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俗(海南民俗文化)

2022-12-12 17:13:2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9


对于不是海南本岛居民的外地人,也许你对海南的碧海南天、椰风海韵、自然风光有所耳闻或目睹 。 海南的这些民俗文化你知道吗?上期我介绍了海南民俗嚼槟榔;本期介绍,波及全岛,影响最大的“公期”和“军坡节。

海南是我国仅次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四周临海,孤悬海外。 它的原始居民是黎族,后来逐渐发展有苗、回、汉,四大民族和其他占人口比例较少的26个民族,岛上共有30个民族共存。 并形成各民族共融的独特的民俗文化,比如“公期”和“军坡”节。 影响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周期之长,令人欷吁!每年从正月开始,到农历12月止,全岛每天都有几个村子在过公期,而军坡则是一个县、市、区,乡聚集大量人员在一起举行大型的祭奠和表演的文化民俗活动 ,玩龙舞狮,传统剧目表演,巡游、聚餐等等,无比隆重和热闹!

下面简要介绍什么是“公期”、“军坡”

一、“公期”

公期是海南传统的节庆习俗。 公期一般是指本地区保护神的诞辰日子,比如“境主”“先主”或人们信仰的各大神明。 大家共同来庆祝就形成公期习俗。 在海口地区,行符(走袍)的日子也叫做公期。 公期广泛分布于海南的北、中部地区。 过公期、做公期、吃公期!作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公期一般会举行祭祀、舞龙、舞狮、巡游等活动。 过公期的人家在公期当天会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共同庆祝。

二、“军坡”

军坡 ,古汉语,意为在一个草地(或空地)上操军的意思。 军坡和公期的最大区别在于军坡代表古时候一种含有军事意义的活动。 而公期则是祭祀自己的先主或境主或保护他们的神明。 军坡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冼夫人的行军、操军。 相传冼夫人每到海南一个村落的操军日后来就演化成为当地的军坡节。 其中以海口新坡镇的军坡节最为隆重。 据传冼夫人曾驻兵新坡镇梁沙村,后来人们在该村立庙纪念,冼夫人在当地又被叫做梁沙婆。 清代的时候,冼太夫人庙被移到现在的新坡镇上。 各地的军坡时间由冼夫人在当地操军的日子而定。 不过这个说法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海南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立庙祭祀冼夫人,把这些地方的军坡都归结到冼夫人的名下是不妥的。 经过历史的演绎人们已经把历史上在军事上对海南岛有保护作用和贡献的先人都纳入军坡祭祀的对象。 比如汉朝的两位伏波大将军等等。 显然军坡节是祭祀历史军事活动人物的统称,非专属莫一人。

说到海南的千古演绎的军坡节,就不能不提到冼夫人。

冼夫人何许人也?冼夫人原名冼英,为广东电白人。 冼夫人横跨梁、陈、隋三朝,由于对中国的统一做出过卓越贡献,被岭南人民尊为岭南圣母。 其先后被封为:保护侯夫人、石龙郡太夫人、谯国夫人。 冼夫人对海南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她请命朝廷,设定珠崖州,恢复了海南岛和中央政权的直接联系,并先后平定了欧阳纥和王仲宣等叛乱,使海南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冼夫人给海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 由于冼夫人对海南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冼夫人死后,被海南人民尊为神,建庙供奉。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的冼庙有50多座。

海南的新坡闹军坡习俗就是模仿冼夫人当年行军、操军的情景。 发军坡习俗所售卖的百通令旗、番薯、芋头等物品0无不和冼夫人有着密切的传说。 另外一个和冼夫人有关的有名气的军坡为定城镇冼夫人军坡,时间为每年的二月十二。 定城镇的冼夫人军坡为定城“十甲”的共同军坡。 “甲”应为古时一个行政单位。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冼夫人并不是这“十甲”所管辖村庄的境主(境主为本地区的保护神)。 这“十甲”各有保护神进行祭祀供奉。 每年的二月十二,这“十甲”村庄都会拿着自己的保护神来冼夫人庙前参加行军活动。 由于冼夫人在定城区域最早驻军在谭揽村,冼夫人在当地又被称作谭揽婆。 而在定安雷鸣镇有一个叫林田坡的村子,该村子供奉的是冼夫人。 该村的军坡日为每年的二月十七,但是在军坡日,该地并没有进行行军活动。 但是在当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该村的林田坡婆和谭揽婆、梁沙婆互为姐妹,古时候这三姐妹是互相到当地参加军坡节助军的。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就只雕刻各自的神像进行供奉,没有再参加行军等活动。 三个婆祖都是冼夫人为何会被称为三姐妹?这三个婆祖的封号分别为:谭揽婆是诰封谯国冼太夫人,梁沙婆是册封谯国冼太夫人,林田坡村婆为正封冼太夫人。 如果这三个婆祖是同一个人,又为何称作姐妹?而与此同时,在定安龙湖镇的居丁下市,也流传着居丁下市婆祖和谭揽婆、梁沙婆互为姐妹的故事。 “梁纱婆”是否是因为海南话口音的关系得到误读,其真正地含义就是“梁三婆”呢?意思为梁朝的三个婆祖。 冼夫人在海南是否义结金兰已经无从考证。 但是在梁沙村和林田坡村还有“娘家”就在当地这种说法。 历史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东西。

无论是新坡、定城、居丁还是在林田坡村,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按从古时候的风俗进行着军坡节的仪式,演绎着冼夫人千百年的传奇!

