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习俗

2022-12-12 18:04:1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天是腊月廿七,市区最繁华的五马街上人头攒动,市民置办年货进入倒计时。 再过三四天,将迎来己亥春节,“三十六坊”特整理了咱老温州的过年习俗,有些可能已随着时代进步而不再流传或仅在部分地区流行,但作为曾经的一种生活方式,“忆旧”也可借机了解传统节日里的民俗文化,假期里还可以讲给孩子听,大家收好不谢哦。

五马-禅街上洋溢着过年气息

夏鼐日记里的还冬、燔祭和除夕

梁天监三年(504)出任永嘉太守的丘迟在《永嘉郡教》里以“控带山海,利兼水陆”来描写温州的地理环境。 而在这种地理环境下造成的独特气候和民俗,既有共性又有温州特色。

《岐海琐谈》一书中,对温俗过年有比较详尽的描写:

腊月选吉扫尘(也称掸新),既望,随家丰俭,俱备牲醴祀神,谓之“还冬”。 甘四夜以饧果祭灶,或倩黄冠送灶君,人家厅宇及衢巷燎火放爆,往往皆然。 除夜,易桃符春贴,沃米为饭面以充新正之食,燎火放爆,一同前日。 合家长幼,拥炉围坐,名为“守岁”;诸房室燃烛,名点“岁灯”……

市区禅街八中门前年味浓郁

掸新后贴上新春联(摄于市区禅街八中对面)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日记里也记录了1943年、1948年、1949年在温州过年的习俗,如“祭灶、还冬、分岁”等,部分摘录如下:

下午家中“还冬”,于潮涨时举行。 在中庭燔柴为祭,祭品则以天雨改陈于正厅中,凡十二 品(猪头、烧鹅、腊肉、鸭、鸡、松糕、瓯柑、饭、鲤鱼、元宝(糖糕所制)桃糕、豆腐)。 另一桌祭五路财神,仅有十品,即略去猪头及烧鹅也。 今年各物奇昂,猪头六七十元,鹅40余元,鲤鱼一对40元,他物类推。

今日为除夕,傍晚家中于庭堆柴作燔祭,点岁灯,令儿童辈分置于家中各处,然后用除夕酒,分压岁钱与儿童辈,夜间守岁,食煨芋。

夏鼐日记中的燔祭、还冬等传统“腊祭”仪式,于今虽仍在温州部分地区存在,但在市区已比较少见。 那么,为什么要燔祭?什么叫还冬?此外,还有哪些过年习俗?

送冬祈福迎春到

即烧柴祭天,泛指礼祭。 宋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临燔祭,脱袞冕。 ”《夏鼐日记》中记录的“还冬”,也是温俗立春前举行的祭神仪式,有送冬迎春祈福之意。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季开始的标志。

腊祭祖先又一年

“还冬”(俗称解冬,是古代腊祭百神遗俗之一)仪式一般在近年边时举行。 有钱人家于除 夕当日,选择潮涨时在中堂摆设香案,供以猪肉、猪头、米鸡、年糕、金银纸元宝等祭品,还有各种南北货、海货。 在温州市区,有的人家还将一条鲜鲤鱼放在水盆里。 每样祭品都贴上红纸,再点烛炷香致祭天地百神。 一般来说,先祭“宅神”,称“谢年”,亦称“送岁”,再祭祖先和“神 袛”。 还要在天井里设火盆曰“爆红”,也叫“燎火盆”。 祭毕,放鞭炮,扫地送垃圾出门,称“扫岁地”。

廿九或卅日黄昏

农历十二月尽头,温州叫“三十日”,即年岁的最末一天。 但因农历十二月或为廿九天、或为三十天,因此除夕并不固定,一般在这两天浮动,因此民间一般以“廿九或三十日黄昏”来称呼。

高脚碗中年味浓

戳视频看大厨怎样做分岁酒

“还冬”后,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 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

因除夕是新旧年交 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 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每家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

朱红高脚碗装上特色美食

温州人对 吃“分岁酒”很讲究,也最讲吉祥。 一般席上要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十样冷菜,叫“十全”。 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白)等,而且每碗必须有一块红萝卜圆片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一般少不了“芋”和“鱼”。 这两样菜预示家庭收支有余并逐步富裕。 而席上第一个菜一定是年糕,表示“年年高"。

吃分岁酒时,长辈还会借机总结全家一年成败得失,争取新一年有新进展。 这首竹枝词记载了全家吃分岁酒的情景:

妻孥一室话团圆,

鱼肉瓜茄杂果盘。

下箸频教听忏语,

家家家里合家欢。

孩儿压岁讨铜钱

除夕,长辈用红纸将铜钱串起来,赐给下辈,或放在 孩子的枕头下面,谓能压邪,俗称“压岁钱”。 《温州竹枝词》日:“孩儿压岁讨铜钱,快乐真如天上仙。 爆竹买来檐下放,嘻嘻笑笑过新年。

