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犬旁(反犬旁的字)

2022-12-12 13:21:2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1


为什么除了狗,猫这样的猫科的动物汉字也是反犬旁呢?

如果告诉你“猫”是简化后的形态,原来写作“貓”,是不是就和它的猫科亲戚“豹”相像了很多?

以“猫”为例,一些反犬旁的字以前是“豸”旁。

那这个“豸”,是什么来头?

《说文·豸部》

“獸長,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 凡豸之屬皆从豸。 ”

(豸,长脊野兽,行动悄然而充满杀气,像是随时准备展开猎杀的样子。 所有豸类动物的字,都采用“豸”作偏旁。 )

《尔雅·释虫》

“有足謂之蟲(chóng),無足謂之豸。 ”

说实话,这两条并没有解释清楚豸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动物。 小观查证的过程中看到了各种解释。 一说原指长脊兽或猛兽,如猫、虎、豹之类,之后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 也有说是先指虫,后也指兽。 不过因为《说文解字》虽然较明确成书于东汉,但是《尔雅》的成书年代只能确定不早于战国,所以这虫、兽所指先后顺序无法断定。

但可以肯定,“大虫”这个词,后来常指老虎。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中,景阳冈武松打虎,打的老虎描写为“吊睛白额大虫”。

还有专考据“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认为《尔雅·释虫》中专解释各种虫类,所以描述的一定与兽无关。 有足无足,可能是指一些昆虫(比如蚕)完全变态前后的不同形态,并配以相对应的名称。

(看一下甲骨文的“豸”字,来感受一下长脊和大口)

单说“豸”,最有名动物的要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獬豸。 獬豸又作“獬廌”、“解豸”,读音都是“xiè zhì”。 额生一角,是中式独角兽。 传说中,獬豸能辨是非、识忠奸。 所以它又是司法上“公正严明”的象征。

“獬豸”小篆

獬豸的外貌也是众说纷纭,似羊、似牛、似鹿的说法都有。 从众多的图画、雕像等作品来看,獬豸最像麒麟,因为其实什么都不像。

那么反犬旁又有什么样的身世?

首先,它确实是“犬”字变化来的。

“犬”的象形字体,强调长尾。

原本甲骨文中的犬旁都是“犬”状,到了楷书则变“犬”旁为反写的 “犭”,称为反犬旁。

那为什么“狗”是狗,“犬”也是狗?重复也是浪费啊。

《说文》对“狗”和“犬”,各有解说:

“狗,犬也。 大者為犬,小者為狗。 ”

“犬,狗之有县蹏者也。 ”

也就是说,大狗叫“犬”,小狗叫“狗”,区别是“犬”有“县蹏”(悬趾)。

实际上,悬趾是狗的一种返祖现象。 一般的狗只有四个脚趾,呈菱形,个别多出来的就是悬趾,俗称“狼趾”,因为狼一般是五个脚趾。 《说文》这个悬趾的解释,不是特别靠谱。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其中有两个的字形都是反犬旁。

“狴犴”小篆

狴犴(bì àn)又名宪章,形似虎,平生好讼,所以古代牢狱门上常绘其形状。

很多监狱中的虎头形装饰,其实是狴犴,不是“大脑斧”呦。

狻猊,小篆写为“狻麑”,“麑”是“猊”的异体字

狻猊(suān ní) 形如狮,喜烟火,所以一般香炉上会装饰狻猊,随之吞烟吐雾。

而同为反犬旁的“狮”,成因也有多种。

现在的狮子据传最早在汉代引进。 但是《说文》中没有“狮”的词条。 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兽》中的“狻麑,如虦猫,食虎豹”中,说狻猊是狮子,产自西域。 但还是因为《尔雅》成书时间不定,所以到底《尔雅》成书时有没有见过这个引进物种、并将其定义为狻猊,小观持保留态度。

也有著于北宋的《广韵》称:“狮,犬生二子。 ”这个……小观只能理解为,古人真的觉得狮子和狗子长得很相像。

“猪”曾经写作“豬”,这个“豕”(shǐ)旁,特指猪类。

豕,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 字形上能看出来特别强调了大腹。

《说文·豕部》

“豕,彘(zhì)也。 ”

稍等,豕?彘?没提到猪啊?

