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健(爽健丝柔电动修足机)

2022-12-12 17:12:3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7


苍劲爽健,大气磅礴

——读著名国画家杜廷楹作品

□ 陈焱

记得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天才是忧郁的。

中国虽不乏忧郁的天才,比如屈原,比如杜甫,比如八大山人……在浩若星辰的中国艺术长河中,涌现出更多愉悦的天才。

画家更是如此。 或平和、宁静、淡泊,或热烈、奔放、劲健,醉心于自然之美,忘情于生命的自由与和谐,追求生命的大自在,是历代中国画家孜孜以求的画境。

杜廷楹延续了这一民族传统和艺术精神,毕生歌咏一切生命的美好,把欢欣的心境化作花朵、果蔬、草虫、高原和山川云彩;化作东方文化的生命观念,这些都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独具一格的体现。

杜廷楹 ▏《天路通上布达拉》

杜廷楹的国画作品以表现西北风物见长,尤以花鸟画最为出色,是一位长期深耕黄土地、游牧祁连山,且不事张扬、十分低调的国画艺术家。 尽管如此,他那些心底流淌出来的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和时代新意的画作,苍劲爽健,大气磅礴,独树一帜,以其博大的精神境界,娴熟宏阔的笔墨气魄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流光溢彩,光彩夺目,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令人过目不忘。

作为生长在西北的画家,杜廷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画,不仅仅表现了西北风物风情,画他熟悉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他把对故土、故乡深沉的爱,把自己对于故乡的这份情感熔铸到他的画作里面,笔墨取之于物而发乎于心,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情感温度,赋予了人文精神。 而这熔铸在作品里的人文情感,又让他的画具有了人文画的内涵和品质。

杜廷楹诗书画皆擅,花鸟、山水尤精。 其作品大都取材于西北黄土高原,戈壁雪山,尤以画云见长。 书法以草书、魏碑见长,取法张旭、怀素及张猛龙诸家,形成个人独特风貌。

杜廷楹 ▏《南瓜》

杜廷楹的画,运笔老辣,用墨酣畅饱满,往往在看似平凡的西北农家题材中,却有着独具匠心的表现。 他的用笔得益于深厚的书法功底。 他的草书,藏露结合,虚实相生,每每于平淡中见奇崛,于恬静中见生涩,于古拙中见清新,往往一气呵成,出奇制胜。 可贵的是,杜廷楹将书法运笔用在绘画上,随机生发,笔笔生发,寓静于动,动中有静,平中显奇,而落墨往往从大处着眼,从不拘泥于一枝一叶的精雕细刻;运笔虚实相间,处处跳动着炽热的情感,处处闪动着情感的节律,这使其作品笔走龙蛇,大开大合,隐藏着一种“于无声处藏惊雷”的艺术张力,为其作品增添了苍劲爽健、大气磅礴的气息和意蕴。 山水《古源深涯》《总是玉关情》《远古的象征》《天路通上布达拉》《朝霞》;花鸟《春满乾坤福满门》《和平圣果》《杏子黄时》《荷》《葫芦》《家家门前串串红》《陇上十月事事红》《陇原金秋》《秋园似锦》《荷塘清趣》《争雄》等,就属于这类作品。

人物画、山水画有地域性,花鸟画也要有地域性。 这是杜廷楹的一贯艺术主张。 苍老的柿子树,丰收的玉米田,金黄似火的向日红,成熟咧嘴的石榴,挂满枝头的葡萄……这些西部特有的风物,一经杜廷楹苍劲爽健的老辣用笔,表现出来的就是一幅幅饱含画家情感温度、散发泥土气息、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农家风情画。 这些作品,物我两忘,情景交融,人文情怀与西部风物实现了完美融合和统一。 可以说,这些作品,既是画家对家乡故土的依依眷恋,也是对黄土地的一往情深。 这是杜廷楹长期笔墨训练和生活积累的结果,给人以至纯至美的艺术享受。

杜廷楹 ▏《家家门前串串红》

杜廷楹的中国画创作,没有师从某一门、某一派、某一家,而是博采众家之长,将诗书画的常年研习体悟融会贯通,凭自己的天分和阅历见识,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 品读他的作品,不难看出,其写意花鸟画,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布局奇险,用笔苍劲爽健,境界雄奇壮阔。 如果溯源,杜廷楹的国画艺术可以依次上溯到范振绪、汪岳云、陈师曾、齐白石、吴昌硕,如果再往前,可以上溯到赵之谦、八大山人、徐渭、陈淳、郑板桥、赵孟頫、王维、徐熙。

难能可贵的是,杜廷楹没有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因因相袭,而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之后的独辟蹊径。 因此,他的作品不是传统中国画的现代翻版,更不是对于古典绘画的临摹和抄袭,而是别开生面,不落俗套,既避免了跟传统雷同,也避免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因此,他的作品体现出比较明显的现代意识和当代气息,笔墨语言比较新颖,始终跟上时代步伐,作品里始终融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时代元素。 正如杜廷楹在自己的题画诗所说:“倚天曲蔓学齐大,垂地紫云自缶翁。 满纸非齐亦非缶,但恁涂抹一寸心。 ”(《题紫藤》)

