南嶺作》:“鳥訝山經傳不盡,花隨月令數仍稀。 ”○《明史‧職官志三》:“薦新,循月令獻其品物。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東西廟》:“至於春花中如牡丹、海棠、丁香、碧桃之流,皆能於嚴冬開放,鮮豔異常,洵足以巧奪天工,預支月令。 ”◆2.排列一年十二個月時令、節氣的曆書。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頒行曆書(十一年)》:“特命史官作月令,欽將天曆記分明;每年節氣通記錄,草木萌芽在何辰。 ”◆3.月令的變化是由天地所主宰的,故亦借指命運、天數。 ○[老舍]《四世同堂》六九:“說不定,也許因為這點小誤會與委曲,[日本]人還再給她加升一級呢!這不過是月令中的一點小磕絆,算不了什麼!”[王統照]《銀龍集‧隔絕陽曦》:“就是[法如]呢,真碰運氣!他從[西鄉]募緣回來,都是本家,便到[章日山]上住一宿,偏偏有他的月令……後來,好歹病了一大場。 ”

語令(语令),◆指酒令。 ○[唐][元稹]《黃明府》詩序:“小年曾於[解縣]連月飲酒,予常為觥錄事。 曾於[竇少府]廳中,有一人後至,頻犯語令,連飛十二觥,不勝其困,逃席而去。 ”

應令(应令),◆1.響應詔令。 ○《漢書‧文帝紀》:“孝悌,天下之大順也。 力田,為生之本也……今萬家之縣,云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 ”◆2.[魏][晉]以來應皇太子之命而和的詩文。 ○[晉][王濬]有《祖德應令》,[南朝][梁][蕭紀]有《和湘東王夜夢應令》,[唐][賈曾]有《奉和春日出苑矚目應令》。 參見“應教”。

陰令(阴令),◆帝王對北宮中婦人發布的命令。 ○《周禮‧天官‧內小臣》:“內小臣……掌王之陰事陰令。 ”○[鄭玄]注:“陰令,王所求為於北宮。 ”○[賈公彥]疏:“王於北宮求為,謂若縫人、女御為王裁縫衣裳及絲枲織紝之等,皆是王之所求索,王之所造為者也。 言北宮者,對王六寢在南,以后六宮在北,故云北宮也。 ”○[孫詒讓]正義:“云‘陰令,王所求為於北宮’者,亦以王令婦人之事,故謂之陰令。 ”

遺令(遗令),◆臨終前的告誡、囑咐。 ○《呂氏春秋‧順民》:“先君有遺令,曰:‘無攻[越],[越],猛虎也。 ’”○《後漢書‧崔瑗傳》:“[寔]奉遺令,遂留葬[洛陽]。 ”○[明][吳騏]《漢昭烈》詩:“一代英雄生死際,[銅臺]遺令最堪憐。 ”○[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當時的遺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多言身後當葬於何處何處,或葬於某某名人的墓旁。 ”

一七令,◆詞牌名。 ○[唐][白居易]分司東都時,群賢會[興化亭]送別。 酒酣,各賦詩,自一字至七字為句,除第一句外,各二句,共五十五字。 後譜為詞,即以《一七令》為詞牌名。 另一體,其第一句亦作二句,共五十六字。 參閱[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三九,《詞譜》卷十一。

業令(业令),◆國事與政令。 ○[漢][劉向]《列女傳‧魯季敬姜》:“諸侯朝修天子之業令,晝考其國,夕省其典刑。 ”

要令,◆使;须让。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若有衆生,施我食者,要令安住於三歸處,然後受食。 ”○《普曜经·降魔品》:“魔有本要令我退,吾亦自誓不虚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王渾妻鍾氏生女令淑,武子爲妹求簡美對而未得,有兵家子,有儁才,欲以妹妻之,乃白母,曰:‘誠是才者,其地可遺,然要令我見。 ’”

訓令(训令),◆1.命令告諭。 ○[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二‧慧思》:“數感神僧,訓令齋戒。 ”○[宋][贊寧]《宋高僧傳‧雜科聲德一‧法融》:“父訓令秉筆,便畫佛形像。 ”◆2.舊指上級對下屬機關有所曉諭或差委時所用的公文。 徐特立《抗戰給我的機會》:“但六年間,只發出一個訓令,是對於各縣教育的指示,其餘全用書信。 ”

新水令,◆曲牌名。 南北曲都屬雙調,北曲較常用,一般用作雙調套曲的第一曲。

小令,◆1.指[晉][王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王東亭]與[張冠軍]善。 ○[王]既作[吳郡],人問[小令]曰:‘[東亭]作郡,風政何似?’”[劉孝標]注引《續晉陽秋》曰:“[王獻之]為中書令,[王玟]代之。 時人曰大小[王令]。 ”○《晉書‧王玟傳》:“[王玟]字[季琰],少有才藝,善行書……代[王獻之]為長兼中書令。 二人素齊名,世謂[獻之]為[大令],[玟]為[小令]。 ”後人亦用以借譽較年幼之善草書者。 ○[唐][皎然]《陳家童子‧草書歌》:“[王]家小令草最狂,為予揮灑驚騰勢。 ”◆2.詞體名。 ○[唐]時文人於酒宴上即席填詞,當作酒令,後遂稱詞之較短小者為小令。 ○[唐][白居易]《就花枝》詩:“醉翻衫袖拋小令,笑擲骰盤呼大采。 ”○[宋][晏幾道]《鷓鴣天》詞:“小令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 ”◆3.但詞之稱令者並非皆為小令。 如“百字令”等。 ○[宋][顧從敬]《草堂詩餘》謂以五十八字以內者為小令,今仍沿用,然無據。 ○[清][朱彝尊]《<詞綜>發凡》:“[宋]人編集歌詞,長者曰慢,短者曰令,初無中調、長調之目,自[顧從敬]編《草堂詞》,以臆見分之,後遂相沿,殊屬草率。 ”◆4.[清][徐釚]《詞苑叢談‧體制》亦謂不能以字數分小令、中調、長調。 參見“小詞-小詞”、“小調-小調”、“小曲-小曲”。 ◆5.散曲之一種。 ○[元]人也稱“葉兒”。 體制短小,多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以別於套數大曲。 但也有例外,如“帶過曲”、“重頭”等即為小令特殊形式。 ○[元][芝庵]《唱論》:“成文章曰樂府。 有尾聲名套數。 時行小令喚葉兒。 ”◆6.民間小曲。 猶言小調。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樂府、小令兩途,樂府語可入小令,小令語不可入樂府。 ”○[明][王驥德]《曲律‧論小令》:“渠(指[周德清])所謂小令,蓋市井所唱小曲也。 ”○[清][何琇]《樵香小記‧鄭風》:“其間男女狎邪之詩,亦如近代之雜曲小令,多懸擬想像,摹寫艷情,不必實有其事。 ”參見“小曲-小曲”、“小調-小調”。

向令(\嚮令),◆假如。 ○《晉書‧張華傳》:“﹝[馮紞]曰﹞向令[太祖]錄其小能,節以大禮,抑之以權勢,納之以軌則,則亂心無由而生。 ”○[宋][陸游]《讀杜詩》詩:“向令天開[太宗]業,[馬周]遇合非公誰?”

先令書(先令书),◆遺書,遺囑。 ○《漢書‧何並傳》:“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 數年,卒。 疾病,召丞掾作先令書。 ”○[顏師古]注:“先為遺令也。 ”

先令,◆1.在命令下達之前。 ○《韓非子‧飾邪》:“昔者[舜]使吏決鴻水,先令有功而[舜]殺之。 ”◆2.臨終前囑咐。 ○《漢書‧楊王孫傳》:“﹝[王孫]﹞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臝葬,以返吾真。 ’”[顏師古]注:“先令,為遺令。 ”◆3.[英國]舊輔幣名,一先令等於一鎊的二十分之一。

無令(无令),◆1.沒有律令。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以正治國》:“被道含德,無思無求。 無令無法,萬民自化。 ”◆2.不使。 ○《魏書‧高祖紀上》:“一夫制治田四十畝,中男二十畝。 無令人有餘力,地有遺利。 ”○[唐][岑參]《送王伯倫應制授正字歸》詩:“科斗皆成字,無令錯古文。 ”

無口詩令(无口诗令),◆酒令之一格。 ○[清][俞敦培]《酒令叢鈔‧雅令》:“各誦古人五七言絕句,通首不得有口字偏旁,誤則一口罰一杯;‘裊裊城邊柳’、‘爆竹聲中一歲除’、‘[錦城]絲管日紛紛’。 ”

文令,◆關於文教的政令。 ○[南朝][宋][顏延之]《皇太子釋奠會詩》:“偃閉武術,闡揚文令。 ”

通令,◆1.傳達命令。 ○《周禮‧天官‧內豎》:“內豎掌內外之通令。 ”◆2.把同一命令發到若干地方。 徐遲《鳳翔》:“這條法令已由[華北]人民政府通令了各行署省府及[天津]海關。 ”○[樹棻]《姑蘇春》第六章四:“﹝司令﹞通令各地特務機關一定要負責好各個城市的治安警備。 ”◆3.發到若干地方的同一命令。 ○[阿英]《關於古物》:“前幾天[廣東]固已發出讀經通令,而某方面也說教材務必注重禮義廉恥,孝弟忠信……即此一端,可以想見古書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沙汀]《還鄉記》十一:“這個倒是根據通令辦的呵!”

