姮(姮怎么读)

2022-12-12 18:10:2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9


“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故事最初出现在《归藏》。 《连山》、《归藏》是我国古文化的典籍。 人们认为它们是《周易》的前身。 齐梁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常娥奔月。 ”唐人李善注《文选》,在谢庄《月赋》提到嫦娥的地方作了这样的解说:“常娥,羿妻也。

所以说,嫦娥就是中国的“月之女神”,现今更是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连我国的月球探测器都以嫦娥来命名。

今天我们不聊关于嫦娥的传说,单说其姓名的由来。 鲜为人知的是,在“嫦娥”这个名字之前,月宫仙子的本名为“恆娥”。

《鸿烈》一书是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所撰的一部奇书,这部书的研究价值堪比《山海经》,是古代志怪之作中的精品。 许多神话故事都引用自这本书,因为,这部书是淮南王主持编撰的,所以,该书又被称作《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恆娥的记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恆娥窃以奔月。 ”

东汉时期的学者高诱对此给出如下注解:

“恆娥,羿妻。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恆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

《淮南子》记载的传说版本,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的起源。 一名叫羿(该部分并没有提及这位羿是不是射日的羿)的英雄寻访仙踪,在一番奇遇后得到了能让人长生不死的神药。 没想到,他贪婪的妻子恆娥抢在丈夫前面偷吃了这枚来之不易的药,在月夜里飞升成仙。

那么,为何“恆娥”会演变成“嫦娥”呢?我们不妨从古文字的角度进行剖析。

首先,“恆”通“恒”,有长久且不变的意思。 在古代“恆”这个字的写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左“忄”右“亙”。 从《说文》里的内容来考证,原本“恆”与“恒”并不是同一个字,一个是太阳永恒的象征,而另一个则是月亮永恒的象征。 不过,在用于描述某种长久不变的事物时,这两个字是可以通用的,详见张自烈的《正字通》。 正因为这两个字可以相互通用,因此,恆娥又可写作“恒娥”。

如果,我们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henge”,词库中会给出“姮娥”的写法。 这种写法,始于南朝时期的《玉篇》:“姮,姮娥也”。 由此可见,姮是为了嫦娥而出现的专属字。 不过,虽然“姮”的写法始建于南朝,却并不能说明这是南朝人创造的字。 毕竟,魏晋乃至南北朝并立时期时局混乱,许多文字典籍都已经失传了,所以,我们无从验证“姮”字的创始人究竟是何许人也。 只不过,从《玉篇》中我们可以得证该字就是因嫦娥而出现的这一结论。

自南朝之后,“姮嫦”与“姮”便常见于描述月亮、桂树及嫦娥的文学作品中。

如五代时期的诗作《柳枝》:

“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

以及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

“姮娥已有殷勤约,留著蟾宫第一枝。 ”

时至清朝,这种写法仍在沿用着,在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中,我们同样能见到“姮娥”这种写法。

那么,“嫦娥”这种写法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这就要讲到我国古代的“避讳”了。

在我国历史上,皇帝的姓名及一些特定的字眼是不可以出现在纸面上的,不论是写作还是言谈,都要绕过这些字眼,是为“避讳”。 既然是“避”,那么,自然就要改字。 恒山是我国五岳之一,然而,在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却只能将其写作“常山”,就是因为他要避讳汉文帝的名讳。

连恒山都要被迫改名,何况是民间传说里的神仙呢?

所以,“恒娥”被改成“嫦娥”自然在情理之中。 到了唐朝时期,虽然“恒”字的避讳已不复存在,但人们已经习惯了“常娥”这种叫法。 李商隐有一篇专写嫦娥的诗,其原文为: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由此可见,此“常娥”亦是一种写法。

至于“常”到“嫦”的演变,则与由“恒”到“姮”的演变差不多。 嫦娥在神仙中的知名度比较高,所以,文学家大开脑洞,在女字旁的右边加上“常”字,于是,便出现了“嫦娥”这种写法。

不过,汉字博大精深,许多字眼完全可以达到一字多意的效果。 不论是“恒”“姮”“嫦”还是“常”,嫦娥仙子显然并不需要这么多的代称。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不常用的写法逐渐被淘汰。 时至今日,已鲜有人用“姮娥”一类的晦涩写法,而是普遍以“嫦娥”之名来称呼月宫仙子了。

参考资料:

下一篇:金叉是指什么意思视频(均线金叉什么意思)
上一篇:酸辣粉的做法(酸辣粉的做法 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