"公期"主要是通用的叫法,在海南北部地区一般也有叫"军坡",实质上公期与军坡是不同一回事,叫法不同,做法也大有不同。 比较明显的区别。 一是公期主要是祭拜本村境主,仅有抬境主神像巡游过程,而军坡主要是祭拜冼太夫人,有装军、检阅、巡游过程,内容比公期多很多;二是公期仅限于本村内举行,外村不参与的,简单说就是本村的一个习俗,是供奉本村境主的节日,场面不大,各村公期日不一。 而军坡不同,军坡涉及范围最小也要覆盖一个乡镇,十里八乡百村都同时参与的一个大型民间祭祀活动,供奉的以冼太夫人为主的各大神明,场面宏大。 "公期"和"军坡"两者在琼北地区同时并存,一般来说,各村有不同的公期日,乡镇有统一的军坡日。 外来人对海南的公期和军坡容易产生混淆,公期和军坡虽然都是涉及供奉神明的活动,少不了吃喝玩乐,但实际上的内容各有迥异。 虽然有些村子特意将本村的公期融入军坡期中,但仍然不能认为公期就是军坡,本质上的区别,确定了公期与军坡的两者不同。 信奉冼太夫人的地区,军坡与公期并存;不信奉冼太夫人的地区,仅有公期。

公期本意

即所供奉、拜祭的神灵或者祖先的生日,也有些是对于当地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纪念日,不过文昌一带的“公期”大多集中在了正月,这是因为受社会群体的价值倾向的影响,因为大家都认为一年的头一个月即正月是一整年里影响最大的时间段,于所谓的“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很多村子都将自己村的“公期”定在了正月拜神来源。

公期所祭拜的神明种类繁多,有历代开发海南的将领,例如冼太夫人,汉朝的两位伏波将军;有海南民间的神话传说例如,昌化大岭的神山化身,神山广德峻岭明王(昌化老爷昭德明王);也有祭拜海南当地人物例如澄迈的黄大将军(澄迈罗浮村),澄迈山口的林大先生,文昌锦山的韩显卿太守,文昌锦山的洪真懋将军,莫氏水尾圣娘,明朝海青天海瑞,这些都是由人转换为神;定安冼太夫人,定安虞美夫人;也有历史人物,关胜帝君,岳飞,孔子;更有道教体系的神明例如妈祖天后娘娘,正一教主张天师,玄坛元帅赵公明,万天雷首主令邓天君,师祖五显华光大帝;还有就是各家先祖,各个姓氏的先祖;有的神明有其历史背景,有的则是无从考究,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保佑落风调雨顺,子孙平安这样就足以。

整个海南岛,大到每个县城,小到每个村庄,所供奉的神明数量不同也很少是一模一样,或许有一位重复,但是绝对不会每位都一样;这是由于各个村子之间的风俗决定的,而且之所以供奉这位神明,也必有其背景意义,这些都是值得考察和探究的。

在整个海南影响最大的可以说是冼太夫人,其庙宇在海南数量应该是最多的,有的地方就算不是主神,也会陪祀供奉;水尾圣娘作为乡土守护神,在海南很多地方都有庙宇,更甚海外华人还把庙宇请到了国外;峻岭明王是昌化大岭的山神,更是一位海神,是海南渔民出海祭拜的对象,也是海南道教发展的见证。

海南很多地方把守护一个区域的主神称呼为村主、境主、峒主、市主,就好像是一个行政单位,负责守护这个区域;或许每个地方习俗不一样,所划分的级别、区域不同叫法或许就不一样。 而这位境主可以是你自己祖先(各姓氏最早入琼先祖)一般这种是以同姓村子为主,也可以是别的其他神明;但是多姓村子一般是以其他神明为主,自己祖先为辅;而且境主庙有的时候也不是以村子为单位,可以一个村子一个庙也可以是几个村子一起供奉一个庙,但是有各家宗祠只要是同姓一般村子都会有。 而祭拜的主神是男性,则成为公期,如果主神是女性神明则叫婆期。

每个地方的境主是固定的,但是人可能会迁移因此你迁移到了别的地方,祭拜当地神明是一种尊重当地风俗,也是对神明的敬畏;但是不可忘却你人虽然搬走了,但是你的根没有搬走,你的宗祠还在原住地,因此原住地的境主还会保佑着你,管着你,除非你把户口换掉。