烛摇除夕满堂红

除夕晚上,取点燃的红烛置于屋前屋后及每一个房间,如水缸边、谷仓等地方是必须要放置的,这被称为点“岁灯”,使家里显得亮堂而温暖,充满过年仪式感。 讲究的人家,采用锡制小灯台,一般人家大都以红萝卜切段,插上红烛。 这一习俗至今仍流传。

点岁灯可用这种小红烛

彻夜不眠待新春

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如围棋、象棋、湊七巧图 猜字谜、解九连环、掷骰子、打五关等活动,人们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有叫“望年夜”。

盛唐诗人孟浩然在开元十九年(731)腊月来到温州。 当年除夕,他与同乡好友张子容一起吃年夜饭、守岁,还写了《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其中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之句,可见在千年前的温州,如今坚守的部分年俗已经形成。

如今的除夕夜,合家老小可观看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或微信抢个红包,喜洋洋迎接正月初一的到来。

正月头走亲访戚拜年忙

春节是整体性节日,从除夕到初一到初十到元宵节,基本都有主题活动。 温州民间有“初一拜殿门、初二拜丈人”之说,可见拜年走亲戚是“正月头”主要活动。 而 正月初一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天,老温州对吃、说、做等行为都形成一套规矩。

熏沐拈香争最早

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 《符章日记》载,从晚清光绪十九年(1893)到1923年的大年初一,主人公所做的事大同小异,但每次都有“五鼓起,熏沐拈香”、“晨起,拜天地、祀先”等文字。

符章(1853~1929),字聘之,一字笑拈,原籍江西,宣统三年(1911)署瑞安知县,1913年赴平阳任《县志》总纂,后长期在温州生活并逝世。 而当时 行香的具体行为:全城文武官员冠带 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

百姓家里则是老年人和当家人趁天未亮便沐浴更衣,竞先赶到附近寺庙烧头香、点香灯;有的人甚至除夕就在庙宇等候行香。 俗信认为第一个赶到点灯上香的人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头香”的民间习俗。

如今,正月初一到寺庙里行香的习俗虽然没有以前那么盛行,但在民间依旧被许多市民当做一件重要的事。

嘴头甜蜜彩头好

正月初一的早餐,是最讲彩头的,一般主妇都不敢怠慢。

在温州,不少家庭会蒸吃松糕(一种由糯米粉等炊蒸而成的糕点)。 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 夹在两片松糕之间,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的人家吃汤圆,或者煮粉丝或长寿面,上面放煮熟的蛋。 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 有的人家将除夕特意留下的“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

喜气的“红”是新年颜色

在温州各县(市区),正月初一的早餐侧重虽有所不同,但“吉利 、彩头”的寓意几乎都是一样的。

如在瑞安、平阳,有的人家吃蒸年糕蘸糖,有的人家还要先喝一碗红糖汤,再吃长寿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也是先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亲戚酬酢,吉语生馨。

洞头在正月还曾有“拜茶” 习俗,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喝过茶后,还要再烧“长寿面”吃以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

在乐清,一般人家的早餐也是吃红枣、汤圆之类的吉祥美食,独雁荡一带,正月初一吃的是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待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 据说,吃粽子一是因“粽、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

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还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 橄榄,不仅茶味清香,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

正月正头都讲“好”

正月初一,有人会拿着用红糖年糕做成的“元宝”,缠上红绳和万年青枝叶,挨家挨户“送元宝”。 “送元宝” 一般由两人组成,一人口宣吉言,一人在后应“好”。 数句吉祥语之后,主人往往以年糕或零钱相赠。 温州人还为此流行有俗语:“正月初一送元宝,句句讲好”。 此外,我市各县(市区)民间还有“买技”、“莲花”、“道情”等多种送吉祥语的形式。

有心拜年重五不迟

温州人说的拜年,也有称“拜岁”的,在苍南则叫“探正月”;文成则称为“貌年”,旧时,如带未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还得选择三六九之日以求吉祥。

“初一拜殿门、初二拜丈人”,按旧俗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 瑞安知县符章在日记中也记载,初一除行香外一般不走亲戚拜年;在初二,他曾一口气拜年十余家。

初二,各家登门 互贺新喜,如相遇于途则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年”。 这一方式也不属温州独有。 据《夏鼐日记》载,1942年过年期间,夏鼐从外地赶回温州,因交通问题滞留在外,除夕是在赣州一个小旅馆度过。 正月初一他在异乡街头闲逛,见行人多穿着崭新的衣服,碰到熟人便拱手作揖,呼“恭喜,恭喜”,面上满是笑容。