太平令,◆曲牌名。 南北曲都有。 南曲屬中呂宮。 北曲屬雙調,較常用,字數定格據《九宮大成譜》,正格是七、七、七、七、二、二、二、七(八句)。 一般接在雙調《沽美酒》曲牌之後。 可用於雙調套曲內,也可用作小令。 ○[明][清]傳奇用此曲時,往往略加變化,如昆劇《林沖夜奔》[林沖]行路時所唱,曲調雄壯,節奏急促,以嗩吶或海笛伴唱。

臺令(台令),◆1.即陵臺令。 ○[唐]代掌陵寢之官。 ○《新唐書‧禮樂志四》:“陵司舊曰署,十三載改[獻]、[昭]、[乾]、[定]、[橋]五陵署為臺,令為臺令。 ”◆2.御史臺的規章。 ○《宋史‧職官志四》:“舊《臺令》,御史上下半年分詣三省、樞密院點檢諸房文字,輪詣尚書六曹按察。 ”

司令員(司令员),◆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負責軍事方面各項工作的主管人員。 ○[閻長林]《胸中自有雄兵百萬》:“[賀龍]同志先來了,他是[陝]、[甘]、[寧]、[晉]、[綏]的聯防司令員,我們在[延安]時常看見他。 ”○《解放軍文藝》1975年第12期:“這一仗雖然消滅了敵人一個營,但軍區司令員[彭輝明]同志卻英勇犧牲了。 ”

司令,◆1.官名。 ○[隋]為內官。 ○《北史‧后妃傳序》:“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 ”◆2.官名。 ○[元]為鹽場主管。 ○《元史‧百官志七》:“﹝[至元]﹞三十年,悉罷所轄鹽司,以其屬置場官……鹽場二十九所,每場司令一員,從七品。 ”◆3.負責指揮所屬軍隊的長官。 ○[蕭華]《通過大涼山》:“憑着頭一天親身的經歷,彝族人民已經相信紅軍司令與他們的首領結盟是真誠的,紅軍是不會侵害他們的。 ”◆4.猶當令。 ○[明]徐渭《十六夜宿葉坊玩月》詩:“春風正司令,桂樹蹔停花。 ”○[清]林則徐《夷船呈繳鴉片一律收清摺》:“惟現值南風司令,各國本年貿易夷船,正應陸續到[粵]。 ”

順令(顺令),◆1.遵循教令。 ○《史記‧秦始皇本紀》:“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 ”○[唐][劉禹錫]《武陵北亭記》:“又三月,以順令率蒸民,增水坊,表火道。 ”◆2.順從節令。 ○[唐][王勃]《九成宮頌序》:“蠶功順令,業著於青裳,蜃磨迎春,恩周於黛耜。 ”

水令,◆用水方面的法令法規。 ○《漢書‧兒寬傳》:“[寬]表奏開[六輔渠],定水令以廣溉田。 ”○[顏師古]注:“為用水之次具立法,令皆得其所也。 ”○《新唐書‧王起傳》:“濱[漢]塘堰聯屬,吏弗完治,[起]至部,先修復,與民約為水令,遂無凶年。 ”

屬令(属令),◆猶告戒。 ○《漢書‧循吏傳‧黃霸》:“嘗欲有所司察,擇長年廉吏遣行,屬令周密。 ”○[顏師古]注:“屬,戒也。 ”

書令(书令),◆文書,命令。 ○《晉書‧儒林傳‧孔衍》:“﹝[衍]﹞避地[江]東,[元帝]引為安東參軍,專掌記室。 書令殷積,而[衍]每以稱職見知。 ”

首令,◆首發號令。 ○[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閣下立謀而首令者也,以身繫安危,可不慎哉?”

手令,◆親手所下的告諭、指令等。 ○《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玄盛]﹞手令誡其諸子。 ”○《南史‧沈攸之傳》:“又皇太后使至,賜[攸之]燭十挺,割之,得太后手令。 ”○[熊伯濤]《寧都兵暴前後》:“這些‘急電’和‘手令’當然落到了我們黨的手裏。 ”

市令,◆1.古官名。 掌管市場。 ○[戰國]時[楚國]有市令之官。 見《史記‧循吏列傳》。 ○[漢]於[長安]東、西兩市各置市令一人,屬京兆尹。 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序》、《食貨志下》。 ○[南北朝]亦各有市令。 見《魏書‧李裔傳》、《南齊書‧東昏侯紀》。 ○[唐]時各都督府、州及三千戶以上的縣皆置市令,不滿三千戶的縣,若地處要路而交易繁盛者,亦聽依三千戶法置之。 見《新唐書‧百官志四》、[宋][王溥]《唐會要‧市》。 2.司市官頒布的教令。 ○《周禮‧地官‧廛人》“罰布”[漢][鄭玄]注:“罰布者,犯市令者之泉也‧”[賈公彥]疏:“謂司市有教令,其人犯之,使出泉。 ”

使令,◆1.差遣,使喚。 ○《孟子‧梁惠王上》:“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神君聲諾道:‘真君遣何方使令?’”○《水滸傳》第一一○回:“次日,[王都尉]自來問[宋江],求要鐵叫子[樂和],聞此人善能歌唱,要他府裏使令。 ”○[清][唐甄]《潛書‧去奴》:“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已過望矣。 ”◆2.亦作“使伶”。 供使喚的人。 泛指奴婢僕從。 ○《漢書‧外戚傳上》:“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 ”○[顏師古]注:“使令,所使之人也。 ”○[唐][韓愈]《永貞行》:“左右使令詐難憑,慎勿浪信常兢兢。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七郎]﹞一旦得了刺史之職,就有許多人來鑽刺投靠他,做使令的。 ”○[清][梁章鉅]《稱謂錄‧使》:“廝役,謂之使伶。 ”

時令(时令),◆1.猶月令。 古時按季節制定有關農事的政令。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論時令,以待來歲之宜。 ”○[孫希旦]集解引[吳澄]曰:“時令,隨時之政令。 ”○《後漢書‧明帝紀》:“班時令,敕群后。 ”○[李賢]注:“時令謂月令也,四時各有令。 ”○[清][龔自珍]《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順陰陽,布時令,陳肅聖哲謀,教人主法天,公卿、師保、大臣之世言也。 ”◆2.季節。 ○[唐][白居易]《贈友》詩之一:“時令一反常,生靈受其病。 ”○《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喫杯雄黃酒應應時令,我這酒淡,不妨事。 ”○[老舍]《二馬》第五段四:“這點難過是由原始人類傳下來的,遇到一定的時令就和花兒一樣的往外吐葉發芽。 ”◆3.方言。 時令病。 如:鬧時令。 ◆4.圖書分類目錄名。 ○[宋]以前有關時令的書籍,都入子部農家,但諸書所載,上自國家典制,下至民間風俗,不僅僅限於農事,故《中興館閣書目》,另列時令一類。 ○[清]代修《四庫全書》,沿用[宋]人舊例,仍立時令一目。

食官令,◆[漢]代陵園所設官名。 掌晦望時節祭祀。 ○《後漢書‧百官志二》:“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望晦時節祭祀。 ”參見“食監”。

十六字令,◆詞牌名。 又名《歸字謠》、《蒼梧謠》。 因全詞為十六字,故名。 單調,三平韻。

師令(师令),◆軍令。 ○[晉][潘岳]《關中》詩:“[周]殉師令,身膏[氐]斧。 人之云亡,貞節克舉。 ”

上令,◆國君的政令。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行寅]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為國法,是法姦也。 ”○《國語‧齊語》:“[桓公]又問焉,曰:‘於子之鄉,有不慈孝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 ’”○《管子‧立政》:“私議自貴之說勝,則上令不行。 ”