冼太夫人对海南的发展和贡献是无可比拟的,但是就这样把公期祭拜的对象说成是冼太夫人的手下,或者是冼太夫人手下女将领多而叫婆期,这个就太绝对了。

一说到公期,就得说海南琼剧,很多意义上是公祖或者婆祖养活了琼剧班,一般公期都少不了搭台唱戏酬谢神明。

公期美食

春季公期主打——打边炉(所谓的打边炉,就我们内地人说的火锅)

为何琼北逢春季的公期菜里“打边炉”一直是最受欢迎最传统的烹饪手法,原因有三,一是天冷,打边炉可以持续保温加热;二是炉子搁在桌中央,热腾腾地冒着气,旁边炒菜环绕一圈,很有气氛;三是能打边炉的菜往往新鲜,只清水里煮煮已美味,更显“本色”;四是节约烹饪时间。

一锅清水,加几片姜、几根葱,重点全在主材上,如定安打边炉以黑猪为主,澄迈选小黄牛,临高煮鲜鱼,屯昌是玉米排骨,石山壅羊汤。 而主菜之外还有副主菜,如黑猪也可配小黄牛,鱼和羊搭配一个“鲜”,鸡肉和猪肚炖煮。

吃出吉祥意——什锦菜、白切鸡

什锦菜又叫全家福,是文昌公期里不可或缺的“意义菜”,全家团圆,人、神、祖先“大联欢”。 全家福里一般有四季豆、竹笋、红萝卜、蘑菇、肉丸子、腊肠、干鱿鱼等等材料,色彩丰富,营养均衡。

至于“无鸡不成宴”的说法,首先仪式上用鸡来祭拜“公”,然后再斩了上桌当菜。 拜公一般选用个头大个的公鸡,有些地区还会每家每户出一只鸡,集体祭拜,形成壮观的“百鸡宴”。

口感上,当然小爪子的文昌鸡最好吃,白切配上自制的酱料,爽口滑嫩,肥而不腻。 屯昌公期的鸡,制成金黄色,又称“黄鸡”,仅看看就流口水

当日捕捞即食——海鲜

公期里的菜大部分不提前预备,因为家里的冰箱装不下。 因此或提前预定送货上门,或一大早家中负责采办者上街采购。

文昌铺前公期的日子,附近渔民都会摇船过来送货。 带子、鲍鱼、扇贝、龙虾、海螺、海鲤、对虾、膏蟹、花蟹、石斑鱼、红鱼、马鲛鱼、鱿鱼、苏梅鱼,青公期和军坡,有不同。 公期是以本地境主神信仰为核心,庆祝其诞辰而形成的节庆活动。 军坡是以传统装军、操军、行军、游军等军事目的而形成的传统节庆活动。 军坡最早的来源是冼夫人。

独特地方文化

最有包容性的地方主义文化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公期”或“军坡”是可以出卖的,其境民出于贫困或其它原因而不能继续供奉这个“境主”时,可以将“境主”和“公期”/“军坡”一同出卖给另一个地域的境民,但在出售之前不能随意停止供奉,否则由于“公”没人侍侯要责怪“子孙”,“子孙”就会有灾难。

境民对“境主”自称为“子孙”,这大概是因为“境主”是历史上汉人的先人的缘故。 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做“子孙”是出于自愿的原则的,“子孙”在那个地域居住则供奉那里的“境主”,乡下人搬到镇上居住就改成镇上的“公期”/“军坡”。

这些正是海南“公期”文化的独特之处,这种随意性和自愿性使海南的“公期”文化具有全中国之最的包容胸怀,其生长的土壤是海南的移民文化。

习俗差异

各地“公期”习俗的差异

海南的“公期”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重仪式,一种是重吃喝。 除了少数地区重仪式外,绝大多数地方都是重吃喝型,人们干脆叫“公期”为“吃军坡”。

重仪式型地区每逢“公期”都要摆案集众拜祭“公祖”,要进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祭神仪式,还有“军坡戏”,在文昌地区还会“绑戏”,就是请琼剧戏班到村里唱戏,富有的村子还会请人唱三个晚上。 人们看“公期”得到了视觉听觉的感官新奇享受。 虽也亲戚朋友和陌生人集餐,但是吃是次要目的,看才是主要目的。

重吃喝型地区每逢“公期”都要朋友乃至陌生人来到自己家里大吃大喝一番,并且吃完不看祭神就走人。

海南“公期”习俗的包容性之大也在于此,不管你跟主人有没有关系,来到你家你就要招待。 “来的就是亲戚 ”——这就是海南“公期”文化的‘精髓’。

随着,近两年新冠病毒的释瘧,政府和人民群众,有效的控制活动的人数和范围,没有进行聚餐和大型的祭祀庆典活动。

下一篇:四川泡椒凤爪的做法(四川正宗泡椒凤爪做法)
上一篇:八哥犬(八哥犬值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