王绍基先生画的旧时拜年场景

“拜年”是有规则的,一般是下辈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 后平辈间互拜。 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而拜年时间一般是从初二到 初十或延至十五。 不过,温州人还有一句俗语叫“有心拜年,重五也不迟”。

到亲戚家拜年,正月头一般都要 带礼品。 上世纪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 (点击链接当年初温州人过年要送“纸蓬包”,五马街商家春节促销还曾上演过“红包大战”)

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 “叫新年酒”,即春宴。 《夏鼐日记》里也多次记载春节期间,到亲戚家吃春宴的文字。

而按照旧俗,亲戚家若连拜年都不去,那就表示“断亲”(不再来往之意),所 以有些老亲(上代亲戚)下辈要轮流去拜年,虽然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 老亲,惟春节时一定要去拜拜年的。

春节里的“十日节”

五德之禽

蓄养万物

肥猪拱门

三阳开泰

艮牛耕春

破五挹肥

点灯照人

开仓点灯

对天还愿

维赖以地

宋代《太平御览》载,女娲在抟土造人之前,先创造了其他生灵。 她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 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其实,女娲制造生命只是美好传说,“六畜日”的流传,也是表达老百姓希望“六畜兴旺、家业繁荣”之意。

民间将鸡视为吉祥物,因此开年第一天就定为“鸡日”。 鸡被称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称:头上红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相呼同类,是仁德;天明报晓,是信德。

至于犬日,《礼论》的说法,狗属“至阳之畜”,可蓄养万物;“肥猪拱门”是有关初三的吉语,象征来年富有吉利。 而正月初四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好收成。 马日古称“挹肥”,初六有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习俗,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

肥猪拱门

但也有民俗专家表示,在温州,牛羊日是在初六。 在温州乡村如瑞安、文成等地乡村,有以灯照栏之俗。 即在这天,除了给家畜吃顿好“饭菜”外,晚上要在牛羊栏里点蜡烛照明,并插香祈祷六畜兴旺。

正月初七为“人日”,温州有点灯照人之俗。 如文成等地,会在该夜于各房间点灯照明,祈愿人丁兴旺。 旧时在永嘉,人们于此日手提香篮,到各庙宇点烛烧香,祈求神佛保佑人口平安。

正月初八日,古称“谷日”,有点灯照谷仓之俗。 旧时,在温州山区,民间于该晚开仓点灯,并在仓前烧香,祝愿五谷丰登。

正月初九日,古称“天日”。 在洞头有拜天公习俗,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九深夜至凌晨)。 平时有对天“许愿”者,也在这日进行“还愿”,俗称“谢愿”。

有天还有地,农历正月初十,民间认为是大地生日。 这一天,中国传统民俗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认为否则会伤庄稼。

也有人表示,“六畜日”虽算不上是节日,但也表现了旧时农家的美好心愿。 因此,正月头几天向猪圈、羊栏、牛棚等贴红纸条、点香的风俗于今还有流行。

旧时春节相关禁忌

“元旦日休息,厨房不用菜刀,菜蔬皆于除夕做好,又不持帚扫地,否则不吉利”——夏鼐日记 1943年2月5日。

“福”在春节里颇受欢迎

温州过年期间,民间还有“三十日的吃、正月初一的嬉”之说。 也就是 说,除夕分岁酒家家力求丰盛,正月初一这一天一般不动手做家务。 这也是旧时新年或正月初一的禁忌之一。

小编母亲是瑞安人,今年60多岁,她年轻时也如夏鼐记载的这样,在初一这天家里不煮饭(除夕多留饭于新年吃,取“吃剩有余”之意)、不挑水、不缝针线。 一般也不扫地,倘非 扫地不可,则须由外向内施帚,禁忌向外扫地,俗谓财富会流失。

而新年期间还有不吵嘴,不动刀斧,不杀生,以及禁讨债(向父母要零钱也不行)等禁忌。 据说,吵嘴会落彩头;刀斧是凶器,动了不吉利;还有不能说不吉利话,不能打骂人等。

而瑞安、永嘉一带,在新年被家长熬不住打骂的孩子,称为被“开年”了,一年就会不顺利。 在平阳,以前还有五日内不挑粪,不倒马桶,不得敲击地盘之类的禁忌,而现在这些习俗已基本消失。 过去农村还有“正月慢”的习俗,如今风气转变并近打破这一传统习俗,有的地区,在正月初二就结队(有的还全家出动)出门打工、劳动;一些商店也打破惯例,初二、初三就开门了。

所谓人勤春来早

正三十六坊月圆

预祝大家己亥吉祥

阖家安康

文字来源:《温州民俗大全》 主编 叶大兵

参考书籍:清孙同元《永嘉见闻录》 《岐海琐谈》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陈复

美编:吕静

转载于 温州三十六坊

下一篇:去黑头面膜(去黑头面膜排行榜前十名)
上一篇: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打一字(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打一字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