三令節(三令节),◆[唐][德宗]以農曆二月一日為中和節,與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陽合稱三令節。 ○《舊唐書‧德宗紀下》:“﹝[貞元]五年正月﹞乙卯,詔:‘四序嘉辰,歷代增置,[漢]崇上巳,[晉]紀重陽……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數,內外官司休假一日。 ’”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德宗》:“[貞元]四年九月,賜宴[曲江亭]。 帝為詩序曰:‘朕在位僅將十載,實賴忠賢左右,克致小康,是以擇三令節,錫茲宴賞。 ’”

如令,◆1.從令,遵令。 ○《韓非子‧飾邪》:“以此觀之,先令者殺,後令者斬,則古者先貴如今矣。 ”○[陳奇猷]集釋引[王先謙]曰:“首以遵令為貴,故曰先貴如令。 ”◆2.假使。 ○《漢書‧翼奉傳》:“如令處於當今,因此制度,必不能成功名。 ”○《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如令不諱,使臣長抱刻骨之恨。 ”

秋令,◆1.秋季的氣候。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行秋令,則其民大疫,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 ”○《淮南子‧時則訓》:“季冬行秋令,則白露早降,介蟲為妖,四鄙入保。 ”◆2.秋季。 ○[唐][蘇頲]《長樂花賦》:“假春期而不採,雖秋令而不殘。 ”○[鄭振鐸]《蟬與紡織娘》:“夏天與秋令的蟲聲,便是截然的兩樣。 ”

清令,◆高潔美好;清新美好。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有人目[杜弘治]標鮮清令,盛德之風,可樂詠也。 ”○《資治通鑒‧宋明帝泰豫元年》:“[秉],[道憐]之孫也,和弱無能幹,以宗室清令,故[袁][褚]引之。 ”○[清][黃鷟來]《題高價人坐石小像》詩:“酒酣出一篇,詞采訝清令。 ”

青令,◆紺蝶的別名。 狀如蜻蛉而色玄紺,故稱。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下:“﹝紺蝶﹞一曰青令。 似蜻蛉而色玄紺。 ○[江]東人為紺蟠,亦曰童蟠……七月群飛暗天,海邊夷貊食之,謂海中青蝦化為之也。 ”

強令(强令),◆強者的命令。 ○《左傳‧文公十七年》:“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豈其罪也。 ”◆补义条目■用强制的方式命令。 ○毕淑敏《女心理师(下)》五八:“按说贺顿久经沙场,对哭已经脱去敏感,但此时仍然五内俱焚。 她强令自己在这样的哭声轰炸之下不走神,可惜做不到。 ”○《文汇报》2006.4.3:“但这位乘客非但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行为,反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强词夺理,最后由司售人员强令其下车才使这场争吵得以休止。 ”

前令,◆1.前次的命令。 ○《南史‧宋武帝紀》:“[晉帝]復申前令,授太傅、[揚州]牧,劍履上殿,入朝不趣,讚拜不名……封第三子[義隆]為[北彭城縣公]。 ”◆2.前任縣令。 ○[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王十》:“公怒曰:‘前令受汝賄,故不得不隆汝禮;我市鹽而食,何物商人,敢公堂抗禮乎!’”

千秋令節(千秋令节),◆皇后、太子誕辰的敬辭。 ○[宋][胡繼宗]《書言故事‧聖壽》:“祝太子壽曰千秋令節。 ”○《清會典‧禮部十二‧千秋節慶賀》:“皇后千秋令節。 皇后具吉服。 ”

氣令(气令),◆猶節令。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今[成都]乃未嘗有梅雨,惟秋半積陰,氣令蒸溽,與[吳中]梅雨時相類耳。 ”

起令,◆出酒令行酒。 ○[明][馮夢龍]《灑雪堂‧妓館留連》:“[小淨]請相公起令。 ”○《鏡花緣》第七八回:“既如此,就請姐姐起令。 ”

品令,◆選拔官吏的格令。 分九個品級。 ○《魏書‧高祖紀下》:“﹝[太和]十九年﹞十有二月乙未朔,引見群臣於[光極堂],宣示品令,為大選之始。 ”◆补义条目■词牌名。 又名“思越人”、“海月谣”。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政和間,李方叔(薦)在陽翟,有攜善謳老翁過之者,方叔戲作《品令》。 ”

內令(内令),◆王后的命令。 ○《周禮‧天官‧女史》:“掌王后之禮職,掌內治之貳,以詔后治內政,逆內宮,書內令。 ”○[鄭玄]注:“后之令。 ”

命令主義(命令主义),◆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只憑強迫命令的辦法來推行工作的領導作風。 是官僚主義的一種表現。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共產黨人在勞動人民中間進行工作的時候必須采取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決不允許采取命令主義態度和強制手段。 ”○[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找到了這種形式,對於我們的事業會有很大的好處,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命令主義(所謂命令主義,就是打人罵人,強迫執行),領導幹部同群眾打成一片,就容易做到了。 ”

命令,◆1.發令以使之。 謂發令而使其做某事。 現指上對下發指示。 ○《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時后前母姊女[賈氏]亦以選入,生[肅宗]。 帝以后無子,命令養之。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六:“憲兵團長搶過擴音器,便命令群眾迅速解散。 ”◆2.帝王的詔命;朝廷的文書。 後指上對下所發的指示。 ○《楚辭‧天問》“何親揆發足,[周]之命以咨嗟”[漢][王逸]注:“當此之時,[周]之命令已行天下,百姓咨嗟歎而美之也。 ”○[宋][梅堯臣]《重賦白兔》詩:“見公於鉅鼇之峰,正草命令辭如虹。 ”○[明][高明]《琵琶記‧強就鸞鳳》:“獨立畫堂聽命令,珠簾底下一聲傳。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根據上級給他的命令,他早就想拉攏[徐義德]和[梅佐賢]。 ”

明令,◆1.指帝王的命令。 ○《孔叢子‧陳士義》:“君辱貺之而問以政事,敢不敬受君之明令?”○《晉書‧戴邈傳》:“臣以闇淺,不能遠識格言;奉誦明令,慷慨下風,謂宜以三時之隙漸就修建。 ”◆2.明文宣布的命令。 ○[魯迅]《書信集‧致王志之》:“什麼明令緝凶之類,都是騙人的勾當。 ”

令子,◆猶言佳兒,賢郎。 多用於稱美他人之子。 ○《南史‧任昉傳》:“﹝[任昉]﹞四歲誦詩數十篇,八歲能屬文,自製《月儀》,辭義甚美。 ○[褚彥回]嘗謂[遙]曰:‘聞卿有令子,相為喜之。 所謂百不為多,一不為少。 ’”[唐][李商隱]《五言述德獻上杜七兄僕射》詩:“過庭多令子,乞墅有名甥。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澳門紀略跋》:“徵君為同知[張君]令子,論世知大體,因書其大要而歸之。 ”

令主,◆賢德的君主。 ○《左傳‧昭公十三年》:“若見[費]人,寒者衣之,飢者食之,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費]來如歸,[南氏]亡矣。 ”○《新唐書‧吐蕃傳上》:“帝召見問曰:‘[贊普]孰與其祖賢?’對曰:‘勇果善斷不逮也,然勤以治國下無敢欺,令主也。 ’”[嚴復][夏曾佑]《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事莫難於取人之天下,而[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文]、[武]、[高]、[光]以至列朝之令主,莫不以得內助而興。 ”

令眾(令众),◆號令示眾。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一:“[道堅]等與[靈素]鬥法,僧不勝,情願戴冠執簡。 太子乞贖僧罪。 有旨:胡僧放;[道堅]係[中國]人,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開寶寺]前令眾。 ”

令質(令质),◆美好的品質。 ○[明][方孝孺]《處士金君妻董氏墓銘》:“夫人少有令質,為父母所愛。 既笄,擇士之賢者,得[金處士]而嫁之。 ”○[清][褚人穫]《堅瓠八集‧禁纏足表》:“沽村釀於市中,無妨令質;擷園蔬於雨裏,豈損柔情。 ”

令正,◆1.古代官名。 掌文告辭令。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大叔]為令正,以為請。 ”○[杜預]注:“主作辭令之正。 ”◆2.舊時以嫡妻為正室,因用為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宋][陳昉]《潁川語小》卷上:“若謂閤正為令正,令嗣為令似……傳習已深,不覺其謬,亦不可得而革矣。 ”○《西游記》第五九回:“尊府[牛魔王],當初曾與[老孫]結義,乃七兄弟之親。 今聞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稱之!”○《說唐》第十回:“只今月內第十三封書,不是令堂寫的,是令正寫的,書中說令堂有恙,不能修書。 ”