因为豕、彘、猪、豚,都是猪。

咱们来看看《说文》中的解释:

“彘”字

“彘,豕也。 後蹏(tí)發謂之彘。 从彑矢聲;从二匕,彘足與鹿足同。 ”

(彘,指猪。 后蹄强劲的猪叫作“彘”。 字形采用“彑”作边旁,“矢”作声旁;采用“二、匕”会义,彘足与鹿足同。 )

“豕而三毛叢(cóng)居者。 从豕者聲。 ”

(猪,体毛稀疏、群居的猪。 字形采用“豕”作边旁,“者”作声旁。 )

“小豕也。 从彖(tuàn)省,象形。 从又持肉,以給祠祀。 凡豚之屬皆从豚。 豚,篆文从肉豕。 ”

(豚,小猪。 字形采用省略了“口”的“彖”作边旁,象形。 采用“又”作边旁,像一手持肉,以便祭祀。 豚类动物都采用 “豚”作边旁。 豚,篆文字形采用“肉、豕”会义。 )

综上所述,“豕”泛指猪,“彘”也可泛指猪,但是也可特指大猪,“猪”强调家猪,豚则是小猪。

有时,也用“豚子”谦称自己的儿子,和“犬子”一样。 (为何有些心疼年轻的自己)。

关于“豕”和字形的故事,还有一个成语:

鲁鱼亥豕

(lǔ yú hài shǐ)

《抱朴子·遐览》

“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

《吕氏春秋·察传》

“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

古时候早期书本多靠手抄来流传,(史书)经过多次抄写后,出现一些字形相似导致传写或刊刻的错误,比如,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

“鲁”的字形像鱼在器皿之中、或被吞入口中。

本义:鱼味美,嘉

“鱼”倒真是鱼,也难怪不小心就会看错

“亥”和“豕”的字形越来越像

“鲁鱼亥豕”初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现多指书写错误,或不经意间犯的错误。

造句:那本盗版书里,尽是些鲁鱼亥豕的错误。

还有个成语和鲁鱼亥豕意思相近。

乌焉成马

(wū yān chéng mǎ)

烏焉成馬, 这样写出来大家一看就懂了。

看字好像更分不清了……

《周礼·天官·缝人》

“丧,缝棺饰焉”

(↑汉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 ”)

《除正字谢启》

“乌焉混淆,鱼鲁杂糅”

(《周礼》中为王公贵族缝衣饰棺的人把棺上本应装饰的“焉”弄成“马”字了。 )

“鲁鱼亥豕”有时也用“乌焉鲁鱼””或“乌焉亥豕”代指。

其实,古人在造字时,也有意通过不同偏旁对动物进行分类,比如爬虫类有“虫”旁,鸟类有“鳥”旁,鱼类有“魚”旁。

“豸”大多是用于“貓”、“豹”、“貍”这样的猫科动物。

相比之下,“犭”就非常优秀了。 因为不仅是犬科动物(如“狼”、“狸”),灵长类的(如“猴”、“猢狲”)、甚至同为猫科的“狮”也是这个偏旁。

另外还有“虎”不走寻常路,作为猫科动物却哪边都不靠,愈发显得百兽之王与众不同。

只能说,古人毕竟不懂生物科学,对动物的分类不是很严谨,可能基本全凭外形。 “象”、“兔”这样光凭外表无法归类的,也只能单独造字。

下一篇:美国鱼子酱(美国鱼子酱洗发水真的好用吗)
上一篇:汽车obd是什么意思(什么是obd接口)