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语(鲜卑语还有人会说吗)

2022-12-12 14:32:0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3


“哥”初本无兄义,本义为歌咏

“哥”现在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比较固定明确。 但是,"哥"这个表示"兄"义的称谓语起源很有争议,因为"哥"在先秦文献中并无此义。 先秦两汉的"哥"为"歌(謌)"的异体字,表示歌咏、歌唱之意。 《说文》:"哥,声也,从二可,古人意为'謌'字。 "

歌字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说:"《汉书》多用哥为歌。 "其实,"哥"作为"歌"用,早在《史记》中就出现了,《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树甘棠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南朝时期的《宋书》中"哥"字作为"歌"使用,则更为普遍,如:

迎时气五郊: 春哥《青阳》,夏哥《硃明》,并舞《云翘》之舞;秋哥《西皓》,冬哥《玄冥》, 并舞《育命》之舞;季夏哥《硃明》,兼舞二舞。 若斯之类,并徒哥也。 《尔雅》曰:「徒哥曰谣。 」

晋孝武太元中,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 《子夜》。

哥词多淫哇不典正。 前世乐饮,酒酣,必起自舞。 《诗》云「屡舞仙仙」是也。

晋世曹毗、王珣等亦增造宗庙哥诗,然郊祀遂不设乐。

以上例句均出自《宋书·志·卷十九》,"哥"共出现134例,且无一例外,均为"歌"义,基本是作为"歌"或"謌"的或体使用。 除此之外,记录南北朝历史的其他文献也出现了"哥"字,但也同于《宋书》的用法。 如:

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哥锺女乐,不列于前。 (《陈书》)

宋氏以来,人间有杨婆儿哥,盖此征也。 (《南史》)

据文献显示,"哥"作为"兄"义出现比较晚,始于唐代,这一说法得到文献和学者们的证实。 成书于宋代的《广韵》这样解释"哥":" 古作歌字,今呼爲兄也。 "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说:"从唐代起,'哥'字开始在口语里代替了'兄'字。 "以下是"哥"字在文献中的用例:

元名曰:「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为?」(《旧唐书·列传第十四》)

以上"二哥"就是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名对其兄李世民的称呼,此处就是兄长之意。 另外,《旧唐书》中还出现了李隆基悼念其兄李宪的追悼文,其中他就称呼"大哥"。 如此可见,唐代称"兄"为"哥"已经比较普遍。

“哥”表示兄义从何而来呢?

那么,"哥"表示兄义是如何来的呢?为什么取代了较为古老的"兄"而成了更为流行的口语称谓?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语言接触,"哥"极有可能是一个输入词,也就是一个从其他民族来的借词。 这个借词就是源于鲜卑语,鲜卑语称兄为agan。

鲜卑语如何能对汉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这要从鲜卑族的影响说起,从西晋灭亡以后,中国北方就受到异族的侵扰,其中以鲜卑族的侵扰最甚。 鲜卑族多次建国,如前燕、后燕、南燕、西秦等国,而北魏的魏、齐、周三朝都是由鲜卑族来控制。

就连之后隋唐的皇室都受到鲜卑族比较深的影响,隋文帝独孤皇后、太宗长孙皇后皆为鲜卑人。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诗人、宰相亦不乏鲜卑后裔,比如声韵学家陆法言、诗人元结与元稹,还有唐代宰相中的宇文氏、房氏、豆卢氏,他们皆为鲜卑后裔。

鲜卑武士

鲜卑族在政治上的强势当然会体现在语言上,《颜氏家训》中就有记载北齐士大夫教子学习鲜卑语的故事。 北朝最早的朝代北魏初建之时,鲜卑族只说鲜卑语而不学汉语。 《隋书》有记载:"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 ""夷语"就是鲜卑语。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鲜卑语在朝中或官员中都占据主流地位。 北齐的孙搴之所以得到高祖的赏识,主要也得益于他通晓鲜卑语。 鲜卑语的强势势必会渗透到汉语中来,其中一个影响就是造成了称谓的混乱,比如北齐武成帝诸子称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也有对兄自称为"儿"的。 这些称谓在汉语中与正常的家庭关系不相合的。

北周与北齐

“哥”为鲜卑语的agan,方言中亦存在称父为哥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鲜卑语的agan就逐渐进入了汉语词汇系统中。 汉语把agan译为阿干,而"干"与"哥"古音相近,区别在于鼻声韵的有无,后来又称为阿哥,之后又简称为哥。 这个"哥"其实就是借音,上文我们说到"哥"最初并无兄义。

在唐代,"哥"既可以称"兄"也可以指称"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有记载:"唐时宫中称父称兄皆曰'哥'。 "这是受鲜卑人称谓习惯的影响。

其实,"哥"的这种称兄称父的用法,仍然保留在一些方言中,比如山西文水方言中,哥,可以称"父"也可以称"兄"。 比如说:"他哥(父亲)是一个普通工人。 "但是,在使用中还是有区别的,这个可以请了解山西文水方言的师友参与讨论指点。

下一篇:炒糖色用油还是水(糖色怎么炒)
上一篇:红酒分类(红酒分类 干红和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