令章,◆1.好文章。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羿氏]舛射,[東野]敗駕;雖有俊才,謬則多謝。 斯言一玷,千載弗化;令章靡疚,亦善之亞。 ”○[周振甫]注:“令章,好文章。 ”◆2.指辭令文章。 ○[唐][孫棨]《北里志‧鄭舉舉》:“[鄭舉舉]者,居曲中,亦善令章,嘗與[絳真]互為席糾,而充博非貌者,但負流品,巧談諧,亦為諸朝士所眷。 ”◆3.指酒令。 ○[唐][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衡陽]放酒,熊咆虎嗥,不存令章,罰籌蝟毛。 ”○[朱熹]注:“令章謂酒令,違令則以籌記其罰也。 ”◆4.令曲的樂章。 亦泛指樂曲。 ○《宋史‧禮志二八》:“何乃匪人,親罹釁酷,或則舉奠之際歌吹為娛,靈柩之前令章為戲,甚傷風教,實紊人倫。 ”

令月,◆1.吉月。 ○《儀禮‧士冠禮》:“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 ”○[鄭玄]注:“令、吉,皆善也。 ”○《後漢書‧明帝紀》:“二年春正月辛未……使尚書令持節詔驃騎將軍、三公曰:‘今令月吉日,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以配五帝。 ’”◆2.指夏曆二月。 ○[清][厲荃]《事物异名錄‧歲時‧二月》引[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二月曰仲陽,曰令月。 ”

令音,◆1.和善的語音。 ○[晉][陶潛]《勸農》詩:“熙熙令音,猗猗原陸。 卉木繁榮,和風清穆。 ”◆2.善言,美好的言辭。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鑒下》:“[謝公]云:‘長史([王濛])語甚不多,可謂有令音。 ’”[劉孝標]注引《王濛別傳》:“商略古賢,顯默之際,辭旨劭令,往往有高致。 ”

令星,◆零星。 零碎。 ○《朱子語類》卷一百:“然自有《易》以來,只有[康節]說一箇物事如此齊整。 如[揚子雲]《太玄》,便令星補湊得可笑。 ”

令望,◆1.謂儀容善美,使人景仰。 ○《詩‧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 ”○[鄭玄]箋:“人聞之則有善聲譽,人望之則有善威儀。 ”◆2.引申指美好的名聲。 ○《陳書‧沈眾傳》:“[高祖]大怒,以[眾]素有令望,不欲顯誅之。 ”○《新唐書‧于志寧傳》:“狎而近之,無益令望,有損盛德。 ”○《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元年》:“[羨之]等以[宜都王][義隆]素有令望,又多符瑞,乃稱皇太后令,數帝過惡,廢為[營陽王],以[宜都王]纂承大統。 ”◆3.指有美好名聲的人。 ○《周書‧令狐整傳》:“[令狐延保]西州令望,方城重器,豈州郡之職所可縶維。 ”○《隋書‧蘇夔傳》:“四夷率服,觀禮華夏,鴻臚之職,須歸令望。 ”○[宋][范仲淹]《淡交若水賦》:“士有遠慕前修,聿希令望,每定交而不雜,必推義而為上。 ”

令王,◆1.賢明的天子。 ○《左傳‧成公八年》:“三代之令王,皆數百年保天之祿,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也。 ”○《左傳‧昭公元年》:“自無令王,諸侯逐進,狎主齊盟,其又可壹乎?”◆2.對有王爵者的美稱。 ○《隋書‧隱逸傳‧崔賾》:“伏惟令王殿下,稟潤天潢,承輝日觀,雅道貴於[東平],文藝高於[北海]。 ”

令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明][吾邱瑞]《運甓記‧剪髮延賓》:“方纔小价說,你北堂截髮供榛脯。 世上有此賢德之母,小弟既忝與仁兄傾蓋交歡,敢請令堂一見。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尊大人在日,也曾說起令堂麼?”

令書(令书),◆指太子所下的書面命令。 與皇帝詔書相別。 ○《宋書‧禮志二》:“其時皇太子監國,有司奏儀注……若拜詔書除者,如舊文;其拜令書除者,‘令’代‘制詔’,餘如常儀。 ”○《南史‧王規傳》:“﹝[王規]﹞侍東宮,太子賜以所服貂蟬,並降令書,悅是舉也。 ”

令士,◆才學美盛之士。 ○《三國志‧吳志‧陸績傳》:“[績]容貌雄壯,博學多識,星曆算數無不該覽。 ○[虞翻]舊齒名盛,[龐統][荊州]令士,年亦差長,皆與[績]友善。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文帝]即王位,誅[丁儀]、[丁廙]并其男口”[裴松之]注引[晉][魚豢]《魏略》:“﹝[太祖]﹞聞[儀]為令士,雖未見,欲以愛女妻之。 ”

令使,◆让;致使。 ○《太平经·分别贫富法》:“大反天道,令使更相承負,以爲常俗。 ”○又《一男二女法》:“主恐土地不得陽之精神,王氣不合也。 令使土地有不化生者,故州取其一女,以通其氣也。 ”

令聲(令声),◆美好的名聲。 ○《漢書‧韋玄成傳》:“嗟我小子,干貳其尤,隊彼令聲,申此擇辭。 ”○[顏師古]注:“令,善也。 ”

令上,◆美好卓越。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世目[謝尚]為令達。 ○[阮遙集]云:‘清暢似達。 ’或云:‘[尚]自然令上。 ’”

令善,◆謂才德美好。 ○《北齊書‧幼主紀》:“帝幼而令善,及長,頗學綴文,置[文林館],引諸文士焉。 ”

令色,◆1.和悅的容色。 ○《詩‧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 ”○[鄭玄]箋:“嘉,美;令,善也。 善威儀,善顏色,容貌翼翼然,恭敬。 ”◆2.偽善、諂媚的臉色。 ○《書‧皋陶謨》:“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後漢書‧郎顗傳》:“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內荏,以虛事上,無佐國之實。 ”○《魏書‧恩倖傳序》:“夫令色巧言,矯情飾貌,邀眄睞之利,射咳唾之私,此蓋苟進之常也。 ”◆3.美麗的姿容。 ○[晉][袁宏]《後漢紀‧安帝紀二》:“[和帝]特詔分宮人賜諸王,以姬為[清河孝王]姬,有令色,王絕重之。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七:“[餘姚][虞定國],有好儀容。 同縣[蘇氏]女,亦有美色。 ○[定國]常見,悅之。 後見[定國]來,主人留宿,中夜,告[蘇公]曰:‘賢女令色,意甚欽之。 此夕能令暫出否?’主人以其鄉里貴人,便令女出從之。 ”

令容,◆美好的儀容。 ○[唐][沈佺期]《冊金城公主文》:“咨爾[金城公主],幼而敏惠,性質柔明,徽藝日新,令容天假。 ”

令日,◆吉日。 ○《戰國策‧趙策二》:“[趙燕]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賤臣,臣以失令過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 臣敬循衣服,以待令日。 ’”[鮑彪]注:“令,善也。 ”一本作“今日”。 ○《漢書‧韋玄成傳》:“即以令日遷[太上]、[孝惠]廟,[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寢,將以昭祖宗之德,順天人之序,定無窮之業。 ”○[顏師古]注:“令,善也。 謂吉日也。 ”○《晉書‧后妃傳上‧左貴嬪》:“爰定宅兆,克成玄室,魂之往矣,於以令日。 ”

令人,◆1.品德美好的人。 ○《詩‧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鄭玄]箋:“令,善也。 ”○《舊唐書‧韋挺楊纂等傳論》:“[周]、[隋]以來,[韋]氏世有令人,鬱為冠族,而[安石]嗣立,竟大其門。 ”○[宋][曾鞏]《祖母丘氏追封魏國太夫人制》:“具官某祖母某氏,身蹈純行,嬪於令人,教行閨門,自隱而顯。 ”◆2.古代命婦的封號。 (1)[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婦封號為九等,即國夫人、郡夫人、淑人、碩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 太中大夫以上官員之妻封令人。 見《宋會要輯稿‧儀制十》。 (2)[金宣宗][貞祐]後,內命婦封號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為正六品。 見《續通典‧職官十六》。 ◆3.祗候;衙役。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令人,你在門外覷者,看有那一位老爺下馬,便來報咱知道。 ”○[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四摺:“已曾吩咐功臣[馬武]等,但有所知,即便舉薦入朝,聽某擇用。 怎麼這幾時還不見有甚賢士到來?令人,你與某請將[馬武]來者。 ”