杜廷楹 ▏《陇上十月事事红》

杜廷楹传统功力深厚。 他遵从古人关于笔墨取于物而发于心的教导:描写景物之象,抒写自己的心迹,即他所说的“涂抹一寸心”。 他笔下的“物”,是他取之于客观自然的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为表现这些主观性的物象,抒发他内心的感情,他更善于在创作时“随机生发”,运用笔墨的偶然性,即兴采用新的手段,生发新的灵感,创造新的绘画元素。 写心中物象与抒发胸中之情的结合,赋予杜廷楹花鸟、山水、人物画的以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面貌,他的这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绘画风格,大大强化了他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当今时代变革步伐和他内心激越的情感,也适应了人们在审美趣味上时代性。

我们在读杜廷楹的中国画作品时,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的作品有“新”意。 新在哪里?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评论杜廷楹国画作品时一语道破,“新在具有强烈个性的笔墨语言,新在传统写意精神的现代发挥,新在放纵而不失严谨、浪漫而又清新的艺术境界。 ”

杜廷楹 ▏《七品官》

品读杜廷楹国画作品,发现题画诗比比皆是,占了他全部作品的相当数量。 可以说,题画诗,构成了杜廷楹作品的另一大特色。

除了上面提到的《题紫藤》,还有《河西梦题荷花》:“烟笼塞外月笼沙,而今林带竟芳华。 他年若问采莲女,驼铃声处是我家。 ”

题《题柿子》:“处处欢心处处歌,丰年事事乐婆娑。 家园记取好秋色,红柿枝头结硕果。 ”

题《题玉米蜘蛛图》:“处处文明处处新,蜘蛛无觅只垂空。 丰年农忙肥鸡懒,家家凤凰落宴中。 ”

题《题石榴》:“花红如火,果实如铁。 其肉虽少,其籽琳列。 月圆人寿,歌以乐也。 ”

《题菊花》:“银长霜压寒气重,我自潇洒吟西风。 ”

这些题画诗,为杜廷楹的作品增添文化意蕴的同时,也为他的中国画艺术增色不少。

杜廷楹 ▏《丝路花雨(一)》

杜廷楹亲近民间传统,亲近故土乡情,又娴熟地把握了文人写意手段,具备了综合两者的能力,既可具体生动地描绘,又能纵情恣意地抒发。 他的创作出入民间、宫廷与文人传统,由兼收并蓄进而突破传统巢穴,遂终成一家。

最后谈谈杜廷楹作品的设色。

中国画创作中,如何正确处理和解决墨与色的关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美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美术创作实践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技术性问题。 中国画里面的墨与色问题,墨也好,色也罢,说到底其实就是赋彩问题。 中国画创作的核心就是如何“用笔使墨”。 用笔,讲究“骨法用笔”;使墨,讲究“随类赋彩”,追求“墨分五彩”。 这是传统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高难度技术,大多数画家终其一生,也没有解决好“随类赋彩”,更遑论达到“墨分五彩”的用墨境界了。 杜廷楹做到了。 在他的《古源深涯》《总是玉关情》《远古的象征》《朝霞》等山水作品,以及《春满乾坤福满门》《银长霜压寒气重,我自潇洒吟西风》等花鸟作品里面,都是写而染之,印证了他墨分五彩的功力。

杜廷楹 ▏《黄土梦》

早在南齐谢赫的《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把中国画创作的各方面,进行了高度概括。 形成了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即所谓“谢赫六法”。

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说的就是设色。 设色常见的弊病,就是腻、脏、结、乱。 杜廷楹是当代一位不可多得的丹青高手,对于墨与色的研究与思考非常到位,常常是写而染之,以墨为主,以色辅之,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是墨与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两者相安相宜,画面设色层次分明,视觉冲击力强烈,与刚劲老辣的用笔结合一起,增添了画面的美感效果和内涵意蕴。 这正应了陈子庄先生关于墨与色关系的论述:“用色不在多,而在于一色之中能变化,有深浅明晦。 色以辅助笔墨,不可依靠色彩而惑人与自惑,要色与墨两无碍。 用色宜有浅深明晦,以求色之变化,以使画面增辉。 用色要朴实有韵,不可青花杂沓,令观众眼光满纸乱跳,触目惊心。 一幅画中,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不可依靠色彩为主,宾主倒置。 ”(《陈子庄画语录》)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人间第一流的文艺,纵然是同时通俗,构成他们的普遍性与人间性,然而,光是这个,绝不能使它们成为第一流。 它们必同时含藏着一层最深层的意义与境界,以待千古的真正知己。 ”杜廷楹的画,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风物景象,平凡得再平常不过。 但却做到了大俗大雅,雅俗共赏。 他笔下表现的一些农家小院的物景,可能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寓意,但在我看来,这些画作却以其生命的大纯真、大自由、大自在,通向了宗白华说的“最深层的意义与境界”。

杜廷楹书法

// 作者简介 //

陈焱,原为新华社记者、国家机关干部。 现主要从事艺术品品鉴及艺术市场研究,专栏作家,独立艺评人,策展人。

编辑:徐媛责任编辑:胡晓宜

下一篇:猫头鹰的眼睛(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
上一篇:桂皮(桂皮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