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风俗有哪些(正月十五风俗有哪些禁忌)

2022-12-12 17:29:4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90


一年一度的上元节即将到来,宋之前,人们对上元节的重视远超除夕,宋之后才随着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对除夕有了更多的重视。 随着民国的到来,上元节也逐渐被元宵节这个名词代替。

《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后来也称元宵节。 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每年这天晚上,京都洛阳都要大放花灯,夜间照例不戒严,观赏花灯的真是人山人海。 豪门贵族车马喧哗,市井之民欢歌笑语,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文人数百人赋诗记其盛景,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 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 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

在上海这座城市,每年的上元节,城隍庙里都会挂满了灯笼,非常壮观,对于老百姓来说,过完了元宵节,才算是春节高一段落了。

传统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走百病、舞狮子等等。 吃元宵又叫吃汤圆,元宵即汤圆,据说,当初袁世凯想当皇帝,觉得元宵谐音是袁消的意思,后来要求人们只能说汤圆,但是元宵和汤圆,代表的意义相同,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管是吃元宵还是汤圆,寓意都是团团圆圆,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个美好期望。

上元节有了张灯结彩的习俗之后,千百年来都以正月十五观灯为一大盛事。 这天晚上,游玩赏灯的人们不计其数。 大家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这一点从唐诗里都可以感受得到。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几乎都是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包括我们经常看到的舞龙灯,其实也叫耍龙灯。

因为中国地域辽阔,所以舞狮子也分南狮和北狮,据说区别挺大,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图各喜庆,对于具体区别都没有太多的研究。

这个习俗技术含量并不高,只要能掌控平衡,这个习俗就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

  囿于科技落后的原因,古人喜欢有一些活动或者祭祀的活动,来驱赶病毒,祈求健康长寿,这种方式也就是元宵节夜晚,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儿时在农村,每到元宵节,父母都会给我们购买一盏这样的花灯,只是时间一晃就是几十年了,这种习俗在现代的孩子身上也不再传承。 这种习俗呢,也有一些说法,小时候很多家庭不能生男孩子,就由一个12岁以下的男孩子抢来一盏花灯,赠予没有生娃或者没有生子的家庭,这种习俗主要在21世纪之前的农村非常流行,因为“灯”与“丁”谐音,添灯寓意添丁。

这个习俗很少人了解,也不知道是一种怎么样的祭祀方式,据说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正月里的很多节日或者活动,基本上都跟火有很大的关系,个人在想,估计是冬天较冷,人们组织活动觉得寒冷,顺便就弄一些火堆来烤火,暖和身体的同时,也增加了喜庆的成分一举两得。 儿童、青年用稻草扎的火把点燃后,在自家田头边跑边唱:“花三石,稻三石,芝麻赤豆要收呒数石。 ”也有调皮的孩子会唱:“伲家田里多长稻,人家田里都长草”。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测,开始于南宋。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走马灯是花灯的一种。 外形多为宫灯状,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走马灯尤其受到百姓们的欢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习俗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沉寂了,只有符合社会需要的一些习俗还在被人们继续传承着,发扬着。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传承千年,你记忆中的元宵节如何?

下一篇:房屋中介(房屋中介怎么收费)
上一篇:结香(结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