令曲,◆即小令。 指短調的詞。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二:“[唐]人詞多令曲,後人增為大拍,又況屋下架屋,陳腐冗長,所以全篇難得好語也。 ”參見“小令”。

令親(令亲),◆稱對方親屬的敬詞。 ○《剪燈餘話‧田洙遇薛濤聯句記》:“[洙]弗能諱,乃具道本末,且愧謝曰:‘此令親見留,非賤子輒敢無禮。 ’[張]曰:‘吾家何嘗有親戚在此?兼諸房姊妹亦無事[平]姓者,必祟也。 ’”

令器,◆優秀的人才。 ○《三國志‧吳志‧張嚴程闞薛傳論》:“[張紘]文理意正,為世令器,[孫策]待之亞於[張昭],誠有以也。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貢舉》:“[師旦]曰:‘此輩誠有詞華,然其體輕薄,文章浮艷,必不成令器,臣懼之,恐後生倣效,有變陛下風俗。 ’”[清]《今世說‧品藻》:“[萬履安]有子八人,長孫[貞一],並稱令器。 ”

令氣(令气),◆美好的氣度、情操。 ○《宋書‧顏延之傳》:“是以德聲令氣,愈上每高;忿言懟議,每下愈發。 有尚於君子者,寧可不務勉邪!”

令年,◆吉祥的年份。 ○《舊唐書‧昭宗紀》:“甲子令年,孟夏初吉,備法駕而離[陝]分,列百官而入[洛]郊,觀此殷繁,良多嘉慰。 ”

令名,◆1.美好的聲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 ”○[南朝][宋][鮑照]《行京口至竹里》詩:“君子樹令名,細人效命力;不見長河水,清濁俱不息。 ”○[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方正日疏,諂諛日親,而望萬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遠,難矣!”[章炳麟]《五無論》:“令名既損,民所不與,攻難剽暴之徒,與社會既不相入,則無窮之希望自此而終,此所以憚於猝發也。 ”◆2.美好的名稱。 ○《史記‧秦始皇本紀》:“[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 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後漢書‧王符傳》:“貴戚願其宅吉而制為令名,欲其門堅而造作鐵樞。 ”○[宋][蘇軾]《贈朱遜之》詩:“黃花候秋節,遠自《夏小正》。 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 ”

令美,◆猶美好。 ○《南史‧褚彥回傳》:“[建安王][休仁],人才令美,物情宗向,帝與[彥回]謀誅之,[彥回]以為不可。 ”

令令,◆象聲詞。 ○《詩‧齊風‧盧令》:“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毛]傳:“盧,田犬。 令令,纓環聲。 ”一說“令”通“令令”為健壯貌。

令利,◆清楚,明白。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二齣:“此段新奇差異,更詞源移宮換羽。 大家雅靜,人眼難瞞,與我分個令利。 ”○[錢南揚]注:“令利,即伶俐。 ○《語辭匯釋》:‘伶俐,猶云乾淨也。 ’……這裏應引伸作‘清楚’解。 ”

令君,◆1.[魏][晉]間對尚書令的敬稱。 後亦以稱位居樞要的大臣。 ○《晉書‧荀瑁傳》:“帝嘗謂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進善,不進不止;[荀公達]之退惡,不退不休。 二令君之美,亦望於君也。 ’”[唐][沈佺期]《別侍御嚴凝》詩:“令君出使車,行邁方靡靡,靜言芟枳棘,慎勿傷蘭芷。 ”○[宋][司馬光]《陪子華燕醮廳酒半過趙中令園》詩:“簪裾丞相閤,林沼令君家,煙曲香尋篆,杯深酒過花。 ”◆2.對縣令的尊稱。 ○[宋][韋居安]《梅澗詩話》卷中:“[梁鄭公][克家]未第時,為[潮州][揭陽]宰館客,寓縣治東齋。 齋前有梅一株,忽於九月中盛開……邑士多賦詩,往往皆諂令君。 ”○[宋][王安石]《慎縣修路者》詩:“畚築今三歲,康莊始一修,何言野人意,能助令君憂。 ”○[金][王寂]《黃桃花》詩:“道士厭看千樹老,令君別換一城新。 ”

令居,◆古地名。 ○[西漢]置縣,[晉]廢。 ○[前涼]復置,旋廢。 治所在今[甘肅][永登]西北,地當[湟水]流域通向[河西走廊]的要沖。 ○《史記‧平準書》:“數萬人發[三河]以西騎擊[西羌],又數萬人度[河]築[令居]。 ”○《史記‧匈奴列傳》:“[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地接[匈奴]以北。 ”

令酒,◆行酒令前,由主令者先飲一杯,謂之“令酒”。 ○《紅樓夢》第四十回:“大家坐定,[賈母]先笑道:‘咱們先吃兩杯,今日也行一個令,纔有意思。 ’……[薛姨媽]點頭笑道:‘依令。 老太太到底吃一杯令酒纔是。 ’[賈母]笑道:‘這個自然。 ’說着便吃了一杯。 ”

令節(令节),◆1.美好的節操。 ○[三國][魏][曹植]《武帝誄》:“既以約終,令節不衰。 ”◆2.猶佳節。 ○《藝文類聚》卷四引[晉][傅充]妻[辛氏]《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 ”○[清][方苞]《臺拱岡墓碣》:“每當弟與兄忌日生辰,及春秋伏臘令節,吾母先期意色慘沮,背人掩涕,過旬猶不能平。 ”○[李大釗]《“五一”MayDay運動史》四:“[歐洲]舊俗,五月一日本來是一個令節。 是日,士女都出游野外,摘取鮮花,歡欣鼓舞。 ”

令行如流,◆謂命令的推行像水流向下一樣迅速順利。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奇正》:“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則令行如流。 ”

令行禁止,◆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形容法令或紀律嚴明。 ○《逸周書‧文傳》:“令行禁止,王始也。 ”○《舊唐書‧闞稜傳》:“有相侵奪者,[稜]必殺之,雖親故無所捨,令行禁止,路不拾遺。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七章:“他的軍紀嚴明,令行禁止,上下齊一。 ”

令官,◆宴會上主持行酒令的人。 ○《西游補》第五回:“[行者]無奈,只得仰面搜索,獃想半日,向席上道:‘不用古人成句好麼?’[綠娘]道:‘此事要問令官。 ’”○《紅樓夢》第二八回:“[薛蟠]道:‘令官都準了,你們鬧什麼!’眾人聽說方罷了。 ”○[巴金]《家》十三:“[瑞玨]被推舉為令官,在各人認定了自己充當什麼人以後,便由令官發問:‘什麼人會吃酒?’”

令公,◆對中書令的尊稱。 中[唐]以後,節度使多加中書令,使用漸濫。 ○《魏書‧高允傳》:“於是拜[允]中書令,著作如故……[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為令公。 ”○[唐][趙璘]《因話錄》卷一:“禮緣人情,令公(指[郭子儀])勳德不同常人,且又為國姻戚,自令公始,亦謂得宜。 ”○《楊家府演義‧太宗招降令公》:“[太宗]見令公表表威儀,昂昂意氣,恰似猛虎形狀,乃大喜曰:‘朕得[太原],何如得令公也!’遂賜姓[楊]。 ”○[清][惲敬]《吳城令公廟壁記》:“稱令公者,自[唐]之中葉,節度使纍加中書、尚書令,其下皆以令公稱之,如[六代]之稱令君,後遂為節度使之稱也。 ”

令典,◆1.好的典章法度。 ○《左傳‧宣公十二年》:“[蒍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 ”○[楊伯峻]注:“令典謂禮法政令之善者。 ”○[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擇皇[齊]之令典,致聲化於雍熙。 ”◆2.泛指憲章法令。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自今,其敢設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皆以執左道論,著於令典。 ”○[唐][劉禹錫]《汴州刺史廳壁記》:“凡曲防苛禁不情乖體者,悉戔之,一出乎令典。 ”○[清][載澤]等《出使各國大臣奏請宣布立憲摺》:“宜取各國地方自治制度,擇其尤便者,酌訂專書,著為令典,剋日頒發,各省督撫,分別照行,限期蕆事。 ”◆3.指美好的典禮、儀式。 ○[宋][秦觀]《代賀皇太妃受冊表》:“舉令典於宮闈,溢歡聲於方夏。 ”◆4.指垂範後世的典籍。 ○[漢][荀悅]《<漢紀>序》:“昔[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虞][夏][商][周]之書,其揆一也,皆古之令典,立之則成其法,棄之則墜於地。 ”

令德,◆1.美德。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定謚》:“昔[周公],[文王]之子,諡曰[文公]。 苟有令德,不嫌同諡。 ”○[清][劉大櫆]《程府君墓志銘》:“奕奕[程]宗,世繼其美,傳序及君,令德愷悌。 ”◆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 ○[漢][蔡邕]《上封事陳政要七事》:“太子官屬,宜搜選令德,豈有但取丘墓凶醜之人?”

令達(令达),◆謂高雅而通達。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撫軍問[孫興公]﹞:‘[謝仁祖]何如?’曰:‘清易令達。 ’”

令辭(令辞),◆美好的言辭。 ○[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詩》之四:“慷慨少淑貌,便娟多令辭。 ”◆补证条目■美好的言辞。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長史曰:‘韶音令辭,不如我;往輒破的,勝我。 ”

令長(令长),◆[秦][漢]時治萬戶以上縣者為令,不足萬戶者為長。 後因以“令長”泛指縣令。 ○《史記‧滑稽列傳》:“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 ”○[晉][葛洪]《抱樸子‧百里》:“牧守雖賢而令長不堪,則國事不舉,萬機有闕,其損敗豈徒止乎一境而已哉!”○《元典章新集‧刑部‧出軍》:“今後因盜而流,路遇原免者,令長押監赴所在官司,依例刺字。 ”○[清][鄭鉽]《送族弟瀛州之官安縣七十韻》:“朝廷設令長,蓋為司牧計,遠近豈異倫,小大無二例。 ”

令草,◆萱草的別稱。 夏秋間開小花甚密,色金黃。 舊時傳說孕婦佩之即生男,故美稱之。 ○[晉][傅玄]《宜男花賦》:“猗猗令草,生於中方,花曰宜男,號應禎祥。 ”○[明][王志堅]《表异錄‧植物一》:“令草,宜男花也。 ”參見“萱草”。

令才,◆1.亦作“令材”。 出眾的才華。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七繆》:“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有少無智而終無所成者,有少有令材遂為雋器者。 ”◆2.傑出的人才。 ○[唐][元稹]《李光顏加階制》:“[李光顏]氣敵三軍,心師百行,有[卞莊]之勇,守之以仁;有[日磾]之誠,濟之以武。 叱吒則風雲迴合,開宴則樽俎周旋,蓋文武之令才,真古今之良將。 ”

口令,◆1.一種口頭暗號。 常用來識別敵我。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十六:“只如適來上座問奪人不奪境一段話,只知冊子上念將來,如法答他,又理會不得。 問一段未了,又問一段,恰如村人打傳口令相似。 ”○[沙汀]《闖關》七:“[龐得山]則被派去和友軍接洽,問明准確的出發時間,集合場所,路線以及口令。 ”徐懷中《西線軼事》四:“今晚的口令是‘山茶’,回令是‘海棠’,執行吧!”◆2.戰鬥、練兵或做體操時以簡短的術語下達的口頭命令。 ○[茅盾]《小巫》:“到初更時分,忽然街上來了蒲達蒲達的腳步聲,中間夾着有人喊口令。 ”○[沈從文]《從文自傳‧辰州》:“操完跑步就單人教練,把手肘向後抱着,獨自在一塊地面上,把兩隻腳依口令起落,學慢步走。 ”○[陳殘雲]《山谷風煙》第四十章:“[周祺]催促眾人走了,[馮均]立刻喊起口令,指揮隊伍前進。 ”

軍令重如山(军令重如山),◆見“軍令如山”。

軍令如山(军令如山),◆謂軍事命令像山一樣不可動搖,必須貫徹執行。 ○[清][昭槤]《嘯亭雜錄‧趙勇略》:“此老將軍令如山,不可抗也。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二章:“哼!汝等只知[刁明忠]來[襄陽]原為探母,情有可原,卻忘記軍令如山,凡不聽約束者斬無赦。 ”亦作“軍令重如山-軍令重如山”。 ○[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三回:“軍令重如山啊!不聽指揮,還能打仗?”

軍令(军令),◆軍中法令;軍事命令。 ○《管子‧小匡》:“作內政而寓軍令焉。 ”○[唐][韓愈]《東都遇春》詩:“轉輸非不勤,稽逋有軍令。 ”○[曹禺]等《膽劍篇》第一幕:“如今你不按照大王的命令行事,反要保護[勾踐]。 你們這不是違抗軍令,背叛大王嗎?”

酒令,◆1.監督行酒。 ○[漢][荀悅]《漢紀‧高后紀》:“[章]自請曰:‘臣將種也,請以軍法行酒令。 ’后可之。 ”參見“酒監”、“酒史”。 2.宴會中助酒興的一種游戲。 推一人為令官,違令或依令該飲的都要飲酒。 ○[明][焦竑]《焦氏筆乘續集‧觴政》:“[魏文侯]與諸大夫飲,使[公乘不仁]為觴政,殆即今之酒令耳。 ○[唐]時文士,或以經史為令,如[退之]詩‘令徵前事為’,[樂天]詩‘閒徵雅令窮經史’是也。 或以呼盧為令,[樂天]詩‘醉翻衫袖拋小令,笑擲骰盆呼大采’是也。 ”○《紅樓夢》第四四回:“﹝[鴛鴦]﹞吃了一盅酒,笑道:‘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 ’”[丁玲]《母親》四:“這個酒令容易得很,譬如我起令,我先喝一杯,說一句詩,然後喊擊鼓,我便把花遞給[文英],[文英]遞給[淑貞]……這樣輪傳下去,鼓聲一歇,花落在誰手中,便歸誰喝一杯酒,念一句詩,詩裏要包含得有眼前的東西,如若沒有便要罰三杯酒。 ”◆补证条目■宴会中助酒兴的一种游戏。 推一人为令官,违令或依令该饮的都要饮酒。 ○宋辛弃疾《声声慢·旅次登楼作》词:“從今賞心樂事,剩安排、酒令詩籌。 ”

禁止令行,◆同“令行禁止”。 ◆謂施禁則止,出令則行。 ○[清][魏源]《<聖武記>敘》:“五官強,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來王,是之謂戰勝於廟堂。 ”

禁令,◆1.禁律和號令。 ○《周禮‧地官‧礦人》:“巡其禁令。 ”○[鄭玄]注:“行其禁,明其令。 ”○《周禮‧地官‧鄉大夫》:“各掌其鄉之政教禁令。 ”○[賈公彥]疏:“六鄉大夫各掌其鄉之政令及十二教與五禁號令皆掌之。 ”○《荀子‧正論》:“[湯][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 ”◆2.禁止從事某項活動的法令或命令。 ○《周禮‧天官‧宰夫》:“掌其禁令。 ”○[鄭玄]注:“宰夫察其不如儀。 ”○《後漢書‧西羌傳》:“殺人償死,無它禁令。 ”○[宋][曾鞏]《司門制》:“門關筦鍵之事,啟閉出入之節,總其籍賦,而審其禁令。 ”○[魯迅]《<華蓋集>題記》:“我以為如果藝術之宮裏有這麼麻煩的禁令,倒不如不進去。 ”○[冰心]《寄小讀者》九:“在天然的禁令之中,杜門謝客,過我的清閑回憶的光陰。 ”

節令(节令),◆節氣時令;某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 ○[元][吳弘道]《鬥鵪鶉》套曲:“寒來暑往,兔走烏飛,節令相催。 ”○[清][昭槤]《嘯亭續錄‧大戲節戲》:“[乾隆]初,[純皇帝]以海內昇平,命[張文敏]製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演習,凡各節令皆奏演。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按節令說,現在剛立秋,可是[長城]邊的夜裏,風沙滾滾,天氣冷得怕人。 ”

教令,◆1.教化,命令。 ○《晏子春秋‧問上十八》:“[景公]問[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對曰:‘明其教令。 ’”[宋][葉適]《林伯和墓志銘》:“[侯官]之俗淳,[伯和]靜撫之,民服教令,木陰滿庭,終日寂寂,無復訟者。 ”○[清][昭槤]《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諸酋亦皆不平[達爾扎]之所為,與之相抗,不奉教令。 ”◆2.指孝誡、命令。 ○《漢書‧文帝紀》:“上親勞軍,勒兵,申教令。 ”◆3.謂禁忌。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裴駰]集解引[張晏]曰:“八位,八卦位也。 十二度,十二次也。 二十四節,就中氣也。 各有禁忌,謂日月也。 ”◆4.文體的一種。 ○《後漢書‧孔融傳》:“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 ”◆5.軍事名詞。 一種近似條令的或帶試驗性的原則規定。 如:飛行教令。

假令,◆1.假如;即使。 ○《史記‧管晏列傳贊》:“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晉書‧蔡謨傳》:“假令不能者為之,其將濟乎,將不濟也?”[唐][李白]《上李邕》詩:“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搊卻滄溟水。 ”○[章炳麟]《五無篇》:“假令政權墮盡,則犬馬異類。 ”◆2.謂暫時代理縣令。 ○[唐][柳宗元]《送薛存義之任序》:“[存義]假令[零陵]二年矣。 ”

家令,◆1.猶家規。 ○《新唐書‧穆寧傳》:“[寧]居家嚴,事寡姊恭甚。 嘗譔家令訓諸子,人一通。 ”◆2.官名。 ○[漢]代皇家的屬官,主管家事,諸侯國亦設此職。 後世僅有太子家令。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 ○[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後漢書‧鮮卑傳》:“[投鹿侯]不聽,遂棄之。 妻私語家令收養焉,名[檀石槐]。 ”○《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卓]遷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又封[卓]母為[池陽君],置家令、丞。 ”○[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陌上桑》:“[邯鄲]女子[秦]姓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仁]妻,[仁]後為[趙王]家令。 ”

火令,◆1.即火憲。 ○《周禮‧夏官‧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時則施火令。 凡國失火,野焚萊,則有刑罰。 ”○[孫詒讓]正義:“火令,即火憲也。 ”參見“火憲”。 2.指寒食節禁火的命令。 ○[唐][韓愈]《寒食日出游》詩:“明宵故欲相就醉,有月莫愁當火令。 ”

和令,◆1.和善。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王長豫]幼便和令。 ”◆2.和諧暢適。 ○[唐][元稹]《祈雨九龍神文》:“或予政之抑塞和令,開洩閉藏耶?”◆3.宣布節令時禁。 和,通“宣”。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鄭玄]注:“令,謂時禁也。 ”

行令,◆1.發布命令。 ○《左傳‧宣公十二年》:“[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 ”○《淮南子‧俶真訓》:“夫道有經紀條貫,得一之道,連千枝萬葉,是故貴有以行令,賤有以忘卑,貧有以樂業,困有以處危。 ”○[媧石女氏]《吊國民慶祝滿政府之立憲》:“昔者苟政府行令不法也,吾民尚可據理以爭,挾氣以抗,蓋兩無法律之可言,唯權力是尊耳。 ”◆2.應行節令。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風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 ”○《隋書‧音樂志中》:“帝律登年,金精行令,瑞獸霜輝,祥禽雪映。 ”◆3.行酒令。 ○[宋][周密]《齊東野語‧潘庭堅王實之》:“同社復置酒[瀑泉亭],行令曰:‘有能以瀑泉灌頂,而吟不絕口者,眾拜之。 ’”○《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六回:“[德夫人]亦讓二[雲]([逸雲]、[靚雲])吃菜飲酒,于是行令猜枚,甚是熱鬧。 ”○[魯迅]《准風月談‧二丑藝術》:“他有點上等人模樣,也懂些琴棋書畫,也來得行令猜謎。 ”

國令(国令),◆國家的政令。 ○《周禮‧春官‧內史》:“執國法及國令之貳,以考政事,以逆會計。 ”○[孫詒讓]正義:“國令者,先王及今王所施之政令下畿內者,與外史掌外令,內外相備。 ”

關令(关令),◆古代司關的官員。 後人詩文中也專指關令[尹喜]。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 ’”[裴駰]集解引《列仙傳》:“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老子]西游,[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 ○[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 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勝實,莫知其所終。 ”○《周書‧王褒傳》:“同夫關令,物色異人。 ”○[唐][岑參]《題觀樓》詩:“荒樓荒井閉空山,關令乘雲去不還。 ”○[陳鐵民][侯忠義]校注:“關令,即[尹喜],[周]人,為[函谷關]令。 ”

宮令(宫令),◆帝王宮中的律令。 ○《呂氏春秋‧仲冬》:“是月也。 命閹尹申宮令,審門閭。 ”

功令,◆1.古時國家對學者考核和錄用的法規。 ○《史記‧儒林列傳序》:“余讀功令,至於廣厲學官之路,未嘗不廢書而歎也。 ”○[司馬貞]索隱:“案謂學者課功,著之於令,即今之學令是也。 ”○[明][張一桂]《重刻顏氏家訓序》:“蓋古郅隆之世……靡不建學,辨時物,布功令。 ”◆2.法令。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這是朝廷功令,又不是你不肖花消掉了。 何必氣惱?”[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目下訪拿逆黨,功令森嚴,你容留他們選書,還敢口強,快快招來。 ”○[魯迅]《華蓋集‧論辯的魂靈》:“但我讀洋文是學校的課程,是政府的功令,反對者,即反對政府也。 ”

公車司馬令(公交车司马令),◆[漢]官名。 掌管司馬門和宮中的警衛事宜。 屬衛尉。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有丞。 ○[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為衛尉。 屬官有公車司馬、衛士、旅賁三令丞。 ”○[顏師古]注引《漢官儀》:“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夜徼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徵召皆總領之。 ”○《後漢書‧百官志二》:“公車司馬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宮南闕門,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徵詣公車者。 ”○[劉昭]注引《獻帝起居注》:“[建安]八年,議郎[衛林]為公車司馬令,位隨將、大夫。 舊公車令與都官、長史位從將、大夫,自[林]始。 ”

風令(风令),◆I謂政令正確。 舊時以風為天地之號令,能動物通氣,故為之比。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煖燠孰多》:“故聖王在上位,天覆地載,風令雨施。 雨施者,布德均也;風令者,言令直也。 ”◆II猶勸令。 ○《後漢書‧皇甫嵩傳》:“[卓]風令御史中丞已下皆拜以屈[嵩],既而抵手言曰:‘[義真]犕未乎?’[嵩]笑而謝之。 ”○[李賢]注:“風音諷,謂諷動也。 ”

法令,◆1.法律、政令等的總稱。 ○《老子》:“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南史‧循吏傳‧郭祖深》:“伏願去貪濁,進廉平,明法令,嚴刑罰,禁奢侈,薄賦斂,則天下幸甚。 ”○《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唐太祖]﹞承[隋]天下,建都[陝西][長安],法令一新。 ”徐遲《火中的鳳凰》十二:“這條法令已由[華北]人民政府通令了各行署省府及[天津]海關。 ”◆2.即時令。 指按季節制定的政令。 ○《鶡冠子‧度萬》:“法令者,四時之正也。 ”◆3.法令紋。 相術家指從鼻翼經口角的兩條縱理紋。 ○《新唐書‧方技傳‧袁天綱》:“法令成,天地相臨,不十年官五品。 ”○《金瓶梅詞話》第二九回:“山根青黑,三九前後定見哭聲,法令細繵,雞犬之年焉可過。 ”參閱《神相全編‧神异賦》。

發令(发令),◆發布命令;發出號令。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毋舉大事以搖養氣;毋發令而待,以妨[神農]之事也。 ”○《國語‧晉語五》:“[趙宣子]請師於[靈公]以伐[宋]……公許之。 乃發令于太廟。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政令之出,關乎從違……鑿鑿能信,始可發令。 ”

定令,◆1.制定法令。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定令,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 ”○《文選‧班固<公孫弘傳贊>》:“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 ”○[李善]注引《漢書》:“[張湯]遷太中大夫與[趙禹]共定諸律令。 ”◆2.固定成文的法令。 ○《魏書‧世祖紀》:“上無定令,民知何從?”○《新唐書‧劉子玄傳》:“皇太子將釋奠國學,有司具儀:從臣著衣冠,乘馬。 太子從之,因著為定令。 ”○《宋史‧職官志十》:“又有年及七十,耄昏不堪牧養而不肯自陳宮觀者,復申明舊法,著為定令以律之。 ”

調令(调令),◆調動的命令。 ○[劉紹棠]《鷓鴣天》一:“正當團市委要調他去當青農部長的時候,他報考大學;調令下來,他也同時接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四:“她讓我一旦接到調令,務必儘快離開連隊。 ”

德令,◆施恩德的政令。 ○[漢][王充]《論衡‧偶會》:“是故德令降於殿堂,命長之囚出於牢中。 ”○[明][劉基]《郁離子‧靈丘丈人》:“刑,威令也,其法至于殺,而生人之道存焉。 赦,德令也,其意在乎生,而殺人之道存焉。 ”

得令,◆1.猶言遵命。 ○《水滸傳》第六九回:“[韓滔]得令,手執鐵槊,直取[董平]。 ”○[清][孔尚任]《桃花扇‧賺將》:“﹝副淨﹞你二將各領數騎,隨我入城飲酒頑耍。 這大營人馬,不許擅動。 ﹝淨、丑﹞得令。 ”◆2.謂得勢。 ○[歐陽山]《三家巷》三一:“這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現在,如果人家當時得令,你就該把自己鋸短二寸。 ”

當令(当令),◆I1.指當權者。 ○[清][吳熾昌]《客窗閑話初集‧和闐玉鼠》:“自失此物後,往往書籍蠹損,當令每命山右巨卿,密諭訪覓,久無下落。 ”◆2.掌權。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吃勞金的當令,這才真算翻身哩。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四:“﹝[張富英]﹞是個破落地主。 他當令,盡找三老四少,能說會嘮的那幫人。 他們說了算。 ”◆II順應時令,合時令。 如:夏天酷暑,西瓜正是當令的果品。 2.行時,吃得開。 [魯迅]《准風月談‧登龍術拾遺》:“‘書中自有黃金屋’,早成古話,現在是‘金中自有文學家’當令了。 ”

大令,◆1.國家的重要法令。 ○《國語‧晉語八》:“國有大令,何故犯之?”◆2.指皇帝的詔令。 ○《漢書‧翼奉傳》:“其後連月久陰,雖有大令,猶不能復,陰氣盛矣。 ”○[顏師古]注:“太令謂虛倉廩、開府庫之屬也。 ”◆3.古時縣官多稱令,後以大令為對縣官的敬稱。 ○[清][沈濤]《瑟榭叢談》卷下:“[錢塘][蔡莘腴]大令任由庶常改官畿輔,三黜屢空,困躓不偶。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前任的本縣姓[伍]……那位[伍大令]初到任時,便發誓每事必躬必親,絕不假手書吏家丁。 ”◆4.指[晉][王獻之]。 ○《晉書‧王玟傳》:“﹝[王玟]﹞代[王獻之]為長兼中書令。 二人素齊名,世謂[獻之]為‘大令’,[玟]為‘小令’。 ”◆5.猶言令箭。 ○《冷眼觀》第二一回:“[吳元愷]鎮軍親身去逮捕的,連大令都沒來得及上院請。 ”

打令,◆行酒令。 ○[宋][洪邁]《容齋續筆‧唐人酒令》:“又有旗幡令、閃擫令、拋打令,今人不復曉其法矣。 惟優伶家,猶用手打令以為戲云。 ”○[元][張可久]《上小樓‧春思》曲:“東風酒家,[西施]堪畫,打令續麻,顛竹分茶。 ”◆补义条目■宴饮间的一种舞蹈,借以助兴。 ○《朱子语类》卷九二:“唐人俗舞謂之‘打令’。 其狀有四:曰招,曰摇,曰送,其一記不得。 蓋招則邀之之意,摇則摇手呼唤之意,送者送酒之意。 舊嘗見深村父老爲余言,其祖父嘗爲之收得譜子,曰‘兵火失去’。 舞時皆裹幞頭,列坐飲酒,少刻起舞。 有四句號云:‘送摇招摇,三方一圓,分成四片,得在摇前。 ’人多不知,皆以爲啞謎。 ”

從令如流(从令如流),◆謂服從命令如流水就下。 極言有令則行。 ○《商君書‧畫策》:“是以三軍之眾,從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

辭令(辞令),◆1.應對的言辭。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 ”○《史記‧刺客列傳》:“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 ”○《隋書‧經籍志三》:“從橫者,所以明辯說,善辭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 ”○[明][方孝孺]《與鄭叔度書》之一:“僕嘗謂辭令趨走,非所以報朋友,故受人之惠,未嘗以語言謝之;惟存之心,繼之以不忘,有所成立,則報之未艾也。 ”○[胡也頻]《到莫斯科去》四:“於是這一個善於辭令的政治家,便充分的表現了他的才能,神色飛揚地說了許多交際話。 ”◆2.泛指言辭,文辭。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辭令華采,可略而詳也。 ”○[清][鄭燮]《與丹翁書》:“此等辭令,固非庸手所能,亦非狠手所辦,真是解連環妙手。 ”

詞令(词令),◆1.應對得宜的言詞。 ○《隋書‧高熲傳》:“[熲]少明敏,有器局,略涉書史,尤善詞令。 ”○[明][高啟]《素軒記》:“文章詞令之工,威儀容觀之盛,不如忠信之足貴。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聽起來,他還是個善於詞令的年輕人。 ”◆2.詞翰策令。 ○[宋][蘇轍]《謝除中書舍人表》之一:“昔[趙孟]治[晉],[叔向]為之謀主,則[楚]無以當;[國僑]為[鄭],[子羽]掌其詞令,則國鮮敗事。 ”○[明][王瓊]《雙溪雜記》:“[洪武]間設有殿閣大學士,其職不過代草詞令。 ”

春令,◆1.春季的節令。 ○《禮記‧月令》:“﹝仲秋之月﹞仲秋行春令,則秋雨不降,草木生榮,國乃有恐。 ”○[唐][鄭谷]《咸通十四年府試木向榮》詩:“欣欣春令早,藹藹日華輕。 ”◆2.春季所行的政令;寬和的政令。 ○《管子‧輕重己》:“路有行乞者,則相之罪也,天子之春令也。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田獵不宿,飲食不享,出入不節,則木不曲直。 此失春令者也。 ”○[唐][錢起]《奉和張荊州巡農晚望》:“明牧行春令,仁風助昇長。 ”

傳令(传令),◆傳達命令。 ○[宋][高承]《事物紀原‧戰陣攻守‧傳令》:“《書‧大禹謨》:‘[有苗]弗率,[禹]乃會群后誓於師曰:咸聽朕命。 ’此軍中傳令之始也。 ”○[趙樹理]《張來興》:“他先叫[杜祿]傳令,[張師傅]不去。 ”

出令,◆發出命令。 ○《書‧周官》:“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 ”○《管子‧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憲於國。 ”○[宋][陸游]《賀禮部鄭侍郎啟》:“恭審筆橐升華,資論思於禁路,絲綸出令,兼潤色於皇猷。 ”○[明][李贄]《復鄧石陽書》:“吾謂即使朝廷出令,前鼎鑊而後白刃,驅之而出家,彼寧有守其妻孥以死者耳?必不願也。 ”

車令(车令),◆即車府令。 ○《呂氏春秋‧處方》:“[昭釐侯]至,詰車令。 ”○[唐][劉知幾]《史通‧斷限》:“夫[漢]之[董卓],猶[秦]之[趙高],昔車令之誅,既不列於《漢史》,何太師之斃,遂獨刊於《魏書》乎?”參見“車府令”。

常令,◆1.固定的法令。 ○《管子‧七法》:“常令不審,則百匿勝;官爵不審,則姦吏勝。 ”○《尉繚子‧兵令上》:“出卒陳兵有常令,行伍疏數有常法。 ”◆2.固定的節令。 ○[唐][白居易]《贈友》詩:“一年十二月,每月有常令。 ”

不令,◆1.不善;不肖。 ○《詩‧小雅‧十月之交》:“燁燁震電,不寧不令。 ”○[鄭玄]箋:“天下不安,政教不善之徵。 ”○《左傳‧宣公十四年》:“寡君有不令之臣[達],構我敝邑於大國。 ”○[唐][元稹]《鶯鶯傳》:“慈母以弱子幼女見託,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佚之詞!”[明][楊慎]《二伯論下》:“[秦繆公]不幸而畜此不令之臣,千里而襲人,強賊之行也。 ”◆2.沒有命令。 ○《孫子‧九地》:“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孔子家語‧好生》:“[孔子]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 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3.不聽從命令。 ○《韓非子‧說疑》:“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魏書‧北海王詳傳》:“昔者,[淮]夷叛命,故有三年之舉;[鬼方]不令,乃致淹載之師。 ”

下一篇:边境牧羊犬(边境牧羊犬图片)
上一篇:滑石粉是什么东西(滑石粉是什么原料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